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萍 吳嘉雯
摘要:自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至今,新時代建設已有三年。教育部遵照總書記指示實施的新文科建設開展得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翻譯學的戰(zhàn)略任務首先是服務國家戰(zhàn)略目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貢獻學科力量;其次是做好學科自身建設。具體實施路徑為:譯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國家合作共贏;加強佛典漢譯史研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和話語體系;打破壁壘,實現(xiàn)跨學科發(fā)展;運用新技術,發(fā)展新業(yè)態(tài)。翻譯學要不辱使命,通過這些路徑順利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戰(zhàn)略任務。
關鍵詞:新時代;新文科;翻譯學;戰(zhàn)略任務;實施路徑
一、新時代和新文科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作重要指示:“經(jīng)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盵1]新時代是蓄勢待發(fā)、開拓創(chuàng)新的時代。圍繞新的戰(zhàn)略任務和歷史使命,我國在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領域進行了改革,高等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fā)生了新變化。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總書記強調(diào)了哲學社會科學在國家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性,并指出:高等教育不僅需要建設“新工科”,而且需要建設“新文科”。高教司司長吳巖認為深化新文科建設能夠為我國其他學科的發(fā)展注入新力量[2],肯定了新文科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發(fā)展的價值和重要地位,為高校被邊緣化的文科建設帶來了春天的氣息。2019年,教育部等多個部門共同拉開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的序幕,新文科建設進入實施階段。新文科建設是一場立足本土、服務國家戰(zhàn)略、注重學科建設、富有鮮明時代特征和技術特征并強調(diào)跨學科、跨領域融合的創(chuàng)新運動。作為新文科之一的翻譯學,同樣面臨著新的戰(zhàn)略任務和發(fā)展機遇,中國翻譯學應該立足當下,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加強學科建設,為服務國家戰(zhàn)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學努力拼搏、奮勇前進。
二、翻譯學服務國家和建設學科的戰(zhàn)略任務
在回顧翻譯學服務國家和建設學科的戰(zhàn)略任務之前,首先要厘清翻譯、翻譯學、翻譯學學科建設等概念內(nèi)涵及其之間的關系。楊自儉對“翻譯”作了如下定義:“我們論及的‘翻譯是指人類的一種語言文化行為或活動,具體講就是人類的口譯、筆譯和人操作的機器翻譯?!盵3]他進一步指出:“研究翻譯的科學就是翻譯科學”[4],這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有自己的研究對象、理論體系、研究隊伍以及研究方法論等。黃忠廉、王小曼認為,翻譯科學又可簡稱為“翻譯學”[5],二者是同一概念的不同叫法。根據(jù)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頒布的《學科分類與代碼》的最新版本GB/T13745-2009,“翻譯學”是位于一級學科語言學二級學科應用語言學之下的三級學科。學科建設是學科自身發(fā)展能否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更好地服務國家和社會的關鍵,包括“學科體制建構、學科隊伍建設、學科環(huán)境建設、學科理論研究、學術成果評價、推介和社會轉化等方面?!盵6]翻譯學作為新文科的一員,肩負著服務國家和加強學科建設的戰(zhàn)略任務。
(一)翻譯學服務國家需要的戰(zhàn)略任務
