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勝金口石窟7號寺院遺址調(diào)查研究*

      2020-12-06 12:12:41李亞棟
      吐魯番學研究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金口柯克穹隆

      李亞棟

      勝金口(Sengym)石窟位于吐魯番市高昌區(qū)東北方向約40 公里處,沿312 國道到達但不經(jīng)過勝金口大橋右轉(zhuǎn)即可抵達勝金口石窟保管站,屬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文物保管所管轄。勝金口石窟地處火焰山南麓木頭溝出山口處東岸一反“S”形河灣地內(nèi),河灣呈南北向狹長條狀。保管站向南約240 米處為勝金口石窟10 號寺院,10 號寺院西南約320 米處在反“S”形河道第一個拐彎處為9 號寺院。9 號寺院向南約330 米處、河道以東32 米處為7 號寺院;在7 號寺院東邊沿著山脈現(xiàn)有一條基本廢棄的可通到勝金口石窟所在的火焰山支脈頂部的土路,常有附近村民步行或乘坐電動車使用此路穿行。7號寺院東南方向約80米處的山坡上就是8號遺址。8號遺址建在高高的巖壁上面,是一個正方形的修道室,距離土路約20米,因崖面坍塌及泥石流緣故,接近垂直,到達稍顯困難。7號寺院往南約500 米處在火焰山支脈底部為6 號寺院。7 號寺院沿河道向南約1 千米處有一水壩,此處為山脈凸出部位,經(jīng)過水壩攔截,河水在此處分為兩條,一條向南流去,水流量較??;一條沿著火焰山山腳向東前行,流量很大,依次經(jīng)過5號寺院、4號洞窟、3號洞窟、2號寺院。在水閘南約100米處向東的水流處又人為分出一條小水流緊挨山崖而行,為了保護文物本體所在山崖不受水流沖蝕,對于此條小水流已修建有水泥制水渠。

      一、調(diào)查保護研究回顧

      1898年俄國人克雷蒙茨(Klementz)來吐魯番考察,在勝金口進行了工作。這也是有記錄以來外國探險家最早考察該遺址。克雷蒙茨對該處遺址進行編號,共有十二處。

      1902年 11月至 1903年 3月,德國人格倫威德爾(Albert Grünwedel)率領(lǐng)考察隊在吐魯番地區(qū)進行發(fā)掘,發(fā)掘地點之一為勝金口。格倫威德爾按照克雷蒙茨的編號,發(fā)掘了1號、2號、5號、6號、10 號遺址。對于7 號寺院,格倫威德爾記載:“從這里(6 號寺院)在河畔右側(cè)的大路繼續(xù)向北行,正好路過兩座大寺院,前面的一座略微小一些,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在克雷蒙茨的示意圖中編號為第7號?!雹伲鄣拢莅柌亍じ駛愅聽栔芷阶g:《高昌故城及其周邊地區(qū)的考古工作報告(1902—1903年冬季)》,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151頁。

      1904年11月至1905年8月,德國第二次吐魯番考察隊來到吐魯番,因格倫威德爾生病,考察隊實際由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負責。勒柯克發(fā)掘了該遺址的7 號和9 號寺院。在勒柯克所著《高昌:吐魯番古代藝術(shù)珍品》一書中,圖版13 和15 為森尼木峽谷,而圖版14 為勝金口峽谷。從此處看森尼木峽谷與勝金口為兩個地點。但是在其序言中交待了考察的全部地點“我們的考察工作點有a)高昌本地,b)楚萬克爾,c)森尼木峽谷,d)木頭溝,e)吐峪溝,f)布拉依克,g)基契克·阿沙·塞利,h)雅爾和屯”②勒柯克著,趙崇民譯,吉寶航審校:《高昌:吐魯番古代藝術(shù)珍品》,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9頁。,這些地點里面沒有出現(xiàn)“勝金口峽谷”。根據(jù)書中的描述及照片,森尼木峽谷第7號廟就是本文所要敘述之7號寺院,因此,森尼木峽谷就是勝金口峽谷,此處為翻譯過程中形成的一地雙名(圖版柒,1;圖版捌,1)。

