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瑩
(東北師范大學 古籍整理研究所,長春 130024)
沈廷芳,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學者、藏書家。沈廷芳出生文儒世家,歷官山東按察使。沈廷芳從小篤志于學,詩從查慎行,文從方苞,能詩善文,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正史《清史稿·文苑傳》對沈廷芳有簡短記載,《清史稿·選舉志》《清史稿·藝文志》《清實錄·乾隆朝實錄》等文獻也偶有提及沈廷芳。但史料和現(xiàn)有一些文章有關沈廷芳生平的記載存在差異,百度百科對其介紹有兩個版本。因此,有必要對沈廷芳的生平進行考證。
沈廷芳生于康熙年間,仕于乾隆時期,但史書中未記載其具體的生卒年。目前學術界關于沈廷芳的生卒年有兩個版本。介紹世界各國重要歷史人物的博雅人物網(wǎng),在介紹浙江省杭州人物沈廷芳時,生卒年括號注為“沈廷芳(1692—1762)”[1],認為其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百度百科在介紹沈廷芳時,版本一其生卒年括號注為“沈廷芳(1692—1762),版本二其生卒年括號注為“沈廷芳(1702—1772)[2]?!霸~典網(wǎng)”等網(wǎng)站及《沈廷芳仕宦生涯及從教述略》等文章,在介紹沈廷芳生平時,都認為其生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卒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
考察相關史料,可以推定沈廷芳生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卒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沈廷芳門生汪中的《述學》記載:“公子世煒自云‘南主試歸,上召見瀛臺,從容問公年齒精力,于是知上之恩顧深矣。三十六年與?;侍髩鄱骷右患墸髂甓录咨?,考終于京師之椿樹三條胡同?!盵3]沈廷芳之子世煒自言其父乾隆三十七年(1772)二月卒于椿樹三條胡同,享年71 歲,據(jù)此推算沈廷芳生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沈廷芳掌教樂儀書院時,非常賞識汪中的才思,憐其酷貧,經(jīng)常接濟汪中。此后,汪中在《述學·別錄·沈廷芳年七十一狀》中詳細記載沈廷芳的世系、生平,成為研究沈廷芳生平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此外,還有一些史料記載可證明沈廷芳不可能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
《清實錄·乾隆朝實錄》記載,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乾隆見沈廷芳精力衰頹,已有老病之態(tài),不足以勝任公務,令其以原品休致。后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記載:“今歲為朕六旬慶辰。在籍侍郎錢汝誠等來京叩祝。宜量加賞賚……沈廷芳、梁同書,著每人賞給表里各四端?!盵4]這條記錄載明乾隆三十五年(1770)沈廷芳仍受恩賞,因此不可能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
沈廷芳所作《隱拙齋集》中收錄有《甲申四月朔重游鼓山》一詩,從詩題可知此詩作于乾隆甲申年,即乾隆二十九年(1764)[5]。若沈廷芳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不可能還有兩年后的《甲申四月朔重游鼓山》一詩。
