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的法治認同培育

      2020-11-20 05:47:12姜璟
      法制與社會 2020年32期
      關鍵詞:認同法治

      摘 要 傳統(tǒng)法文化中的核心精髓和優(yōu)秀智慧,是法治中國的建設中產生價值認同的本源性基石?!岸Y法合一”作為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的基本形態(tài),它包含著以民本主義為核心的“仁”文化、以天人合一為中心的“和”文化以及以誠實守信為中心的誠信文化。從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尋求智慧,傳承與創(chuàng)新其中優(yōu)秀元素,喚醒民眾內心的自覺與自信,奠定立法基礎、提供司法支撐并塑造適格主體,助力法治認同在全社會的形成。

      關鍵詞 傳統(tǒng)法文化 法治 認同

      基金項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當代中國的法治文化認同研究”(2017SJB0582)。

      作者簡介:姜璟,江蘇開放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法學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160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戰(zhàn)略目標的提出,標志著我國法治建設由法制移植向法治中國進行時代轉型。二十世紀的中國法制建設,復刻和移植了西方法制模式與理論,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時,也抑制了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的傳承,疏漏了民族自信心的創(chuàng)造。只有將法治建設置于“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的自身國情之上,將從西方泊來的法律制度架構于中國本土之上進行改造,與在民眾思想深處達成法治認同,才能建設出中國特色的法治方案。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中的核心精髓與優(yōu)秀智慧,正是中國人民對現(xiàn)代法治文化產生價值認同與情感歸屬的本源性基石。因此,有必要從傳統(tǒng)法文化中汲取智慧,探索傳統(tǒng)法文化與現(xiàn)代法治的互相融通,深入公民內心形成價值體認,為法治中國的建設提供內在支撐。

      一、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的基本形態(tài)

      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中,禮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個角色,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起源,它是一個覆蓋了政治、法律、倫理等無所不包的綜合文明體系。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禮”。[1]因此研究中國古代法文化更是要從“禮”入手?!岸Y法合一”的古老文明孕育了中華法系,中華法系亦加固了“禮法合一”,使得其作為傳統(tǒng)法文化的靈魂與精髓,發(fā)揮著維系社會運轉的重要功能。

      (一)禮法體制的形成歷程

      追根溯源,早在夏、商、周時期,靠天吃飯的農耕社會,神靈崇拜和氏族習俗經過長期的累積,演化為具備世俗公共職能的現(xiàn)實宗法信條,既是先民安身立命的價值觀念,也是行事做人的規(guī)范準則。此時古老的中國社會中形成了一種將“禮制”與“禮教”相結合的“禮”,夏有“夏禮”“禹刑”,商有“殷禮”“湯刑”,周有“周禮”“九刑”,作為中華法系禮法體制的最初源頭。

      “禮法”兩字合體出現(xiàn),最早于《荀子》?!盾髯印窌小岸Y法”凡三見,《修身》篇載“故學也者,禮法也?!睆拇藭r開始,禮法作為一個整體名稱,作為一個統(tǒng)一概念,進入到古代君王治國理政的視野之中。漢代董仲舒將儒學和大一統(tǒng)政治有機結合,大大拓展了先秦儒家的主張,綜合了法家等各家理念。至此,中國傳統(tǒng)法律開始回歸禮法傳統(tǒng),沿著外禮內法的方向發(fā)展,經過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唐,《唐律疏議》成為禮法融合思想的集大成。一方面,禮以禮典系統(tǒng)獨立存在,如《貞觀禮》《大唐開元禮》《大明集禮》《大清通禮》;另一方面,以禮為指導,以刑罰為用,制定律,從《貞觀律》《大明律》直至《大清律例》,禮律齊備,律外有禮,禮法融合。由此可見,中華法系就是禮法體系,它既是秉承天道人情和社會德行的根本價值追求,也是統(tǒng)率各種國家制度并在社會具體實施的法。

