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周鐵小學 戴 平 江蘇省宜興市洋溪小學 胡舟雯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diào)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促成多元化的對話,通過相互之間的對話,讓整個教學過程發(fā)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這就是告訴我們教師,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實際上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教師要組織好師生與多方之間的對話,從而達到閱讀課堂教學的目的。那么,怎樣產(chǎn)生“師生對話”來“提高閱讀水平”呢?結(jié)合平時教學,我認為可以主抓以下幾個方面: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思維的閥門一旦打開,就會有啟發(fā),思維的碰撞就會激烈,就會迸發(fā)出新觀點。這樣的教學效果,就是2011 版新課標中強調(diào)的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多層面閱讀行為。而要產(chǎn)生這樣的效果,師生就要在課堂教學中進入對話情境,讓雙方對話始終保持一種比較寬松的心態(tài),讓思維的閘門開啟,“互相啟迪,激發(fā)火花”。
(一)教師要會減壓。平時的研討過程中,總會有老師滿臉不甘地說:“哎,上課的40 分鐘時間真是遠遠不夠,每篇課文的教學要點那么多,每次上課總是會有多個重點我還沒講,就下課了?!痹捳Z間,流露的是教師更多注重完成文本的教學內(nèi)容。這就是一種“唯目的”的心態(tài),教師從上課伊始就惦記著這些教學內(nèi)容和目標,以為教學內(nèi)容講完,課堂教學目的就完結(jié)了。殊不知,這樣直接導致了“師生對話”的表面化、形式化,教師一直念叨的是“目標”,是“任務”,哪能安下心來關注師生對話?
(二)課堂要會減負。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促使學生成長,發(fā)展學生個性為追求。教師的目的就是為學生營造出輕松的學習氛圍,并能進行全方位的對話。課堂教學的減負,學習的輕松,決定于教師。所以,教師要規(guī)避以下三點:“一言概論”——當叫起一個同學回答問題后,教師馬上就下定論:“你講得很好!”既然都很好了,其他學生此時就只能沉默是金了,都不敢再舉手發(fā)言了;“指向唯一”——許多教師,有時太過追求完美,非要把學生的答案引導到既定的所謂“標準答案”上來,這樣一來,再沒有了學生個性的思考和多維度的發(fā)散;“一語終結(jié)”——不管其他的同學是否有“多維思考”,兩三個同學回答后,教師為了多完成幾個教學內(nèi)容,或者趕教學的進程,立馬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師生對話就成了少數(shù)學生的“精彩演出”。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讓師生對話呈現(xiàn)“三個必須”:一能講就必須要鼓勵學生發(fā)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與老師對話,與文本對話,與同學對話,甚至還可以與自己對話,成為課堂的主人;二想說就必須要讓學生盡情盡興地說完,不要保留,說個夠,說個痛快,酣暢淋漓地表述才能讓學生有愉悅的學習之情,學習才會有成效;三讓學生放開膽子講,講多、講少、講亂、講錯都無所謂,敢于表達,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思維才會更加活躍。只要做到這“三個必須”,閱讀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內(nèi)心才會消除進行對話的約束,在教學過程中才會徹底放開自我,促進個人成長,個性思維發(fā)展。
在閱讀教學中聚焦語言,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去真正地學習品味語言,那我們的閱讀課堂教學就得緩慢一點,放松一點,輕快一點。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必要學會取舍,關注重點。適宜時,讓教學目標更加精煉,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走入文本,乃至深入文本,通過思、辯、悟,讓師生對話有落點,有抓點,有實點,有深點。
(一)學會取舍。對文本的教學應該清晰地認識主次之分,在教學中用最有效時間,最簡潔的方式,達到最佳的教學目的,以少許勝多許,要學會刪繁就簡,懂得取舍,要讓學生自己從內(nèi)心深處去要求進行對話。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堅定四個“一點”:一是語文課堂教學問題減少一點,不要一個問題連著一個問題,應該以統(tǒng)領學習過程的問題為主;二是教師講授精煉一點,不要只顧自己講個不停,應該把更多說的機會讓給學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只有讓學生去說,他們才會有所收獲,才會發(fā)展;三是教學課件簡單一點,不要被課件所約束、操控,整個課堂教學被課件牽著鼻子走,失去了上課的主動權,使得課堂一直處于僵硬的狀態(tài)之中;四是教學目標鮮明一點,課堂教學目標宜精煉而集中,一課一得是課堂教學的最佳追求,不宜多而分散,貪多的話,學生最后將一無所獲。
