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霄,李伊萌,黃華青
(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
2020年8月2—12日,由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發(fā)起并與福建省松溪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建筑人類學工作坊活動,以“跨學科測度—如何圖繪一座中國鄉(xiāng)村的歷史、社會與空間”為題,邀請了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東南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的30余名專家學者以及30余位本碩博學生參與?;顒硬扇∽x書會、論壇與在地工作坊結合的形式,探索建筑學、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歷史地理、風景園林、藝術學等多學科視角與方法在鄉(xiāng)村認知及實踐領域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工作坊以“測度”(mapping)作為想象力延伸與闡釋的工具,試圖揭示相對完整的對于鄉(xiāng)村歷史及當代時空的本體論觀想,并為鄉(xiāng)村研究及實踐的跨學科合作提供認知媒介與交流途徑。
工作坊師生提前1個月開展多學科文獻學習和準備工作,以線上讀書會為主要形式。
7月15日的第一期讀書會,4位領讀人分享了“本土空間觀念”“經驗、具身性和情緒”“建筑民族志”3個主題。中國農業(yè)大學王翊加結合巫鴻、徐小虎等人的論述指出:宋、元、明等不同歷史時期山水畫構圖、視點的差別背后是不同時期時空觀念的差異。中國農業(yè)大學李耕領讀了包括王澍的《虛構城市》在內的多部“空間”論著,指出解讀文本時需要對知識的文脈與權力譜系有充分的自覺,在本體論意義上把握圖示背后的認知圖式、世界觀和慣習。南京大學的邱月領讀了Setha Low的《Spatializing Culture》,指出“空間的社會生產”指的更多的是一種權力、資本意志的貫徹,而“空間的社會建構”則是地方空間研究的“血肉”。東南大學的王逸凡圍繞“建筑民族志”話題,指出用民族志觀察來發(fā)現新的知識并以圖繪呈現,建立帶有民俗學想象力的圖繪研究體系。
7月22日的第二期讀書會,東南大學歷史系的李鈾結合藝術史圖繪及實景山水研究,強調歷史圖繪研究應置于具體歷史情境中。南京大學吳維憶領讀了Tim Ingold的《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強調在田野考察中要觀察技藝是如何棲居在環(huán)境之中,又是如何塑造生活環(huán)境的。南京大學黃華青和北京大學歐玄子結合英格爾德與朱曉陽的論著,指出“測度”的立場在于建立多方感知并體現自下而上的個體訴求。復旦大學趙曉梅領讀了戈登·威利的《聚落與歷史重建》等論著,指出了聚落考古與歷史聚落地理在方法及理念上的相似性和互相借鑒的可能性。福建農林大學的廖凌云、林雅莉領讀了《Mapping Wilderness》一書,介紹了“荒野制圖”以及從公眾感知角度進行自然空間“測度”的方法。
在7月28日的第三期讀書會上,清華大學劉可、復旦大學陶正桐、廈門大學周煜翔、中國農業(yè)大學段澤麗等營員圍繞提交的讀書報告,分享閱讀心得,并對研究計劃進行討論,師生們?yōu)榧磳㈤_始的“跨學科測度”田野合作建立了良好共識。
