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2)
中國在經(jīng)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尤其是這次在對抗新冠病毒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強有力的組織,積極抗擊疫情,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整個過程中,顯示出一個大國該有的擔當和責任。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我們也有一個任重道遠的使命: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走出國門,從而樹立文化自信,彰顯文化軟實力。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經(jīng)濟已經(jīng)崛起,中國傳統(tǒng)典籍翻譯已經(jīng)成為溝通中外文化的主要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當今是重塑世界話語體系的重要時機,中國也應該突破西方話語霸權,塑造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本來的樣子,不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爸袊绕鹨欢ㄒ殡S自己話語的崛起,否則這種崛起是靠不住的?!盵1]
重塑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就必然要翻譯大量的中國傳統(tǒng)典籍、現(xiàn)代書籍。中國傳統(tǒng)典籍有一部分已經(jīng)有人翻譯,還有大量優(yōu)秀的中國典籍沒有英文譯本,而這些中國典籍蘊含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凝結了我們的價值取向及精神追求,因此,我們有必要翻譯這些代表著中國精神文化及思想價值的典籍。而在已有英譯本的典籍中,譯者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外國的漢學家,對于典籍的解讀當然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所以,復譯工作很有必要。但在翻譯的過程中,尤其是處理富含文化信息的文本,也就是表達型文本,如何處理在翻譯中遇到的問題,到底是應該更多地考慮目標語讀者,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還是應該更多地保留原文的風格特色,不打擾作者,讓目標語讀者向作者靠近,而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這些都是處理表達型文本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在典籍英譯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尤其是那些外國不存在的表達習慣、意象、語言,更是要多加考慮。不同的翻譯家對此有不同的解釋和處理方式,我們應該在翻譯的過程中找到源語與目標語的平衡。
從希臘、羅馬、中世紀到近代,翻譯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許多學者對翻譯實踐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每一種理論都有其適用范圍,自古以來人們討論翻譯理論的目的是為了決定哪個理論更好,現(xiàn)代翻譯界的眾多學者從更大的格局看待翻譯問題,他們思考的是源語與目標語、作者與譯者、源語與目標語讀者之間的關系,尤其是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到目前為止,翻譯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字轉換工作,不僅要了解我們中國,還要了解世界各國,這就對翻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詞語背后的文化價值。
文化翻譯理論的代表人物是英國學者蘇珊·巴斯奈特。在她的理論出現(xiàn)之前,直到20世紀70年代,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翻譯不僅要轉換字面的意思,還要考慮如何用跨文化語言表達。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蘇珊·巴斯奈特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文化翻譯理論。蘇珊·巴斯奈特和勒弗維爾于20世紀90年代在《翻譯、歷史和文化》一書中提出了“文化翻譯理論”。蘇珊·巴斯奈特認為翻譯應該體現(xiàn)不同語言的文化價值,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意識到文化價值,運用文化翻譯理論,譯者將給讀者帶來更深刻、更豐富的體驗。她認為翻譯是文化間的交流,能夠使讀者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深刻的認識[2]。
蘇珊·巴斯奈特關于翻譯理論的學術觀點為:第一,翻譯應該以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而不應停留在以前的語篇之上。關于翻譯單位的爭論也是由來已久,從最初的以詞為單位,到以短語、句子、段落、篇章為單位,這表明人們對翻譯的認識在逐步加深。毫無疑問,以文化為單位的翻譯研究突破了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觀念。它的特點是集中體現(xiàn)在各種源文本所蘊含的文化功能上。如果我們能理解這一點,我們就能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第二,翻譯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譯碼——重組的過程,更重要的還是一個交流的行為。這里的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翻譯的分類問題一直沒有達成共識。雅格·布森是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把翻譯分為語內翻譯、語際翻譯和符際翻譯。而巴斯奈特從更廣的角度將翻譯分為文化內翻譯和文化外翻譯。她的觀點得到了德國理論家弗米爾的認同,他認為翻譯的本質是一種跨文化行為。第三,翻譯不應局限于對源語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該文本在譯語文化中功能的等值。巴斯奈特認為,翻譯只能是對另一種符號的充分闡釋,而完全對等是不可能的。不同于傳統(tǒng)的翻譯是從源語到目的語的靜態(tài)轉換的觀點,她認為翻譯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文化為翻譯單位,以各種文化的功能對等為手段,文化轉換是翻譯的真正目的。與奈達強調表達原始信息的觀點不同,巴斯奈特更注重文化的轉換和接受。因此,一方面,翻譯要考慮其服務的對象,即讀者。另一方面,翻譯應注重在源文化中的文化功能。第四,不同歷史時期文化有不同的原則和規(guī)范,其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同的需要,翻譯就是滿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體的需要。總之,巴斯奈特將翻譯研究與文化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把翻譯研究納入更廣泛的歷史文化范疇,更加注重跨學科研究。因此,她的思想是非常宏觀的。在評價標準和對等方面,她充分考慮了各種制約因素,拓展了翻譯研究的思維空間。此外,她對文學翻譯、后殖民主義和女性主義的關注,提高了翻譯和譯者的地位,也體現(xiàn)了一個學者廣闊的思想和胸懷。
