■
/鄭州市第一中學
道德內化是將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個體的道德品格和道德信仰的過程。道德內化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在社會轉型期的時代境遇下,青少年道德教育面臨著道德認同感弱化、道德信仰缺失、道德行為失范等問題,給青少年道德教育帶來許多挑戰(zhàn)。為此,應當從道德內化視角分析青少年道德內化的現(xiàn)實困境,探索促進青少年道德內化的方法路徑。
青少年道德內化是指通過教育、灌輸、引導等方式將外在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青少年的道德認知、道德品質和道德人格的過程。青少年道德內化是青少年道德品質生成的重要條件,內蘊了個體道德品質的本質性規(guī)定。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道德內化是激勵青少年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它能夠將外在的、異己的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青少年的內心法則和自主追求。同時,道德內化也是青少年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源泉,只有當青少年將道德原則內化為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才能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修養(yǎng)。
從道德內化理論看,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道德要經歷定向、認知、評價、順從、認同、良心化等階段,在這種由淺入深的道德內化中個體的道德主體性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只有當青少年擁有充分的道德選擇、道德理性,并愿意接受外在道德規(guī)范,才能夠有效實現(xiàn)青少年道德內化的德育目標??梢姡瑐€體主體性是青少年道德內化的內在因素,也是影響青少年道德內化效果的重要內容,只有不斷提高青少年的道德需要、道德興趣、道德能力等,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青少年道德內化的德育目標。[1]
在道德內化過程中,只有充分調動青少年的道德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更好地將外在的道德準則轉化為青少年的道德情感、道德自覺、道德品質等。首先,自由、自主等是實現(xiàn)道德內化的重要前提。在道德教育活動中,青少年認同和接受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往往要經歷道德認知、道德體驗、道德判斷、道德選擇等復雜的心理活動,只有在經歷了這一系列道德心理活動后,才有可能將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自己的道德自覺、道德人格、道德信仰等。也就是說,需要充分發(fā)揮青少年的道德自主性、道德自由選擇等,才能實現(xiàn)道德內化的目標。其次,個體的道德需要是道德內化的重要前提。道德是人的社會和精神需要,是人的內在需要的本質規(guī)定。人類創(chuàng)造道德并不僅僅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協(xié)作、規(guī)范個體行為等,還為了探索、確證、完善和超越自我。也就是說,道德的本質與人的本質力量、創(chuàng)造精神、自我實現(xiàn)等需要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只有充分道德青少年的道德需要,激發(fā)青少年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想等,才能更好地將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青少年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信仰。
在道德內化過程中,個體的道德認知、道德體驗、道德判斷、道德實踐等須臾離不開人的道德主體性,其中,道德情感是道德內化的催化劑,道德選擇是道德內化的關鍵因素,道德實踐是深化道德認知與道德觀念的重要途徑。在青少年道德內化中,只有激發(fā)青少年的道德愿望、道德動機和道德興趣,培養(yǎng)青少年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能力,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道德內化的發(fā)展目標。此外,道德領域是個體自由自覺活動的領域,道德規(guī)律是在個體的自由自主選擇中實現(xiàn)的,如果沒有道德選擇就沒有道德內化。在道德教育活動中,只有當青少年擁有自主性、能動性時,才會對自己的道德行為做出獨立思考和理性批判,并在此基礎上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最后,道德實踐也決定著青少年道德內化的效果。社會實踐是青少年道德主體性生成的重要途徑,也是青少年道德內化的重要方式。人的道德實踐與其他實踐活動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說,人的任何實踐活動都擁有道德實踐意義。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道德實踐能夠深化青少年對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的理解和認識,培養(yǎng)青少年的道德情感、道德觀念、道德信仰等,提高青少年辨別善惡是非的能力,促使青少年朝著更高的道德目標前進。[2]
個體的道德主體性是影響道德內化的關鍵因素,它決定著道德內化的實現(xiàn)程度。然而,傳統(tǒng)德育理論忽視了個體主體性在道德內化中的關鍵作用,將青少年德育引入了發(fā)展困境。所以,應當明確道德主體性在青少年道德內化中的重要作用,為青少年道德內化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比如,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應當消解臣民意識、權威思想、奴性思維等不良思想文化的消極影響,培養(yǎng)青少年的自主意識、獨立意識和批判意識,強化青少年的道德主體意識。再如,在學校道德教育中,應當摒棄理論說教、道德灌輸、強制管理等傳統(tǒng)道德理念,充分尊重青少年的道德主體性,給予青少年更多的道德選擇、道德思考和道德實踐的空間,強化青少年的道德實踐價值主體地位和道德實踐主體地位。
首先,培養(yǎng)青少年的道德認知能力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應當開展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理論教育,提高青少年對社會道德的理解和認知程度,使青少年能夠正確看待和準確把握道德規(guī)范的內涵、意義、功能、實踐方式等,將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青少年的道德認知,從而為青少年的社會實踐提供道德規(guī)則和行為規(guī)范。其次,培養(yǎng)青少年的道德選擇能力。道德認知只是實現(xiàn)道德內化的基本前提,因為個體的道德行為不僅會受到道德認知因素的影響,還會受到社會道德環(huán)境、特定道德情境、個人道德需要等因素影響。所以,應當結合具體道德情境開展道德教育活動,引導青少年將道德規(guī)范與道德情境、道德目標等結合起來,在具體情境中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不斷提高青少年的道德選擇能力。此外,培養(yǎng)青少年的道德情感能力。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統(tǒng)一體,人的道德生活涉及感性和理性兩方面內容,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片面重視道德認知能力、道德選擇能力培養(yǎng),必然會弱化道德內化的效果。所以,應當將道德情感能力培養(yǎng)作為青少年道德內化的重要內容,通過道德榜樣示范、道德環(huán)境熏陶、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豐富青少年的情感體驗,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情感能力,激發(fā)青少年道德內化的情感需要。[3]
道德實踐是培養(yǎng)青少年主體性人格的基本途徑,只有在道德實踐中才能將道德原則落實到行動中,化解道德活動中的知行脫節(jié)、執(zhí)行相悖等問題,實現(xiàn)道德原則的深度內化。所以,應當開展形式多樣的道德實踐教育,引導青少年積極主動地參與道德實踐,在道德實踐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認識、豐富青少年的道德體驗、鍛煉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培養(yǎng)青少年獨立自主、理性自覺的主體性道德人格。應當引導青少年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在實踐中修正自己的道德觀念、固化自己的道德意志、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比如,學校在開展道德理論教育時,還應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組織青少年參加社區(qū)服務、志愿者服務、向貧困地區(qū)捐款等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青少年的道德品質;還可以開展情景式德育活動,讓青少年在德育情境中扮演社會角色,引導青少年在復雜的道德情境中形成正確的道德選擇和道德判斷。
個體主體性是影響青少年道德內化的重要因素,對于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應當通過培養(yǎng)青少年道德主體意識、提高青少年道德能力、開展青少年道德實踐等方式培養(yǎng)青少年的道德主體性,以更好地實現(xiàn)青少年道德內化的德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