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黑龍江省塔河縣十八站林業(yè)局小根河管護區(qū),黑龍江 塔河165201)
胃痙攣是由于胃平滑肌發(fā)生強烈收縮所導致的,胃內平滑肌的主要作用是收縮舒張,如果收縮的程度超出了—定的范圍,就會出現(xiàn)胃痙攣。多由神經功能性異常導致,亦可因胃器質性疾病引起。此病臨床發(fā)病突然,針灸療法與蜂毒療法配合治療胃痙攣有效。
胃痙攣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痛,嘔吐,胃病患者如胃部潰瘍、胃部受寒、胃炎等都容易造成胃部肌肉抽搐。
患者常屈上肢或以拳重按,以緩解疼痛。疼痛甚者往往向左胸部、左肩胛部或背部放射。同時,腹直肌亦發(fā)生攣急,或伴有惡心嘔吐,甚則顏面蒼白,手足厥冷,冷汗直流,乃至不省人事。經數(shù)分鐘或數(shù)小時因嘔吐而緩解。痛止后,健康如常。發(fā)作一日數(shù)次,或數(shù)日數(shù)月1次。
突發(fā)性劇烈腹痛,疼痛如刀鉆,如針刺、如灼、如絞。
神經激素作用可以造成胃痙攣,胃平滑肌痙攣就像小腿抽筋一樣,發(fā)作時疼痛難忍,嚴重者可發(fā)生惡心嘔吐。
蜂毒療法與針灸療法治療胃痙攣取穴少,療程短,見效快,可以立桿見影。充分發(fā)揮蜂毒的溫經通脈,扶陽散寒作用,與針灸配合治療能快速止痛止痙,治療時選穴如下。
(1)中脘、足三里、脾腧。
(2)神道、筋縮、胃腧、足三里。
(3)肝腧、胃腧、中脘、梁門、關元。
(4)建里、內關、胃腧。
(5)整體觀選穴:肺腧、厥陰腧、心腧、督腧、膈腧、胰腧(經外奇穴)、肝腧、膽腧、脾腧、胃腧、三焦腧、腎腧、志室、臀中(經外奇穴)、章門、日月、陽陵泉、膽囊穴(經外奇穴)、足三里。
臨床治療胃痙攣時,如果是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等疾病引發(fā)就應采取整體治療,小蜂量,循序漸進治療方針,初期取穴不宜過多,蜜蜂1~2只,取2~3穴為1組,蜂針散刺,1~2天1次。需要注意的是對蜂毒過敏的患者和有胃出血的患者禁用蜂毒療法。
操作方法和療程請參閱《蜜蜂雜志》2019年第8期《蜂毒療法臨床操作方法》。
劉女士,2009年4月12日上午突然上腹痛以及出現(xiàn)惡心和嘔吐等癥狀,患者蜷縮著身體,臉色蒼白,表情痛苦?;颊邲]有胃病史,經針灸療法和蜂針治療痊愈。
針刺方法:針刺前必須做好針具、取穴部位和醫(yī)者的消毒。正確操作方法:在患者需要針刺的腧穴部位用75%酒精棉球拭擦即可,在試擦時應由腧穴部位的中心向四周繞圈擦拭?;蛳扔?.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涂擦消毒。當腧穴消毒后,切忌接觸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取穴:足三里、中脘、脾腧穴位常規(guī)消毒,選一次性1~2寸毫針,采取指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邊,右手持針,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角垂直快速刺入(患者可減輕疼痛感,又避免發(fā)生暈針)。針刺深度1~2寸,患者會出現(xiàn)酸、麻、脹、沉、緊或過電的感覺,中醫(yī)認為是循經感傳現(xiàn)象,如無上述感覺發(fā)生,可輕捻轉針柄進行來回旋轉,至于捻轉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操作時間的長短,應根據病人性別、年齡、體質、病情、季節(jié)和腧穴部位的特征合理選擇。
針刺原則:頭面及胸背部腧穴針刺宜淺,特別是前胸和后背部位腧穴宜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角左右傾斜刺入,—般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引起氣胸,四肢、臀部和腹部腧穴可適當深刺,靈活應用。
(1)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就餐,吃飯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減輕胃的負擔。很多疾病因腳底寒氣而引起,春秋季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足部的保養(yǎng)。
(2)選用易消化和含豐富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限制多渣食物,應避免吃油炸食物,以及含纖維較多的食物。忌暴飲暴食,忌煙忌酒。
(3)少吃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長期服用對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紅霉素、強的松等,都可造成胃粘膜損傷而出現(xiàn)炎癥或潰瘍。
(4)保持積極樂觀情緒,過度的精神刺激會引起大腦皮層的功能失調,促進迷走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胃壁血管痙攣性收縮,進而誘發(fā)胃炎、胃潰瘍。
(5)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生活工作注意勞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