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業(yè)明
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號石齋,廣東新會人,因居江門之白沙村,被稱為白沙先生,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詩人。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其曾經(jīng)筑室并講學(xué)于陽明洞,被稱為陽明先生,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黃宗羲《白沙學(xué)案》云:“有明之學(xué),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緊工夫,全在涵養(yǎng)。喜怒未發(fā)而非空,萬感交集而不動。至陽明而后大?!?1)[清]黃宗羲撰、沈芝盈點校:《明儒學(xué)案》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79頁?!睹魇贰と辶謧鳌吩?,明代“學(xué)術(shù)之分,則自陳獻章、王守仁始”(2)[清]張廷玉等:《明史》第24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7222頁。。白沙與陽明均為明代開啟學(xué)術(shù)新風(fēng)的重要思想家。對于二者的關(guān)系,束景南先生在其《王陽明年譜長編》中,認為陽明與白沙之間存在“學(xué)脈傳承”關(guān)系:
關(guān)于陽明與白沙之關(guān)系,向來不明。本譜考定白沙于成化十九年薦召至京師,住西長安街大興隆寺半年,與王華、陽明比鄰。陽明嘗親見白沙與林俊日日講論學(xué)問。以后《陳白沙先生全集》刻版,陽明精讀后,作《評陳白沙之學(xué)語》,高度評價白沙之學(xué)。乃選白沙“默坐澄心,體認天理”二語(上本李侗)為座右銘,與湛甘泉共倡圣學(xué)。同白沙弟子張詡、楊琠、陳聰、趙善鳴等多有交往。陽明與白沙之學(xué)脈傳承由此明矣。(3)束景南:《王陽明年譜長編》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卷首第3—4頁。
茲不揣淺陋,僅就見聞所及,對束先生《王陽明年譜長編》中最主要的三條相關(guān)論述,略加考述辨正(4)在摘錄《王陽明年譜長編》文字時,除將其宋體字改為楷體字之外,保持其書中原用字體(黑體、仿宋體),且其中之省略文字,多以“(××略)”之形式標出。我們的考述辨正文字,則用宋體字。。
束先生論證“陽明與白沙之學(xué)脈傳承”的第一條理據(jù)是:成化十九年,白沙應(yīng)詔入京,住西長安街大興隆寺,與林俊論學(xué),年僅十二歲的陽明由于與林俊為鄰,因而對于白沙與林俊之講學(xué)“熟聞習(xí)見”,對于白沙之學(xué)說“心悅誠服”。束先生《王陽明年譜長編》云:
[成化十九年]白沙陳獻章應(yīng)詔入京,居長安西街大興隆寺,與林俊、王華比鄰而居。林俊與白沙日日講學(xué)于大興隆寺中,少年陽明常往返出入于大興隆寺與林俊家中,對林俊與白沙兩人日日講學(xué)已熟聞習(xí)見。(中略)○《王陽明全集》卷二十七《與林見素》:“執(zhí)事孝友之行,淵博之學(xué),俊偉之才,正大之氣,忠貞之節(jié),某自弱冠從家君于京師,幸接比鄰,又獲與令弟相往復(fù),其時固已熟聞習(xí)見,心悅而誠服矣?!卑矗喊咨呈谴螒?yīng)詔入京,在京待半年有余,其所以能日日與林俊講論學(xué)問,蓋因白沙亦寓居長安西街之大興隆寺,與林俊、王華比鄰而居之故也。按張詡《白沙先生行狀》云:“先生不得已遂起,至京師……祭酒某先生,同省人也,素忌先生重名,及至京師,使人邀先生主其家。