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永潔 吳漢華 (山西財經(jīng)大學 太原 030006)
紙質資源是以紙張記載文字的知識資源,是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的一種重要形式。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人們的閱讀載體呈現(xiàn)出多元化格局,除了紙質媒體外,還出現(xiàn)了各類數(shù)字化媒體,如iPad、Kindle等,“紙質圖書消亡論”“圖書館消亡論”等觀點甚囂塵上。由中南傳媒產(chǎn)業(yè)研究院與華泰證券研究所聯(lián)合發(fā)布的《閱讀產(chǎn)業(yè)發(fā)展報告(2017)》顯示,電子書對傳統(tǒng)紙書的替代效應并不是很明顯,反而電子書對于傳統(tǒng)出版、傳統(tǒng)圖書的拉動效應要大于替代效應[1]。有研究表明,高校數(shù)字圖書館能夠顯著促進讀者使用實體圖書館,使用移動圖書館和紙質圖書借閱不具有此消彼長的替代性[2],這表明紙質資源仍有強大的生命力。
我國學者對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的相關研究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紙質資源建設、利用率、經(jīng)費配置、現(xiàn)狀等方面。在紙質資源建設方面,黃華娟[3]從多個角度闡述數(shù)字時代紙質資源的不可替代性,分析紙質資源建設面臨的問題和建設的原則,提出地方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建設方式;趙勇等[4]基于教育部高校圖書館事實數(shù)據(jù)庫統(tǒng)計指標研究了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建設效率評價方法。在紙質資源利用方面,胡振華等[5]對高校圖書館館藏紙質資源利用率影響因素分析,徐國蘭[6]、劉暉等[7]以某大學圖書館為例分析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館藏的利用情況。在經(jīng)費方面,黃燕華[8]、吳漢華等[9]研究表明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購置費用有所增長,但紙質資源的購置費用并未隨著電子資源購置費的增加而大幅減少,而是處于相對平穩(wěn)狀態(tài)。在現(xiàn)狀分析方面,王穎[10]以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為例,分析高校圖書館紙質文獻的利用現(xiàn)狀。
對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建設狀況,筆者從紙質資源購置費、紙質書刊累積量、年度購置書刊量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有利于高校圖書館摸清家底,借鑒經(jīng)驗,提升服務能力。本文以教育部高校圖書館事實數(shù)據(jù)庫中2018年度數(shù)據(jù)為基礎,利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對我國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共116份)紙質資源購置費、紙質書刊累積量、年度購置書刊量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并根據(jù)分析結果提出建議。所有平均值均由SPSS21.0軟件自帶的平均值計算功能,依照學校類別單獨運算而成,學校類別劃分為:前“211工程”高校、“雙一流”建設高校、“雙一流”建設外前“211工程”高校。共有104所高校圖書館提交2018年度的有效數(shù)據(jù),其中“雙一流”高校圖書館40所,占比38.5%;“雙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64所,占比61.5%。
高校圖書館事實數(shù)據(jù)庫中紙質資源購置費的二級指標有中文紙質圖書購置費、外文紙質圖書購置費、中文紙質報刊購置費、外文紙質報刊購置費,是高校圖書館年度購買力的體現(xiàn)。提取的數(shù)據(jù)中有缺失值,筆者依據(jù)統(tǒng)計學規(guī)律,采用平均值替補缺失值。
總體而言,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購置經(jīng)費均值為745.31萬元,標準差為836.08萬元,離散程度較大,各高校間紙質資源購置費差異較大。從語種上來看,中文紙質資源購置費占比51%,外文紙質資源購置費占比49%,大體各占一半。中文紙質圖書購置費與外文紙質圖書購置費呈高度相關關系(r=0.742,p<0.01),中文紙質報刊購置費與外文紙質報刊購置費呈中等強度相關關系(r=0.567,p<0.01)。從購置類型來看,紙質圖書的購置費是紙質報刊購置費的兩倍多。中文紙質圖書購置費與中文報刊購置費呈中等強度相關關系(r=0.574,p<0.01);外文紙質圖書購置費與外文紙質報刊購置費呈中等強度相關關系(r=0.568,p=0.000<0.01)。
