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光 明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秦漢之際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劇烈變化的時期(1)這里的秦漢之際上起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涉、吳廣起義,下至漢高祖劉邦駕崩(公元前195年),時間跨度14年左右,這一時期政治軍事斗爭十分激烈,相對集中地產(chǎn)生了為數(shù)不少的策士說辭。,當(dāng)時的人們感受到時代的震動,積極參與其中,成為時代的弄潮兒。秦末漢初上距戰(zhàn)國不久,戰(zhàn)國策士(2)策士即謀士,最初指戰(zhàn)國時代游說諸侯的人,后來泛指一般出計策、獻謀略的人。策士最初的含義便是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秦漢之際的策士也有縱橫家的性質(zhì),為方便敘述,統(tǒng)一使用策士概念。縱橫之風(fēng)的流波余韻尚有遺響,且秦末紛爭的時代現(xiàn)實又催生了一批策士,這些人奔走于諸方勢力之間,出謀劃策、進說獻計,這些策士的言論反映當(dāng)時的形勢,成為記錄時代的珍貴資料,多為《史記》《漢書》收錄,可以稱之為說辭(3)《孟子·公孫丑上》:“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孫奭疏:“宰我、子貢二者皆善能為說辭,說辭者,以辭說人者也?!币姟妒?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86、2687頁。朱熹集注:“說辭,言語也?!币娭祆洌骸端臅戮浼ⅰ?,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34頁。說辭即策士以出計策、獻謀略的方式用言辭勸說、游說對方的話語。。說辭多為論述的話語,尚未獨立成篇,但史書收錄的說辭可以作為第一手資料研究秦漢之際的政治、軍事問題。
學(xué)界目前關(guān)于秦漢之際說辭的研究,多稱為“縱橫家文”,時間斷限指秦末到漢武帝時期,關(guān)注的重點在縱橫家。研究綜述有李艷華的《20世紀秦漢之際縱橫家研究述評》,從六個方面總結(jié)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秦漢之際是否存在縱橫家、復(fù)興原因、生平行事、著述研究、衰亡原因、歷史作用和影響等。宋嗣廉《秦漢之際的“縱橫”說辭——〈中國古代演說史〉補軼》闡發(fā)說辭的內(nèi)容,涉及說辭的運用方式和語言風(fēng)格;傅劍平《縱橫家與中國文化》“秦漢時期的縱橫家”一章討論了秦和西漢時的縱橫家;孫家洲《兩漢政治文化窺要》“縱橫之學(xué)與養(yǎng)客之風(fēng)”節(jié)介紹了當(dāng)時的縱橫家;余全介《漢初縱橫家活動的特點》概括了漢初縱橫家通權(quán)變、儒學(xué)的特點;李艷華《秦漢之際縱橫策士考論》從存在背景、生平行事、基本思想、衰亡原因考論了策士群體;山珊《時移世易下的應(yīng)勢之變——論秦漢之際縱橫家的變異》從融通儒家思想、對君主依附性增強、活動空間由外交轉(zhuǎn)向內(nèi)政三方面分析了縱橫家的變化;王蓉《秦漢之際縱橫家的特點》總結(jié)了當(dāng)時的縱橫家自信心與氣勢不如戰(zhàn)國時代、融合儒家思想的特點;單良《漢代縱橫家文學(xué)生成的政治與學(xué)術(shù)生態(tài)》考查了漢代縱橫家說辭作品產(chǎn)生的政治與學(xué)術(shù)生態(tài)。只有宋嗣廉文對說辭文本進行了單獨研究,可惜闡述尚有未盡之處,故本文擬從思想方面探討秦漢之際的說辭,包括重視利害的考慮、強調(diào)天下民心的重要性和注重從長遠的角度分析形勢三方面。
秦漢之際策士重視利害的考慮,分析利害,以此提出相應(yīng)的建議,達到有利于國家、集團、個人之目的。如陳平降漢后受到劉邦器重引起周勃、灌嬰的嫉妒,周勃等以品行不端詆毀陳平,劉邦指責(zé)舉薦陳平的魏無知,魏無知卻說:“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于勝負之?dāng)?shù),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且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1]2482魏無知認為德行完美的賢能君子如果“無益于勝負之?dāng)?shù)”,也難以人盡其才,舉薦陳平,看重的是“其計誠足以利國家”。利害的考慮是說辭的核心原則,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蒯通是當(dāng)時著名的策士,他有兩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說辭,是這方面有代表性的例子。義軍將軍武臣(武信君)等略地河北,意欲北擊范陽,蒯通勸說范陽令投降義軍:
蒯通說范陽令曰:“竊聞公之將死,故吊。雖然,賀公得通而生?!狈蛾柫钤唬骸昂我缘踔??”對曰:“秦法重,足下為范陽令十年矣,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勝數(shù)。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倳刃公之腹中者,畏秦法耳。今天下大亂,秦法不施,然則慈父孝子且倳刃公之腹中以成其名,此臣之所以吊公也。今諸侯畔秦矣,武信君兵且至,而君堅守范陽,少年皆爭殺君,下武信君。君急遣臣見武信君,可轉(zhuǎn)禍為福,在今矣。”[1]3106-3107
這篇說辭重在強調(diào)不投降之害。蒯通對范陽令一吊一賀,這種欲擒故縱的姿態(tài)引起了范陽令的注意。吊之是因為范陽令結(jié)怨民眾,天下紛亂正是民眾報仇之時;賀之是得我相助,轉(zhuǎn)降武信君可以化禍為福。李光縉曰:“吊、賀二意,乃說士夸張常態(tài),所謂以言餂之者,即客說靖郭君‘海大魚’之類也。”[2]4734姚苧田《史記菁華錄》卷四曰:“矢口吊賀并至,善于聳動?!盵3]164但蒯通危言聳聽,指出不降之害和歸降之利,切中范陽令的痛處,范陽令于是約定投降。此后蒯通向武臣轉(zhuǎn)述納降之事,指出可借此向河北地區(qū)宣化義軍之政策:
蒯通見武信君曰:“足下必將戰(zhàn)勝然后略地,攻得然后下城,臣竊以為過矣。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zhàn)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可乎?”武信君曰:“何謂也?”蒯通曰:“今范陽令宜整頓其士卒以守戰(zhàn)者也,怯而畏死,貪而重富貴,故欲先天下降,畏君以為秦所置吏,誅殺如前十城也。然今范陽少年亦方殺其令,自以城距君。君何不赍臣侯印,拜范陽令,范陽令則以城下君,少年亦不敢殺其令。令范陽令乘朱輪華轂,使驅(qū)馳燕、趙郊。燕、趙郊見之,皆曰此范陽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趙城可毋戰(zhàn)而降也。此臣之所謂傳檄而千里定者也?!蔽湫啪龔钠溆?,因使蒯通賜范陽令侯印。趙地聞之,不戰(zhàn)以城下者三十余城。[1]3107
這篇說辭強調(diào)接受投降之利。蒯通指出武力攻城的做法并不完美,倘若聽從他的計劃,可以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范陽令早有投降之意,只是畏懼投降被殺,民眾殺令自守則不利于義軍,倘若范陽令投降受封,燕趙之地可不戰(zhàn)而定。蒯通強調(diào)接受投降有一石三鳥的好處,武信君聽從了他的建議。鐘惺《史懷》卷八曰:“蒯通見范陽令則說之降武信君,見武信君又說之封范陽令,兩路擒縱,雖是戰(zhàn)國策士伎倆,然交得其利,而交無所害,說士皆如此,何至以空言禍人也。”[4]483對蒯通贊賞有加,茅坤《史記抄》卷五七曰:“通說范陽令,開其所畏;說武信君,中其所欲?!盵5]369點中了蒯通成功說服二人的關(guān)鍵所在。義軍減少了損失,范陽百姓免于戰(zhàn)火荼毒,蒯通居功第一。
在保證自己獲得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分利于他人,雙方共同獲利而達到目標,這一點在楚漢相爭時期劉邦集團內(nèi)部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韓信、彭越、黥布之所以甘愿為劉邦效力,乃因劉邦共分天下之利的驅(qū)使。彭城之?dāng)『?,劉邦急于向張良尋求破敵之策,《史記·留侯世家》記?/p>
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guān)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二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dāng)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睗h王乃遣隨何說九江王布,而使人連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韓信將兵擊之,因舉燕、代、齊、趙。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1]2464
張良提出策反黥布、聯(lián)絡(luò)彭越、重用韓信的建議,得到劉邦的肯定。隨何出使九江國,說服黥布叛楚,導(dǎo)致楚軍后方不穩(wěn),分兵攻打黥布,減輕了漢軍正面戰(zhàn)場的壓力。彭越在梁地經(jīng)常騷擾楚軍后方,斷絕楚軍糧草,“彭越常往來為漢游兵,擊楚,絕其后糧于梁地”[1]3126,凌稚隆《漢書評林》曰:“彭越雖非韓信比,然常以游兵出入梁楚間,為羽心腹之疾,則越之功居多?!盵2]4774韓信北略燕趙、東平強齊,完成了對項羽的軍事包圍。在這種情形下,項羽不得已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張良勸劉邦捐關(guān)東于韓信等人,分享利益,這對漢軍的勝利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
劉邦、項羽劃鴻溝為界后,劉邦意圖一舉消滅項羽,不料大敗而歸,張良獻計,為了讓韓信、彭越協(xié)同作戰(zhàn),給予他們實際的封地和封號:
留侯曰:“齊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信亦不自堅。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為魏相國。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與此兩國約:即勝楚,睢陽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國;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齊王信家在楚,此其意欲復(fù)得故邑。君王能出捐此地許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漢王乃發(fā)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會垓下,遂破楚。[1]3127-3128
秦末亂世,豪杰紛起,目的無外乎建功立業(yè)、割地封王。在項羽勢窮力盡、即將覆滅之時,韓信、彭越等人更是急于利用現(xiàn)有的優(yōu)勢謀取更多的利益。張良看清了諸人追隨劉邦的意圖,“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zāi)?,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1]2466,建議劉邦顧全大局,做出讓步,分封韓、彭二人,共同消滅項羽。雖然消滅了項羽,但劉邦對韓、彭在關(guān)鍵時刻要挾自己的做法已心存芥蒂,這也為二人日后被誅殺埋下了禍根。凌稚隆曰:“留侯所言,誠大計也,然二人族滅,已根于此?!盵2]4775所言不虛。在共同的利益面前,合作雙方會暫時隱藏彼此的矛盾,保持平衡,以求互利;當(dāng)共同利益消失,平衡局面被打破,相互廝殺在所難免。
世事無常,尤其是戰(zhàn)爭時期,時局瞬息萬變,同樣的建議在不同的形勢條件,牽涉的利害也不盡相同,策士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以立六國后為例,張耳、陳余、范增、酈食其贊同立六國后,張良曾說項梁立韓后,后來卻對劉邦立六國后持反對意見,他們各自的建議是否正確,與具體的形勢條件有關(guān)。
陳勝入陳后,陳中父老勸其自立為王,張耳、陳余以為當(dāng)務(wù)之急是立六國之后,廣樹黨羽,團結(jié)自己的盟友,共同對抗秦朝:
兩人對曰:“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后世,罷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后,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jù)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yè)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盵1]3105
張耳、陳余的建議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可行性,立六國后,東方故國亡業(yè)失而復(fù)得,自然甘心為陳勝效力??上ш悇贊M足于既得利益,獨自稱王,成為秦軍進攻的重點目標,張楚政權(quán)最終被秦軍鎮(zhèn)壓,抗秦大業(yè)一度陷入停滯狀態(tài)。田余慶《說張楚》曰:“西擊秦者皆張楚之兵,為陳勝實力所在,但其戰(zhàn)斗力之弱卻大大出乎意外,死傷損失者占很大比重。看來此時張楚攻秦并非上策,而樹置諸侯以為秦敵卻能立刻收到瓦解強秦的實效。”[6]24見解透徹明晰。
此后范增說項梁立楚后,范增言:“陳勝敗固當(dāng)。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fù)立楚之后也?!盵1]381范增建議利用楚人的怨恨心理,擁立楚王之后。在楚后的號召和項氏的帶領(lǐng)下,再次奮起反抗。在這一綱領(lǐng)的指引下,義軍最終推翻了秦朝。陳勝功敗身死,項羽滅秦而王,成敗的關(guān)鍵在于能否做到審時度勢、是否善于傾聽策士的建議。向項梁進言者尚有張良,意欲恢復(fù)韓國:“君已立楚后,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1]2461可見在當(dāng)時,立六國后成為時人的共識,目的在于廣立政權(quán),消耗秦軍實力。
時移世易,秦亡后,形勢逐漸發(fā)展為楚漢相爭。此時立六國后的外部環(huán)境蕩然無存,酈食其仍欲行此策助劉邦奪取天下:
昔湯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紂,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后,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fù)立六國后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xiāng)風(fēng)慕義,愿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xiāng)稱霸,楚必斂衽而朝。[1]2464-2465