已而先生僦居慶壽寺某寓之后,因修述陰令所比誣先生,學(xué)士某(張弼)見之不平,為削去。”(《陳獻章集》附錄二)慶壽寺即大興隆寺。(中略)陽明云“幸接比鄰,又獲與令弟相往復(fù)”,即是指陽明常往來出入于林俊兄弟家,多可見白沙與林俊兩人講論學(xué)問,日日耳聞目覩,故稱“已熟聞習(xí)見”也。林俊服膺白沙心學(xué),講論多有得,故陽明對林俊“淵博之學(xué)”“心悅而誠服”,實亦隱含了對白沙之學(xué)之心悅誠服。(中略)其時非惟陽明可見到白沙,王華更可見到白沙。蓋白沙是次應(yīng)詔入都,海內(nèi)矚目,抵京后,公卿大夫“日造其門數(shù)百,咸謂圣人復(fù)出”(阮榕齡《編次陳白沙先生年譜》)。王華任翰林修撰,白沙授翰林檢討,兩人豈會不見面?況王華與林俊關(guān)系密切,王華與白沙比鄰而居半年之久,豈能一無交往?更何況其時王華“心學(xué)”思想(見前引廷試卷)與白沙學(xué)相合,如今白沙萬里入京,王華與心學(xué)宗師密邇相居,兩人之間豈能一無講論交流?(后略)(5)束景南:《王陽明年譜長編》第1冊,第45—48頁。
白沙成化十九年入京,居住于慶壽寺(大興隆寺),這是事實。張詡《翰林檢討白沙陳先生行狀》云,白沙先生至京師,“某,先生同省人也,素忌先生重名,及至京師,使人邀先生主其家。已而,先生僦居慶壽寺。某銜之,后因纂修《實錄》,陰令所比誣先生。學(xué)士某見之,不平,為削去”(6)[明]張詡:《翰林檢討白沙陳先生行狀》,徐纮輯:《皇明名臣琬琰後錄》第22卷,盛宣懷輯刊“常州先哲遺書”本,第5頁;黎業(yè)明:《陳獻章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72頁。案:此所引述,與中華書局本《陳獻章集》所附張詡《白沙先生行狀》文字、內(nèi)容頗有差異。又:“某”多以為指丘濬,“學(xué)士某”多以為指張元禎。束先生以為“學(xué)士某”指張弼,非是。張弼并未參與纂修《憲宗實錄》。。白沙是次入京,曾與林俊論學(xué),這也是事實。然而,束先生所謂“其所以能日日與林俊講論學(xué)問,蓋因白沙亦寓居長安西街之大興隆寺,與林俊、王華比鄰而居之故也”“疑《白沙先生行狀》中所云‘慶壽寺某寓’即指林俊寓所,蓋白沙居京師半載,若與林俊非比鄰而居,兩人斷不可能日日在一起講學(xué)”(7)束景南:《王陽明年譜長編》第1冊,第47頁。,則值得商榷。其實,當(dāng)時白沙乃僦居于慶壽寺,而不是林俊之寓所;當(dāng)時白沙雖然曾與林俊論學(xué),然而并非“日日與林俊講論學(xué)問”“日日在一起講學(xué)”。白沙《書蓮塘?xí)輧院蟆吩疲骸俺苫拍甏赫?,予訪予友莊定山于江浦,提學(xué)南畿侍御上饒婁克讓來會予白馬庵,三人相與論學(xué)、賦詩,浹辰而別。侍御之兄克貞先生,與予同事吳聘君。予來京師,見克貞之子進士性及其高第門人中書蔣世欽,因與還往。居無何,侍御官滿來朝。予臥病慶壽寺,之?dāng)?shù)人者無日不在坐。師友蟬聯(lián),臭味相似,亦一時之勝會也。”(8)[明]陳獻章撰、孫通海點校:《陳獻章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64頁。據(jù)白沙自述,其在京寓居慶壽寺期間,“無日不在坐”“師友蟬聯(lián),臭味相似”者,是婁謙、婁性、蔣世欽等人,而不是林俊。