翻譯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地位在現(xiàn)代才得以明確,但翻譯作為一項古老的人類活動,在歷史上就一直服務于國家的戰(zhàn)略任務。據(jù)《禮記》記載,周朝就設有執(zhí)掌四方語言的譯官,秦漢時期也設有譯官,叫做“九譯令”,周朝、秦朝翻譯都服務于國家的政治、外交事務。后來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印度文明通過佛典漢譯進入我國,中華文化獲得了新的補給,從而更加光彩奪目。季羨林先生說過:“倘若拿河流來作比,中華文化這一條長河,有水滿的時候,也有水少的時候,但卻從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數(shù)大大小小是頗多的。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從印度來的水,一次是從西方來的水。這兩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譯。中華文化之所以能長葆青春,萬應靈藥就是翻譯。翻譯之為用大矣哉!”[7]季羨林先生所言“印度來的水”指的就是佛典漢譯,這是中國文化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對當時社會的思想、文化、文章學和文字等都有影響。季羨林先生所言“西方來的水”指的是西學翻譯,明后期和清朝國力衰弱,很多有識之士主張通過翻譯救國。1842年,魏源編著了一部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綜合性著作——《海國圖志》,書中清楚地闡述了其編著目的:“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8],把通過翻譯學習西方國家“長技”提高到戰(zhàn)勝外國侵略者的高度來認識。嚴復先后將托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的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譯為《天演論》,將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The Wealth of Nations譯為《原富》,目的都是想通過翻譯救國家于危難之中。
新中國成立后,翻譯一直積極服務于我國的經(jīng)濟、文化建設,為改革開放和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上升,商務翻譯、外交翻譯、法律翻譯等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如今我國進入新時代,建立了新的國家戰(zhàn)略目標,翻譯學的戰(zhàn)略任務首先是服務國家需要,通過研究翻譯活動、探討翻譯規(guī)律,進而推動翻譯實踐的發(fā)展,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貢獻學科力量。
(二) 翻譯學做好自身學科建設的戰(zhàn)略任務
1972年詹姆斯·霍姆斯(James·Holmes)在第三屆國際應用語言學會議上首次以“Translation Studies”[9]命名翻譯學,對翻譯學的研究目標、研究范圍和基本框架提出了詳細的構想,是翻譯學成立的標志。1951年董秋斯發(fā)表《論翻譯理論的建設》,在國內(nèi)率先提出建立翻譯學的主張[10],但在當時曲高和寡,沒有引起人們共鳴。直到20世紀80年代,翻譯工作者們才有了學科建設意識,掀起了一場關于翻譯學的大討論,從學科性質和內(nèi)涵的提出到學科框架和分支的搭建都有涉及,為翻譯學的建立奠定了初步的理論基礎。2004年上海外國語大學首次設立翻譯學二級學科學位點,這是我國翻譯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如今翻譯學在我國獨立成為學科已有16年的歷史,學科體制逐漸完善,翻譯隊伍不斷壯大,全體翻譯學人服務“中國文化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干勁十足,不僅翻譯了魯迅、莫言、金庸等近當代作家的一系列文學作品,而且翻譯了《論語》、《齊民要術》、《本草綱目》等一批中國傳統(tǒng)典籍,尤其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自2014年公開發(fā)行第一卷中文版以來,先后被譯為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等二十多種語言,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由此看來,翻譯學的學科建設越好,服務國家和地方的能力就越強。
三、翻譯學完成戰(zhàn)略任務的實施路徑
為了更好地完成服務國家和建設學科的戰(zhàn)略任務,筆者提出翻譯學的五條實施路徑,下面依次展開。
(一)譯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成為國策之一。翻譯學應該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譯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文化涵蓋的范圍異常寬廣,涉及中國文學、史學、哲學、工學、醫(yī)學、藝術、實學等諸多領域。譯好中國故事,首先要解決“譯什么”的問題。接下來僅就幾方面展開論述:一是文學翻譯,中國文學是中國文化和人文情懷的主要載體之一,承載著中華幾千年的民族精神、國人思維和敘事方式,是世界了解中國的主要途徑之一。由于“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的優(yōu)先性和決定性使得具有文化生產(chǎn)屬性的文學翻譯在對外傳播中仍占據(jù)主導話語地位?!盵11]我國文學作品,無論是傳統(tǒng)文學還是當代文學作品的翻譯都是塑造國家和人物形象、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手段。