      (二)禮法體制的基本構成

      吳壽彭曾提到:“在近代已經高度分化的文字中實際上再沒有那么廣泛的名詞可概括‘法律‘制度‘禮儀和‘習俗四項內容;但在中國經典時代‘禮法這類字樣恰也常常是這四者的渾稱?!盵2]禮法合一是中國古代法文化的核心,禮法體制準確地涵蓋了中華法系的特質。禮法不僅不對立,而是互相統(tǒng)一的共同體,雖然它們有著各自的文本體系,但是實質上相互融通。禮是整個社會制度的框架,是社會的價值追求,但其實施需要具有國家強制力的律令制度來保證其實施?!岸Y”是根據(jù),“律”是實行;“禮”是教化,“律”是強制。兩者融合于統(tǒng)一的禮法體制,從不同層面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因此,禮法體制這樣一個宏大的系統(tǒng)內包含了:禮典、律典以及習慣法。

      禮典,即由朝廷編纂、頒布的禮儀大典。嚴復就充分肯定了中國“禮典”的地位和意義,認為它和西方的“法”有著殊途同歸的作用。禮典在禮法體系中處于最頂層最優(yōu)先的地位?!吨芏Y》《儀禮》《禮記》,被稱為禮典之祖;漢代禮典《傍章》,為帝制時代禮典之奠基;《晉禮》的體例成為后代編撰的基本模式;《大唐開元禮》集禮典之精華,是后世之典范。

      律典,是由歷代朝廷編纂、頒布的正式法典,包括“律”和“令”?!短坡墒枳h》堪稱代表之作。律典在禮法統(tǒng)領之下,以禮典的價值和精神為出發(fā)和歸宿,通過其剛性來約束人們遵守禮典之行為,維系社會依禮典之運行。

      除此之外,禮法體制中還存在著鄉(xiāng)規(guī)民約、家法族規(guī)及習俗等大量的習慣法。這些習慣法,位于整個禮法體制的底層,它以禮為基礎,兼顧人情與倫常,滲透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沒有形成成文的法律規(guī)范,但是習慣法在日常生活中無形地發(fā)揮著規(guī)范民眾行為和調整社會秩序的作用。習慣法“感性”兼具“差別性”的適用,成為國家層面的強制性規(guī)范的有效補充,個體生命特征、價值選擇和人倫關懷,得以再次受到關注。[3]

      二、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的再生價值

      中華法系在數(shù)千年的禮法合一的歷史積淀中,傳統(tǒng)法文化中蘊含著民本情懷、和諧大同、誠信義利等價值內蘊,這些優(yōu)秀的法理智慧,是古代社會的治理理念和穩(wěn)定器,也是中華民族發(fā)展至今的強大精神內核。

      (一)以民本主義為核心的“仁”文化

      “仁”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法禮法文化的主要標志之一,其中以民為本的思想是“仁”的核心。一方面,仁者愛人,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重視人的力量,關愛百姓。中國民本思想發(fā)端于上古時期《尚書》中曰:“黃祖有川,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到了春秋戰(zhàn)國,以孔子為先驅的儒家代表提出“養(yǎng)民、裕民、惠民”仁學,孟子進而提出“仁政”,并將其核心“民本思想”發(fā)展到極致。無論是眾所周知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貴君輕說,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論斷,都代表著以民為本思想的基本建立。雖然中國古代并沒有在制度上出現(xiàn)民主制度,但是以仁文化為導向的民本思想,滲透在君民關系之中。

      另一方面,司法機關在定罪量刑時候,慎重嚴謹,重視生命。漢代以后的“乞鞫”和“錄囚”,就用法律明文規(guī)定了對判處徒刑以上案件的嚴格審理程序和上訴糾錯程序。[4]對待關乎人命的死刑更是慎之又慎,漢代的“上具獄”,唐代的“五復奏”,以及清代的“秋審”,都是死刑的復核程序,為冤死案犯的糾正增加多道防線。