在翻譯的過程中,有些文化語言是中國特有的,而且在中文中使用頻率特別高,極具代表性,那么我們可以考慮音譯的翻譯方法。當然,在最開始采用音譯的翻譯方法時,目標語讀者可能不是特別理解,我們可以采取加腳注的方式進行解釋說明。但是隨著國家之間頻繁的交流、文化的相互融通,經(jīng)過一段時期,這樣的表達方式肯定會被目標語讀者接受。這些帶有中國特色的表達也會在國外大范圍流傳開來。例如,高考(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最開始的翻譯是:“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這是根據(jù)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進行翻譯的。我們都知道,高考在中國是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詞匯,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試。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加上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現(xiàn)在很多中國人向外國人提及高考時,就會直接用拼音gaokao表達,外國人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就反映出一個翻譯的趨勢,在中國使用頻率很高,具有中國特色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用音譯的翻譯,這樣子更加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還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儒家思想對中國人影響特別大,該思想的代表作《論語》在中國廣為人知?!墩撜Z》的翻譯是“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但在《治國理政》英譯本中,大量使用了音譯的翻譯方法。比如:《論語》譯為“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Lun Yu)”,《大學》譯為“The Great Learning (Da Xue)”。這些表達方式充分體現(xiàn)出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有意識地采用音譯的翻譯技巧。除了這些例子,在英文字典中,尤其近幾年,我們會經(jīng)常看到一些漢語拼音直接收錄到字典中,這其實就透露出在翻譯中國文化相關文本的一種趨勢:音譯。這種翻譯技巧更有利于將中國文化主動地傳播出去,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
翻譯過程中遇到的一些表達或者術語,在漢語中很常見,但是由于中外文化的差異,這些表達并未被外國人熟知。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采用音譯加注釋的形式去翻譯。用音譯的翻譯方法有利于傳播中國文化,開始外國讀者肯定會感到陌生,不知所云,但是加上注釋就會一目了然,減少閱讀中的認知負荷。這樣的表達使用頻率高了之后,慢慢地就會被接受,語言從傳播、接受到廣泛使用,是有一個過程的,從外文到中文是這樣的過程,同樣,我們想要將中國特色詞匯傳播出去,肯定也要經(jīng)歷這樣的過程,這是語言發(fā)展的一個必經(jīng)階段。比如,我們中文中會出現(xiàn)很多的外來詞,已經(jīng)演變成漢語中最常見的表達,例如:巴士(bus),沙發(fā)(sofa),因特網(wǎng)(internet),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可以采取同樣的思維方式,將漢語中使用頻率特別高的特色詞匯,但在外語中從未出現(xiàn)的,考慮使用音譯加注釋的方式,保留這種表達方式。
針對漢語中的一些特色表達,使用頻率沒有很高,而且理解上有困難,即使對于中文讀者來說也會稍微有些晦澀,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采用釋譯的翻譯方式。通過解釋性的翻譯,讓目標語讀者可以懂得文本所傳達的內容及思想,畢竟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不考慮文本所傳遞的內容,這也是翻譯最基本的要求,這樣的翻譯方式,很適合介紹中國古典文化相關的文本。對于中國普通的讀者來說,傳統(tǒng)的文化經(jīng)典很多人也未必熟悉,涉及相關的一些詞匯、表達方式本身難度就比較高,而且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使用頻率也相當?shù)?,中國人理解起來難度就很高,那對于目標語讀者來說,難度就更大。那么,譯者在翻譯涉及此類的中文文本時,應該充分考慮目標語讀者的閱讀感受,在翻譯的過程中,對于特別晦澀難懂的中文特色表達,采用釋譯的翻譯方式,解釋性地翻譯出源語文本。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的譯文,目標語讀者閱讀時更加清楚明白,閱讀難度也會相對應地降低一些,使翻譯真正達到傳播文化、交流文化的目的。
在文學作品中,詩歌英譯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國的詩歌在內容、意象、意境、音律上,表達都極具特色,如何將中國古典詩歌更好地翻譯成英文,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但是在翻譯實踐中,詩歌的翻譯難度很大,中文詩歌的表達絕大多數(shù)都是無主句,句子表達結構不完整,通常只需要一些景物相關的詞匯,就可以表達出豐富的意象和內容,也就是中文詩歌表達凝練,而且語言比較模糊,但所蘊含的內容、意象豐富;英語詩歌的表達需要完整的句子,需要主語,語言表述需要更加清晰,并且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會失去原詩歌的音律美。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源語詩歌與譯語詩歌中尋求一種平衡,可以把源語詩歌中盡可能多的因素包含在內,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時可以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對源語詩歌進行一定處理,傳達出隱藏在詩歌背后的情感和內涵。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著重強調將文化因素納入翻譯時應該考慮的因素之中,這種翻譯理論更加適合與文化相關的文本材料。每一種語言都有其賴以成長的土壤,也就是文化背景,沒有一種語言可以脫離文化背景而孤零零地存在。在翻譯的過程中,就應該充分考慮到文化因素,盡可能地在翻譯的過程中,將文本背后所隱藏的文化背景、文化基因翻譯出來,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翻譯效果,切實地起到傳播文化、溝通文化的目的。我們需要有優(yōu)秀的翻譯作品,將我國的思想、詩歌、文化、傳統(tǒng)故事翻譯出來。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文化因素以及目標語讀者的感受,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對文化類文本的翻譯起到了指導作用。
我們要注重傳播中國文化,讓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思想。中國是即使強大了也不會稱霸的國家,與西方強國不一樣,我們的這種思想從古代開始,根植于我們國家、民族的最深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基因。歸根結底,語言是存在于交流之中的,因為連接不同的人群而產(chǎn)生價值。如何將本國的優(yōu)秀文化、思想傳播出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對于文化相關文本的翻譯,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當然,未來的翻譯過程還很漫長,也需要大家不斷努力和探索,找出更加合適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