      1909年,俄國科學院院士奧登堡(S.F.Oldenburg)率領(lǐng)探險隊考察吐魯番,考察了勝金口的1號、7號、9號寺院。對于這次考察,奧登堡寫有簡報《1909—1910年俄羅斯新疆探險考察的初步簡報》,里面有這幾座寺院的平面圖和照片(圖版柒,2;圖版捌,3)③奧登堡《1909—1910年俄羅斯新疆探險考察的初步簡報》第三章“吐魯番地區(qū)”(圣彼得堡:皇家科學院出版社,1914年,第22~55頁)的首次中文翻譯見奧登堡撰,楊軍濤、李新東譯:《1909年吐魯番地區(qū)探險考察簡報》,載《西域文史》(第十三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275~318頁。。奧登堡記載:“在附圖13中,我們展現(xiàn)了從山上觀看第7 號寺院的外貌;因為照片是從高處拍攝,所以寺院的平面結(jié)構(gòu)清晰可見,我們以Д.A.斯米爾諾夫繪制的平面圖(圖20)來作為補充;這個平面圖與馮·勒柯克刊布的略有不同……對所有這些寺院的平面圖進行仔細認真的比對,使我們能夠更加準確地復原吐魯番地區(qū)最流行類型佛教寺院的平面圖,這樣才可以將該地區(qū)的佛教寺院同中國新疆其他地區(qū)佛教寺院的類型進行比較?!雹軍W登堡:《1909年吐魯番地區(qū)探險考察簡報》,第292頁。注:在該刊該文中,圖20在第293頁,附圖13在第311頁。

      1916年2月10 日開始,奧登堡考察隊中負責攝影與繪圖工作的C.M.杜丁⑤奧登堡、斯米爾諾夫(D.A.Smirnov)、杜?。⊿.M.Dudin)三人在晚清民國文獻中記載名字分別為“額勒敦布/鄂爾典布爾格”、“斯米勒諾夫/司米諾夫”、“都丁/都定”。見朱玉麒:《奧登堡在中國西北的游歷——以漢文檔案為中心》,載氏著:《瀚海零縑——西域文獻研究一集》,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572~585頁。在《建筑藝術(shù)周刊》上連載關(guān)于考察中與建筑藝術(shù)相關(guān)的內(nèi)容,然后又匯集印成單行本。2006年8月,中譯本《中國新疆的建筑遺址》出版①[俄]C.M.杜丁著,何文津、方久忠譯:《中國新疆的建筑遺址》,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其中有“吐魯番州”章節(jié),在該書第57~64 頁記述了勝金口石窟,名為“僧吉木阿蓋茲”。

      1953年西北文化局新疆文物調(diào)查組對勝金口進行勘察后,即通知當時的吐魯番縣進行保護,并列為保護單位②武伯綸:《新疆天山南路的文物調(diào)查》,《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10期,第74~88頁。。

      1959年11月,吐魯番礦務局和公路段為了生產(chǎn)和交通行車的安全,將勝金口至蘇巴什一段路線向東南移1~10 米。修筑新路線時,在勝金口以東2 公里處發(fā)現(xiàn)古房址5 處,12月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勘察時發(fā)現(xiàn)用回鶻語、吐火羅語和漢語書寫的經(jīng)典殘片,回鶻語題字木板,梵文書頁,木頭上、墻壁上的梵文題字,兩枚“開元通寶”錢及其他相關(guān)佛教遺物及遺址③沙比提·阿合買提:《吐魯番勝金口附近佛廟遺址出土的文物》,《文物》1960年第5期,第86頁。。修建的公路從9號寺院中間和7號寺院前穿過。

