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實驗小學 袁利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人從出生開始最先接觸到的就是語文教育,從聽別人說話到自己開口說話,這就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學習語文的過程,也可以說生活處處都是語文。學校教育給學生提供的僅僅是一個系統(tǒng)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語文可以說是一切學科的基礎(chǔ),它不像數(shù)學、自然科學那么富有邏輯思維,因此語文教學活動往往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難以生動地表達出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是刻板解讀文章,學生就無法提起興趣學習語文,而且小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較弱,即使教師的想法跟學生本身有出入,學生也沒辦法或者說不敢反駁,這就造成了教師和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沒有情感參與。新課標提倡課堂教學要合作學習,通過合作學習明確分工,使學生富有責任感從而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在合作學習中實行師生互動模式,就是要促進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使學生有課堂參與感,更積極地參與語文教學,這種教學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高效性。
首先,師生互動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和諧友愛、互幫互助的班集體氛圍。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種意義上的師生關(guān)系是嚴肅的,不利于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而師生互動模式可以消除這種隔閡,增強課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同時教師也可以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問題進而有效解決,通過引導學生思維來實現(xiàn)師生的思維銜接。其次,師生互動模式是符合新課標素質(zhì)培養(yǎng)要求的,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語文教學提供靈活的思維載體,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調(diào)整教學方案,促進了語文學科的發(fā)展。
小學生剛剛進入校園開始集體生活,往往缺乏團隊的意識,由于心理、生理都處在成長階段,他們的各方面能力都不成熟,不能理解師生互動的意義所在,這就給教師教學活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學習生活中小學生獨來獨往,不重視班集體的群體活動,教師就沒辦法開展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
小學生年紀較小,大多都沒有得到多少鍛煉的機會,因此比較內(nèi)向和膽小,不會也不敢積極地表現(xiàn)自己。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部分學生生怕答錯問題受到教師和同學們的嘲笑,也有部分學生性格內(nèi)向,就算心里有些想法想說出來,猶豫再三還是放棄,結(jié)果就是教師提出的課堂問題得不到學生的回應(yīng),師生互動根本無法順利施行。
21 世紀,中國獨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數(shù),因此,大多數(shù)小學生在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互相交流培養(yǎng)感情,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一種排斥的心理,體現(xiàn)在課堂上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不想交流。而語文的學習就是語言方面的交流溝通,沒有交流是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的,這大大影響了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
在當前的教學環(huán)境下,素質(zhì)教育的施行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教師急功近利,只想著教學目標而不注重教學質(zhì)量,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隨意提出幾個問題用來完成任務(wù),這些問題一般都沒有太大的教學價值?;蛘呤窃趯W生討論問題時提前公布正確答案,不考慮學生的課堂討論成果,導致學生互動失去意義,長此以往,學生就喪失了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降低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新課標的改革下,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導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的限制很大。因此,教師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確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地去思考,發(fā)揮主動學習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不能忽略教師的主導性,社會分工決定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教師這個職業(yè)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是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的基礎(chǔ)。這個特點尤其體現(xiàn)在小學教學階段,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未養(yǎng)成,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引導,促進師生互動中學生的“動”。
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教師要融入學生,爭取做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在平等的位置交流溝通。傳統(tǒng)的課堂往往是教師一言堂,教師盛氣凌人,學生處于弱勢地位,造成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懼怕心理,從而不愿意與教師進行交流。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具備相應(yīng)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將學生放在同等地位,有利于教學互動的有效開展。
每個人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個體與個體之間逐漸有了區(qū)別。學生之間的這種差異性體現(xiàn)在學習上就表現(xiàn)為學習成績的好壞,在語文學習中還表現(xiàn)為理解能力的優(yōu)劣,教師應(yīng)該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對待學習不好的學生要多鼓勵,而不是歧視。在互動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給學生帶來不利影響,要積極促進學生合作學習。
群體互動顧名思義就是以班集體為單位的活動,教師將整個班作為一個大組,再將學生分為小組,通過學生分組討論的方式回答教師提出的課堂問題,教師對每個小組回答的情況做總結(jié),并制定一些獎勵或者懲罰的規(guī)定。比如一年級上冊的《四季》這篇課文,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對應(yīng)一個季節(jié),分別提出問題,小組派代表回答,最后教師總結(jié)這個過程中的教學問題以及學生掌握程度。
隨機互動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隨機點名一個人來回答教師提出的課堂問題,針對該學生的回答教師做出評價總結(jié),其他學生也可以對這位同學的答案發(fā)表看法。隨機互動不局限于某一個學生,教師可以點名多位學生進行課堂回答,然后對這幾位學生的回答做一個系統(tǒng)的總結(jié)。這種方式可以使教師充分了解不同的學生對于同一個問題的理解,從而有針對性地調(diào)整教學方案。
單線溝通里面的單線通常是指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多的是指同桌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在課堂上布置了任務(wù),讓學生課后互相交流答案,分析對方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將總結(jié)匯報給教師,教師根據(jù)雙方的問題和總結(jié),對學生的行為做出總評,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鼓勵學生再接再厲。
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平等性原則。教師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是不可取的,新課改下教師應(yīng)該把學生放在同等的位置上進行對話。學生是一個個能夠獨立思考的個體而不是教師教學活動的簡單載體,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教師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通過平等有效的互動交流,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提高了師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烏鴉喝水》這一課,教師不能直接采用傳統(tǒng)的方法告訴學生應(yīng)該掌握什么道理,而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平等對待學生,和學生共同探討課文想要表達的情感道德,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促進師生互動模式的展開。
枯燥的語文課堂可能會使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方式感到厭煩,從而不愿意聽講,這對語文學習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師必須加強自己對語文教學的功能性認識,結(jié)合實際情況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教學活動中采用多種教學形式以吸引學生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在師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中通過交流提高小學生語文認知能力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師要細心設(shè)計場景使學生融入教學。比如在學習《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將教室的場景布置成小河和河岸,請幾位同學扮演主角小馬、小松鼠等動物,教師和其他同學做觀眾,這種形式使學生都樂于參與課堂教學,達到了師生互動合作學習的教學目的。還可以分成小組,比賽哪個小組的表演更好,更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的興趣。
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學生缺乏合作意識,缺乏自我表達的信心等?;谶@些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各種互動模式,增強小學生與人合作以及交流溝通的能力。群體互動是最常見的模式,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課堂教學,在與人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膽子逐漸變大,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積極參與集體互動。教師也可以采用隨機互動和單線互動,通過不同的學生持有的不同觀點還可以使學生全面思考問題,從而鍛煉學生自主思考。例如學習《靜夜思》時,教師可以先進行群體互動,讓學生發(fā)散思維討論李白所思是什么,然后進行隨機互動,檢驗學生的思考成果。合理運用多種模式不僅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情況,學生也可以加深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使語文課堂充滿了趣味性。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師生互動模式是完成合作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從師生互動在合作學習中的意義、現(xiàn)狀、原則和方式進行分析得出,教師應(yīng)該加強理論認識,和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關(guān)系,以便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要以豐富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吸引小學生學習的注意力;還應(yīng)該運用多種互動的方法,從各方面讓小學生參與語文課堂教學,培養(yǎng)小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合作學習能夠更好地為語文課堂教學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