束先生謂“陽明云‘幸接比鄰,又獲與令弟相往復(fù)’,即是指陽明常往來出入于林俊兄弟家,多可見白沙與林俊兩人講論學(xué)問,日日耳聞目覩,故稱‘已熟聞習(xí)見’也”,亦頗為可疑。陽明《與林見素》云:“執(zhí)事孝友之行,淵博之學(xué),俊偉之才,正大之氣,忠貞之節(jié)。某自弱冠從家君于京師,幸接比鄰,又獲與令弟相往復(fù),其時固已熟聞習(xí)見,心悅而誠服矣。第以薄劣之資,未敢數(shù)數(shù)有請。”(9)[明]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114頁;[明]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新編本)》第3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061頁。案:不知何故,束先生在引述陽明《與林見素》時,竟然忽略“第以薄劣之資,未敢數(shù)數(shù)有請”之語。據(jù)此之言,陽明與林俊之相識,乃在其弱冠之年,而非其十二歲之時,而且陽明當(dāng)時與相往復(fù)的是林俊之弟,而不是林俊本人;而“第以薄劣之資,未敢數(shù)數(shù)有請”之語,表明陽明在弱冠之年與林俊的交往并不十分密切。
至于束先生所謂成化十九年“王華任翰林修撰,白沙授翰林檢討,兩人豈會不見面?況王華與林俊關(guān)系密切,王華與白沙比鄰而居半年之久,豈能一無交往?更何況其時王華‘心學(xué)’思想與白沙學(xué)相合,如今白沙萬里入京,王華與心學(xué)宗師密邇相居,兩人之間豈能一無講論交流?”云云,均屬于推測之辭,并沒有文獻依據(jù)。據(jù)白沙《謝恩疏》,白沙在成化十九年九月初獲授翰林院檢討后,“但身在床褥,實難動履,輒欲具本稱謝。以不親拜舞,益不自安,即令侄男陳景星具狀鴻臚寺,告欲俟筋力稍紓,尚當(dāng)勉強赴闕,庶幾少伸報謝之萬一,而又為風(fēng)寒所中,肢節(jié)沉痛,臥不能興。臣竊復(fù)自念,舊疾方殷,新病復(fù)繼,恐非旬月可愈,不惟有稽入謝之期,抑且不能亟副歸養(yǎng)之詔,心未酬而罪愈甚矣”(10)[明]陳獻章撰、孫通海點校:《陳獻章集》上冊,第4頁。。可見,白沙雖然獲授翰林院檢討官職,但并未到翰林院之任,因此當(dāng)時任翰林修撰的王華,應(yīng)未曾與白沙在翰林院見面。而且,關(guān)于林俊(以及李東陽、張兼素、婁謙、蔣世欽等)與白沙的論學(xué)、交往,或有相關(guān)文獻記載,或有后來詩文唱和,可作證明。然而,對于所謂王華與白沙的論學(xué)、交往,既無相關(guān)文獻記載,亦無后來詩文唱和,以為證據(jù)。
可見,束先生所謂“陳獻章應(yīng)詔入京,居長安西街大興隆寺,與林俊、王華比鄰而居。林俊與白沙日日講學(xué)于大興隆寺中,少年陽明常往返出入于大興隆寺與林俊家中,對林俊與白沙兩人日日講學(xué)已熟聞習(xí)見”的說法,并沒有文獻依據(jù),應(yīng)屬于推測之辭,其論斷顯然值得商榷。束先生的期望似乎是,既然成化十九年陽明在京師對于白沙與林俊的論學(xué)、交往熟聞習(xí)見,而其父王華又與白沙曾論學(xué)、有交往,則陽明應(yīng)當(dāng)認識白沙并深受其影響,加上后來陽明又得閱讀《白沙先生全集》,如此“陽明與白沙之關(guān)系”“陽明與白沙之學(xué)脈傳承”這個向來不明的重大問題,便可由此而明。然而,束先生的這個期望恐怕要落空。
如果說成化十九年白沙應(yīng)詔入京頗為轟動,時年十二歲的陽明對于白沙有所耳聞,似不無可能。如果說陽明在成化十九年,就對已經(jīng)白沙論學(xué)“熟聞習(xí)見”,就已經(jīng)認識白沙并深受其影響,就已經(jīng)對白沙的學(xué)說“心悅誠服”,則恐證據(jù)不足。若陽明當(dāng)時就已經(jīng)對白沙學(xué)問“熟聞習(xí)見”,就已經(jīng)認識白沙并深受其影響,就已經(jīng)對白沙的學(xué)說“心悅誠服”,那么章太炎先生所提出的“白沙卒于弘治十三年,時陽明已長矣。少年汲汲為道,而未嘗一求白沙,何也”(11)章太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批語》,《章太炎全集·眉批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7頁。的疑問,又該如何解釋呢?
