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門戶是否必要?
      ——《春秋》研究與中國哲學

      2020-11-30 06:39:19黎漢基
      現(xiàn)代哲學 2020年4期
      關鍵詞:春秋王五門戶

      黎漢基

      毫無疑問,中國哲學作為一門年輕學問,近年來在摸索前進方向上展現(xiàn)了異乎尋常的活力,不僅對學科定位勇于懷疑、反省和駁難,也不甘止步于固有領域,努力尋找和開拓新的課題,包括原來未被寫進哲學史的《春秋》經(jīng)傳,如今也得到許多研究者的青睞和重視。與出土文獻不同的是,像《春秋》經(jīng)傳這類經(jīng)部文獻,長久以來便有許多學者對之進行解讀,傳注疏記收錄了各種各樣的論點、思想立場和經(jīng)學史觀,任何嚴肅的學術研究都無法棄之不顧。問題是,是否必須墨守過去的想法和做法? 在《春秋》研究史上,堅守門戶立場是相當凸出和普遍的作風。金景芳對清儒劃分今古門戶的做法,作出深刻的觀察:“晚清諸儒,拾厥墮緒,封執(zhí)滋甚。流風驅(qū)扇,遂令承學之士,初涉途轍,便嚴門戶,以今古為趣舍,以同異為是非?!?1)金景芳:《經(jīng)學概論》,呂文郁、舒大剛主編:《金景芳全集》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789頁。這里先不詳論爭執(zhí)的具體議題是什么,只想追問往昔經(jīng)師那些黨同伐異的門戶作風,是否也該延續(xù)下去?中國哲學工作者開展《春秋》研究,是否應該稟持門戶之見?倘若判斷的標準是學術而非其他考慮,那么答案顯然是不應該的。門戶既不可欲,更不必要。那些以專業(yè)研究為職志的哲學工作者,應該避免持有黨派性立場。盡管依托門戶、競相標榜是以往一些經(jīng)師常見的習性,但不能由此推出后人也該這樣做。

      堅持門戶的人所維護和攻擊的是哪些東西,是極其復雜且不能簡單化約的問題。李源澄談論近代經(jīng)學爭訟的門戶習氣時,指出“漢、宋、古、今之爭,紛如聚訟”(2)李源澄:《經(jīng)學通論·自序》,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李源澄著作集》第1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8年,第3頁。。不同的人研治《春秋》經(jīng)傳,各有不同的體會。聲稱偏好學派的人,對某部經(jīng)典的觀感也可能并不一致。比如,《穀梁》究竟算不算今文作品,在那些捍衛(wèi)《公羊》的人看來,便沒有一致的共識。要認真清理不同的人因門戶而提出的實質(zhì)性主張,未經(jīng)過深入而具體的研究分析,不可能得出恰如其分的裁斷。本文嘗試轉換思路,暫且略過實質(zhì)性主張的許多細節(jié),僅論證門戶立場作為一種黨派性思維,為何不是《春秋》研究所必須的。

      一、專業(yè)判斷的原則

      與其他領域的研究一樣,當判斷某些談論《春秋》經(jīng)傳的意見是否正確時,通常都會觸及相關論斷是否可靠的評估。由于涉及論者自身的主體性條件,一般常識告訴我們,人類各種復雜的關系、情感紐帶和認知偏見都有可能影響判斷的正確性。為了方便展開討論,這里試從一個友誼的例子談起:假設王五是張三的好朋友,最近警方指控張三犯了搶劫案,王五不相信,斷定張三一定是冤枉的;熊大是主審的法官,在審判前聽了王五的說法就準備判張三無罪。如果熊大足夠謹慎,就不該馬上接受王五的辯解。王五信息的可靠性,基本獨立于他反復獻言的熱忱。即使王五賭咒發(fā)誓表明自己沒有說謊,熊大仍可以合理地懷疑他帶有偏見,不必接受他的證詞。是否相信張三搶劫,熊大需要親自了解案情,一切看證據(jù)而定。假如反證足夠有力,就有決定性理由拒絕王五的說法。