“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購置費高于“雙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但二者在中、外文紙質資源購置費上各有側重?!半p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購置費主要集中在中文紙質圖書的購置上,該項購置費占比高達57.3%;“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購置費相對均衡,中文紙質圖書購置費、外文紙質圖書購置費、外文紙質報刊購置費占比分別為37.7%、30.3%、27.4%。分析表明:“雙一流”高校圖書館館藏結構相對合理,對外文紙質資源的經(jīng)費投入更多(詳見表1)。
表1 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購置費館均值比較 (單位:萬元)
以學校類型作為分組變量,紙質資源購置費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探究不同學校類型的圖書館紙質資源購置費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表明:不同學校類型圖書館紙質資源購置費存在顯著差異(p<0.01)?!半p一流”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購置經(jīng)費是“雙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的兩倍多。這與目前國家大力推進“雙一流”建設相符?!半p一流”高?;颉半p一流”學科的梯隊,其圖書館也得以成為“一流大學圖書館”或“一流學科圖書館”[11]。因此,在推動建設“雙一流”高校的同時,對“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經(jīng)費的投入也更多。但筆者以為,若對“雙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投入不足,會進一步拉大二者的差距,故不能太過于厚此薄彼,需要科學、合理地規(guī)劃高校圖書館間的經(jīng)費投入。
為進一步研究兩類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購置費用二級指標的關系,將學校類型分組對比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雙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購置經(jīng)費的二級指標間的相關性較弱,甚至沒有顯著的相關性;而“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各二級指標間均有極顯著的中高度相關關系。這一現(xiàn)象說明“雙一流”高校圖書館更注重紙質資源購置經(jīng)費的合理分配。各二級指標間具體相關系數(shù)如表2所示。
表2 “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購置費相關系數(shù)矩陣
紙質書刊累積量下設紙質圖書累積量與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兩個指標。
紙質圖書累積量包括中文、外文紙質圖書累積量兩個指標,其中,中文紙質圖書累積量還下設指標古籍累積量。
(1)紙質圖書累積量的總體分析。從總體上看,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紙質圖書累積量館均值為303.8萬冊,中文紙質圖書累積量、外文紙質圖書累積量均值分別為271.5萬冊、32.3萬冊,占比89.4%、10.6%。其中,中文紙質圖書中的古籍累積量均值為10.6萬冊,占中文紙質圖書累積量的3.9%,其標準差為12.6萬冊,眾數(shù)為0,極大值為41.9萬冊,可看出各高校圖書館的古籍累積量差異較大,即少數(shù)圖書館擁有多數(shù)的古籍資源,形成古籍的“馬太效應”現(xiàn)象。這種“馬太效應”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古籍資源較多的圖書館對古籍形成壟斷,造成高校圖書館間古籍資源數(shù)量的失衡;另一方面,古籍資源的保護、修復、管理等較為復雜,需要專業(yè)人才、特定空間等,又對收藏古籍資源的高校圖書館有更高的保護要求。古籍資源豐富的圖書館已經(jīng)有較成熟的條件,再增加更多的古籍資源,邊際成本較低;而沒有古籍的圖書館,在獲得一些古籍后,需要專門配置相關人員、空間、管理等,成本較高。
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面臨著經(jīng)費、空間上的挑戰(zhàn)。故筆者將紙質資源購置費、圖書館總面積、在建館總面積、分館數(shù)量、分館總面積與紙質圖書累積量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紙質圖書累積量與紙質資源購置費、分館總面積、圖書館總面積均存在顯著的弱相關關系,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267,0.384,0.345,p值小于0.05。在建館總面積(p>0.05)、分館數(shù)量(p>0.05)與紙質圖書累積量沒有顯著相關性,說明紙質圖書累積量與圖書館規(guī)劃新館、建設分館數(shù)量的關系不顯著,這些體現(xiàn)圖書館功能與時代發(fā)展相適應。由于讀者需求的變化,相較于傳統(tǒng)的借閱服務,目前圖書館更強調“重塑圖書館的物理空間,打造更大的用于合作和交流的動態(tài)學習空間”[12],故在修建新館或建立分館時,與創(chuàng)客空間、小組討論空間、講座空間等新型空間服務相比,紙質資源并非優(yōu)先[13]。