荀悅將此事與陳勝自立比較,評論道:“張耳、陳余說陳涉以復(fù)六國,自為樹黨;酈生亦說漢王。所以說者同而得失異者,陳涉之起也,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漢之分未有所定,時天下未必欲亡項也。且項羽率從六國攻滅強秦之時,勢則不能矣。故立六國,于陳涉所謂多己之黨而益秦之?dāng)骋病G谊惿嫖茨軐L煜轮匾?,所謂取非其有以與人,行虛惠而獲實福也。立六國,于漢王所謂割己之有以資敵,設(shè)虛名而受實禍也。此同事而異形也?!盵7]26幸虧張良及時勸阻才避免嚴重失誤。立六國后,為何張良前后態(tài)度不一?何焯《義門讀書記》引馮班語:“酈生說漢王立六國后,張良以為諫。至石勒,以為此法宜失。張耳、陳余說陳涉立六國后,當(dāng)時不從,以為失策,何也?蓋陳王初起,慮在亡秦而已,法宜樹黨。漢方與項羽爭天下,又立六國,反復(fù)不可一,是樹敵也,其勢變不同耳。”[8]220以張良的識見,意識到局勢不同,態(tài)度自然不同。
中國政治歷來強調(diào)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民心向背直接關(guān)乎國家存亡、政權(quán)興衰,無數(shù)政權(quán)的興盛與衰亡實例證明了民心的重要性。秦二世而亡,刑罰暴虐、徭役過重導(dǎo)致喪失民心。武臣等說河北豪杰反秦,足見秦政已為民眾厭棄:
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shù)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nèi)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1]3106
這段說辭具有極強的煽動力和感染力,秦朝屢興勞役征伐,以嚴刑峻法治理天下,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武臣以此鼓動河北豪杰,攻無道昏君,報父兄之仇,諸豪杰表示甘愿為其所用。
劉邦重視民心向背,他的勝利離不開民眾的支持。他入關(guān)后約法三章,悉除秦法,深得秦民擁護。項羽屠咸陽、殺子嬰、燒宮室,與劉邦的做法背道而馳,令秦人大失所望。劉邦寬以待人,項羽刻薄寡恩,將二人進行對比、強調(diào)民心所向,成為漢軍策士游說其他集團的重要法寶,如《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酈食其說齊王田廣歸漢:
(酈食其)曰:“漢王與項王戮力西面擊秦,約先入咸陽者王之。漢王先入咸陽,項王負約不與而王之漢中。項王遷殺義帝,漢王聞之,起蜀、漢之兵擊三秦,出關(guān)而責(zé)義帝之處,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漢之粟方船而下。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于人之功無所記,于人之罪無所忘;戰(zhàn)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于漢王,可坐而策也。夫漢王發(fā)蜀、漢,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黨之兵;下井陘,誅成安君;破北魏,舉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據(jù)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漢王,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漢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碧飶V以為然。[1]3247-3248
酈食其說服齊王的理由有兩點。一是對比項羽和劉邦的行為。項羽背約弒帝,睚眥必報,任人唯親,吝惜對部下的賞賜,賢才不樂為之用;劉邦為義帝起兵,對部下不吝封賞,與天下同利,賢才樂意為之效力。二是漢軍出關(guān)之后戰(zhàn)績輝煌,滎陽與楚軍對峙,坐擁敖倉之糧,占據(jù)險要地勢,已然占得先機。酈食其反復(fù)陳說項羽無容人之量,“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數(shù)次提及劉邦樂賢好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天下之士歸于漢王,可坐而策也”,有事實有例證,二人高下立判,加以“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的言語恫嚇,軟硬兼施,終于說服田廣降漢。