      1961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與敦煌文物研究所組成了新疆石窟調(diào)查組,調(diào)查了勝金口石窟,其中就有7號寺院④閻文儒:《新疆天山以南的石窟》,《文物》1962年第7-8期,第57~58頁。。

      1988年,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定名為“勝金口佛寺(1-4)”⑤自治區(qū)文物普查辦公室、吐魯番地區(qū)文物普查隊:《吐魯番地區(qū)文物普查資料匯編》,《新疆文物》1988年第3期。。

      1996年辦理土地使用證,劃定用地范圍、四至。

      2001年9月,林立在晁華山先生帶領(lǐng)之下考察了勝金口石窟。2002年7月,林立前往德國柏林印度藝術(shù)博物館調(diào)查勝金口石窟部分壁畫。2004年3月,林立再次調(diào)查勝金口石窟,對寺院進行測繪⑥林立:《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面佛寺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129頁。該書中對相關(guān)調(diào)查史也進行了回顧,本文撰寫時有參考。。林立所著《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面佛寺研究》的第八章為《勝金口地面佛寺》,對于勝金口地面佛寺遺址沿河岸由北向南分布的五座佛寺的編號采用了克雷蒙茨的編號。

      2003年,吐魯番地委和行署就加強吐魯番市文物保護工作,作重新調(diào)整,外延50米作為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2006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將勝金口7 號寺院定名為勝金口佛寺群中寺院,編號652101-0029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局:《吐魯番市不可移動文物》(上),內(nèi)部資料,2011年,第219~221頁。。

      吐魯番學研究院檔案室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檔案中關(guān)于勝金口石窟的檔案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為中心,也收錄有第二次文物普查的一些資料。根據(jù)檔案記載,2006年,吐魯番文物工作者與德國專家對佛教遺址進行了近三個月的調(diào)查;同年,央視《重走玄奘之路》在勝金口舉行奠基儀式,絲綢之路大遺址工作將勝金口納入維修項目。

      2009年和2012年,為配合勝金口石窟進行維修加固工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兩次對勝金口石窟進行了發(fā)掘⑧吳勇:《新疆吐魯番勝金口石窟考古發(fā)掘新收獲》,《西域研究》2012年第3 期,第133~135 頁;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吐魯番勝金口石窟發(fā)掘報告》,《考古學報》2016年第3期,第385~416頁。。

      2012年,吐魯番地區(qū)文物管理局、吐魯番學研究院考古所參與了在勝金口千佛洞南寺院部分未發(fā)掘遺址、中寺院遺址及相關(guān)洞窟的發(fā)掘工作,發(fā)掘面積約為600 平方米,此次出土了大量回鶻文文書和漢文佛經(jīng)殘片等①李聰慧:《吐魯番地區(qū)文物局2012年文物保護、宣傳與學術(shù)研究綜述》,《吐魯番學研究》2013年第1期,第151頁;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吐魯番勝金口石窟發(fā)掘報告》,《考古學報》2016年第3期,第385~416頁。。

      2018年,吐魯番學研究院陳愛峰博士前往德國柏林做訪問學者,就相關(guān)材料進行了調(diào)研,獲得了德方的授權(quán)許可,拷貝了石窟及壁畫的照片,為我們的調(diào)查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②陳愛峰:《高昌回鶻時期吐魯番觀音圖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232頁。。

      2019年5月,吐魯番學研究院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再次對勝金口石窟進行了調(diào)查③王小雄:《勝金口千佛洞第五窟壁畫中的花鳥畫淺析》,《吐魯番學研究》2019年第1期,第19~23頁。。

      2020年5月25日~6月10日,因建設管理用房需要,吐魯番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對勝金口石窟河谷對岸的一座佛寺遺址及周圍區(qū)域進行了清理。