束先生論證“陽明與白沙之學(xué)脈傳承”的第二條理據(jù)是:成化二十年,白沙弟子張詡參加科舉考試,由于王華參與此年考試事務(wù),得與王華、王陽明相識,因此陽明“可從張詡接觸白沙之學(xué)”。束先生《王陽明年譜長編》云:
[成化二十年]二月,王華任廷試彌封官,陽明侍龍山公為考官,入場評卷?!饤钜磺濉逗H障壬怪俱憽罚骸凹壮剑渫⒃噺浄夤??!薄痍懮睢逗H障壬袪睢罚骸凹壮?,廷試進士,為彌封官?!薄瘘S綰《陽明先生行狀》:“年十三,侍龍山公為考官,入場評卷,高下皆當(dāng)?!?后略)
陳白沙弟子?xùn)|所張詡舉進士,與王華、陽明相識。(中略)按:張詡成化二十年中進士,時王華為廷試彌封官,陽明亦侍龍山公為考官,入場評卷,張詡可謂王華“門生”,王華、陽明當(dāng)在是年與張詡相識。據(jù)陽明正德九年所作《寄東所次前韻》,弘治十八年張詡曾入京將《白沙先生全集》贈王華、陽明,也可見陽明與張詡早已相識(詳下)。蓋張詡可謂陽明生平最早相識之白沙弟子,自此陽明乃可從張詡接觸白沙之學(xué)矣。(12)束景南:《王陽明年譜長編》第1冊,第49—50頁。
陸深《海日先生行狀》、楊一清《海日先生墓志銘》均謂王華在成化二十年科舉考試中,為廷試彌封官。在科舉考試當(dāng)中,彌封官的任務(wù),是將考生寫姓名之處反轉(zhuǎn)折疊,用紙釘固,糊名彌封,上蓋關(guān)防;至試官閱文取中,填寫榜文時,始拆封檢視姓名,目的是防止考試舞弊(13)參見《辭源(修訂本)》上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1年,第1058頁,“彌封”條。。然而,黃綰《陽明先生行狀》則謂,陽明“年十三,侍龍山公為考官,入場評卷,高下皆當(dāng)”(14)參見[明]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新編本)》第4冊,第1425頁。。依據(jù)黃綰的記載,王華在成化二十年的科舉考試中,其角色是考官而不是彌封官,考官有閱卷的職權(quán),彌封官則無評卷的職權(quán)??晒值氖?,依據(jù)黃綰的記載,似乎年僅十三歲的陽明,由于侍候其父王華為考官的緣故,亦得以入場評卷,且所評高下皆當(dāng)。在科舉考試年代,如此兒戲之事,簡直是天方夜譚!值得注意的是,湛若水撰《陽明先生墓志銘》、錢德洪編《陽明先生年譜》均無陽明“年十三,侍龍山公為考官,入場評卷,高下皆當(dāng)”的記載(15)同上,第1408—1414、1227頁。。黃綰所謂陽明“年十三,侍龍山公為考官,入場評卷,高下皆當(dāng)”這樣兒戲的記載,其何所依據(jù)不得而知。更為可怪的是,束先生居然相信這個兒戲的記載,并據(jù)此得出“張詡成化二十年中進士,時王華為廷試彌封官,陽明亦侍龍山公為考官,入場評卷,張詡可謂王華‘門生’,王華、陽明當(dāng)在是年與張詡相識”、“蓋張詡可謂陽明生平最早相識之白沙弟子,自此陽明乃可從張詡接觸白沙之學(xué)矣”的論斷,其可靠性可想而知。其實,在成化二十年科舉考試中,主考官為詹事兼翰林學(xué)士彭華、左春坊左庶子劉健(16)[清]談遷撰、張宗祥點校:《國榷》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488頁。,王華只是廷試彌封官而不是考官。因此,王華與張詡根本不是座主與門生的關(guān)系。而且,張詡當(dāng)時與王華、陽明根本不相認識。張詡《柬方文選》詩云:“文園初謝病,信息已西湖。