二是思想翻譯,翻譯以孔子為代表的“天人合一”、“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內(nèi)核,對塑造國人精神世界、價值觀念和行為處事準則等方面產(chǎn)生了深厚的影響,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醫(yī)學翻譯,我國自成體系、傳承至今的中醫(yī)具有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韻味和獨特的優(yōu)勢,新冠病毒之下中西醫(yī)聯(lián)合抗疫初見成效,中醫(yī)文化的繼承推廣和中醫(yī)典籍外譯是當前和未來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之一。中醫(yī)“望、聞、問、切”診斷方式,“陰陽脈”“精氣”等醫(yī)學概念和“熟地”“當歸”等中草藥名稱如何翻譯?需要中外譯者共同努力,匯集智慧,做好翻譯。四是文化翻譯,我國獨具特色的中華武術、戲曲、茶藝、美食和地方文化等是中國文化的多元體現(xiàn),需要通過翻譯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傊?,譯好中國故事,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提升中國軟實力貢獻學科力量,既是翻譯學的光榮使命,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國家合作共贏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我國與沿線國家進行良好的交流合作,這一過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交流的問題。這時便需要翻譯發(fā)揮作用,為中外交流合作提供語言服務,在增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相互了解的同時,規(guī)避不必要的文化沖突和意識形態(tài)的冒犯,為“一帶一路”建設保駕護航。21世紀以來,我國在當今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個別發(fā)達國家心里失去平衡,制造宣揚“中國威脅論”,尤其疫情期間為了轉移國內(nèi)矛盾,更是大肆甩鍋中國,企圖破壞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颁J實力”[12]這一帶有霸權性質和消極意義的術語是對我國對外發(fā)展方式及國際地位的嚴重扭曲,對此我們必須通過翻譯及時發(fā)現(xiàn)有損我國形象、阻礙戰(zhàn)略實施的因素,積極發(fā)聲,還我國和平友好、合作共贏的良好國際形象。同時,通過翻譯及時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和文化,為雙方或多方營造和諧共處、包容合作的環(huán)境,最大化地實現(xiàn)我國與沿線國家的政策合作、經(jīng)濟合作和產(chǎn)業(yè)合作,達到資源共享、利益共贏的效果。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唯有與時代同行,積極投身于“中國文化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及語言服務當中,翻譯學才有可能永葆生機與活力,形成自己獨特的社會價值和學科價值,增強學科獨立性和對社會的貢獻力。
(三)加強佛典漢譯研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章學翻譯理論和話語體系
“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盵13]翻譯史研究是翻譯學的根基,影響翻譯學的發(fā)展和興衰。佛典漢譯歷時1218年,翻譯佛典5396卷,對我國思想、文化、文學、語言和翻譯等領域影響更大。這是我國翻譯的源頭和根基,是嚴復“信達雅”翻譯思想誕生的土壤。支謙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飾”[14]、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15]、彥琮的“八備”[16]、玄奘的“五不翻”[17]等都是在佛典漢譯大量譯場翻譯實踐基礎上提出的翻譯思想,包含許多譯學研究的實質問題,是我國翻譯學的傳統(tǒng)和根基。研究佛典漢譯史以及在此基礎上誕生的翻譯思想,有助于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和話語體系,開拓翻譯學獨特的東方文化韻味和學科韻味。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國內(nèi)大量引進國外翻譯理論和研究成果,掀起新一輪“西風東漸”的浪潮。西方翻譯思想雖然拓寬了國內(nèi)翻譯學人的國際視野,為他們及時了解和學習國外翻譯研究動態(tài)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國內(nèi)翻譯研究過度依賴和借鑒西方譯論,不論翻譯思想還是研究方法,均被“全盤西化”,使我國翻譯界長期陷入尷尬的失語狀態(tài)。由此可見,中國譯學要想健康發(fā)展,擁有與西方譯學平等對話的權力,就必須扎根本土,重視中國翻譯史研究,尤其要高度重視歷時一千多年的佛典漢譯研究。