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孝麗
摘 要:影片《撞車》通過描寫洛杉磯的一場車禍而引發(fā)的一系列事件,表現(xiàn)了多種文化之間的沖突,對于文化的融合表達了強烈的渴望。在美國這個多元文化社會里,這樣的沖突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本文基于影片中多個人物角色的特點,重點分析了各個角色身上體現(xiàn)出的不同文化間的沖突,并且探索文化融合現(xiàn)象,對提高不同文化群體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撞車》;文化沖突;文化融合
一、引言
《撞車》是由保羅·哈吉斯執(zhí)導的于2004年在加拿大上映的一部影片。2005年此片在洛杉磯上映后以拍攝的流暢技巧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洛杉磯本身具有的多元文化特性給予了本片多個文化碰撞的可能,在這個多民族、多文化社會中,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構(gòu)成了本片龐大、復雜而最終又回歸原點的故事結(jié)構(gòu)。他們身處不同階層不同文化,但又相互聯(lián)系,他們的矛盾在碰撞中凸顯得淋漓盡致。本文以影片中的重要人物角色入手,分析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文化沖突。
二、碰撞中蘊含的文化沖突
文化沖突指的是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組織文化在互動過程中由于某些抵觸或者對立狀態(tài)所感受到的某種壓力或者沖突。產(chǎn)生文化沖突有多種原因,劉蘇敏[1]認為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和價值觀是引起文化沖突的根本原因;思維方式、語言障礙和文化語境的差異是造成文化沖突的重要原因;而刻板印象以及偏見是引起文化沖突的必然原因。
影片的第一幕便是一名亞裔婦女撞車的場景,從二人對話開始,亞裔婦女就表示“墨西哥人不會開車”,并以此來攻擊對方,威脅對方要向移民局檢舉。而對方也抓到了她蹩腳的英語發(fā)音的弱點,并讓警察標注“是肇事率高的亞裔駕駛撞我”。美國的墨西哥非法移民者眾多,造成了普遍墨西哥人不受歡迎的現(xiàn)象。因此亞裔婦女認為自己似乎更有權(quán)力去“歧視”面前的這個“墨西哥人”。這樣一個簡單的場景,便是洛杉磯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的日常事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身懷戒備,帶著刻板印象與偏見去互相對待。
黑人青年安東尼出場時正在和同伴談論關于黑人遭受歧視的問題,他認為自己在吃飯時不得不等上一個小時32分鐘是因為服務員認為黑人不給小費才不招待他們,另一個黑人青年反問安東尼:“那你給了她多少小費?”安東尼表示這樣的服務我會給小費才怪。種族歧視問題在無形中形成了一個死循環(huán),被歧視者認為自己承受著這個社會所有不公平的對待,而他們對于不公平對待的反擊和報復又成為歧視者施加歧視的理由。在和檢察官夫婦迎面相遇時,簡下意識移開視線的行為被安東尼認為是歧視黑人的表現(xiàn)。周莉萍[2]在分析美國多元文化時指出美國的種族主義使白人社會和少數(shù)族裔社會相互分離和不平等,政治文化的中心位置始終由白人社會所占領,而黑人和其他少數(shù)族裔始終處于一種被歧視的“邊緣人”地位。安東尼在影片中的表演就是黑人在美國社會文化地位的一種常態(tài)化表現(xiàn)。
很多網(wǎng)站在介紹白人檢察官妻子的角色時,會用“性格驕縱,生性多疑”來描寫她。簡的確是一個多疑的人,卻不是生來就多疑。處于歧視者地位的簡,在遭遇黑人搶車后回到家中,發(fā)現(xiàn)修鎖公司派來的修鎖匠是紋了監(jiān)獄刺青的墨西哥裔人,就先入為主地認定紋了刺青的修鎖匠是一個混混,并且懷疑他會在第二天就將家里的鑰匙賣給犯罪團伙。她還會因為拉丁裔女管家瑪麗亞沒有將盤子放進碗櫥而發(fā)脾氣。簡并沒有因為自己是歧視者的一方而有更好的生活,相反,她覺得自己要時刻保持警惕以防黑人和其他少數(shù)族裔入侵,而且還因自己的偏見而忽視了善良的瑪麗亞對家里所做的付出。
而另一個職業(yè)為警察的白人瑞安,在給醫(yī)療機構(gòu)辦公室打電話時遲遲得不到答復,詢問名字得知對方名叫“夏妮可·強森”,便輕蔑地說出:“夏妮可,原來是個黑人啊”直接地表達了對對方的歧視。在執(zhí)勤中,瑞安將對夏妮可的怒氣發(fā)泄在了黑人導演夫婦的身上,他羞辱了黑人導演卡麥隆的妻子。在后來瑞安為了父親的病情再次去找夏妮可·強森時,他們的交談依舊得不到結(jié)果,瑞安再次發(fā)表了歧視性言論。后來,他再次向夏妮可表示,雖然自己是個壞人,但父親是一個對黑人友好的人。希望夏妮可同意父親病情的簽字,而再次被拒絕則將他推向了絕望。面對父親的病情而又無能為力的他找不到情緒宣泄的出口,只能表現(xiàn)在對黑人的不滿上。