(2)紙質圖書累積量的比較分析。為研究兩類高校圖書館紙質圖書累積量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筆者以學校類型作為分組變量,紙質圖書累積量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不同類型高校圖書館紙質圖書累積量沒有顯著差異(p=0.091>0.05)。但二者在具體指標上有所差別:從均值上看,“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的紙質圖書累積量各項指標均高于“雙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從比例上看,雖然“雙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中文紙質圖書累積量占比更高,但古籍累積量與外文紙質圖書累積量占比卻更低(詳見表3)。分析表明:“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紙質圖書館藏更豐富,館藏結構更合理,學科特色更為突出。具體表現(xiàn)為:紙質圖書累積量更多,古籍特藏文獻更豐富,中外文紙質圖書比例更合理。
表3 高校圖書館紙質圖書累積量比較分析 (單位:萬冊)
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包括中文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與外文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兩個指標。
(1)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的總體分析。從整體上看,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2018年度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館均值為91.45萬冊,中文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館均值為30.04萬冊,外文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館均值為61.41萬冊,分別占比33.2%,66.8%。外文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是中文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的兩倍多。這是由國外數(shù)據(jù)庫商對外文數(shù)據(jù)庫形成壟斷所造成的,當國內(nèi)高校購買國外數(shù)據(jù)庫時,國外數(shù)據(jù)庫商往往要求國內(nèi)高校圖書館購置其發(fā)行的紙質期刊[14]。高校圖書館為了購買其數(shù)據(jù)庫,不得不購買與數(shù)據(jù)庫綁定的紙質期刊,導致圖書館外文紙質期刊的大量累積。
將紙質資源購置費用、圖書館總面積、在建館總面積、分館數(shù)量、分館總面積與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僅有分館數(shù)量與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存在顯著的高度相關關系(r=0.913, p<0.01)。這主要是由于報刊等更新太快,數(shù)量過于龐大,大量過刊利用率低卻占據(jù)圖書館大量空間。而紙質資源購置費、圖書館總面積、在建館總面積、分館總面積與紙質期刊累積量不存在顯者的相關性,與上述紙質圖書累積量結論相反。分析表明:紙質圖書與紙質期刊各有特點,對紙質圖書與紙質期刊應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管理。管理紙質圖書需要注重與紙質資源購置費用、圖書館總面積、分館總面積等相協(xié)調,而管理紙質期刊更需偏重與分館數(shù)量相適應。
(2)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的比較分析。以學校類型作為分組變量,以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作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雙一流”高校圖書館與“雙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體如表4所示:“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高于“雙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但二者在中文、外文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上呈現(xiàn)相反結果?!半p一流”高校圖書館更側重于外文紙質期刊,其外文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所占比例高達72.5%,約是中文的3倍;“雙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中、外文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大體各占一半。這主要是由于“雙一流”高校對標國際一流高校,其圖書館收藏需要更多外文期刊,才能滿足師生科研需求。