清朝共編有四部《福建通志》。朱方芳、鄭雙習在《鄭開極、謝道承、沈廷芳、陳壽祺與<福建通志>》一文中詳細考查了四次纂修《福建通志》的具體情況,其中九十二卷本《福建通志》為沈廷芳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主纂,該本通志所載時間從乾隆二年(1737)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6]。沈廷芳乾隆三十三年(1768)還在主纂《福建通志》,不可能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
陳愛平的《齊召南交游考》就齊召南與沈廷芳二人之間的交游情況進行考述。齊召南、沈廷芳二人年歲相仿,又同于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科,自乾隆元年(1736)以來,二人時有往來。文章特別強調乾隆二十七年(1762)沈廷芳致仕以來,二人交游甚密。二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間多次作詩唱和,留有《壬午夏杪湖上看荷歌次和椒園先生》《宿敷文書院同次風衛(wèi)宗經(jīng)根作》等十余篇詩作,這些詩均收錄于沈廷芳的《隱拙齋集》[7]。陳愛平的文章也證明沈廷芳不可能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
綜上,沈廷芳生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卒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
相關史料中關于沈廷芳字、號的記載也存在差異,主要分歧在于畹叔、椒園二者孰為字、孰為號上?!肚迨犯濉の脑穫鳌贩Q“廷芳,字畹叔”[8],《皇清書史·卷二十六》稱“沈廷芳,字畹叔,號椒園,一號荻林,亦號慎旃,又號晚芝,晚號盥蒙、元滄子”[9],《鶴征后錄》《瞑庵二識》亦認為沈廷芳字畹叔、號椒園。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三十三》在言及《十三經(jīng)注疏正字》時稱“廷芳字椒園,仁和人”[10],李斗的《揚州畫舫錄·卷十》稱“沈廷芳,字椒園”[11],《晚晴簃詩匯·卷七十一》亦稱“沈廷芳,字椒園,仁和人”[12],這3 篇文章認為椒園為廷芳的字。
《白虎通疏證·姓名》說:“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13]古人的名與字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通過名可知其字,反之亦然。名與字之間或者具有詞義上的相關性,或者蘊含一定的背景關聯(lián),此外將伯、仲、叔、季置于字中表示排行也屬常見的形式。沈廷芳為其父沈元滄的第三子,沈元滄長子沈心(初名沈廷機),字房仲,與畹叔屬同一形式,皆是某一與名相關字后加上表示排行的詞語?;诖耍覀冋J為畹叔是按排行形式取的字?!墩f文解字》釋“芳,草香也”,后引申為花草之意。畹表示田地的計量單位,屈原《離騷》有“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之句,意指自己培育了許多賢才。以畹叔為字,正是取屈原《離騷》句中之意。以芳蘭之草為名,有期望成為賢良之士之愿。基于上述考證,可以推定畹叔為沈廷芳的字。
蔡彥在《古籍收藏印章談》一文中,認為清代藏書印章多將郡望、姓名、字合刻在一起,并舉例稱沈廷芳的藏書《黃山谷集》中印有“仁和沈廷芳字畹叔一字椒園”字樣印章[14]。印章為私刻之物,從沈廷芳藏書中的印章可知畹叔為沈廷芳的字,椒園為沈廷芳的另一字。椒園有植物茂盛之意,與廷芳意思近,都有期望成為賢良之士的美好愿望。
綜上,畹叔、椒園均為沈廷芳的字,畹叔與沈廷芳兄長沈心的字房仲屬于同一形式,應為家中長輩所賜,而椒園一字應為廷芳自取。