      (二)以天人合一為中心的“和”文化

      人類社會與自然規(guī)律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強調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又一智慧結晶。

      其一,治國理政借助天意,增加法律實施的權威性和神圣性。從遠古時期起,源于生產力的落后和認識水平的低下,人們對上天神靈產生最原始的崇拜,通過祭祀活動來進行人與天的溝通。進入西周,提出“以德配天”,進而確立天與人相通;漢代董仲舒第一次明確提出天與人“合而為一”;宋代張載最終總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自始至終,思想家們都在強調人對天的服從與依順。因此,無論是君主的治國理政,還是民眾的社會行為,又或國家的司法活動,都要順應天意。例如秋冬行刑制度,就是因為從大自然規(guī)律中看,秋冬季節(jié)的萬物蕭條與殺戮行為相適應,從而突顯法律與天意的融通,增加其在百姓中的權威和神圣。

      其二,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重視保護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古人的環(huán)保意識發(fā)端于其對大自然的敬畏和信仰,“天人合一”的思想映射出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最初的禹之禁“以成草木之長”;到《秦簡》中對自然環(huán)境和各種資源的細心保護,例如不到夏天,不準燒草作為肥料,不準采摘剛發(fā)芽的植物,或抓取幼獸、鳥卵和幼鳥,不準毒殺魚鱉,不準設置捕捉鳥獸的陷阱和網罟,到七月才能解除禁令。[5]環(huán)境保護的理念之所以在中國古代發(fā)端并在立法中諸多體現(xiàn),與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

      (三)以誠實守信為中心的誠信文化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誠信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義?!罢\”即符合事實,實事求是??鬃訉ⅰ靶拧迸c“恭、寬、敏、惠”一起作為“仁”的五種德行,要求仁者說話要真實,說話要算數(shù)?!豆茏印防镉小罢\信者,天下之結也”,《左傳》里有“信,國之寶也?!苯y(tǒng)治者要實現(xiàn)自己的統(tǒng)治主張和意志,要得到民眾的擁護,取信于民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商鞅以“立木樹信”和“刑上大夫”,獲得百姓信任,取得了變法的成功,為秦國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基礎;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君權失去了百姓的信任而動搖,最終亡國喪命。因此,在古代中國,誠信被視為安身立命的根本,社會秩序的關鍵,乃至國家治理的原則。

      在這樣的思想引導下,誠信原則被廣泛運用在古代立法之中,“信賞必罰、刑罰必信”成為古代法律的重要價值取向之一。唐律專門設置“詐偽律”,以此懲治各種欺詐行為,以偽造御寶、偽寫官文書、符節(jié)、詐偽制書等為重罪,犯者或斬絞或流。《唐律·雜律》中還規(guī)定了懲治商品交易中強買強賣,欺行霸市,哄抬物價,以假亂真等欺詐行為。同時官府派出官員根據(jù)生產與消費的供求情況,以及產品的質量,對商品公平議價,也賦予他們監(jiān)督商品質量的職權,凡在市場上出售不符合規(guī)格的低劣商品,依法治罪。[6]

      三、傳統(tǒng)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的生成

      人們對于法律所擁有的認同情感,是法律規(guī)則在一個社會中真正扎根、生存下來的強大基礎和精神支撐。社會法治認同的形成源自于人們對法律規(guī)則所追求的終極價值的體認和信仰,是對其民族文化的心理依賴和情感。法治中國的建設,需要回答的是“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法治”的問題,不能僅僅依靠簡單移植,更應從內在的文化視角審視法治資源,關注中國人特殊的精神追求和價值理念。因此有必要從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尋求價值與智慧,對其中的優(yōu)秀元素進行傳承與創(chuàng)新,從而喚醒民眾內心的自覺與自信,助力法治認同在全社會的形成。