來自波斯的百貨店主法哈德,脾氣暴躁,不懂英語,在洛杉磯這個城市受到了不少的排擠和偏見,以至于后來的他不相信任何人。修鎖匠為他換鎖時就建議他換一扇門,可是性格執(zhí)拗的法哈德居然認為他有不軌的圖謀。第二天他的店遭到了洗劫,他理所應當?shù)卣J為是修鎖匠做了這一切,身為種族主義受害者的法哈德在此時變成了施暴者。文化沖突有一部分的原因來自民族中心主義。民族中心主義是指一個民族把自己當作是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當作對待其他民族的參照,以自己的文化標準來衡量其他民族的行為,并把自己同其他文化相隔離開來[3]。多元文化的沖突貫穿了整部電影,這部影片的深度卻不止于此。
三、溝通中蘊含的文化融合
在各個故事支線的發(fā)展過程中,各個人物對于矛盾和沖突的正視和理解實質(zhì)上是各種文化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所謂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形態(tài)的文化或者其文化之間的相互結(jié)合、相互吸引的過程,它以人種的混合和文化的同化或者相互適應作為標志[4]。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擁有來自世界各個地區(qū)的人們,也有來自世界各個地區(qū)的文化。也正因為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才擁有開放的文化態(tài)度,具有文化接納性和包容性。
作為種族主義受害者的安東尼,在遇到來自中產(chǎn)階級的黑人卡麥隆后,看到了白人警察對他的庇護,也看到了卡麥隆為生活做的妥協(xié)。踏上了那輛有大窗戶的公交車,他看到了黑人婦女平靜地織著毛衣,來自不同民族的人們在開懷地大笑,寬容和理解在他心里埋下了種子。后來他拯救了貨車里被販賣的亞洲人口,嘴角的微笑代表著他開始接受和包容自己曾經(jīng)調(diào)侃的亞洲人。
白人檢察官妻子簡在終日的郁郁寡歡中越來越迷茫,她向自己的密友凱若打電話尋求幫助,卻得到了冷漠的回應。簡不小心摔下樓梯后,陪在身邊的是女管家瑪麗亞。此時她才意識到,由于自己的偏見,而錯過了眼前的這個好朋友,她與瑪利亞的擁抱即是對瑪麗亞身份的認同與接納。
在一次平常的執(zhí)勤中,白人警察瑞恩遇到了一場車禍,他毫不猶豫地沖進即將燃燒的汽車內(nèi)救人。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車禍當事人就是之前被自己侮辱過的導演妻子,對方也認出了這名白人警察。瑞恩選擇了拯救,即使同事為了他的安全強行將他從燃燒的車里拖了出來,他卻選擇了重新爬回車內(nèi)。而最終卡麥隆妻子也在生死之間選擇了活著、選擇了原諒。
波斯百貨店主法哈德得知被洗劫的店得不到保險公司的賠償,便將這一切后果歸咎于修鎖匠。他拿上手槍,找到了修鎖匠的家,等待著修鎖匠的出現(xiàn)。子彈射出的那一刻,披著“防彈斗篷”修鎖匠的女兒卻擋在父親的前面??吹叫捩i匠的女兒安然無恙,法哈德認為是天使拯救了他,不懂英文的他,看不懂子彈盒子上寫著的“空包彈”。雖然種族間的偏見和敵意是難免的,但是沖突過后,對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才是必要的。
四、結(jié)語
《撞車》中刻畫的不同人物形象的背后其實就是不同文化下的不同價值觀,在洛杉磯這個多元文化社會中,文化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是多樣的。有黑人與白人的文化沖突,也有黑人與黑人的文化沖突,有波斯人與墨西哥人的文化沖突,更有美國人與墨西哥人的文化沖突。面對不同的文化沖突,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溝通才能實現(xiàn)文化和諧。
參考文獻
[1]劉蘇敏.文化沖突和融合策略研究[J].戲劇之家,2020(21):202–203.
[2]周莉萍.美國多元文化政策評析[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03):20–23.
[3]Summer W G.Folkways[M].Boston:Ginn,1940:646.
[4]鄧紅.簡論企業(yè)文化建設中的跨文化溝通與融合[J].四川冶金,2004(0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