      友誼規(guī)范(norms of friendship)再高,也高不過認識規(guī)范(epistemic norms)(3)Simon Keller, The Limits of Loyal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25-26.。友誼規(guī)范涉及一個人作為朋友應該做什么。王五是張三的好友,這使他覺得有責任講述張三如何好。至于認識規(guī)范,涉及一個人在這個角色上需要知道什么,尤其像熊大的職業(yè)身份是法官。他是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可以形成和懷有自己信念的人,他和張三沒有友誼可言。熊大在法庭上應該面對客觀存在的證據(jù),以此判斷王五的陳述是否可信。王五和張三的友誼再深,原則上不影響熊大的公平判斷。倘若熊大也是張三的好友,是否應該毫無保留地相信王五的話呢?很難說像王五那樣無原則地擁護張三,是忠于友誼的惟一辦法。正如凱勒(Simon Keller)所說:“一個好朋友不是諂媚者或拉拉隊隊長?!?4)Ibid., p.30.有可能的是,張三搶劫銀行而深感懊悔,向警方投案自首。當熊大知道了,自然不必接受王五之言??梢?,進一步的事實認知發(fā)揮了“調(diào)整”(modify)的作用。不是某一種偏倚性關系或偏倚對象的存在,或你想怎樣對待的心意,便足以推導出偏倚行為的理由(5)Errol Lord, “Justifying Partiality”,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Vol.19, No.3, 2016, pp.577-579.。真正忠于張三的做法,不是加入王五的行列共同贊美,而是正視張三究竟做的是什么。把王五所說的當作張三的本來面貌,既違反認識規(guī)范,也未必符合友誼規(guī)范。

      以上案例的反思說明,友誼的規(guī)范不能凌駕在認識的規(guī)范之上。與其他袒護自己喜愛的人的情感一樣,友誼的考慮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偏倚性(partiality)的考慮。王五和張三具有獨特的關系,這與王五的“規(guī)范性情境”(normative situation)形成了差別,導致他給予獨特對待(6)Simon Keller, Partial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p.2.。但在需要公平判斷的專業(yè)上,偏倚性不應該放在首位。對此,可以概述為“專業(yè)判斷的原則”(principle of professional judgment):從事某一角色或?qū)I(yè)的人具有初步認定的道德責任,以合乎情理的努力避免那些可能影響判斷的因素(7)這個原則的構想和推論,是參照范德沃森的“負責任的專業(yè)主義原則”,它要求專業(yè)人士努力避免那些可能導致其任務變差的事情。相對的,本文更講究的是專業(yè)判斷有什么干擾,而不是泛指使工作變得不好的情況。(See Bas Van Der Vossen, “In Defense of the Ivory Tower: Why Philosophers Should Stay out of Politics”,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Vol.28, No.7, 2015, p.1047.)。之所以說是“初步認定”(prima facie),是因為它可以隨著更重要的考慮而被壓倒或被抵消。偏倚性是影響專業(yè)判斷的其中一項因素。要避免偏倚性的影響,不見得是嚴苛的要求。專業(yè)判斷只是不讓認識的規(guī)范服從于偏倚性的考慮,它不保證判斷結果的完美。即使徹底割棄友誼的牽絆,熊大在法庭上也可能受到錯誤的證供而作出違反實際的裁決。結果是否完美,不是重點所在。王五雖然偏袒張三,但出現(xiàn)新證據(jù)證實罪犯別有其人,就印證了王五所言不誤。

      專業(yè)判斷的原則只是降低偏倚性的一道門坎。強調(diào)它的首要性,不涵蘊友誼或其他偏倚性的考慮必須被徹底清除。除了盲目回護和像對待陌生人那樣不帶友情的考慮來看待事情,按其事實也許還有其他可供選擇的做法。這里另舉一例:李四寫了一篇莎士比亞的論文,他的好友熊二和王五都是文學專家。王五閱讀前已決定無條件地擁護李四,熊二則花了更長的時間閱讀論文,以更富同情心的眼光來鑒賞它,積極地尋找它的優(yōu)點,嘗試辯護它的弱點。