《清史稿·文苑傳》對沈廷芳生平的記載不超過百字,且附于諸錦之后,僅簡要說明其任官經(jīng)歷,“廷芳,字畹叔。由監(jiān)生舉鴻博,授編修,遷御史……出為登萊青道,遷河南按察使”[8]。沈廷芳為官二十六載,主要經(jīng)歷如下。
乾隆元年(1736),沈廷芳經(jīng)故左都御史楊汝谷舉薦步入仕途,對此《鶴征后錄》中有記載。這年十月沈廷芳舉博學鴻詞科二等,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清史稿·選舉志》載“二等十人……楊度汪、沈廷芳、汪士锽、陳士璠、齊召南等,授庶吉士”[8],《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載丙辰年十月乙丑日“楊度汪、沈廷芳、汪士锽、陳士璠、齊召南,俱著授為翰林院庶吉士”[4],《聽雨叢談·卷四》載“沈廷芳(浙江仁和人),監(jiān)生。取二等四名,用庶吉士”[15]。沈廷芳34 歲初入朝堂。
乾隆二年(1737),《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記載,這年五月甲寅日乾隆下令“庶吉士董邦達、曹秀先、李為棟、蔡新、徐鐸、聞棠、汪士锽、沈廷芳……俱著授為編修?!盵4]汪中在《述學·別錄·沈廷芳年七十一狀》也述及,乾隆二年(1737)沈廷芳入直武英殿同修起居,且總理宗人府各學。
乾隆三年(1738),沈廷芳任檢討一職掌修國史,此間纂修《一統(tǒng)志》并校勘《明史》。乾隆四年(1739),沈廷芳任殿試收掌試卷官,汪中在《述學·別錄·沈廷芳年七十一狀》載有“三年,充《一統(tǒng)志》纂修官兼??薄睹魇贰?。明年殿試充收掌試卷官”[3]。
乾隆五年(1740)之事,未見記載。
乾隆六年(1741),沈廷芳遷任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記載,這年十月“沈廷芳補授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4]。
乾隆七年(1742),沈廷芳仍任御史一職,《清實錄》《清詩別裁集》《藤陰雜記》等記載,乾隆七年(1742),沈廷芳以御史一職奏請毀前朝逆閹王振像及碑文之事。
乾隆八年(1743),沈廷芳仕途生涯出現(xiàn)第一次跌宕?!肚鍖嶄洝じ咦诩兓实蹖嶄洝酚涊d,這年七月乙巳日,乾隆對沈廷芳上奏三折表示不滿,認為皆為敷衍之詞,毫無裨益,且認為沈廷芳與地方官員存在勾結,“如此居心行事,甚屬卑鄙,其所陳奏,又皆妄誕。若不加以處分,無以示警。沈廷芳著交部嚴察議奏”[4]。這年九月,對沈廷芳從寬降二級調用。
乾隆九年(1744)二月,乾隆令沈廷芳“復還原官,遇缺補用,以觀后效”[4]。其后又命其擔任御史一職。
乾隆十年(1745)三月,沈廷芳奉命巡查山東漕運,《述學·別錄·沈廷芳年七十一狀》記載:“十年,奉旨仍以御史用,補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奉命巡視山東漕糧”[3]。
乾隆十一年(1746),據(jù)《清實錄》記載,沈廷芳仍任御史之職。
乾隆十二年(1747)四月,朝廷任命各省鄉(xiāng)試正副考官,沈廷芳為二等考官“充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3],同年又命其巡視山東漕糧。
乾隆十三年(1748),沈廷芳仍任御史一職,《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記載是年三月丁未日“……著隨往山東查辦賑務。御史沈廷芳現(xiàn)在濟寧巡漕,亦著隨同查辦”[4],從這可知沈廷芳此前在濟寧巡視漕務,后著其隨同查辦山東賑務,同年九月回京復命。
乾隆十四年(1749),《鄭板橋年譜》記載乾隆十四年五月“御史沈廷芳”與諸人游郭氏園,作詩贈予板橋??梢娗∈哪辏?749),沈廷芳仍任御史一職。