表4 高校圖書館紙質期刊合訂本累積量館均值比較 (單位:萬冊)
阮岡納贊認為“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即圖書館是由藏書、讀者和館員三個生長著的有機組成部分構成的結合體。藏書作為圖書館三個生長著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理應處于不斷生長的過程,每年購置新書實屬應有之義。故高校圖書館所藏紙質書刊也應處在不斷增長的動態(tài)過程中。“年度購置紙質書刊量”可作為衡量紙質書刊年度增長狀況的指標。年度購置書刊量具體包括年度購置紙質圖書和年度購置紙質報刊兩個方面。
年度購置紙質圖書反映高校圖書館紙質圖書的增長情況,具體包括年度購置中文紙質圖書和年度購置外文紙質圖書。
(1)年度購置紙質圖書的總體分析。從總體來看,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2018年年度購置紙質圖書館均值為7.12萬冊,其中,年度購置中文紙質圖書館均值為6.69萬冊,占比93.9%;年度購置外文紙質圖書館均值為0.43萬冊,占比6.1%。可見中文紙質圖書是高校圖書館采購的主體部分,是圖書館紙質館藏增長最活躍的組成部分。結合表1可知,高校圖書館中文紙質圖書購置經(jīng)費均值為341.37萬元,外文紙質圖書購置經(jīng)費均值為175.70萬元,故由此可推斷購置中文紙質圖書均價為51.02元/冊,購置外文紙質圖書均價為408.60元/冊,這說明由于外文紙質圖書均價過高,導致外文紙質圖書購置經(jīng)費占紙質圖書購置經(jīng)費的33.9%,而其購置量卻僅占6.1%。
將紙質資源購置經(jīng)費分別與年度購置中、外文紙質圖書進行皮爾森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年度購置中文紙質圖書、年度購置外文紙質圖書與紙質資源購置費用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608、0.937,均在0.01水平上顯著。紙質資源購置經(jīng)費與年度購置外文紙質圖書存在顯著的高度相關關系,說明紙質資源購置經(jīng)費總量決定了年度外文紙質圖書購置量,對上文中“雙一流”高校圖書館比“雙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外文紙質圖書累積量更多也做出了解釋。
(2)年度購置紙質圖書的比較分析。以學校類型為分組變量,分別以年度購置中文紙質圖書、年度購置外文紙質圖書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值檢驗,以檢驗不同類型高校圖書館年度購置中文紙質圖書,年度購置外文紙質圖書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高校圖書館年度購置中文紙質圖書(p<0.05)、年度購置外文紙質圖書(p<0.05)均存在顯著差異。與“雙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相比,“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年度購置中文與外文紙質圖書的冊數(shù)館均值更高,但各自所占比例略有差異。如表5所示,兩類高校的圖書館年度購置中文紙質圖書所占比例遠高于外文紙質圖書,但“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的年度購置外文紙質圖書所占比例是“雙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的五倍。這一現(xiàn)象主要是由于“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外文紙質圖書購置經(jīng)費約是“雙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的6倍。
表5 高校圖書館年度購置圖書館均值比較 (單位:萬冊)
年度購置紙質報刊反映高校圖書館紙質報刊增長的情況,具體包括年度購置中文紙質報刊份數(shù)、種數(shù),年度購置外文紙質報刊份數(shù)、種數(shù)四個指標。
(1)年度購置紙質報刊的總體分析??傮w而言,2018年度,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年度購置紙質報刊份數(shù)館均值為2 388.82份,年度購置紙質報刊種數(shù)館均值為1 749.67種。其中,年度購置中文紙質報刊份數(shù)館均值為2 134.70份,種數(shù)館均值為1 534.58種,平均購置每種中文紙質報刊1.39份;年度購置外文紙質報刊份數(shù)館均值為254.12,種數(shù)館均值為215.09,平均購置每種紙質報刊1.18份。結合紙質報刊購置經(jīng)費分析,中文紙質報刊購置經(jīng)費館均值為43.10萬元,可推斷中文紙質報刊購置費平均為201.9元/份,280.9元/種;外文紙質報刊購置費館均值為193.97萬元,可得出外文紙質報刊購置費為7 632.7元/份,9 018.1元/種。由于報刊是連續(xù)性出版物,具體分攤到每個月份,中文紙質報刊購置費為16.8元/份,23.4元/種;外文紙質報刊購置費為636.1元/份,751.5元/種。從比例來看,外文紙質報刊購置經(jīng)費占比23.3%,中文紙質報刊購置費僅占比5.7%,但中文紙質報刊份數(shù)是外文的8倍多,種數(shù)是外文的近7倍。