      (一)傳承“禮法合一”,追尋“良法善治”,為法治認同的形成奠定立法基礎

      現(xiàn)代社會文明的實現(xiàn)依賴于良法與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只有符合社會民眾普遍價值追求的法才能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只有維護社會基本價值秩序的法才是良法。而良法的實現(xiàn),更需要法律制度的落地生根,因此在中國培育法治認同,構建良法,首先應當從傳統(tǒng)法文化中尋找答案,從中華法系的“禮法合一”中借鑒經驗與智慧。

      中國古代的禮法合一,并非單一的“人治”,也不是簡單的“德治”,而是將柔性的“禮治”與剛性的“法治”合為一體。社會道德倫理、風俗習慣以內力調控人們的心理,法律規(guī)則以外力強制人們的行為,剛柔并濟,綜合治理,呈現(xiàn)出法律與道德同向同行,即“禮之所去,刑之所取?!睂⒎ǖ牧忌婆c否,同“禮”的取舍一一對應起來,這一優(yōu)秀的社會治理原則理應得到傳承與發(fā)揚,在法律規(guī)則的制訂之初就強調其符合社會基本道德判斷與公序良俗。因為只有建立在中國文化并扎根于中國社會之上的法律,反映中國民眾的價值追求和心理需求的法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良法”,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與肯定,才有可能形成全社會的法治認同。

      2013 年,“常回家看看”成為《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后子女的法律義務,法律要求家庭成員要關心老人的精神需求,規(guī)定了看望與問候老人的義務。暫且不論該法條的實際運行效果,因為后面還可以通過具體的法律條例來完善與補充,這條規(guī)定卻充分體現(xiàn)法律的人性化,運用法律的形式來倡導和重拾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tǒng)美德。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開篇第一條,就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總則;同時民法典當中諸如“鼓勵見義勇為、保護英烈名譽等條款”,無不彰顯著我國當今社會的重要價值導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充分結合,德法相輔,避免法律淪為純粹的工具,而應該成為弘揚社會正氣、倡導良善公正的主陣地。

      (二)轉化“情理法合一”,尋求“實體正義”,為法治認同的形成提供司法支撐

      禮法合一作為傳統(tǒng)中國法的形式表現(xiàn),其內在良善公正的價值追求,在面向現(xiàn)實社會的實際操作中,則更為明顯的折射出司法中的“善”的品質和情理法的統(tǒng)一。傳統(tǒng)法中蘊含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不同于外來知識的牽強,內發(fā)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以一種無形的力量,貫穿于司法活動中。因此將“人情”“天理”“國法”融為一體的司法裁判風格,正是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在司法層面的自然表達。

      近代以來,在法制現(xiàn)代化的探索過程中,對西方法律制度的移植,受到西方法律文化中“程序正義”優(yōu)先、“法律至上”原則的影響,“情”“理”被曲解,被排斥,被誤讀為“人情官司”“枉法裁判”。然而現(xiàn)實中,為了程序而程序,缺乏良善價值的司法實踐,卻越來越無法滿足人們對實體正義的價值訴求?!昂戏▍s不合理”的司法判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法律的權威,影響社會整體價值體系的定位,給我國法治發(fā)展造成阻力。隨著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司法功能“權利救濟、定分止爭與權力制約”的厘清,隨著司法實踐中的“許霆案”“于歡案”的出現(xiàn),重視實體正義的記憶被重新喚醒,帶有人倫溫度的傳統(tǒng)司法文化被正面肯定,現(xiàn)代司法實踐中正在適度吸收并轉化傳統(tǒng)模式中“情理法合一”,將司法審判結果所以追求的法律價值與社會民眾內心的普遍預期相統(tǒng)一。

