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英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縣人民小學,福建南平 353500)
現(xiàn)行統(tǒng)編版教材從三年級上冊至六年級下冊共選編14 則文言文,這些文言文大多語言精練、篇幅短小,在語言表達上與現(xiàn)代白話文有很多不同之處,對于沒有文言文學習經(jīng)驗和能力的學生來說有一點學習難度,很容易使其產(chǎn)生畏難心理。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單元主題、教學要求、課后習題、交流平臺等設計有趣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文言文學習,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意識,并在積累和運用中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1]。
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可以找到對應的動漫影片。教師可在教學時適時播放相關動漫影片,讓學生在欣賞動漫影片的過程中漸漸愛上文言文。例如,在教學文言文《司馬光》時,教師可以播放動畫片《司馬光砸缸》,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為學生完成課后習題“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做鋪墊。在教學完這課后,教師可以再次播放《司馬光砸缸》,讓學生用文中的語句為畫面配音。在配音的過程中,學生能輕松背誦這則文言文。又如,在教學《精衛(wèi)填海》時,教師可以播放動畫片《精衛(wèi)填?!罚咕l(wèi)堅忍不拔的精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所在單元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簡要復述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情節(jié)后,可以讓學生試著展開想象,把這則文言文改寫成劇本,加上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讓學生分小組合作上臺表演,從而使學生在表演中培養(yǎng)復述能力,感受人物形象。又如,在教完《楊氏之子》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適當聯(lián)想當時情境,并思考問題:“楊氏之子與孔君平是怎么對話的?他們的神情又是怎樣的?”進而改寫課本劇,上臺表演。
1.你問我答的游戲
《司馬光》一文只用了三十個字,就把司馬光砸缸救同伴這件事情的發(fā)生、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寫得一清二楚。這正對照了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學寫一件簡單的事”。因此,當學生理解《司馬光》的主要內(nèi)容后,教師可以利用你問我答的游戲,讓學生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學生讀得有趣,讀得有效,并在一次次的你問我答中背下了這篇文言文。接著,教師可以請小組代表上臺講故事,順利地完成課后習題“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2.闖關樂園的游戲
在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聰慧兒童闖關樂園”的游戲進行教學:第一關,讀得有滋有味;第二關,誦得有滋有味;第三關,講得有滋有味;第四關,演得有滋有味。
3.爭當“私塾先生”的游戲
例如,在教學《守株待兔》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爭當“私塾先生”的游戲進行教學。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每組學生輪流當“私塾先生”,有板有眼地給“童子們”講解課文中某句話或某個字的意思。
例如,在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時,在學生讀通、讀順文言文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看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看插圖、借助工具書等讀懂每一句話,然后把自己弄不懂的字詞圈出來,在小組交流后,讓學生把不懂的字詞寫在黑板上,針對學生容易理解錯誤的地方予以點撥。又如,在教學《司馬光》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組詞法讓學生理解“戲”的意思是嬉戲;可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區(qū)別“甕”與“缸”;還可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理解“迸”的意思;還可通過動作表演讓學生理解“光持石擊甕破之”這句話的意思。再如,對于《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的“諸兒競走取之”這句話,教師可聯(lián)系三年級《守株待兔》中的“兔走觸株”,講解“走”字在古代的本義是跑,而不是走。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蔽难晕慕虒W同樣要以“讀”為主線,層層推進,讓學生讀出層次感,直到熟讀成誦[2]。
文言文與現(xiàn)代白話文不同,有許多通假字。雖然不要求學生理解掌握這些詞語的特殊語法,但教師還是要對此做一些淺顯的解釋,特別是朗讀時,要提醒學生注意讀音。如《兩小兒辯日》一文“孰為汝多知乎”這句話,句中有兩個通假字。在學生朗讀時,教師要指導學生變換讀音。
教師在教學時要把一些難讀的長句劃分成幾個短句,幫助學生掌握語句的停頓。例如,在教學《楊氏之子》一文時,教師可以先將這篇文言文正確的誦讀停頓方法用課件展示給學生,特別是最后一句“家禽”這兩個字要分開來讀,“家”和“禽”表示不同的意思。接著,教師要一句句領讀,一遍遍指導,直到學生把停頓讀對,從而使學生在反復跟讀中形成語感,把停頓讀對。