丹熟朱明久,漁歌碧海孤。清容思未覩,遠札意先孚?;厥捉侥?,崢嶸歲近除?!薄安搽m后出,英氣蓋東南。未遂荊州識,先驚景略談。神交自古有,夢想只今耽。他日逢君問,何如昔澹庵。”(17)[明]張詡撰,黃嬌鳳、黎業(yè)明點校:《張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30—231頁。方文選即方獻夫(字叔賢,廣東南海人),正德六年官吏部文選司員外郎,告病回西樵。伯安,即王陽明。根據(jù)“文園初謝病,信息已西湖”“回首江山暮,崢嶸歲近除”可知,張詡此詩作于正德六年年底方獻夫告病回西樵不久;根據(jù)“伯安雖后出,英氣蓋東南。未遂荊州識,先驚景略談。神交自古有,夢想只今耽”可知,直至正德六年年底張詡與陽明尚未相識。
既然王華與張詡根本不是座主與門生關(guān)系,而且陽明與張詡在正德六年年底之前尚未相識,陽明怎么可能如束先生所說“從張詡接觸白沙之學(xué)”?
束先生論證“陽明與白沙之學(xué)脈傳承”的第三條理據(jù)是:弘治十八年,《白沙先生全集》刊行,張詡隨即攜《白沙先生全集》入京,將其贈送王華、王陽明,陽明因此得以認真閱讀稽考,并對白沙的學(xué)說有高度評價。束先生《王陽明年譜長編》云:
[弘治十八年十月]羅僑、張詡編刻《白沙先生全集》成,陽明認真閱讀稽考,有高度評價陳白沙之學(xué)語。(中略)(18)此處省略束先生所引述的張詡《白沙先生全集序》、羅僑《書白沙先生全集后》、陽明《評陳白沙之學(xué)語》。按:羅僑弘治十六年來任新會縣知縣,其后即搜輯白沙詩文,刊刻全集。據(jù)其《書白沙先生全集后》題“弘治乙丑春三月朔”,知《白沙先生全集》約刊成于弘治十八年五六月間。張詡、湛若水皆是白沙門人,《白沙先生全集》刻成后,乃是張詡攜之入京。按東所張詡成化二十年進士,是年王華充廷試彌封官,陽明亦侍王華為考官,入場評卷,故王華、陽明在成化二十年已同張詡相識,張詡為王華“門生”。其在成化末丁艱歸南海,隱居二十年不出,其間唯在弘治十八年《白沙先生全集》出版時,嘗攜《白沙先生全集》京師,得見陽明與王華。陽明正德九年所作《寄張東所次前韻》云:“江船一話千年闊,塵夢今驚四十非?!?《王陽明全集》卷二十。按:“千年闊”當(dāng)是“十年闊”之誤,自弘治十八年至正德九年,正為十年。)此所謂“江船一話”相別,即指弘治十八年在京陽明與張詡相別。由此可見張詡確在弘治十八年來京師,將《白沙先生全集》贈王華、陽明。又湛甘泉三月中進士,其后選為翰林庶吉士,其入京已在六七月,故《白沙先生全集》或亦是湛甘泉(尚有方獻夫)攜之入京,陽明遂得讀《白沙先生全集》也。(中略)故陽明此白沙學(xué)評語與座右銘,充分表明陽明生平此一重大思想轉(zhuǎn)變,非唯是湛甘泉影響促成,更出于其自讀白沙著作之有力推動也。(19)束景南:《王陽明年譜長編》第1冊,第361—365頁。
羅僑、張詡在弘治十八年刊刻《白沙先生全集》,此為事實。然而,其間尚有可疑者。束先生謂陽明與張詡在成化二十年已經(jīng)相識,謂張詡“在成化末丁艱歸南海,隱居二十年不出,其間唯在弘治十八年《白沙先生全集》出版時,攜《白沙先生全集》[入]京師,得見陽明與王華”,“將《白沙先生全集》贈王華、陽明”。其中,張詡“在成化末丁艱歸南海,隱居二十年不出”,不合乎事實。陳獻章弘治二年二月底《送張進士廷實還京序》云:
鄉(xiāng)后進吾與之游者,五羊張詡廷實。[廷實]始舉進士,觀政吏部稽勛,尋以疾請歸五羊。五羊,大省地。廷實所居,戶外如市,漠然莫知也。自始歸至今六年間,歲一至白沙,吾與之語終日而忘疲。城中人非造廷實家不得見廷實,而疑其簡,實不然也。蓋廷實之學(xué),以自然為宗,以忘己為大,以無欲為至,即心觀妙,以揆圣人之用。其觀于天地,日月晦明,山川流峙,四時所以運行,萬物所以化生,無非在我之極,而思握其樞機、端其銜綏,行乎日用事物之中,以與之無窮。然則,廷實固有甚異于人也,非簡于人以為異也。若廷實清虛高邁、不茍同于世也,又何憂其不能審于仕止、進退、語默之概乎道也?茲當(dāng)圣天子登寶位之明年,思得天下之賢而用之,而廷實之病適愈。太守公命之仕,廷實不得以‘未信’辭于家庭,于是卜日告行于白沙,留二十余日。(20)[明]陳獻章撰、孫通海點校:《陳獻章集》上冊,第12頁。
張詡在弘治二年離粵北上,任戶部陜西清吏司主事。弘治四年十二月,張詡之父張璝卒;弘治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張詡“聞父喪回籍守制”(21)參見[明]張詡:《辭免起用兼養(yǎng)病疏》,《張詡集》,第91頁;黎業(yè)明:《陳獻章年譜》,第258頁。,自此,隱居二十余年。正德九年甲戌,張詡“拜南京通政司左參議。檄下,趣上道。先具疏辭,遂抱疾赴南畿,謁孝陵而歸。抵家不閱旬,卒,年六十”(22)[明]黃佐:《南京通政司左參議張公詡撰》,《張詡集》,第304頁。??梢?,張詡之隱居二十余年不出,乃從其弘治五年丁父憂算起,而非從成化末算起。這二十余年間張詡未嘗離粵赴京。而束先生推測張詡在弘治十八年曾攜《白沙先生全集》入京以贈送王華、陽明的依據(jù),為陽明正德九年所作《寄張東所次前韻》“江船一話千年闊,塵夢今驚四十非”之言(23)[明]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中冊,第818頁;[明]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新編本)》第3冊,第779頁。。且不說束先生關(guān)于詩中“千年闊”應(yīng)當(dāng)是“十年闊”之誤的說法是否合適,對于這樣一個可能屬于關(guān)乎陽明思想發(fā)展的重要事件,僅依據(jù)陽明《寄張東所次前韻》的兩句詩文來推斷其發(fā)生的時間,這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其實,根據(jù)張詡詩文集中的一些資料,弘治十八年,張詡在粵;正德六年之前,張詡與陽明尚未相識。張詡《揭陽縣儒學(xué)尊經(jīng)閣記》云:
清流葉侯廷璽守潮之六年,威德旁孚,令行禁止,風(fēng)俗將丕變矣。尋以直道忤當(dāng)時解官去,予方憮然為世道惜之。未幾,揭陽邑令滇南董君琰、邑博義烏虞君鈊,緘書幣,走生員徐珩、林球,不遠千里,以侯在郡時所創(chuàng)邑學(xué)尊經(jīng)閣記文見屬。予憶往時嘗為茲學(xué)射圃記矣,拙技不欲多呈。既而念侯已去郡,而區(qū)區(qū)憮然之意,庶因之以少泄也,亟為二生諾焉。先是,邑學(xué)無有所謂尊經(jīng)閣者也,凡當(dāng)代圣謨、古圣賢之經(jīng)傳、百家子史咸儲之庫櫝中,歲久,蒸濕糜爛殆過半矣。弘治甲子秋,侯按部至邑,始謀創(chuàng)閣,將購四方遺書貯其中,以便諸士子游息藏修之暇而翻閱焉。于是乎畫為規(guī)制,授諸義官邢龍,俾募工市材為之。時郡佐芮君鑒、王君杰、唐君儼、梁君舉,邑佐林君楷、熊君致諒,邑幕陳君世顯,與今董君、虞君,莫不一倡十和,從容以贊厥美。於戲!懿哉!閣經(jīng)始于是歲之冬十一月,至明年乙丑春二月乃告成焉。高明軒豁,雄蓋一邑,過者莫不拭目,誠偉觀也。入秋八月,而二生至,時侯去郡數(shù)月矣。(24)[明]張詡撰,黃嬌鳳、黎業(yè)明點校:《張詡集》,第152頁。