      熊二的做法是鑒于友誼而給予“懷疑的優(yōu)惠”(benefit of doubt):如果一個陌生人撰寫莎士比亞的問題,他不妨懷著開放的心靈,形成富批判性而冷靜的判斷,縱使大量挑刺也不產(chǎn)生令他介懷的影響。但對待表現(xiàn)出研究熱情的朋友,友誼的規(guī)范可能提醒熊二,對論文的評價不妨耐心一些,盡量了解這篇論文講的是什么和為什么這樣講,這不等于奴性的、無條件的認可。準確地說,友誼的考慮只是讓熊二暫且不懷疑李四研究莎士比亞的資格,延后了下結論的時間。認識的規(guī)范仍是決定性的,是不能繞過或毀棄的。王五不問文章是怎么回事,只因這是李四的作品便即夸贊,就是高舉友誼、無視認識的典范。而熊二嘗試找出能夠辯護李四論文的證據(jù),固然是出于偏向友人的態(tài)度,但在客觀上有可能擴大了收集證據(jù)的范圍。這對認識的提高是有幫助的,不能說違反了“專業(yè)判斷的原則”。

      要決定什么證據(jù)能夠支持或反對某一判斷,關鍵是注意論證中各個部分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性。張三、李四、王五和其它人一樣,其言說是否能夠作為證據(jù)的充分條件,都是有待檢驗的。不能說張三是當事人,就斷定只有他的話方能相信。究竟李四的論文是否夠水平?衡量標準是他在莎士比亞研究上有什么貢獻。友誼規(guī)范沒有增加朋友在判斷上的份量。專業(yè)判斷的原則就是排除額外增加權重的做法。它不僅運用于對待朋友的場合,也運用于各種角色或?qū)I(yè),包括中國哲學。既然《春秋》經(jīng)傳是中國哲學工作者的研究對象,那就要追問專業(yè)判斷的原則對這個工作意味著什么。在此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研究《春秋》經(jīng)傳的專業(yè)任務包括什么。

      二、研究《春秋》經(jīng)傳的專業(yè)

      據(jù)筆者的初步理解,中國哲學工作者從事《春秋》經(jīng)傳的研究,不妨參照馮友蘭的分類意見,把工作劃分為“照著講”和“接著講”兩個部分。所謂“照著講”涉及《春秋》經(jīng)傳的歷史書寫,像處理中國哲學史的其他課題一樣,必須尊重本來歷史的客觀存在。比如,王陽明主張聵輒父子和解,與其他《春秋》學者有何異同?(8)參見黎漢基:《父命抑或王父命?——從聵輒爭國事件看儒家政治倫理的發(fā)展》,《中山大學學報》2018年第4期,第120—129頁。要作出合乎實際的敘述,“必須先真正懂得他想些什么,見些什么,說些什么,他是怎樣想的,怎樣說的,以及他為什么這樣想,這樣說”(9)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1冊,《三松堂全集》第8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2頁。。有關各種《春秋》著作的發(fā)展過程,不能“好像一個百依百順的女孩子,可以任人隨意打扮”(10)同上,第8頁。,而是需要“照著”歷史實際來講。所謂“接著講”涉及《春秋》經(jīng)傳的解讀詮釋?!洞呵铩肥且徊坎粩啾唤忉尩慕?jīng)典,各種觀點層出不窮。正如劉士毅的自述,這些見解極繁多且復雜,不容易消化:“涉獵既廣,漸苦諸說之紛如,歧中又歧,莫逐亡羊,又其甚者,一人之口自為異同,如一室之中,矛盾相剌?!?11)[清]劉士毅:《春秋疑義錄·序》,《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718頁。嚴肅的研究者不得不耐心整理“諸說”,從而得出恰當?shù)呐袛?。不論是否以建立體系為最終目標,都要“接著”前人的“諸說”來講,不能憑空杜撰。這跟近代學者不能“憑空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中國哲學”(12)馮友蘭:《中國現(xiàn)代哲學史》,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第207頁。是相同的道理。