      2020年,吐魯番學研究院石窟調(diào)查小組對勝金口石窟多個遺址點持續(xù)進行調(diào)查測繪工作,取得了非常詳細的數(shù)據(jù)。

      二、寺院遺址現(xiàn)狀

      方向:301度。地理坐標為:北緯42°54′49″,東經(jīng)89°33′31″,海拔30米。

      編號情況:我們在調(diào)查工作中,對于該寺院所有佛殿、僧房進行了統(tǒng)一編號。從寺院正門進入,從右側(cè)(南側(cè))開始向東、再向北、再向西依次編號,共24 間;在寺院外墻東南角存一開口向外的券頂房間,編為F25;根據(jù)勒柯克1904年、斯米爾諾夫1909年所繪平面圖,在主殿北側(cè)存有兩間房,編號為F26、F27(圖版柒,3)。

      (一)寺院整體遺址概況

      整個遺址近似一個正方形,背靠山坡,面朝河流。寺院所在平臺高出地面約2 米。經(jīng)測量,不計四角角樓,該遺址南北長46.5米,東西寬45米。在勒柯克所繪平面圖上,西北角和西南角上并無角樓。而斯米爾諾夫所繪制平面圖上,則顯示四角均有角樓,東北角和東南角的兩座以東墻為墻體向東突出,西北角和西南角的兩座分別包圍墻角。但斯米爾諾夫也繪出了這兩個角樓的坍塌不完整情況。勒柯克描述該寺院:“這是個很大的矩形結(jié)構(gòu),四周圍繞著一堵很厚的墻,墻東側(cè)上有兩座塔。入口在西墻的中點,大概為了安全之故而開了兩個、甚至四個門。”④《高昌:吐魯番古代藝術(shù)珍品》,第26頁。其所言墻東側(cè)上的兩座塔,應該在東北角和東南角。現(xiàn)東北角坍塌嚴重,東南角稍存?,F(xiàn)在在西北角可以看出半邊塔的樣式,中空。經(jīng)實地調(diào)查,我們推測該寺院四個角均存在角樓或塔。

      正門在西墻居中開,門朝外伸出,兩側(cè)門墻各呈“工”字形⑤在復核工作中我們又于北側(cè)門墻外伸墻體靠西的地面上發(fā)現(xiàn)有一段長約2米的抹泥皮痕跡,向北1.2米處也有抹泥皮痕跡。南側(cè)門墻外伸相應部位因為坍塌而無法判斷。如果將其考慮在內(nèi),則該門樓形制為外伸“工”字一邊又向前、向外擴展。,土坯壘砌,北側(cè)保存較好,南側(cè)倒塌(圖版捌,2);北側(cè)現(xiàn)殘高3.8 米;門寬2.6 米;門墻外伸最寬3.4 米,厚1.4 米;北門墻外伸出5.4 米,高3.8米,厚1.6米;南門墻外伸出5.4米,殘高約1.2米,厚1.6米。

      北門墻以北院墻長21.4 米,墻厚1.5 米,現(xiàn)坍塌較嚴重,殘高0.8~2.1 米;南門墻以南院墻長22米,殘高3.7米,厚1.5米。

      西北角角樓:該角樓在北門墻向北延伸15.8米處向外凸出1.6米,然后向北土坯壘砌5.6米長的建筑物,在此處可見一大片東西走向的泥皮,該泥皮所在位置向東延伸處,有土坯壘砌建筑痕跡,形制無法判明。該角樓朝西方向殘存半邊坍塌的佛塔遺跡,土坯壘砌,中空,與吐魯番所見大部分佛塔類型相似(圖版捌,2)。該角樓北邊墻體現(xiàn)殘長4.3 米,殘高3.3 米,距離北墻4.3 米。角樓上部坍塌,塌土遺跡從西北角處滑落。角樓北墻可測量殘存遺跡約7.8米。