根據(jù)此文,弘治十八年乙丑,張詡在粵,并無入京之事。正德六年年底,方獻夫回西樵不久,張詡《柬方文選》詩云:“伯安雖后出,英氣蓋東南。未遂荊州識,先驚景略談。神交自古有,夢想只今耽。他日逢君問,何如昔澹庵?!备鶕?jù)此詩,正德六年年底之前,張詡與陽明尚未見面相識。據(jù)此可知,束先生所謂“張詡確在弘治十八年來京師,將《白沙先生全集》贈王華、陽明”的說法,自然就是子虛烏有的了(25)其實,就算王華和張詡有座主與門生關(guān)系,就算張詡和陽明早就相識,張詡似乎也不會僅僅為了將剛剛刊行的《白沙先生全集》送給王華和陽明,而不遠萬里親自赴京。束先生的說法,實在不合情理。。
束先生又說,“湛甘泉三月中進士,其后選為翰林庶吉士,其入京已在六七月,故《白沙先生全集》或亦是湛甘泉(尚有方獻夫)攜之入京,陽明遂得讀《白沙先生全集》也?!边@個說法也值得斟酌。湛若水、方獻夫同在弘治十八年三月中進士,隨后同被選為翰林庶吉士,這是事實。然而,湛若水選為庶吉士之后一直在京,并無離京返粵的相關(guān)記載,故湛若水無弘治十八年六七月攜《白沙先生全集》入京贈送陽明的可能,何況根據(jù)湛若水的說法,其與陽明結(jié)交在正德元年丙寅(26)相關(guān)考證參見黎業(yè)明:《湛若水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2—34頁。。至于方獻夫,在中進士、選為庶吉士之后,即請命歸娶,迎養(yǎng)其母黃氏;正德元年,方獻夫母黃氏卒,丁憂;正德四年,方獻夫服闋起復(fù),授吏部祠祭司主事;正德五年,改吏部文選司主事(27)參見周悅:《方獻夫年譜簡編》,[明]方獻夫撰,問永寧、周悅點校:《方獻夫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470—472頁,附錄。。據(jù)王陽明正德六年辛未《別方叔賢序》“予與叔賢處二年”之說(28)[明]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新編本)》第1冊,第247頁。,陽明與方獻夫相識,當(dāng)在其正德五年冬由廬陵返京之后。這就是說,方獻夫亦無弘治十八年攜《白沙先生全集》入京贈送陽明的可能。
束先生如此強調(diào)弘治十八年《白沙先生全集》剛剛出版,陽明就已經(jīng)得以閱讀,其目的或愿望顯然是想證成陽明學(xué)與白沙學(xué)之間有著清晰的學(xué)脈關(guān)聯(lián)承傳關(guān)系,而且要表明“弘治十八年為陽明由詞章之學(xué)歸正心性之學(xué)”這一生平重大思想轉(zhuǎn)變(29)束景南:《王陽明年譜長編》第1冊,第365頁。,“非唯是湛甘泉影響促成,更出于其自讀白沙著作之有力推動”。為此,束先生不惜在沒有足夠文獻依據(jù)的情況下,虛構(gòu)出一個弘治十八年張詡攜《白沙先生全集》入京贈送王華與陽明的故事(30)奇怪的是,束先生一方面聲言“張詡確在弘治十八年來京師,將《白沙先生全集》贈王華、陽明”,另一方面又頗為疑慮地說“《白沙先生全集》或亦是湛甘泉(尚有方獻夫)攜之入京”。。根據(jù)我們的考證,在弘治十八年,無論是張詡,還是湛若水、方獻夫,都沒有攜《白沙先生全集》入京并贈送給王華與王陽明之事,束先生的愿望可能要落空了。