      在《春秋》研究上,無論是“照著講”抑或“接著講”,都需要正確地理解、詮釋和權衡各種觀點,恰當?shù)卣莆账鼈兊男再|(zhì)、重要性和關系;在操作過程中,“皆必以嚴刻的理智態(tài)度表出之”(13)這是馮友蘭概括哲學研究方法的論斷,也適用于《春秋》類文獻的解讀。(參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4頁。)。這跟熊大作為法官在庭上的判決,熊二作為文學教授的學術審查,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張三有沒有搶劫,相關證據(jù)是否能支持這一點;李四的論文有沒有學術創(chuàng)新,何以見得它有貢獻;王陽明的觀點有什么獨特性,是否經(jīng)得起推敲,能不能得到其他人的認可,這些判斷有可能是根據(jù)事實性的描述,也有可能是根據(jù)規(guī)范性的推論,也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這不是否定《春秋》研究與其他專業(yè)判斷之間有其他重要差別,僅是強調(diào)《春秋》研究作為一門嚴肅的專業(yè),要求充分說理、分辨是非對錯,并非所有談論《春秋》的言說都有足夠的學術價值。在《春秋》研究中,不管是想“照著”某一著作的發(fā)展過程來考察它的歷史面貌,還是“接著”若干解經(jīng)意見來闡明自己的心得,都不應飄移論題,把不同的東西混為一談。例如,研治《左傳》,杜預的《集解》只有說明的作用,不能把杜注與《左傳》等量齊觀。依沈欽韓之言:“騰杜預之義而播左氏之疵,左氏寧受焉!”(14)[清]沈欽韓:《春秋左氏傳補注·自序》,郭曉東等點校:《春秋左傳補疏春秋左氏傳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97頁。同理,研治《公羊》,何休的《解詁》也不能取而代之。呂紹綱的意見很值得重視:“我們必須加以分析,將《春秋》《公羊》的思想歸諸《春秋》《公羊》,何休的理論歸諸何休。這樣,當我們研究它們各自的思想的時候,才不至誤入歧途。”(15)呂紹綱:《何休〈公羊〉“三科九旨”淺議》,《庚辰存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30頁。重點是厘清所要討論的問題是什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推敲論證。光是擺立場、說大話,不是正常的學術研究。

      對論證的講究,有時是因為流行論斷不宜輕信。今天中國哲學工作者已知道“從西方哲學的問題意識出發(fā)”的教科書并不可靠:“既支解了經(jīng)典的整體意義,也不能揭示其所關注對象的思想內(nèi)涵,沒有呈現(xiàn)好經(jīng)典傳統(tǒng)中精彩的一面?!?16)陳少明:《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5年,第5頁。類似這種教科書式的作品,其所制作的思想教條,在經(jīng)學研究中也廣泛存在。比如,皮錫瑞對《春秋》的各個觀點,是否都合理?他主張孟子曾經(jīng)明言“微言”和“大義”,是否可信?據(jù)此敲定《左》《公》《穀》的內(nèi)容宗旨,是否合理?(17)參見黎漢基:《孟子已明言“大義”和“微言”嗎?——論皮錫瑞對〈孟子〉的錯誤解讀》,《哲學動態(tài)》2019年第7期,第77—85頁。不經(jīng)論證而接受類似的說法,不會比盲從王五對張三行為(或李四論文)的保證高明多少。

      這里,已要求《春秋》研究者維持“嚴刻的理智態(tài)度”,務求獨立判斷,論證嚴謹,貫徹“專業(yè)判斷的原則”(應用在《春秋》研究的版本),可表述如下:從事《春秋》研究的人具有初步認定的道德責任,以合乎情理的努力避免那些可能影響研究的因素。如前所述,這里的重點只是盡量降低一些可以防范的影響,如像王五那樣無條件信任朋友的偏倚性。究竟研究的成果是否優(yōu)秀,并非這一原則所能保證。說到底,研究結論的可靠性,除了學者所付出的心血外,有時還要各種條件的配合。例如,《穀梁》桓二年傳:“于是為齊侯、陳侯、鄭伯討,數(shù)日以賂?!贝恕皵?shù)日”令人費解,古來論者皆不得其訓,迄至敦煌石室《穀梁傳》殘帙面世,方知“數(shù)日”乃“責”字傳寫之訛??论繌霌?jù)此指出全句是責備魯桓公乘宋國內(nèi)亂出兵,事后索賂的可恥行為(18)[清]柯劭忞:《春秋穀梁傳注》卷4,北京:國立北京大學研究院文史部,1927年,第4頁。。這是贏在運氣多于一切。專業(yè)判斷的原則應用在《春秋》研究上,肯定不能指望所有作品都像柯注那樣幸運,只能責成研究者誠實地做好本分,努力避免影響判斷的各種因素。這是一項溫和的要求,若要維護《春秋》研究的專業(yè)性,乃是不宜放棄的底線。很遺憾,專業(yè)判斷的原則是有可能被違反的。在《春秋》研究上,影響正確判斷的因素甚多,其中一個就是研究者抱持門戶之見。

