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 西
(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車仁鄉(xiāng)小學 857400)
語文學科作為所有教育學科中的重點學科,其教材內(nèi)容中包含著我國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個人情感,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助于對學生語文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在大量的語文閱讀中,逐步的積累語言的詞匯,然后通過日常的練習和寫作將這些積累的詞匯吸收并轉(zhuǎn)化為自己的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能力。然而,在我國小學閱讀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問題,導致教學效率一直未能取得重大的沖破。
1.1 小學生閱讀量不夠。在當前小學生閱讀材料中,語文教材和新課標指導建議的必讀課外教程作為其閱讀積累的主要閱讀材料,針對與語文考試范圍以外的名著類的書籍,無法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隨著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導致學生有效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不僅不利于學生語言詞匯的積累,而且也不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在學生進行寫作的過程中,深感語言素材的匱乏[1]。此外,處于偏遠地區(qū)的小學校,由于學生缺乏語文課外讀本,導致其語文思維表現(xiàn)能力比較差。
1.2 學生難以適應小學教學模式的差異。在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材中,文章層次比較簡單清晰,容易被學生理解,老師的教學重點在于學生對文章字詞、句式以及修辭的理解,這些知識點對于學生來說是很好被理解和掌握的,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缺乏相應的自主閱讀時間,而且無法自主的完成閱讀任務(wù),不利于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步入中學階段以后,隨著學習科目的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也相對的增加,對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要求越來越嚴格,由于初中階段的閱讀教材中的文字量劇增,知識點更為復雜,使得學生難以適應老師的教學步伐。
1.3 學生缺乏自主閱讀能力。語文課本中的閱讀內(nèi)容畢竟有限,無法滿足學生對語言素材閱讀的要求,然而要想有效的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需要結(jié)合語文教材之外的多種類型的文學作品進行知識的補充和吸收,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汲取作品中的精華,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然而由于當前的語文教學模式缺乏新穎的教學手段,以至于無法滿足學生實際的學習訴求,為此,語文老師在進行語文閱讀的教學中,應當積極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而不是將學生的思維禁錮在標準答案的范圍內(nèi),需要充分的激發(fā)學生的語言思維,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對文學的判斷能力,以及對文字的運用能力。此外,初中階段的學習科目驟然的增加,無形中加重學生的課業(yè)量,導致其嚴重缺乏自主閱讀的時間,同時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比較薄弱,無法深刻的體會到閱讀對增強語文學習能力的積極作用,從而忽視了對語言素材閱讀的重要性[2]。
2.1 教學目標清晰化。雖然我們都知道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對其語文能力的增強起著關(guān)鍵性作用,然而效果并不是非常的顯著,因此,必須結(jié)合實際的教學情況以及學生個體的實際需求,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以便突破當前的教學困境。閱讀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在于要求學生能夠充分的理解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汲取文章中的精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逐漸的加強學生對文章作者語言的敏感性以及情感的表達,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因此,老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制定詳細的教學目標,充分的突顯出知識的重點以及核心思想,突破固有思維的阻礙。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更側(cè)重于教學大綱的內(nèi)容,忽視了文章情感的表達。老師在教學中不僅需要注重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還要注重于對學生情感表達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能夠充分的理解文章作者表達的情感思想以及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
2.2 加強學生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針對于不同題材的文章需要進行針對性的閱讀方法,不同題材的文章,其寫作手法也不盡相同,作者的表達方式更是千差萬別,因此,老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傳授學生一些閱讀方法和技巧,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而且還有助于加強其閱讀的理解能力[3]。比如,針對于故事類的文章,其內(nèi)容是對故事情節(jié)一個完整性的表達,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老師需要指導學生找出故事中事件的發(fā)展線索,并在這個基礎(chǔ)上探索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來龍去脈,從而加深其對文章的理解。閱讀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速度、精讀、跳讀、瀏覽讀等,不論采用哪種閱讀方法,老師都要要求學生先掌握一般的閱讀順序。什么是正確的閱讀順序呢?即是先進行略讀,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再根據(jù)閱讀需求,選擇具有針對性的閱讀方法,同時為了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可以將文章中的好詞好句抄錄下來,對特別感興趣的文章寫讀后感或者閱讀筆記。比如,學生在采用精讀法進行文章閱讀時,需要對文章中的每一句話甚至是每一個字進行重點閱讀,力求做到口到、眼到、心到,并針對文章中的重點詞句或者重點段落,仔細的體會,必要的時候,將優(yōu)秀的語句抄錄下來,做好重點筆記。
2.3 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的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調(diào)動其對文章閱讀的積極性,才會使其主動的進行大批量的文章閱讀,從而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詞匯。其次,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chǔ)上,還需要注重鍛煉其閱讀的速度以及對文章內(nèi)容和知識點的理解能力。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針對于閱讀能力比較差的學生,老師要對其多推薦一些簡單易懂的文章;針對于閱讀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對其推薦一些生活類或者故事類的文章,以便擴大其閱讀量;對于閱讀能力強德爾學生,老師可以鼓勵他們拓寬其閱讀的種類,盡量的多閱讀一些科普類的文章,不僅有助于增強其文學素養(yǎng),而且還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學習訴求,進行針對性的指導,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的形成適合自身的閱讀習慣,慢慢的加強了對文章閱讀的興趣,不僅大大提高了閱讀的速度,而且進一步的增強了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4]。
綜上所述,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提升其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尤為重要,然而,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的低效率一直是困擾所有語文老師的重點難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學內(nèi)容變得更加的乏味,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自然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中。因此,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僅需要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還要加強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從而增強其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逐步的增強其對閱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