將紙質資源購置費、年度購置中文紙質報刊份數(shù)、種數(shù),年度購置外文紙質報刊份數(shù)、種數(shù)進行皮爾森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紙質資源購置費與年度購置中文紙質報刊份數(shù)、種數(shù)分別呈中等強度相關;與年度購置外文紙質報刊種數(shù)呈高度相關,卻與份數(shù)呈弱相關,表明外文紙質報刊價格的昂貴,高校圖書館更傾向保種留刊。年度購置中文紙質報刊份數(shù)與中文紙質報刊種數(shù)呈高度相關,與外文紙質報刊種數(shù)呈中等強度相關,與外文紙質報刊份數(shù)存在弱相關關系。年度購置外文紙質報刊份數(shù)與外文紙質報刊種數(shù)、中文紙質報刊種數(shù)均呈中等強度相關。分析表明:無論是年度購置中文紙質報刊,還是年度購置外文紙質報刊,種數(shù)和份數(shù)之間均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各指標間相關系數(shù)具體見表6。
表6 年度購置報刊份數(shù)、種數(shù)相關系數(shù)矩陣
(2)年度購置紙質報刊比較分析。為檢驗兩類高校圖書館年度紙質報刊購置份數(shù)、種數(shù)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筆者以學校類型為分組變量,分別以年度紙質報刊購置份數(shù),年度紙質報刊購置種數(shù)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值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就份數(shù)而言,兩類高校圖書館年度購置中文紙質報刊份數(shù)存在顯著差異(p<0.05),年度購置外文紙質報刊份數(shù)沒有顯著差異(p>0.05)。與“雙一流”外的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相比,“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的年度購置中文、外文紙質報刊份數(shù)均值較高,但二者在比例上基本持平。從種數(shù)來看,兩類高校圖書館年度購置中文紙質報刊種數(shù)(p<0.01)、外文紙質報刊種數(shù)(p<0.01)均存在顯著差異?!半p一流”高校圖書館的年度購置中文、外文紙質報刊種數(shù)更多,且外文紙質報刊種數(shù)所占比重更高。這與上文外文紙質報刊累積量的分析結果相一致(詳見表7)。
表7 高校圖書館年度報刊購置份數(shù)、種數(shù)館均值比較 (單位:冊)
外文紙質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圖書館為相關學科專業(yè)提供科研創(chuàng)新及專業(yè)學習能力的強弱。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排頭兵,擁有較多研究型人才,應當注重外文紙質資源的采購和選擇,保障學校師生的科研需求。然而,通過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51%的購置經(jīng)費購買的中文紙質資源占比卻高達91.7%,49%的購置經(jīng)費購買的外文紙質資源僅占比重8.3%,外文紙質資源的購置費用之高可見一斑。為了緩解高校圖書館資金的有限與外文紙質資源購置費用昂貴的矛盾,高校圖書館之間可加強外文紙質資源的館際合作。通過館際互借等方式實現(xiàn)資源共享,從而降低成本,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
數(shù)字資源的同質化使各高校圖書館逐漸失去資源特色和學術魅力,特色紙本館藏成為研究型高校圖書館吸引學者,確立學術地位的安身立命之本[15]。上述分析發(fā)現(xiàn),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紙本古籍資源僅占中文紙質資源累積量的3.9%,且各高校間存在不平衡狀態(tài),形成了古籍資源的“馬太效應”。高校圖書館在文獻資源采購時可適當向古籍特藏文獻資源傾斜,增加古籍再版圖書的采購,優(yōu)化紙質館藏結構,形成自身館藏特色和學術優(yōu)勢。但由于高校圖書館購置經(jīng)費有限,可通過館際互借、館際合作或者圖書館聯(lián)盟等方式實現(xiàn)互利共益。
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前“211工程”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累積量均值高達三百多萬冊,且年度紙質資源增長館均值為7萬余冊,可見高校圖書館紙質資源較為豐富。雖然紙質資源使用率符合“二八律”,即通常只有兩成左右的資源被人經(jīng)常使用,八成左右的資源極少被人使用甚至無人使用[15],但不意味著未被使用的紙質資源就是沒有價值的。如果要建設一個有學術潛力的收藏,就必須包含有使用潛力但目前未必有人用的書[16]。這為高校圖書館采購紙質資源提供了思路,即在滿足讀者需求的同時,盡量選擇有潛力的紙質資源。高校圖書館可通過讀者需求采購與專門學者的建議相結合的采購模式,在結合本館的實際情況,確保所購紙質資源的質量,注重館藏的數(shù)量,更重館藏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