      三、門戶的不可欲

      在漢語中,“門戶”有不同的涵義,這里講的是宗派義的“門戶”?!俄n非子·八說》云:“明君之道,賤德義貴,不必坐上,決誠以參,聽無門戶,故智者不得詐欺?!?19)[清]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卷18,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424頁。此“門戶”是指有可能欺瞞君主的黨派性意見。知識分子因為黨派性的分裂,也會產(chǎn)生各種偏頗失實的意見。大略地說,在學術上的門戶,可以是涉及某一(或某些)學者、學派、學說的立場,內(nèi)涵千差萬變,但不論門戶指的是什么,一般都有一個明顯特征,即敵我二分的黨派性立場。高舉漢學門戶的江藩,這樣頌揚清儒研治漢學的成就:“從此漢學昌明,千載沉霾,一朝復旦?!?20)[清]江藩撰、漆永祥箋釋:《漢學師承記箋釋》卷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4頁。這種歌頌光明的語調(diào),已預設漢學的對立面(尤指宋學)屬于黑暗的一邊。相當普遍的是,對自家門戶的支持,是透過對異己的攻擊來界定的。像康有為《新學偽經(jīng)考》敘目題記:“始作偽亂圣者自劉歆,布行偽經(jīng)篡孔統(tǒng)者成于鄭玄?!?21)[清]康有為:《新學偽經(jīng)考》,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第1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355頁。這里開宗明義,就宣布了他所擁戴《公羊》學的兩個大敵。敵我之間絕無調(diào)和的余地。這種黑白二分的派性心理,極容易導致毛澤東所指的毛?。骸八^壞就是絕對的壞,一切皆壞;所謂好就是絕對的好,一切皆好?!?22)毛澤東:《反對黨八股》,《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2頁。

      一個人是否懷有門戶心態(tài),是由他對異己的排斥來界定的,原則上獨立于他是否承認自己有這樣的想法。完全有可能的是,自以為語語持平,其人其語卻嫌門戶太過。像劉逢祿因為拘守何休《解詁》的緣故,不僅斥班偽《左》,連《穀梁》也因不與《公羊》同調(diào)而備受攻擊,盡管他自以為擇善固執(zhí),但其實沒有多少人覺得他的評論至公至允。楊鐘羲審視他的立言作風,也不得不慨嘆:“逢祿護持任城,作禽息之守御,排斥《左》《穀》,大放厥詞,自謂非敢黨同,不可信矣?!?23)[清]楊鐘羲:《穀梁廢疾申何》,曾亦點校:《春秋公羊經(jīng)何氏釋例春秋公羊釋例后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88頁。劉逢祿雖不承認自己黨同伐異,但他袒護門戶的偏頗是有目共睹的,難以讓人相信他的立論毫無偏差。

      必須承認,即使對某些學者、學派或?qū)W說有所偏好,如果不是過分嚴重,未必會造成認識偏差的弊病。例如,何休指責“季姬淫泆”(24)[唐]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卷1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39頁。,其說在《公羊》亦無根據(jù),柯劭忞批判說“何休始造淫通之說,以誣古人”(25)[清]柯劭忞:《春秋穀梁傳注》卷6,第17頁。。盡管柯劭忞立說的目的是回護《穀梁》,但他對何休的駁斥是完全說得通的,不宜以門戶視之。這跟熊二對李四論文提供“懷疑的優(yōu)惠”,都是偏好不影響專業(yè)判斷的情況。