為了給調研提供更多學術引導和啟示,工作坊邀請30余位資深專家和青年學者,于8月3—4日在地舉辦建筑人類學跨學科論壇。其網絡平臺直播受眾達近萬人次。
8月4日主題論壇上,24位學者在7個分論壇中從不同學科視角探討了對“跨學科測度”及鄉(xiāng)村研究的觀點和成果。論壇分別由黃華青、李耕、潘曦、董書音、李鈾、邱月、趙曉梅主持。
論壇一回應了儒學文化傳播與村落建筑的關聯。福州大學程揚建教授借助對程朱理學基本觀點和發(fā)展脈絡的梳理,闡述了理學在閩越地界傳播的原因及影響。浙江大學王暉教授通過對金華地區(qū)特殊祠堂形制的梳理,用儒學傳統(tǒng)解釋了蘭溪祠堂形制的成因。福州大學稅偉教授論述了中國城鎮(zhèn)化進程下的鄉(xiāng)村人居環(huán)境問題,以及融合人居的驅動力機制、特征、目標與方向。
論壇二討論了鄉(xiāng)村聚落形態(tài)和建筑形式塑造中的多維度動因。南京大學羅輝博士以北村、錦屏為例,復原了閩東北聚落歷史變遷圖景。廣州美術學院董書音以福安大厝為例,探討了作物是如何塑造建筑的。歐玄子基于對施工現場建造生態(tài)的觀察,聚焦身份懸浮的工匠如何“測度”建筑及村莊,并以建筑合理表達。同濟大學蔡暄皓在對福建桂峰村宗族建筑的歷史考察中,解釋了“厝祠并峙”這一特殊形制的動因和意義。
論壇三展現了圖繪在鄉(xiāng)村社會與空間認知中的作用。王翊加與北京大學楊園章通過對家譜“里居圖”呈現的圖像研究,來反觀人理解地方的方式。同濟大學的朱曉明教授和崔燕宇回顧了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在我國傳統(tǒng)村落中的研究應用現狀。西南交通大學張蓉結合民間故事的回溯,探討了村落的構型與失形理論。
論壇四從社會人文視角分析建筑的文化內涵及空間生產。五邑大學譚金花從唐人街公所的祖先崇拜切入,展現了五邑僑鄉(xiāng)地區(qū)祠堂建筑的空間功能變遷。中央美術學院羅晶以波士頓唐人街為例,講述了華人文化由完全隔絕到與美國文化相并置的發(fā)展歷程以及現代性、資本扮演的角色。清華同衡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齊曉瑾從一座廟宇的生命史出發(fā),展現了人為營造的建筑場所如何連接天地、連接宇宙。廣西民族大學覃慧寧著眼于土地廟建筑及其文化景觀,討論“社”和“土地”信仰觀念的關系。
論壇五從多學科角度探討了聚落形態(tài)的形成機制。同濟大學周易知通過可視化空間分析方法,重釋寧波西部平原的歷史和地理信息。廖凌云以武夷山古今茶園差異為切入點,探討現代茶山亂象的形成機制。中國農業(yè)大學段澤麗以華北王金莊村為例,提供了試圖突破政治經濟視角的土地研究新思考。
論壇六呈現了聚落空間變遷與社會組織的關聯性。趙曉梅以廣西龍勝苗族鄉(xiāng)大屯村為例,分析了社會空間演變與土地制度重構的互動。南京師范大學黃旭與南京大學楊菁華通過對中越邊境過山瑤宗族組織的研究,闡述了地方、邊界與宗族的關系。華中科技大學沈伊瓦、趙希圣基于對贛北Z村養(yǎng)老中心落成典禮的田野觀察,討論了鄉(xiāng)村儀式中的新統(tǒng)建構與空間局限。
論壇七主要是圍繞身體、本體等觀念對鄉(xiāng)村空間測度的啟示。吳維憶論述了身體、技藝與藝術三者關系,提出由松溪版畫到工藝技術學的研究設想。復旦大學董妙繁探討了鄉(xiāng)村遺產中遺產本體的定位及標準問題。云南大學劉虹每基于行政邊界、歷史記憶和自然神圣空間中的人類活動,對一個西南藏族村莊進行測度。蘭州大學巨浪從“地勢民族志”視野,通過對藏語中涉及人地關系的詞匯解讀,指出藏族鄉(xiāng)村居民認識生存空間的方式是一種比喻式映射。
