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佳孫
(廣西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金陵鎮(zhèn)金騰小學 廣西 南寧 530049)
近幾年來,同伴教育的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較好的運用,尤其是在農村小學教學中。同伴教學以其獨有的管理理念,對農村小學班級教學管理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這種教學模式應在農村小學教學管理實踐中進行有效運用,從而對班級的整體學習能力、以及紀律素養(yǎng)都有一個全面性的提升。
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第三啟蒙期,也就是后啟蒙期,這一時期的學生身心正在初期的發(fā)育發(fā)展過程中。因此,農村小學教師在班級管理以及教學實踐中,應根據(jù)這一時期學生的特點,對其進行管理,這樣可以有效提升班級的管理質量,確保班級的教學質量。人是一種群居動物,對同伴具有較高的需求,這種需求感對于小學生來說尤為明顯。一個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如果有一個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個學習能力較弱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在一定的時間內得到較大提升,這就是同伴帶動的重要性。
因此,在農村小學班級管理中,教師可以采取同伴教育理念對班級進行教學和管理。首先,教師可以將同一類型的學生進行配比,假如將兩個性格相似,且這兩名學生也自愿組成同伴的情況下,教師就可以考慮將這兩名學生進行配比分組。同種性格,而且互相能夠互相包容、互相欣賞的兩名學生在一起,會極大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兩名學生之間也可以形成一種良性競爭,這種自覺自愿的分組方式,學生也較為容易接受,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學習能力就會得到較強提升。比如,教師將性格相似的兩名學生,小強和大剛結成同伴,這兩名學生的性格都是外向型的,而且兩名學生都擅長打籃球,只是在班級不遵守課堂紀律,學習能力相對較弱[1]。將兩名學生結成同伴后,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兩名學生互相激勵、互相促進,在課堂中變得遵守紀律。同時也不想比其他同伴的學習能力差。因此,在一個教學周期結束后,兩名學生的學習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每個人的性格都有一定的相同性,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如果相同性較多的兩個人,基本上就可以判定為兩個性格相似的人,而如果相同性較少而差異性較多的兩個人,就可以判定為互補性的人,這一點對于小學生來說同樣不例外。在農村小學班級管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以性格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區(qū)分,比如可以簡單分為性格外向型以及性格內向型,同時在外向型的學生中也可以進行進一步區(qū)分,比如擅長體育的學生、擅長文藝的學生、擅長溝通交流的學生,而在內向型的學生中也應進行進一步區(qū)分,比如擅長制作手工的學生、擅長寫作的學生、擅長繪畫的學生等。教師對學生進行同伴配比的過程中,除了可以將性格相同的兩名學生進行配比外,同時也可以將性格相反的兩名學生進行配比,也就是說組成互補型的同伴配比組合。
這種同伴配比的教學管理模式,就會在班級形成一種全新的態(tài)勢,學生會以同伴的模式進行學習。兩名同伴之間可以互相監(jiān)督、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這種方式較比獨立個體性的教學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比如小明的性格是內向型,學習能力較強,比較擅長寫作文,而可可的性格屬于外向型,學習能力相對較弱,但是在音樂素養(yǎng)較強。教師進行同伴配比的過程中,在征求了小明和可可的意見后,將這兩名學生進行了同伴匹配。經過了一個學習周期的教學管理實踐后,發(fā)現(xiàn)小明的性格在可可的影響下,也變得較為活潑了,而可可在小明的影響下,學習成績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提升。而另外一組學生壯狀和恬甜也有相似的經歷,壯狀屬于外向型性格,但學習能力較差,擅長體育運動,而恬甜屬于內向型性格,學習能力較強,擅長繪畫,因此這兩名學生組成了同伴后,均對對方的學習以及性格方面進行了良性的促進。因此,在這種趨勢下,農村小學教師對班級的教學管理工作的發(fā)展水平更加高效完善。
在農村小學班級教學管理工作中,會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象,有一部分學生的自我主觀意識較強,經常會以自我為中心,對待其他學生缺乏關愛和包容。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會對教師的教學管理工作產生一定的影響[2]。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分組模式對學生進行教學管理,這種建立小組的模式,可以使學生在小組間進行互相監(jiān)督和幫助,產生一種比學趕幫的良好態(tài)勢。
具體操作可以是,教師根據(jù)班級學生的數(shù)量以及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管理,每個小組的組員人數(shù)應定在6人為宜,并結合學生的性格進行分組,6人當中應保證有2名學習能力較強、2名學習能力中等、2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同時,在性格方面,也應進行合理配比,將外向型與內向型的學生進行交叉,從而使每一個學習小組的學習成員配比都存在科學性與合理性。并且,還應在小組內選舉產生小組組長一名、宣傳委員和學習委員各一名。比如有的學生活潑好動,紀律性較差,但是看到小組其他成員都在努力學習,就會產生一種如果自己繼續(xù)頑皮下去,就會對整個小組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產生影響,從而促進班級每一名學生的共同進步。這些學生管理者的職責是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協(xié)助教師對班級進行有效管理,從而使農村小學班級的教學管理工作有一個全新起色。
對于小學生來說,其思想發(fā)育剛剛處于起步階段,這一階段具有一定的特點,也就是說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來自同伴的意見,而對于教師的意見有的時候仍舊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3]。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同伴理念,將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分組教學管理,這種方式可以使組內成員互相促進,并且還會產生與其他小組進行比較的心理,進而在班級內部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而這一過程同時也就促進了班級紀律的良性化,從而也就促進了班級的教學管理工作的長效展開。
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內組建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內的學生要保證能力互補,比如有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有擅長體育的學生、有擅長舞蹈的學生,還有擅長勞動的學生,或者是紀律性較強的學生。這種混合搭配同伴組合形式,可以使小組內的學習氛圍更加人性化,使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取長補短,也可以使每名學生的強項都可以得到發(fā)揮,同時也使每一名學生的弱勢得到補充。另外,農村小學教師在對班級進行分組同伴教學管理的時候,還可以對學生采取一定的獎罰措施,可以制定相應的獎懲辦法,比如有的學生在小組內表現(xiàn)較好,就可以得到小紅花的獎勵,而有個別學生在小組內表現(xiàn)不好,就可以賦予小組中權利,小組長在組內進行開會討論,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將表現(xiàn)不好的學生清除出本小組。這種方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危機意識,從而在主管上更加刻苦努力,這種方式同時也會對教師的教學管理起到較大的輔助作用。
由此可見,同伴教育理念在農村小學中的有效運用,可以促進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另外,這種同伴教育的理念,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觀能動性,激勵學生產生一種主人翁的意志和品性,這對提升農村小學生綜合素養(yǎng)具有良性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