      門戶是否產(chǎn)生弊端,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程度的問題。當維護門戶的偏倚性立場發(fā)展至否定異己的程度時,就可能主導著判斷的過程。例如,清初纂修《明史》,因創(chuàng)稿和顧問的都是前明遺老及其門生,對東林黨眾“不無偏向之心”,以致列傳不時肯定彈劾閹黨、周溫之徒,十之八九別無可嘉之處,“此則門戶之私,不知史家體要矣”(26)[清]葉德輝:《明萬歷丙辰、己未、天啟壬戌三科進士履歷總跋》,《葉德輝文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8頁。。這種作風與簡單地相信張三無罪、瞎捧李四論文的王五,并無太大分別。因門戶而產(chǎn)生的各種偏見,左右著論者的思考,而立言的根據(jù)就有可能無法誠實且理性地評估各種可以掌握的證據(jù),更多的是讓它們?nèi)绾畏献约合矚g、已經(jīng)相信的東西或它們所展現(xiàn)的框架(27)這里已涉及心理學家所說的“置換”(substitution)效應。(See Daniel Kahneman, Thinking, Fast and Slow,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Giroux, 2011, p.12.)。總之,整個推論抄了短路,不必耐心地再三推敲論證,更重要的是回護門戶的派性展現(xiàn)。至于是否能夠維持“嚴刻的理智態(tài)度”已成次要的枝節(jié)。

      《春秋》研究與其他需要獨立判斷的專業(yè)一樣,本不應該舍己蕓人,先在地懷有偏倚于某一方言說的態(tài)度。門戶之私與友情的考慮一樣,都是一種偏倚性的表現(xiàn)。其對《春秋》研究的最大影響,是某一(或某些)學者、學派及其學說已被先在地預判為更重要和更美好。公平的判斷應該是針對相關問題探求合理的解釋。王五不可能單憑友誼便能說服所有人相信張三無罪。同樣,研究《春秋》經(jīng)傳某個文本及其問題,若因其對該文本的擁護或認同而盲從其說,就有可能得出不正確的認識。例如,范注:“仲子乃孝公時卒,故不稱謚?!?28)[清]楊士勛:《春秋穀梁傳注疏》卷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5頁。這是討論隱元年周王遣使致送惠公仲子之赗,但《穀梁》不曾記載仲子何時逝世和喪葬,范寧認為她在孝公時逝世,毫無憑據(jù),亦違事理。因為偏袒門戶的心態(tài),柳興恩卻無條件地擁護范注,《大義述》辯護說:“其說未為無據(jù)。仲子卒在孝公時,妾禮不赴王,無由赗之至?;莨?,王使來,于是母以子氏而追赗之?!?29)[清]柳興恩:《穀梁大義述》卷10,《續(xù)修四庫叢書》第1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23頁。說王使因惠公之喪而歸赗仲子,非《穀梁》本義,實乃《公羊》的主張。柳興恩棄注從傳,竟然暗援《公羊》之說以求其解,何可信據(jù)?(30)參見黎漢基:《〈穀梁〉政治倫理探微:以“賢”的判斷為討論中心》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34頁。

      說到底,像范寧《集解》這類的注解,不過是解讀經(jīng)傳的一個文本,它的說法究竟是否說得通,不能僅憑其為《穀梁》的權威作品而得到充足的自證。這個道理,鐘文烝看得透徹:“是己所是,非己所非,說愈多而愈無定,惟依據(jù)《穀梁傳》則皆有以斷之?!?31)[清]鐘文烝:《論傳》,駢宇騫、郝淑慧點校:《春秋穀梁經(jīng)傳補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30頁。當這種派性立場凌駕在論證之上,認識規(guī)范就不能發(fā)揮把關的作用,客觀上使得論者乍看來以為可靠的論斷得到某種不成比例的似真性(plausibility),進一步強化“是己所是,非己所非”的執(zhí)念,因為他們會覺得各種回護門戶的做法沒有偏差,甚至以為這是自己認同和擁護的對象所做的德性表現(xiàn)。李學勤對這種執(zhí)念的自我強化,無疑很有體會。他回顧清代區(qū)我界敵的門戶風氣,作出以下批評:“漢學再細分,講今文,講西漢,越分越細,形成漢學反宋學、今文反古文的局面,門戶越講越深、越講越窄小。”(32)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526頁。