韓信策劃還定三秦,正在于項羽不得民心,劉邦深得關(guān)中百姓愛戴,《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說漢王劉邦還定三秦:“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1]3150,“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1]3151,“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1]3151。三秦百姓也為劉邦爭奪天下貢獻了力量,漢軍的兵力來源一部分是秦人,“漢王數(shù)失軍遁去,何常興關(guān)中卒,輒補缺”[1]2433,蕭何能提供充足的兵源,離不開關(guān)中百姓的支持。策士說辭強調(diào)天下民心的重要性,通過秦政暴虐和項羽殘忍好殺說明他們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喪失了民心,而劉邦的成功在于他得到民心支持,賢才俊杰樂意為之效力。
蒯通勸韓信自立,同樣強調(diào)收攬民心,其作用不僅僅在于幫助韓信實現(xiàn)三足鼎立,更大的野心是讓韓信去一統(tǒng)天下、建立帝業(yè)。《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蒯通說韓信背漢自立:“夫以足下之賢圣,有甲兵之眾,據(jù)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鄉(xiāng)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fēng)走而響應(yīng)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于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矣?!盵1]3162-3163以為民請命為號召、以天下歸附為目標,蒯通的這段說辭極具誘惑力和感染力。
秦漢之際策士注重從長遠的角度分析形勢,這一點體現(xiàn)在他們的說辭中。例如漢初的定都問題,諸功臣大多是關(guān)東人,不樂西遷。劉敬力陳定都關(guān)中,《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劉敬說劉邦西都長安:
婁敬說曰:“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眾渚丛唬骸氨菹氯√煜屡c周室異。周之先自后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劉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馬箠居岐,國人爭隨之。今陛下起豐、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徑往而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羽戰(zhàn)滎陽,爭成皋之口,大戰(zhàn)七十,小戰(zhàn)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shù),哭泣之聲未絕,傷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guān)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guān)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1]3271-3272
首先,劉敬追溯周朝的發(fā)跡歷史,自后稷興周說起,周人積善累德十余世,經(jīng)過公劉、太王、文王等人勵精圖治,武王東征克殷,周公輔成王,營建洛邑,天下大治,這是對以往歷史的回顧。劉邦起于壟畝,數(shù)年時間統(tǒng)一河山,然國家殘破、民生凋敝,與周室比隆難以望其項背,這是從戰(zhàn)略全局的高度審視漢朝與周朝的不同。其次,關(guān)中形勝,天下險要,沃野千里,天下有變可距關(guān)而守,“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這是對未來形勢的預(yù)判,關(guān)中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是劉敬預(yù)判未來的重要根據(jù)。
起初劉邦對遷都關(guān)中猶豫未決,張良所言讓他下定決心:
留侯曰:“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shù)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guān)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庇谑歉叩奂慈振{,西都關(guān)中。[1]2468-2469