在文言文教學中,文言文的一些語言規(guī)律,如音韻、語調(diào)、語言、句式等,大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教師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對其加以琢磨、體察,直至感知、領會。因此,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引導學生采取不同的讀法,如朗讀、默讀、精讀、速讀、聽讀、跟讀、引讀等。例如,在誦讀《司馬光》一文時,“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要讀出著急的語氣;“光持石擊甕破之”要讀出敬佩的語氣;“水迸,兒得活”要讀出高興的語氣;“與群兒戲于庭”要讀出歡快的語氣……這樣,學生就會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讀出文言文的韻味。
在文言文教學中,在學生掌握了文言文內(nèi)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熟讀,直到讀出情感,讀出味道。首先,讓學生自己先練習朗讀;然后,隨機點名學生試著朗讀;接著,讓學生自己反復朗讀;隨后,讓學生分角色演讀,深入體會意境;最后,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練習背誦。例如,在教學《司馬光》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你問我答”的游戲,先讓學生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再把原文的標點去掉讓學生朗讀,嘗試根據(jù)對文章大意的理解自行斷句。這樣,學生讀得有趣、讀得有效,又能輕松地背下這篇文言文。
“文”“言”共生,是指人文思想與語言文字同構(gòu)共生、和諧統(tǒng)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小學階段是文言文的起步學習階段,教師如果對學生進行機械枯燥的講解,就會打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因此,在句意理解上,教師既不能讓學生囫圇吞棗,又不能逐詞逐句地讓學生進行翻譯。在學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后,教師要教給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如看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看插圖、借助工具書等[3]。
首先,學生自讀自悟。學生運用文言文學習技巧自學、揣摩句子的意思,直至讀懂每一句話,遇到自己弄不懂的,可以先記下來,留待小組合作學習時提出,與同學們討論。然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團結(jié)協(xié)作,討論對每句話的理解,并將弄不懂的詞句記下來,留待全班交流或向教師請教。接著,全班匯報交流。各小組派出一位代表闡述每句話的意思,學生互相評議。在學生說不出答案時,教師應予以點撥。最后,針對各組提出的疑難問題,全班同學進行交流討論,教師點撥,并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形成全文大意。
入選統(tǒng)編版教材的文言文一般短小精悍、意蘊深遠,而且有許多口語生成點。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抓住文中知識點或矛盾聚焦點引導學生進行說寫訓練。
例如,在教學《楊氏之子》一課時,筆者就對“未聞”進行了品讀,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走近楊氏子,體會他的機變與智慧,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首先,讓同桌之間合作讀對話,并想一想楊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在交流時,有的學生說:“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他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聯(lián)想到了孔雀。這在兵法上就叫作‘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庇械膶W生說:“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委婉回答,顯得有禮貌?!比缓?,筆者讓學生比較加上“未聞”的句子好在哪里,引導學生通過師生合作讀、同桌互讀等體會加上“未聞”一詞的好處。接著,筆者提問:“如果來的不是孔君平,而是黃君平,楊氏子會怎么回答?”“如果來的是柳先生、馬先生,楊氏子又會怎么回答?”學生可以依據(jù)文本模仿練習,從而體會楊氏子的聰慧。最后,筆者對此進行了總結(jié):“同樣一個意思,稍稍拐了個彎,就委婉、得體、不失禮貌了。這就是說話的藝術(shù)、語言的魅力!”
在此情境中,筆者通過遷移運用“未聞”這樣一個古文中較為典型的語言現(xiàn)象,增強了學習古文的趣味性,對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做了很好的詮釋。
此外,教師還可挖掘教材中的“非語言因素”,如人物、情節(jié)、內(nèi)容、主題思想等,讓學生復述、改寫、辯論、寫讀后感、表演等。例如,對于《學弈》一文,教師可讓學生改寫成記敘文;對于《兩小兒辯日》,教師可讓學生表演。這樣的教學方法,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延伸和創(chuàng)新文言文課堂教學,達到“古文新教”的效果。
總之,文言文是語文學科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受時代和學習能力的局限,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較大,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對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做到“趣”“味”合一、“讀”“背”并舉、“文”“言”共生,讓學生親近文言文,習得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提升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