乾隆十五年(1750),《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記載:“乾隆十五年庚午,五月,因該督循照從前御史沈廷芳條奏舊例?!盵4]從這條記載可知,乾隆十五年(1750),沈廷芳已不再擔任御史。
乾隆十六年(1751)至乾隆十八年(1753),對沈廷芳具體事跡的記載,僅《述學·別錄·沈廷芳年七十一狀》中有“轉分巡山東登萊青道布政使司”一語[3],記錄乾隆十二年(1747)至乾隆十九年(1754)之間,沈廷芳曾管理今膠東半島一帶的事務?!肚鍖嶄洝じ咦诩兓实蹖嶄洝酚涊d,乾隆十九年(1754),“正月己卯日,以山東登萊青道沈廷芳為河南按察使”[4],可見沈廷芳在乾隆十九年(1754)之前已接管山東登萊青道。據(jù)此推測,沈廷芳于乾隆十六年(1751)至乾隆十八年(1753)之間出任山東登萊青道布政使司一職。
乾隆十九年(1754),沈廷芳轉任河南按察使。
乾隆二十年(1755)秋,沈廷芳母親去世,沈廷芳停官丁憂,回家鄉(xiāng)為母守制。
乾隆二十三年(1758),沈廷芳服喪期滿后補任山東按察使,《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記載,這年七月“以山東按察使臺柱為山東布政使,登萊青道沈廷芳為山東按察使”[4]。從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沈廷芳一直任山東按察使。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乾隆以沈廷芳年老不能勝任職務為由,著以原品休致,沈廷芳從此退出官場。
沈廷芳一生著述頗豐,《清史稿·文苑傳》記載,沈廷芳著有《隱拙齋集》《十三經(jīng)注疏正字》《續(xù)經(jīng)義考》。清朝史志目錄《清史稿·藝文志》記載,沈廷芳著有《五禮經(jīng)傳目》五卷、《十三經(jīng)注疏正字》八十一卷、《廣州府志》六十卷、《切近編》一卷、《鑒古錄》十六卷、《隱拙齋集》五十卷?!端膸烊珪偰刻嵋分刑峒吧蛲⒎季幾小妒?jīng)注疏正字》《隱拙齋集》,《清朝通志》也記載沈廷芳著有此兩部著作。《述學·別錄·沈廷芳年七十一狀》記載,沈廷芳“有《理學淵源》十卷、《續(xù)經(jīng)義考》四十卷、《鑒古錄》十六卷、《文章指南》四卷、《隱拙齋詩集》四十卷、《文集》二十卷、《盥蒙雜著》四卷,其《十三經(jīng)注疏正字》八十一卷則嘉善浦鏜同?!盵3]。
上述文獻資料對《隱拙齋集》卷數(shù)的記載不一致?!肚迨犯濉に囄闹尽贰端膸烊珪偰刻嵋贰肚宄ㄖ尽芬约啊肚宄墨I通考》中都著錄沈廷芳撰有《隱拙齋集》五十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隱拙齋集》五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國朝沈廷芳撰……是集為廷芳所自編。凡詩賦三十二卷,散體文十八卷?!盵10]現(xiàn)可見版本《四庫存目補編》中收錄有《隱拙齋集五十卷續(xù)集五卷》,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載為同一版本?!端膸齑婺垦a編》所收版本后附有《隱拙齋續(xù)集》五卷,有沈廷芳之子世煒乾隆四十四年(1779)所作的序,“先君子《隱拙齋詩文集》起自雍正壬寅訖乾隆乙酉,共五十卷,已鏤版久矣。丙戌以來每患心悸疾日與藥爐相親,不復多作,即間有撰述亦隨手散失,茲檢遺篋中所存詩文,共若干首,雖不過十之二三,而先人晚年心力所在,未敢湮沒。緣與在浙諸世好,編次校訂分為五卷,續(xù)附剞劂,刻既成爰謹志歲月于后”[5]。該序說明《隱拙齋集》中收錄的詩文為沈廷芳于雍正元年(1723)至乾隆三十年(1765)所作的五十卷,其子世煒在沈廷芳去世后與沈廷芳受業(yè)門人李光運、查焜、汪中等一同編??塘饲∪荒辏?765)之后沈廷芳晚年的詩作五卷,作為續(xù)集。然而《述學·別錄·沈廷芳年七十一狀》卻記載,沈廷芳撰有“《隱拙齋詩集》四十卷,《文集》二十卷”[3]?!端膸齑婺垦a編》收錄沈廷芳詩文集,連帶續(xù)集共五十五卷。汪中是《隱拙齋續(xù)集》的編校者之一,參與五十五卷的編訂。何以在《述學·別錄·沈廷芳年七十一狀》記載沈廷芳《隱拙齋詩集》四十卷,目前史料尚無法考證。
