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北亭中心小學 王景清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而非單純的知識傳授。但是,當前部分語文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忽視閱讀教學與訓練,片面注重語文基礎知識傳授,使學生的語用能力難以得到有效鍛煉,對此應積極探尋正確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語用能力得以提升,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在日常教學中發(fā)現(xiàn),小學生在閱讀理解中對主觀題的解答存在障礙,尤其是文章結構理解與主旨思想的把握方面,存在較大困惑,對于文中人物說話的含義、長句的理解不夠透徹。總體來看,均屬于文本知識理解掌握,基本閱讀知識的掌握不夠理想。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學生的閱讀興趣較低,隨著學生心理認知的提升,自我意識逐漸展示出來,這一階段正是良好閱讀習慣培養(yǎng)的黃金時期。據(jù)調查,小學生對故事類較強的文章更感興趣,而對古詩閱讀卻興致闌珊,更很少主動閱讀課外古詩,由此導致學生在古詩類文章閱讀方面存在障礙,值得教師思考;另一方面,教師自身對文本的解讀不到位,部分教師并沒有根據(jù)教學實際設計閱讀教學活動,而是照本宣科,或者直接從網(wǎng)絡下載教案講解文本,由于缺乏對學情的了解,在教學中文本解讀無側重點,學生的語用能力與學科素養(yǎng)長期未得到有效鍛煉,進而影響閱讀教學效率,教學目標也很難達成。
在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改革也緊隨時代步伐,不斷進行優(yōu)化與調整。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應積極立足文本,深入剖析,使學生充分體會文中流露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從中獲得全新的閱讀體驗,不斷提高自我素養(yǎng)與閱讀能力。
常言道“細處見功夫”,在閱讀教學中注重文本細節(jié)描寫可使學生更快地融入角色,將感情沉淀下來,以語言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對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文章主旨思想進行準確把握,有助于高效閱讀。例如:在學習《老人與海鷗》一課時,文中多處對老人與海鷗進行細節(jié)描寫,關注此類語段對于理解二者之間深厚情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講解“老人喂海鷗”一段時,可引導學生關注“邊走邊放”“有聲有色”等詞語,并展開想象,談一談從中看到和聽到了什么,學生經(jīng)過一番討論后紛紛發(fā)言,有的說:“仿佛看到老人一邊走一邊輕輕地將餅干放在欄桿上?!庇械恼f:“仿佛看到海鷗在老人頭頂盤旋著,當老人將餅干放下后,便有一群海鷗飛來輕輕地啄食?!庇械恼f:“仿佛聽到海鷗吃飽后滿足的叫聲。”……通過發(fā)揮學生們的想象力,描繪出一幅五彩繽紛的畫面,將老人與海鷗之間默契、親近之情充分表達出來,學生的“語用”能力也因此得到培養(yǎng)和提升。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形象思維發(fā)展不完善,難以實現(xiàn)具體與抽象之間的靈活切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其中,運用圖片、動畫、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在自身知識體系基礎上,通過觀察、聆聽與探討等方式,將知識經(jīng)驗轉變?yōu)槲淖中畔?,使抽象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具體。例如:在講解《鳥的天堂》一課時,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天堂》一曲,并配合牛羊成片的草原景色,通過視覺與聽覺的雙向刺激將學生內心真實情感激發(fā)出來,此時教師趁熱打鐵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自我想象,做到由情生景,結合文章中的大榕樹、飛鳥等進行想象,感悟大自然的優(yōu)美壯麗,使課堂氛圍更加靈活生動,學生們對閱讀教學也將充滿熱情,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得以提升,在語言遷移過程中,學生“語用”能力的發(fā)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立足文本特點開展語用訓練,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進而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
(1)立足文本結構,開展語用訓練
在語文教材中,每個文本在布局、段落安排、構思等方面都經(jīng)過細致的考量。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jù)文本結構特征,準確尋找“語用”訓練點,使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例如:在學習《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課時,該篇主旨句為:“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痹摼湓谖闹卸啻纬霈F(xiàn),具有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但使文章主題得以深化,還將作者的真摯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對學生語言文字應用具有較大的啟發(fā)與指導作用。
(2)立足文本插圖,開展語用訓練
語文教材中的插圖也是獨具匠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立足文本插圖,巧妙地設置“語用”訓練關鍵點。例如:在學習《西門豹》一文時,當西門豹當眾揭穿“河伯娶媳婦”真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看下方插圖,找出圖中有幾個關鍵人物?他們各自的神情如何?從他們的神情中可以看出“河伯娶媳婦”的性質如何?由此可見西門豹是一個怎樣的人?通過一系列問題分析,引導學生揣摩人物心理,與情景相結合展開聯(lián)想,開展語用訓練。此種教學方式不但可發(fā)揮插圖的作用,指導學生更加形象具體地理解文章內容,還有助于提煉課文精華,揭示課文中心。
(3)立足語言特點,開展語用訓練
以《伯牙絕弦》為例,該文中只有5 句話,卻講述了一個流傳千古、感人肺腑的故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朗讀使學生反復品味語言,感受文字的魅力與文言文的結構之美,不但使文本內容得以豐富,還使學生在閱讀中吸取精華,將規(guī)范性語言應用到日后寫作之中,使自身的語用能力得到循序漸進的提升。
除了課內文本之外,課外閱讀同樣也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主要手段。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求知欲,更愿意自己讀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本。對此,教師可在教材文本基礎上為學生列一張書單,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自覺閱讀書單上的書籍,并每周設置一節(jié)閱讀交流課,對學生本周課外閱讀情況進行檢驗,在課上彼此交流閱讀心得與感悟,提高學生文本解讀能力與知識記憶力;還可以舉辦“古詩詞朗讀會”“故事會”等閱讀活動,這樣做不但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豐富知識儲備,拓展眼界,還可通過閱讀與作者形成共鳴,在心靈碰撞中愉悅身心,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并在閱讀中提高語言能力與語文學科素養(yǎng),實現(xiàn)心智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小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工期,并非一蹴而就,在日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注重細節(jié)描寫、借助多媒體技術、與文本特點相結合、借助課外讀物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在輕松閱讀的氛圍中掌握閱讀技巧,在無形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