最后,各位主旨嘉賓參與總結,提出應注重田野與理論結合,留意鄉(xiāng)村中自上而下的領導與自下而上的自組織的互動關系,并時刻保持反思的敏感性。
“跨學科測度”工作坊活動于8月5—12日舉行。工作坊營員試圖在社會變遷、文化流動、技術遷徙和邊域重塑的動態(tài)背景下,“測度”其聚落形態(tài)、建筑空間結構,以及模式是如何在歷史移民進程、宗族禮法制度、農耕活動和手工技藝變遷中成型與重塑的。工作坊營員根據研究主題分為4個8~10人的小組,并配有多學科指導教師。
第一組以“儒學傳播與移民空間”為主題,由李鈾、羅輝、黃華青帶隊。以松溪/項溪的邊域變遷與人口流動為對象,根據查閱文獻和實地考察的結果,復原了歷史時期的地域山水格局及交通路線,由此測度了歷史中的移民遷入時空特征、基于婚姻的社會網絡空間特征。此外,還對松溪古城進行了空間測度與價值識別,借“十二景”重構了松溪自然人文景觀,提出了基于水域生活的古城保護建議。
第二組以“宗族組織與社會空間”為主題,由趙曉梅、羅晶、邱月帶隊。對項溪的聚落形態(tài)和家族分布、祭祖習俗與宗祠場景變遷、個人微觀生命史展開了不同層面的考察。一方面從時間維度還原宗族組織與社會空間的變遷,結合對當地宗族關系的梳理,厘清項溪村的歷史面貌與社會肌理;另一方面從人生史的角度刻畫個人在住宅中的生活細節(jié)。
第三組圍繞著“農業(yè)、林地與生態(tài)空間”主題,由李耕、董書音、廖凌云、林雅莉帶隊。將鄉(xiāng)村視作生產與生活的共同體,指出農民對家庭生產生活的安排構成了基于耕地、山水與農宅的鄉(xiāng)土底蘊,可棲居的鄉(xiāng)村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互相演化的結果。還對項溪的耕地拋荒情況展開時空特征分析,對項溪的耕地與自然保護提出建議。
第四組以“藝術、手藝與表演空間”為主題,由齊曉瑾、吳維憶、梁宇舒帶隊。分別探索版畫和夯土兩種技藝背后的手與工具、身體與空間、身與心的互動。一組通過田野訪談的方式,梳理了松溪版畫的引入與本土化歷程,并以學徒日志形式記錄下版畫制作過程中的人物互動、情緒變化及手與工具的關系;另一組從運動學角度,分析了夯土技藝中身體與工具配合的技術要點,圖繪了建造技藝中農民生計、身體和社會關系之間的關聯;從夯土材料具備優(yōu)秀的物理性能、夯土房屋象征著理想的居住空間、建造技藝重塑勞作者的身份認同3個視角詮釋技藝的當代性。
本次“跨學科測度”建筑人類學工作坊活動的舉辦,在幾個方面值得總結和闡發(fā):第一,如何突破各學科在鄉(xiāng)村研究中的既有范式,借鑒他學科視角,重新在各自學科框架下探討解析復雜的鄉(xiāng)村歷史及當代問題的進路;第二,如何尋找有效的跨學科工具,作為連接研究與實踐、學術與田野、集體與個體等二元關系的橋梁。本次工作坊中頻繁出現的測度、圖繪、空間志等關鍵詞,都有進一步挖掘潛能。
工作坊也向縣政府領導做了成果匯報,提出古村落保護和發(fā)展的策略和建議,得到積極反饋:項溪村成立了鄉(xiāng)賢理事會,將與工作營的學者、建筑師一起從事古村落保護及歷史建筑重建工作。而10多位參與工作坊的當地學者、藝術家和青少年也將如同星星之火,與高校師生一起,繼續(xù)在鄉(xiāng)村產業(yè)、人才、文化、生態(tài)、組織全面振興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致謝:感謝工作坊核心組成員李舟涵、陳婧秋、濮文睿、皇甫子等同學對讀書會及論壇部分的記錄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