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今年第5期曾推出一輯“我在這里寫詩”專輯,反響良好,本期推出第二輯。三位作者根據(jù)自己對這個主題的理解各自講述了“我在這里”的故事。在詩人柏樺的寫作中,“南京”是一個關鍵詞,它與“重慶”一起構成其詩歌地理的兩大板塊。在他筆下,“南京”不僅是一個對象,一次經(jīng)歷,更代表著一種風格、一種美學。如果說“重慶”意味著童年的幽暗、青春的狂熱,以及一種原始的眩目和迅疾之美,“南京”則意味著夏去秋來的清涼明爽、爐邊回憶的雋永悠長,以及一種中年之美、人世之美、逸樂之美。柏樺對“南京”的舊夢依依,讓我們窺見新世紀以來他在寫作上的新變。詩人小海則向我們講述了他的蘇州生活經(jīng)歷,他在蘇州平靜而愉樂的文學交游。雖然他沒有具體談及蘇州生活對他寫作的影響,但無疑打開了一扇理解他的寫作的窗口。女詩人小西生長和居住在青島這個美麗的海邊城市,這是一個詩人的幸運,因為有機緣面對永恒的畢竟是少數(shù)人。當永恒同時作為“這里”進入詩人的寫作,那會是怎樣的情景呢?小西的講述讓我們看到寫作主體建構的另一種獨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