王陽明讀過《白沙先生全集》并深受白沙學(xué)說的影響,用湛若水的話說就是“陽明崇孚于白沙”(31)[明]湛若水:《甘泉先生文集》第6卷,嘉靖十五年刊本,內(nèi)編,第29頁;[明]湛若水撰,鐘彩鈞、游騰達點校:《泉翁大全集》第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年,第462頁。,這當(dāng)然是事實。然而,陽明所讀之《白沙先生全集》,恐非其在弘治十八年所得,更非由張詡(以及湛若水、方獻夫)攜帶入京所贈。因此,束先生將陽明《評陳白沙之學(xué)語》系于弘治十八年,也是值得斟酌的。至于王陽明后來不愿多提陳白沙,原因何在,這是另外一個問題(32)參見黎業(yè)明:《王陽明何以不愿多提陳白沙》,深圳大學(xué)文學(xué)院編:《荔園論學(xué)集·哲學(xué)卷》,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第116—139頁;黎業(yè)明:《明儒思想與文獻論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157—180頁。。
既然弘治十八年張詡(以及湛若水、方獻夫)并無攜《白沙先生全集》入京贈送王華、贈送王陽明之事,那么束先生所謂陽明在弘治十八年就對《白沙先生全集》“認真閱讀稽考”、就對白沙之學(xué)“有高度評價”的說法,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綜上所述,束先生關(guān)于陽明在成化十九年就已經(jīng)認識白沙并深受其影響,就已經(jīng)對白沙學(xué)問“熟聞習(xí)見”的論述;關(guān)于陽明在成化二十年便與張詡相識,“蓋張詡可謂陽明生平最早相識之白沙弟子,自此陽明乃可從張詡接觸白沙之學(xué)”的推斷;關(guān)于“張詡確在弘治十八年來京師,將《白沙先生全集》贈王華、陽明”的考證,都缺乏足夠的文獻依據(jù),值得懷疑??梢姡壬南嚓P(guān)論據(jù)并不可靠。因此,束先生關(guān)于陽明與白沙之間存在“學(xué)脈傳承”關(guān)系的論斷,也值得商榷。陽明曾深受白沙影響,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不過,根據(jù)現(xiàn)存文獻資料,陽明對于白沙學(xué)術(shù)的初步了解,恐應(yīng)在弘治十一、十二年許璋往訪李承箕返浙之后(33)參見[明]李承箕:《送許生還上虞序》,[明]李承箕撰、朱志先點校:《李承箕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38—239頁。根據(jù)此文,許璋在弘治十一年戊午正月到訪嘉魚,次年正月返回上虞。通過李承箕,許璋對白沙先生之學(xué)當(dāng)有所了解。而陽明與許璋為好友,許璋或許會將其所知白沙之學(xué)轉(zhuǎn)告陽明。案:李承箕此文被誤收入《莊定山集》。(參見[明]莊昶:《莊定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254冊,第301頁。);陽明之深受白沙思想影響,恐應(yīng)在正德元年丙寅其與湛甘泉一見定交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