      “情”是個案當事人的情感訴求,最具有特殊和感性;“理”是社會一般民眾對糾紛案件的評判和處理,代表著社會基本倫理價值和期待;“法”的運用中,應當在對法律規(guī)則嚴格遵守的基礎之上,充分關注民眾對“理”的追求,適當考慮當事人對“情”的需求,實現(xiàn)三者的協(xié)調一致。司法立足于民情,建立在對人性的尊重和倫理的認可之上,司法裁判與民眾內心的良善正義價值形成共鳴,消除質疑,塑造形象,民眾才能自發(fā)自覺地理解法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進而形成法治認同。

      (三)吸收“民為邦本”,堅持“以民為本”,為法治認同的形成塑造適格主體

      法治社會的構建,需要實現(xiàn)人對法治的認同,只有社會民眾普遍認可和接受的法治文化才能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本源要素和內在動力,只有人民大眾廣泛參與進而達成共識才能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治的信賴與崇尚心理。傳統(tǒng)法文化與現(xiàn)代法治思想融合為和諧的中國法治文化,其中最核心的是人的主體地位。因此,吸收傳統(tǒng)的“民為邦本”的政治法律思想,堅持“以民為本”,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從孟子、荀子,到唐太宗,再到朱熹,無論是古代思想家還是帝王,無不從朝代更迭中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民心的向背,是國家存亡與成敗的根本。因此民為邦本,是我國古代穩(wěn)固政權的重要基石。雖然古代的民本思想,與我們現(xiàn)代的民主思想不完全相同,但是有必要對其進行批判地借鑒,擴充其原有的內涵價值,發(fā)展為以民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本源與歸宿。一方面在價值取向上崇尚人民至上。傳承傳統(tǒng)思想中的愛民、富民、保民思想,充分強調人民群眾在國家的主體地位,努力實踐“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立法的指導與根本,不斷提高執(zhí)法與司法水平來滿足最普遍的人民愿望。另一方面,在社會實踐中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通過各種渠道主動參與到社會治理與法治建設中來,為公眾法治認同的形成奠定基礎。

      擁有著數(shù)千年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必不可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融通,良法與善治的結合,必將生成強大有勁的前進動力,推動著法治中國的建設,實現(xiàn)中國人自己的法治之夢。

      參考文獻:

      [1] 楊玉圣.禮、禮治及其現(xiàn)代價值——對既有學術研究文獻的檢討[J].社會科學論壇,2017(1).

      [2]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卷一章十六譯注一[M].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3] 李鼎楚.中國傳統(tǒng)家法族規(guī)的特征及現(xiàn)代法治意義[J].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

      [4] 何勤華.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中良善公正之規(guī)定及其實踐[J].中國法律評論,2016(1).

      [5] 同[4].

      [6] 張晉藩.中華法文化中敦誠守信的民族精神[J].人民法治,2018(1).

      猜你喜歡
      認同法治
      在法治護航下實現(xiàn)新飛躍
      廣東教育(2022年6期)2022-06-28 06:14:24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戰(zhàn)“疫” 法治為要
      人大建設(2020年3期)2020-07-27 02:48:48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認同”視角下輔導員心理輔導談話技巧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7:44:49
      輿論場理性族群的認同與構建
      新聞前哨(2016年11期)2016-12-07 11:32:20
      認同的崩潰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4:42:56
      融媒體時代領導者媒介形象重構與認同
      今傳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21:21
      跨性別者認同矛盾研究
      黔西县| 桐城市| 健康| 卢湾区| 哈巴河县| 丰城市| 东城区| 望谟县| 宁强县| 和硕县| 天柱县| 多伦县| 化德县| 横峰县| 镇雄县| 泰州市| 通榆县| 岳普湖县| 唐海县| 平凉市| 潜山县| 松潘县| 阳信县| 盐津县| 孝感市| 铁力市| 抚远县| 扎鲁特旗| 繁峙县| 泰兴市| 嘉黎县| 乐东| 县级市| 酒泉市| 正宁县| 南昌县| 木兰县| 贵德县| 嘉义县| 福鼎市| 库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