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涇口第二中心小學 賀小兵
習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新課標分段表述:第一學段“寫話”,第二、三學段“習作”,就釋放出一個明確的信號,便是切實降低小學生寫作文的難度。但即便如此,農村的孩子對于寫作還是有畏難心理。調查不難發(fā)現(xiàn),習作教學目標不明確,指導方法不恰當,學生缺乏習作興趣、素材積累、語言積累及方法技能等諸多因素致使農村小學習作教學一直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tài)。可見,擺在當前的最緊要的任務是實施精準教學,讓農村孩子愛上習作。
教學活動要“依標扣本”,對于語文學科來說,“標”就是語文課程標準,“本”就是教材文本。三到六年級的習作內容多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及想象類。雖然習作訓練的內容相同,但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循序漸進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提出了明確的學段目標,目的是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呈層次性、螺旋式提高。而教材文本中的寫作訓練點基本上是以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學段目標為主要依據(jù)設置的,比如同為寫一個人,三年級教學時,依據(jù)中學段的目標,只要求把這個人做的事情寫清楚,而五年級教學時,依據(jù)高學段的目標,則要求突出人物的特點,并要把在課文中學習到的方法運用到習作中去。因此,教師在學生進行習作訓練時,要結合年段特點,依據(jù)課標要求恰當設定習作教學目標,目標精準,學生就能走好習作之路,長此以往,學生寫作的興趣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
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難于作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習作動機。如何激發(fā)兒童習作動機,教師的習作指導方法尤為關鍵。
小學階段,常見的習作類型是寫人、記事、狀物、寫景、實用等,它們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文體樣式。對于一個習作話題,習作教學首先要在文體上進行區(qū)劃,從文體的角度去選擇相應的寫法。在小學階段提出習作教學“淡化文體”不盡妥當,如果一開始不進行各種文體的框架性“入格”訓練,讓兒童“自由”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就會有悖于習作教學的本質特征。所以在對學生進行習作指導時,還要適當講解習作知識,即寫法。比如蘇教版三上習作2《我的自畫像》,雖然習作要求抓住人物的整體形象、長相、性格、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特點,按一定順序寫,但教師在指導時不能將寫人的習作知識在這堂課中“一網打盡”:抓住外貌、興趣寫人,通過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活動等細節(jié)寫人,通過具體的事例寫人。因為寫人類習作在蘇教版教材中共有七次訓練,在第一次教學中,就“教”得這么飽滿、充分,在以后的教學中“炒冷飯”就無法避免。所以在起步階段要指導學生如何按一定順序介紹人物的外貌,而寫興趣愛好作為習作教學的提優(yōu)點。這樣每次“教”的知識明確了,訓練才能有針對性,教學才能取得實效。
我們在寫作指導時經常要求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其實,教師指導時的情感投入對學生良好情感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針對每一次習作訓練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迸發(fā)出思考的活力。例如在指導學生習作《童年趣事》時,我給他們讀了一篇事先寫好的“下水文”:小時候的我特別愛吃糖,總喜歡到叔叔家要冰糖吃。那冰糖形如泥團,色澤透明,一吃上就不放手。后來,叔叔怕我吃多了牙疼,就把冰糖藏起來了。頑皮的我哪肯罷休,哭鬧不止。叔叔沒辦法,只得騙我冰糖藏在墻上。那時的墻面都是用泥土抹成的,總有坑坑洼洼的地方,幼稚的我竟然相信了,抹干眼淚,摳墻找冰糖去了……我繪聲繪色地講述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學生笑聲四起。當我要求他們也講講自己的童年趣事時,個個躍躍欲試,那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完全是他們的童年寫照。教師不必擔心學生的作文是否有趣,至少教師給學生這一次作文注入了真實的情感,讓習作指導于無聲處聽驚雷。
雖然農村小學課外讀物少,但有一類資源可以利用,那就是教材。教材的內容豐富多彩,具有極高的讀寫價值。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習作教學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在習作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币虼私處熯x擇例文引路時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范文,展開寫法指導教學。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習作6《家鄉(xiāng)的名人》,在指導學生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點的具體事例來寫時,可以參照《詹天佑》一文的寫法寫人物,這樣習作與課文精準對接,源于教材,讀寫一體,使學生在仿練中習得方法。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睂W生對作文有抵觸情緒,主要是老師布置的作文不知道寫什么,也就是沒有素材。其實相比城市的孩子,農村孩子的活動范圍廣,有許多的勞動實踐機會,他們不缺乏素材,只是不能與習作精準對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習作素材與自身的農村生活聯(lián)系,用“原生態(tài)”的場景寫原汁原味的文章。比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習作3《秋天的樹葉》時,先讓學生到河邊、田邊走走,看樹木、撿樹葉,并以《尋找落葉》為題記錄觀察經歷。有的學生就寫出了這樣的句子:呵!真有趣!又有一片葉子搖曳著下來了,正想進入小河,我連忙接住他,他好像要進入小河的懷抱,開始一場奇妙的旅行吧!我又把它揚向小河,小河流出“嘩嘩”的水聲,多么像是在歡迎樹葉的到來,樹葉打了一個旋兒,像在向我揮手告別……可以說,是熟悉的生活為學生的習作增添了一分靈動。
評改是寫作全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寫好文章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但就農村小學的習作評改,多數(shù)是“虛”“淺”“假”。要習作評改變“虛”“淺”“假”為“實”,習作評改就要“精準化”。首先,精準評改習作的內容。把句子改正確、通順作為第一任務,正確就是用正確的字詞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意思;通順就是不丟字、添字、重復字詞等;學習使用標點符號。做到這些,也就將評改落到了實處。其次,精準評改習作的步驟。在修改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確修改的步驟:讀、找、改、再讀,有序進行,當然還要注意使用規(guī)范的修改符號。至于習作評改途徑,可以采用閱讀分享、教師點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等方式展開,讓評價方式變得更豐富,學生會不斷感受到習作帶來的喜悅、獲得感、榮譽感,習作熱情得到充分激發(fā)。
新課程背景下,我們要立足小學實際,精準施教,從目標設定、習作指導、素材選擇、評價等方面探尋小學習作教學之法,以促使越來越多的孩子愛上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