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市下關鎮(zhèn)文獻完小 李文標
積累語言需要從低年級開始,走一條邊積累邊運用的路子,才能使學生的語言倉儲有“滾雪球”的效果。這便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把有效積累語言作為學習的重要抓手,運用聽、說、讀、寫等多種方法吸引學生關注文本語言中那些表達生動、特點鮮明的詞語、句子,使學生的每一次語言學習都能夠體現積累是必要的。
在聽、說、讀、寫諸種語文實踐活動中,“聽”作為語言積累活動常常被忽略,似乎一聽而過的東西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這說的是泛泛地聽,如果是傾聽的話,只要學生聽進去了,就可以在傾聽中捕獲有特別感覺的一些詞句,加上低年級學生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他們喜歡學著某種說法來上幾遍,相應的語言就進入了他們的積累倉庫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富有吸引力的語言講述課文故事,讓學生喜歡上這個故事,不知不覺地練習著講這個故事,就能夠達到在傾聽中積累語言的效果。
如教學《咕咚》(一年級下冊第20 課)時,教師通過課件播放聲音“咕咚”,讓學生說說聽到了什么樣的聲音,在確認是“咕咚”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發(fā)出了這種聲音,再用“這個咕咚到底是什么發(fā)出來的聲音呢?背后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不想聽?”吊住學生的胃口,并就此提出聽故事的要求:“看誰聽得最認真、最仔細,聽完故事需要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哦?!苯涍^這樣一番激發(fā)之后,教師在講故事時,學生都進入了傾聽的狀態(tài)。聽完故事,教師先問學生聽到“咕咚”之后,兔子是怎樣表現的。學生互相模仿著說一說:“兔子嚇了一跳,拔腿就跑?!比缓蟊纫槐日l說這個句子更有味道,最后再演一演“拔腿就跑”的情形。按照這樣的方法接著讓學生說出所聽到的故事中的一些有特點的關鍵詞句,如“一邊跑一邊叫”“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等,這樣就把傾聽中獲得的有特點的詞語“拔腿就跑”“一邊跑一邊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等進行了有效積累。
熟讀成誦是語言記憶的一種常識。低年級學習的課文一般都是篇幅短小、朗朗上口的經典詩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把握文本的這些特點,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完成相應的語言記憶和積累;即使出現稍微長一些的文本,也可以在熟讀的基礎上,采取化整為零、分自然段來試背,使學生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記住其中帶有表達規(guī)律的句段,再向前后延伸,進而達成整體記憶積累的效果。
如教學《黃山奇石》(二年級上冊第9 課)時,課文共有6 個自然段,課后練習要求背誦2~5 自然段。這4 個自然段中,每個自然段介紹了一種奇石,分別是“仙桃石”“猴子觀?!薄跋扇酥嘎贰薄敖痣u叫天都”。仔細研讀4個自然段介紹的情況,發(fā)現可以分成兩種情形,一種是先說奇石的名稱,再說奇石的樣子,如“仙桃石”“仙人指路”;另一種反過來,先說奇石的樣子,最后說奇石的名稱,如“猴子觀?!薄敖痣u叫天都”。在這樣分析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分兩種情況練習背誦,通過比較加深記憶。以第一種情況為例:先說奇石的名稱的兩個自然段開頭是“就說‘仙桃石’吧”“‘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再看具體描寫奇石樣子的表達,都是比喻句,“它好像……”“遠遠望去,那巨石真像……”最后把“名稱+樣子”連起來說一說,記一記,互相比著看誰記得最準確,以激發(fā)學生在誦讀中強化記憶的效果??瓷先グ炎匀欢尾鸬糜行﹣y,實際上是把句子的特點顯現出來,如怎樣介紹名稱,怎樣說出比喻句等,這樣可以讓學生積累的語言變得有特定的意義。
盡管低年級學生處在記憶的黃金期,背誦是一種最適合的記憶方式,但仍難免被當成了消極的語言積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方法是語言運用,把那些需要積累的語言放在合適的語境中去表達,這樣的積累就被認為是積極的語言積累。
如教學《霧在哪里》(二年級上冊第19 課)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什么地方見過霧,仿照課文中的句式“我要把……藏起來”說說當時的情況,再想想如果你是霧,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學生在互相練習說話中,都能夠盡量用上課文中的句式進行表達,無形之中就達到了積累課文句式的目的。再如教學《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二年級下冊第24 課)時,可以讓學生用“很久很久以前……”開頭來寫下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發(fā)生的一個故事。這種表達訓練可以使學生知道對于古老歲月里發(fā)生的那些不可知的故事,都可以采用一些模糊的說法來表達,而且所寫的內容可以是很神奇的事情,能夠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由此積累的是以后寫文章的一種有效的開頭方法。
總而言之,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積累語言,需要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吸引全體學生參與其中,努力形成積累語言并有效運用語言的好習慣,為學生不斷提高語文學習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