盡管佛典漢譯研究涉及梵漢語言、佛學知識、中印歷史、哲學和我國的文章學、訓詁學等多個領域,研究起來難度特別大,但它是我國譯學植入本土的根基,值得研究。經(jīng)過多年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文質之爭”是佛典漢譯思想發(fā)展的主線,是文章學翻譯傳統(tǒng)的表征;“文以明道”是佛典漢譯的信念,是文章學翻譯傳統(tǒng)的內(nèi)核;合作翻譯是佛典漢譯的方式,是文章學翻譯傳統(tǒng)的成因;三者耦合,共同構建了佛典漢譯的文章學翻譯傳統(tǒng),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翻譯標準則是該傳統(tǒng)的歷史回音。[18]這一飽含中國智慧的翻譯傳統(tǒng)必將為世界翻譯學增加新類型,提供新思路,為世界翻譯學的發(fā)展做出中國這一文化古國和翻譯大國應有的貢獻。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今天,中國傳統(tǒng)譯學也要試著走出去。“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盵19]翻譯學只有扎根我國傳統(tǒng)譯論才能開花結果,只有獲得中國譯學話語權才能在世界翻譯面前發(fā)出中國聲音。
(四)打破壁壘,實現(xiàn)跨學科發(fā)展
楊自儉先生認為“翻譯科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20],翻譯的跨學科特性和翻譯活動的跨文化屬性,決定了翻譯學必須打破學科壁壘,謀求多元發(fā)展。翻譯與社會發(fā)展緊密相連,也與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哲學社會科學緊密相連。翻譯學在保持與語言學、歷史學、文學等學科良好互動的同時,還要加強與社會學、哲學、法學、政治學、民族學等學科的交流與合作,從其他學科中汲取養(yǎng)分,為自身成長注入新鮮血液和學術能量,這是翻譯學創(chuàng)新學科理論和保持學術活躍度的關鍵。實現(xiàn)翻譯學的跨學科發(fā)展,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心,三個必須”?!耙粋€中心”是要以翻譯研究為中心,凸顯翻譯的核心地位;“三個必須”,首先必須對紛繁復雜的學科類型加以甄別,舍棄不能幫助我們深化翻譯學研究、促進學科良性發(fā)展的無關學科??鐚W科是指關系緊密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而不是隨便的“拿來主義者”;其次必須平衡好翻譯學內(nèi)部各研究分支的關系,也就是要協(xié)調(diào)好各研究分支的研究力度和發(fā)展速度,力求翻譯史、翻譯理論、翻譯批評、翻譯政策、翻譯技術等研究分支均衡發(fā)展,共同發(fā)力,才能推進翻譯學的整體建設和健康發(fā)展;最后必須樹立正確的科研觀念,培養(yǎng)廣闊的學術視野,不僅要有跨學科意識,而且還要有跨時代、跨國界意識。古今中外,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沒有貧富貴賤之分,要學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既不能成為“歐洲中心論”的追隨者,也要避免絕對的“唯我主義”,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美美與共,實現(xiàn)我國翻譯學的長足發(fā)展,開展中、西學術圈平等對話,共同構建翻譯學學術共同體。
(五)借助新技術,發(fā)展新業(yè)態(tài)
新世紀以來,在人工智能技術第二次熱潮的推動下,機器翻譯在科技、經(jīng)濟、政治、財政、醫(yī)學等眾多領域應用廣泛,不僅大大提高了翻譯效率,而且擴大了翻譯學的研究領域。翻譯學呈現(xiàn)出跨學科交叉研究的態(tài)勢,研究路徑日益多元化。包括科學儀器在內(nèi)的技術手段被相繼應用于翻譯研究當中,翻譯研究范式有了新的變化。在霍姆斯的翻譯學框架圖中,描寫翻譯研究通常包括三種類型:以產(chǎn)品為導向、以功能為導向和以過程為導向。[21]隨著高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翻譯認知過程研究采用了一些原本應用在心理學、醫(yī)學、計算機等學科領域的儀器和技術,如鍵盤記錄技術和眼動儀等,深化了翻譯的認知過程研究。鍵盤記錄技術的誕生和應用有效彌補了翻譯界對翻譯過程研究的局限性,通過軟件記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各種鍵盤活動,如輸入、刪除、停頓、添加等,有助于人們在獲取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和決策過程,翻譯過程研究獲得了更加客觀、全面、有力的數(shù)據(jù)支撐。眼動跟蹤技術是翻譯過程研究的另一種高科技,通過記錄眼睛在觀測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時的運動軌跡,推斷人們在處理這些信息時大腦的運作過程。[22]近年來,通過眼動儀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眼睛在電腦顯示屏活動軌跡的實時記錄和檢測,能夠客觀描述譯者在進行翻譯工作時的特征和規(guī)律,有助于進一步了解譯者的認知機制和翻譯過程。