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菊 范美霞
摘 要:本研究按照GB 5009.33-2016對市售熟肉制品的亞硝酸鹽含量進行了相關(guān)檢驗,通過對市售20批熟肉的檢驗發(fā)現(xiàn),有1批不合格,1批未檢出,其余均合格。
關(guān)鍵詞:熟肉制品;亞硝酸鹽;檢驗檢測
亞硝酸鹽作為國家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之一,不僅能改善食品的色澤和口感,還具有發(fā)色、防腐雙重功能。因此在食品生產(chǎn)中廣泛應(yīng)用。
GB 2760-2014《食品安全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對其含量進行了規(guī)定,其最大限量不得超過30 mg/kg[1]。亞硝酸鹽作為食品添加劑,可以為食品增色、保鮮,但是,含量過高,會影響到食用者的生命安全,如食入過多的亞硝酸鹽會使人中毒甚至致癌,因此,對亞硝酸鹽含量進行監(jiān)控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對熟肉制品來說,亞硝酸鹽的安全控制尤為重要。
目前,對于其含量的測定方法有很多種,主要有分光光度法、氣相分子吸收光譜法、干式化學(xué)分析法與電化學(xué)法等[2]。本研究按照GB 5009.33-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亞硝酸鹽與硝酸鹽的測定》[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對熟肉制品亞硝酸鹽含量進行檢測,以期為菏澤市熟肉中的亞硝酸鹽含量監(jiān)管提供一些簡單的有益參考,旨在為廣大消費者購買熟肉制品提供一定的購買導(dǎo)向。
1 材料與方法
1.1 主要試劑和儀器(略)
1.2 實驗材料
選取4種熟肉制品20批:豬、牛、羊與雞各5批,均購于菏澤市場。
1.3 實驗方法
1.3.1 樣品的處理
稱取適量樣品5 g于離心管中,加12.5 mL飽和硼砂溶液,攪勻,用約為70 ℃的熱水將樣品全部轉(zhuǎn)移到200 mL
的容量瓶,沸水浴15 min,冷卻至室溫,然后加入2種沉淀劑溶液,即5 mL亞鐵氰化鉀溶液與5 mL乙酸鋅溶液,以沉淀樣品中的蛋白質(zhì),定容至刻度,搖勻,0.5 h后,過濾,檢測。
1.3.2 亞硝酸鹽標準曲線的制作及其含量的測定
吸取上述濾液40.0 mL于50 mL比色管中,另取0.00、0.20、0.40、0.60、0.80、1.00、1.50、2.00 mL與2.50 mL濃度為5.0 μg/mL的亞硝酸鈉標準使用液作為對照。于標準管與試樣管中分別加入2 mL對氨基苯磺酸溶液,混勻,靜置3~5 min,加入
1 mL鹽酸萘乙二胺溶液,定容,混勻,15 min后,于538 nm處比色。
2 結(jié)果
2.1 亞硝酸鈉標準曲線
以亞硝酸鹽的濃度為橫坐標,以吸光度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結(jié)果見圖1,由圖1可知,該法得出的線性方程為Y=0.014 5X+0.000 3,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999 9。符合檢驗對標準曲線的要求。
圖1 分光光度法測定亞硝酸鹽的標準曲線
2.2 測定結(jié)果
按照上述方法測得的20批樣品的亞硝酸鹽結(jié)果見表1,由表2可知,20批樣品,豬肉中有1批不合格,該結(jié)果超出GB 2760-2014的規(guī)定,其余樣品均在合格范圍內(nèi),但是4種肉含亞硝酸鹽的量不盡相同。綜合來說,豬肉的亞硝酸鹽含量較高,牛肉次之,再次是羊肉,最后是雞肉,這可能是因為各種熟肉的制作工藝稍有差別,導(dǎo)致加入的亞硝酸鹽的量不同,對豬肉來說,需要的亞硝酸鹽較高。
3 討論
食品添加劑的檢測與分析是食品檢驗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食品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下,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和數(shù)量呈現(xiàn)直線上升趨勢,可以這么講,食品添加劑成就了現(xiàn)代食品工業(yè)[4]。亞硝酸鹽作為一種常見又比較重要的食品添加劑,對其的監(jiān)控尤為關(guān)鍵,對于其含量的檢驗有很多種方法,各有優(yōu)劣,應(yīng)對不同的樣品采取不同的檢測方法。作為研究者,要時刻關(guān)注科技熱點,隨時了解亞硝酸鹽的發(fā)展情況,以便更好地用于其檢驗檢測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 2760-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2]趙英.火腿中亞硝酸鹽的測定[J].山東化工,2019,48(22):90-92.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
GB 5009.33-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亞硝酸鹽與硝酸鹽的測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4]Tao Xiong, Qianqian Guan, Suhua Song, Mingyu Hao, et al. Dynamic change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flora during Chinese sauerkraut fermentation[J].Food Control, 2012 (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