《隱拙齋集》收錄沈廷芳畢生詩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沈廷芳“其詩學出于查慎行,古文之學出于方苞,故所作雖無鉅麗之觀,而皆有法度”[10],沈廷芳的詩文在桐城派中堪稱佳作。除《隱拙齋集》外,沈廷芳在經(jīng)學方面也頗有建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多部官修目錄,都提及《十三經(jīng)注疏正字》八十一卷為沈廷芳所撰。但汪中認為《十三經(jīng)注疏正字》八十一卷為沈廷芳、浦鏜同校,“其《十三經(jīng)注疏正字》八十一卷,則嘉善浦鏜同?!盵8]。目前學界對《十三經(jīng)注疏正字》的作者有三種看法:一是依據(jù)官修目錄記載,認為該書為沈廷芳所撰;二是以汪中所言為依據(jù),認為該書為二人合撰,盧文弨在其《群書拾補》一書中認同此觀點;三是依據(jù)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庇洝分袑υ摃髡叩目甲C,認為該書為浦鏜一人所作,《清儒學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等文獻都有記載,“案廷芳為浦鏜作傳云‘《正字》書存余所,故人苦心,余當謀諸剞劂,芳得附名足矣?!M弟銑作《秋稼吟稿序》云‘《正字》書沈椒園先生許為付梓,今已入《四庫全書》,而非兄之名也?!瘬?jù)此,則是書為浦鏜撰,非出沈廷芳”[16]。甘良勇的《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庇浶颉倒{證》、李慧玲《阮刻〈毛詩注疏(附??庇洠笛芯俊范家浴端膸烊珪偰刻嵋a正·卷八》之言為證,斷定《十三經(jīng)注疏正字》作者為浦鏜。綜上,《十三經(jīng)注疏正字》非沈廷芳之作。
《十三經(jīng)注疏正字》雖非沈廷芳之作,但沈廷芳在儒學方面的著作有《續(xù)經(jīng)義考》《五禮經(jīng)傳目》《切近編》。朱彝尊的《經(jīng)義考》是經(jīng)學研究史上又一集大成之作,對經(jīng)書流傳以及學術源流等方面進行論述,但仍有論述不及之處,沈廷芳作《續(xù)經(jīng)義考》以補《經(jīng)義考》之不足?!段宥Y經(jīng)傳目》五卷,是對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專門著述?!肚薪帯芬痪恚瑸樯蛲⒎寂c桑調元合編,是理學方面的重要著述。
《述學·別錄·沈廷芳年七十一狀》記載沈廷芳有《鑒古錄》十六卷,“公嘗集前世君臣善敗之跡為類,各十有六名曰《鑒古錄》以備法戒”[3]。沈廷芳從前朝君臣事跡中輯錄出善敗之跡,按類劃分為十六種,意在規(guī)誡君臣行跡?!吨袊偶票緯俊分惺珍浟恕惰b古錄》的清鈔本,此本附有丁丙跋文,今藏于南京圖書館。
除傳統(tǒng)經(jīng)學、理學方面的著述外,沈廷芳還曾主持編纂地方志《廣州府志》《福建通志》。《清史稿藝文志拾遺》還記載沈廷芳著有《唐詩韻音》五卷,為乾隆二十三年(1758)時編寫。汪中的《述學·別錄·沈廷芳年七十一狀》記載,《文章指南》四卷、《盥蒙雜著》四卷皆為沈廷芳所撰,但由于流傳不廣,今已失傳?!独蓾摷o聞二筆·卷七》言沈廷芳“觀察歷官中外,雖甚鞅掌,不廢撰述”[17],可見沈廷芳勤于著述,筆耕不輟。
沈廷芳一生七十一載,而立之年步入仕途,為官二十六載兩袖清風,致仕后繼續(xù)掌教鰲峰、端溪、樂儀、敬敷四書院山長,教書育人,實現(xiàn)“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的愿望。沈廷芳一生筆耕不輟,著述頗豐,為人治學堪為后學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