鍵盤記錄技術和眼動儀在翻譯過程研究中的應用,使原本抽象的人工翻譯行為變得更加可視化和具象化,創(chuàng)新了翻譯研究路徑,同時豐富了翻譯學研究的內(nèi)涵和外延。新時代賦予翻譯學新的歷史使命,翻譯工作者必須掌握前沿的學科研究范式,保持敏銳的感知力和觀察力,使新技術更好地服務翻譯學,積極發(fā)展新業(yè)態(tài),加大科研創(chuàng)新力度,為翻譯學學科建設開辟更加廣闊的空間。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新文科背景下,翻譯學首先要服務國家戰(zhàn)略目標,發(fā)揮翻譯學科優(yōu)勢,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助力“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國家合作共贏;其次要做好翻譯學科自身建設,重視佛典漢譯研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章學翻譯理論和話語體系;打破學科壁壘,實現(xiàn)翻譯學的跨學科發(fā)展;運用新技術,發(fā)展翻譯新業(yè)態(tài),為拓寬翻譯學領域奠定技術基礎。我們堅信,只要廣大翻譯人只爭朝夕、攻堅克難、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服務國家戰(zhàn)略,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主力軍,為“一帶一路”建設發(fā)揮語言優(yōu)勢,同時做好學科建設,講好中國譯學故事,構建中國譯學話語體系,推動中國譯學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19-10-20]. 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吳巖.加強新文科建設培養(yǎng)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J].中國編輯,2019(2):4-8.
[3][4][20]楊自儉.談談翻譯科學的學科建設問題[J].現(xiàn)代外語,1996(3):25-29.
[5]黃忠廉,王小曼.翻譯學科雙軌創(chuàng)建范式論[J].中國翻譯,2020(3):23-30.
[6]藍紅軍.翻譯教學——新時期翻譯學學科發(fā)展的關鍵[J].中國大學教學,2015(6):32-37.
[7]林煌天主編.中國翻譯詞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2.
[8]魏源撰.海國圖志·海國圖志原敘[M].陳華等點校注釋,湖南:岳麓書社,1998:1.
[9][21]Holmes, James.“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A]. 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0:176.
[10]董秋斯.論翻譯理論的建設[J].翻譯通報,1951(4):3-6.
[11]王傳英,趙林波.從翻譯場域看譯入語社會經(jīng)濟網(wǎng)絡的運行[J].外語教學,2017(1):86-91.
[12]Christopher Walker, Jessica Ludwig. The Meaning of Sharp Power:How Authoritarian States Project Influence[EB/OL].(2017-11-16)[2019-11-26].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china/2017-11-16/meaning-sharp-power.
[13]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二十二·魏征[M].北京:中華書局,2019:3880.
[14][梁]釋僧祐.出三藏記集·法句經(jīng)序[M].蘇晉仁、蕭錬子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7:272-274.
[15]釋道安.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jīng)鈔序[A].釋僧祐撰,蘇晉仁,蕭錬子點校. 出三藏記集[C].北京:中華書局,1995:290.
[16][唐]道宣.續(xù)高僧傳·隋東都上林園翻經(jīng)館沙門釋彥琮傳[M].郭紹林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6:56.
[17]法云編.《翻譯名義集》第一卷十種通號第一“婆伽婆”條[EB/OL]. [2019-12-22]. http://www.guoxuedashi.com/a/589611/816488.html.
[18]汪東萍.佛典漢譯傳統(tǒng)研究——從支謙到玄奘[D].華東師范大學,2012.
[19]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5-19(02).
[22]劉艷梅,冉詩洋,李德鳳.眼動法在翻譯過程研究中的應用與展望[J].外國語,2013(5):59-66.
(責任編輯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