      以上所述的“深”可以理解為門戶界畫之分明,而“窄小”是指論者視域囿于門戶而變得狹隘起來。為了捍衛(wèi)門戶,僅是宏揚自己所偏愛的主張,不理會其他意見(包括那些可能對其主張構成挑戰(zhàn)的反證),在《春秋》研究中絕非罕見的現(xiàn)象。尤其是當擁護門戶之見成為許多學者認可的態(tài)度時,影響尤其嚴重。徐復觀回顧經(jīng)學史時便慨嘆說:“即以傳承而論,因西漢已有門戶之爭,遂孳演而為傳承之誤。東漢門戶之爭愈烈,傳承之謬愈增……及清代今文學家出,他們因除《公羊傳》外,更無完整之典籍可承,為伸張門戶,爭取學術上之獨占地位,遂對傳統(tǒng)中之所謂‘古文’及‘古學’,詆誣剽剝,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已,使后學有除今文學家的偏辭孤義外,更無可讀之古典的感覺。”(33)徐復觀:《自序》,《中國經(jīng)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第1頁。

      以上所述,明察秋毫之末,準確地捕捉門戶立場如何導致認識上的扭曲,甚至造成對文化傳統(tǒng)不公正的判斷?!吧鞆堥T戶”的做法,不因擁護人數(shù)之多而變得更有理和更可接受;猶如“李四之友”有多少人,也不該成為左右熊二判斷的重要原因。門戶立場是比一般友情考慮更偏執(zhí)的黨派性思維,在學術上很有可能帶來各種各樣偏差。在《春秋》研究中,堅持門戶將會嚴重影響“嚴刻的理智態(tài)度”,導致一些不可信的論斷。

      總結以上,本文的論證計有:(1)從事某一角色或?qū)I(yè)的人具有初步認定的道德責任,以合乎情理的努力避免那些可能影響判斷的因素;(2)《春秋》研究需要以“嚴刻的理智態(tài)度”處理問題;(3)因此,中國哲學工作者在《春秋》研究上,具有一種初步判定的道德責任,以合乎情理的努力避免那些可能導致《春秋》研究變差的事情;(4)門戶之見可能導致《春秋》研究不能保持“嚴刻的理智態(tài)度”,不必要地產(chǎn)生偏差;(5)因此,中國哲學工作者具有初步判定的責任避免門戶之見。要抗拒以上的論證,需要駁斥至少一個前提。在駁論還未成立之前,本文得出初步結論:門戶派性的做法,宜棄不宜有,不是《春秋》研究的必要條件。

      猜你喜歡
      春秋王五門戶
      關隘:要道門戶
      散文(2022年6期)2022-07-28 01:37:58
      西域門戶——兩關遺址
      基于內(nèi)外網(wǎng)門戶系統(tǒng)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0期)2018-08-04 03:24:34
      試論《秋海棠》在20世紀40年代的媒介傳播
      春秋禮樂文化的研究探討
      戲劇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 20:25:45
      穀梁春秋哲學構建及其意義
      人民論壇(2016年5期)2016-03-24 22:28:23
      論春秋時期的師保
      求是學刊(2015年3期)2015-05-21 01:41:56
      中小型高校圖書館門戶的設計與實現(xiàn)——以吉林師范大學圖書館門戶為例
      圖書館界(2013年6期)2013-03-11 18:50:40
      王五
      四川文學(2011年7期)2011-11-21 23:13:05
      小小說月刊(2008年8期)2008-05-14 14:54:54
      察隅县| 大同县| 钟山县| 民县| 屏东市| 通城县| 天津市| 道孚县| 福安市| 商南县| 唐山市| 洪江市| 宜君县| 都匀市| 大宁县| 莱阳市| 璧山县| 呼伦贝尔市| 读书| 新平| 东丽区| 东海县| 新化县| 年辖:市辖区| 科尔| 贵溪市| 永新县| 乐平市| 蛟河市| 双鸭山市| 宜兴市| 贵港市| 和平区| 电白县| 罗源县| 太谷县| 堆龙德庆县| 阜南县| 娄烦县| 桑植县|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