(二)關注重點。我認為,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緊扣一個“點”,以點挈領整個課堂教學,當然這個點肯定是課堂教學中首要教學目標,也將是整個教學的重點。關注文本的重點,就是使整個教學過程中對話有鮮明的目的性。例如《黃河的主人》一課,我將師生對話聚焦在“羊皮筏子輕、小”上,讓學生到文本之中去對話: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了“羊皮筏子輕、小”?學生找到了相關語句,有了體會:一是對羊皮筏子大小的感知,二是對羊皮筏子輕小的感受。在這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與作者之間對話:作者在文本中著力描寫“羊皮筏子輕、小”究竟是為了什么呢?學生再次進行深度對話,又有了深層次感悟:這是文本以“小”顯“大”寫法,目的就是為了襯托艄公的鎮(zhèn)靜和機敏、勇敢和智慧。這樣關注重點的教學,由淺入深的多維度師生對話,不僅指向了教學的重點,也十分明確地指向?qū)W習的重點,直面學習的目標,直接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閱讀教學就是對文本的理解,解讀文本,假如教師能以文本為起點,積極指導學生能與作者產(chǎn)生對話,與作者的意圖產(chǎn)生共振,既能輕松自如地“走入文本”之中,又能帶著深度理解“走出文本”,這是在充實文本。閱讀教學注重文本的充實,同時不被文本所管束,使對話產(chǎn)生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最后達成精彩課堂教學的完美演繹。
語文閱讀教學的基礎在于教師能夠正確、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師生對話要有效,教師在教學以前就必須把握文本,思考精準。曾經(jīng)有一位老師在教授《徐悲鴻勵志學畫》一文時有這么一個教學過程:
師:誰可以把當時這位傲慢的外國學生對徐悲鴻的嘲笑、蔑視讀出來?
有一個生(極力地)讀:“徐先生,我知道達仰很看重你,但……”
師:還有誰能來表演一下,這位外國學生對徐悲鴻蔑視、嘲笑時的動作或者神態(tài)?
生:(起來表演動作和神態(tài))。
師:可是,當時嘲笑、蔑視的情況下要用怎樣的語調(diào)語氣才符合當時這位外國學生的說話呢?
學生瞬間明白,學著用上神態(tài)動作、冷冷地語氣表演朗讀起來……
這次十分精彩的師生對話教學,就是建立在教師對文本內(nèi)容有精準的把握和學習目標有深度的思維基礎上,產(chǎn)生了有效的雙方對話過程,學生通過朗讀學習,切身感受,內(nèi)在的語文素養(yǎng)有所提升。
閱讀教學實際上也是學生在不斷反思的過程中提升自我認識思辨的過程。所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這一過程,師生之間的對話需要教師十分用心地設計,來促使學生反思、辯證,最后實現(xiàn)語言學習質(zhì)的提升。曾經(jīng)聽到一位語文老師在上《臥薪嘗膽》一課時,在“勾踐臥薪嘗膽”的教學內(nèi)容后,產(chǎn)生了這樣一段師生之間的相互對話:
師:各位同學,勾踐臥薪嘗膽是古代,而新時代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還需要有這樣的精神嗎?
生:我們現(xiàn)在肯定不需要了。
師:誰能來說說你的理解。
生:因為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沒有這種亡國的戰(zhàn)爭,沒有這種深仇大恨……
師:那請大家認真傾聽這段文字:新中國成立至今,幾代科學家為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幾十年如一日臥薪嘗膽,終于,中國自己造的航母下水了,有了航母,中國的軍事力量再次增強;“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中國的探月工程居世界領先地位;北斗“收官之星”順利發(fā)射成功,中國自主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完成,真正體現(xiàn)中國大國的身份。這些都是一代代中國科學家“臥薪嘗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現(xiàn)在,你們說說看科學家們有戰(zhàn)爭嗎?有仇嗎?
生:老師,現(xiàn)在我覺得二十一世紀也要臥薪嘗膽。比如說,我們的男子足球想要沖出亞洲,走向世界,進軍世界杯,就一定要臥薪嘗膽。
生:祖國需要發(fā)展,民族需要振興,以后我們也要過上更幸福生活,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東方,為了這些目標,也要臥薪嘗膽,努力學習。
……
師:是的,為了祖國,為了中華民族,我們肩負重任,也應該有臥薪嘗膽的精神!“臥薪嘗膽”應該一直傳承下去!
這個對話教學過程中,教師十分巧妙地帶領學生在學習文本中理解,聯(lián)系生活中內(nèi)化,實際運用中深化,通過讓學生在不斷思辨過程提升認識,既讀懂了內(nèi)容,又理解了內(nèi)涵,還走進了生活,樹立了人生的目標,使文本不再單一,更充實,促進了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讓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統(tǒng)一。
閱讀教學,就是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不斷提升,不斷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把控好課堂,這樣才能讓“師生對話”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才能讓師生對話經(jīng)歷過程,拓展思維,做到真正提高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