      西南角角樓: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坍塌,只存一堆積土,形跡不明,無法測量。

      東北角角樓:坍塌較嚴重,存一大土堆,可見土坯墻體邊緣,可測量。該角樓在北墻處外伸1.1米,東墻處外伸1.8 米。從寺院內(nèi)部F16 穹隆頂房間地面計算,角樓的西墻殘高3.5 米;北墻殘高1.75米;角樓的東墻現(xiàn)殘長2.2米,殘高不可測量。墻體厚度現(xiàn)因坍塌皆無法測量。

      東南角角樓:勒柯克所繪該角樓南墻與寺院南墻平齊,斯米爾諾夫所繪角樓南墻較寺院南墻伸出一小部分。經(jīng)過實地調(diào)查,我們認為斯米爾諾夫所繪正確,向南伸出0.85米。從東墻處向外伸出4.1米,角樓北墻不明,現(xiàn)存一堆塌土。東墻向外0.9處在角樓內(nèi)有一東西向的縱券頂房間F25(圖版捌,5),南北寬1.85米,東西長2.1米,券面殘高0.7米。

      東墻外邊有三處斜伸出的長約1 米、寬約0.5 米、現(xiàn)殘高約0.3 米的墻體,可能是火焰山?jīng)_擊下來泥沙的堆積,也可能是防泥沙的遺跡,也可能是馬面,此處記錄存之,僅作推斷。

      寺院北墻靠近東北角角樓處有兩個小方孔,相距1.9米,分別距地面0.6、0.7米??繓|的小方孔寬0.12、高0.15、深0.85米,另一小方孔寬0.1、高0.17、深0.46米。

      (二)主殿遺跡

      勒柯克如此描述主殿遺址:“回廊的兩個入口都很狹窄。在底座前邊以及右回廊入口處,雜亂地堆放著一些未經(jīng)焙燒的泥制頭像和一個雕像軀干,這些都是菩薩塑像的殘余部分……在佛殿門內(nèi)右(南)半邊墻上,約在一人高的部位,尚可認出一排三個男性(供養(yǎng)人)頭像,這些人都戴著很高的金色帽子……這面墻上有清楚的火燒痕跡,上面的壁畫已被嚴重煙熏,并受到雪水融化的破壞,我們只挽救下來一幅頭像(高46厘米)。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帽子上的裝飾是用浮雕技術(shù)制成的……在南、北回廊的靠外部分墻壁上,還保留了一些壁畫殘余。在南回廊入口處的正壁上,正對著中心塔柱的地方畫著菩薩像。在南壁上還保留著一些壁畫,為地獄圖。在這個甬道里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66厘米長、14.5厘米寬、6厘米厚的橫木,上面有美麗的棕紅色底色,上面畫的卷須圖案……這根橫木可能是門楣或類似的東西。北回廊墻上的壁畫幾乎全被水浸蝕掉了,只在南墻上離門約一米處,還保留有一個1米寬、64厘米高的畫面。”①《高昌:吐魯番古代藝術(shù)珍品》,第26~27頁。

      F15即為主殿遺址(圖版捌,6)。從寺院正門進入,中間是一處南北寬約20米的空地,空地東側(cè)有一處平臺,南北長約17 米,東西寬約3.3 米,平臺上為主殿遺址。主殿為一處結(jié)構(gòu)似“回”字形建筑,門位于西外墻上,門寬1.7米、門墻厚1.4米,北側(cè)墻體殘長3.7米、高0.9~1.45米,南側(cè)墻體殘長5.5米、高約5米;東外墻長12米、高2.3米、厚1.2米;南外墻殘長9.2米、高2.5米、厚1.2米;北外墻殘長10.5米、高2.65米、厚1.2米,距東外墻角0.4米處有一道寬0.7米的門。緊鄰東外墻原有帶拱頂?shù)酿?,殘長13.2米,寬2米,距南側(cè)5.8米、地面0.8米處有一殘龕,寬0.8米、高0.35米、進深0.15米。