張良贊成劉敬的建議。關(guān)中易守難攻,地理位置優(yōu)越,張良也據(jù)此對未來的長遠局勢做了判斷,“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考慮到治和亂兩種情況,關(guān)中進可以東制諸侯,退足以自守,秦滅六國正是依靠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結(jié)合劉邦對當(dāng)時山東異姓諸王的戒備,建都關(guān)中無疑是十分明智的選擇(4)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以為:“《項羽紀》云‘人說項王曰:“關(guān)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不聽’?!痘搓幒顐鳌讽n信論項羽曰:‘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guān)中,而都彭城?!墒怯^之,定都關(guān)中以制天下,當(dāng)時智者所見皆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529頁)。班固《西都賦》贊揚道:“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應(yīng),以發(fā)皇明。乃眷西顧,寔惟作京。”[9]6七國之亂的迅速平定,正在于漢朝以關(guān)中為依托、以梁國為屏障的布局。反觀東漢建都洛陽,后來逐漸失去對關(guān)中的控制,爆發(fā)的三次羌族動亂更是讓東漢王朝難以招架[10]65-79。張衡《西京賦》曰:“秦據(jù)雍而強,周即豫而弱。高祖都西而泰,光武處東而約。政之興衰,恒由此作?!盵9]48更是總結(jié)了都城對于國家興衰的重要作用。歷史證明,劉敬和張良的建議對西漢王朝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陸賈提出《詩》《書》的治國理念,見識深遠: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shù)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xiāng)使秦已并天下,行仁義,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标懮舜质龃嫱鲋鳎仓?。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1]3251-3252
陸賈認為,《詩》《書》治天下乃是“長久之術(shù)”,為使劉邦明白這種政策的長遠影響,陸賈舉出正反兩種歷史上的實例,商湯、周武王武力奪國,與民休息,得以國祚長遠;夫差、智伯窮兵黷武,自取滅亡;秦以刑法治國,二世而亡。這些鮮活的例子有力反駁了劉邦“馬上治天下”的觀點。陸賈讓劉邦明白仁義之道高于人主之勢,“仁者道之紀,義者圣之學(xué)。學(xué)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11]39。劉邦被辯駁得啞口無言,只得向陸賈請教治國之道。
陳蘇鎮(zhèn)《論陸賈》以為:“《史》《漢》本傳皆系陸賈作《新語》一事于其第一次出使南越之后,而陸賈此次出使在漢十一年五月,‘?dāng)?shù)月’后返回,次年四月,劉邦便病死了。故陸賈作《新語》當(dāng)在劉邦死前不久。在此期間,劉邦忙于平定淮南王黥布的叛亂,沒有轉(zhuǎn)變政策的重大舉措,唯其臨死前囑呂后以曹參等人繼蕭何為相一事,似與轉(zhuǎn)變政策有關(guān)?!盵12]224在引述了《史記·高祖本紀》劉邦的人事安排之后,陳蘇鎮(zhèn)推測:“劉邦的上述人事安排可能意味著他臨終前做出了改變‘馬上之計’、代以‘無為’之術(shù)的重大決策,而陸賈的《新語》可能對此起了促進作用?!盵12]224劉邦知曉曹參以黃老之術(shù)管理齊地政務(wù),《新語》雜合儒道,或許劉邦同時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稘h書·高帝紀》:“(十二年)十一月,行自淮南還。過魯,以大牢祀孔子?!盵13]76若按照劉邦以前鄙視儒生的做法,他是不會去祭祀孔子的。另外,劉邦臨終前手敕太子書五篇,第一篇記載:“吾遭亂世,當(dāng)秦禁學(xué),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盵14]13第四篇記載:“吾生不學(xué)書,但諸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xué)習(xí),每上書,宜自書,勿使人也。”[14]14表明劉邦意欲劉盈采取以文治國的策略,這證明了陸賈對劉邦觀念改變的促進作用,陸賈從長遠角度看待問題的敏銳眼光不亞于劉敬。陸機《漢高祖功臣頌》贊揚劉敬“移帝伊洛,定都酆鎬。柔遠鎮(zhèn)邇,寔敬攸考”[9]2111,贊揚陸賈“所謂伊人,邦家之彥”[9]2111,他們作為漢初的有識之士都為漢室天下的穩(wěn)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堪稱后人學(xué)習(xí)的典范和楷模。
秦漢之際策士說辭的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利害的考慮是核心原則,包括注重分析事物的利害、注意分利與他人、不同形勢下相似說辭產(chǎn)生的利害不同;二是強調(diào)天下民心的重要性;三是注重從長遠的角度分析形勢。在秦末戰(zhàn)爭和楚漢相爭的過程中,策士相互奔走、建言獻策,為時局的發(fā)展推波助瀾,彰顯了個人的價值。他們的說辭熠熠出彩,重視言說技巧和論辯方式,內(nèi)理思想反映出秦漢之際的社會現(xiàn)實和時代特征,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