      “回”字形主殿內(nèi)外墻之間東、南、北三面有甬道,東甬道寬1.3米,南甬道寬1.4米,北甬道寬1.4米。其中,東甬道南端有一門,門寬0.65~0.9米、高0.65米、厚1.1米。

      內(nèi)殿距西外墻 3.7 米,內(nèi)殿西墻殘長 3.7 米,高 2.6 米、厚 1.5 米;東墻長 7.2 米、高 2.35 米、厚 1.15米;南墻長8米、高2.5米、厚1米;北墻殘長4.8米、高2.1米、厚1.3米。

      主殿中心為一處長方形,方臺東側(cè)長3.76米,南側(cè)、北側(cè)均長3.65米,西側(cè)長4.29米。

      主殿外“回”字西北角有一正方形臺,勒柯克和斯米爾諾夫所繪圖上均有顯示,現(xiàn)因外“回”字北墻靠西、西墻靠北部分全部倒塌被埋壓,無法判明。

      (三)主殿周圍遺跡

      主殿南側(cè)靠墻有一排四間建筑,此次調(diào)查由西向東編號為F8、F9、F10、F11。這四座房間建于一稍高的平臺上,F(xiàn)8、F9、F10三間房南側(cè)有一長方形平臺,勒柯克將其繪于F11南側(cè),或誤。斯米爾諾夫以密集黑點表示出來。我們調(diào)查時將其測量繪出,該平臺土坯壘砌,約起于F8 東墻,止于F10西墻,東西長4.1、南北寬2.8、高0.9 米。在該平臺西南1 米處有一虛土長條狀遺跡,似非墻體,斯米爾諾夫以兩排連續(xù)黑點表示。我們對其測量,東西長4、南北寬0.6、殘高0.3 米。斯米爾諾夫?qū)8與F9之間、F9與F10之間、F11與F12之間均畫有門或者通道,我們在實際調(diào)查中并未見到,或許為下層坍塌土層掩埋。F10、F11兩個房間均有小龕,勒柯克與斯米爾諾夫的圖上均未顯示。

      F8:穹隆頂房間,平面呈正方形,邊長3.1 米,門朝南開。勒柯克與斯米爾諾夫所繪圖均顯示該房間門朝南居中開,林立先生2004年調(diào)查測繪時描述“南部已殘毀,四角邊的貝殼狀拱腹尚存”①林立:《西域古佛寺——新疆古代地面佛寺研究》,第134頁。,但目前我們見到的是該房間西南角連同穹隆頂西南部位的一大片坍塌下來,西墻可測量部位從北向南有2米,南墻靠東墻體長0.95、寬0.85、殘高1米。室內(nèi)有很厚的堆積,四壁和穹隆頂上抹泥皮,涂有一層白灰,無繪畫痕跡。房間內(nèi)可見四豎壁連接處的靠北的兩處貝殼狀拱腹,在房間四豎壁上壘有凸出高0.1米的一圈墻圍,每個壁面處起穹隆頂券面時形成凹進0.1米(最深處)的長約1.5米的弓形小平臺。穹隆頂殘高1.75米,穹隆頂以上土層厚0.55~0.80米。

      F9:平面呈長方形,為南北向縱券頂房間,土坯壘砌。長3.2②因F8 與F9 共用一墻體,理論上而言,F(xiàn)9 的長與F8 的邊長為同一數(shù)據(jù),但實際測量中我們獲得了0.1 米的差錯。這可能出現(xiàn)在測量時因不同房間地面堆積不同緣故所取水平不一致而造成的誤差,也可能出現(xiàn)在穹隆頂建筑因起券之故本身較縱券頂建筑稍顯小的緣故,也可能是古人施工中出現(xiàn)的誤差。、寬1.9、殘高2.05 米,頂上土層厚0.55 米。券頂殘存北部1.35 米,中間及靠南部位塌落。拱形門口,門墻寬0.85 米,可見東墻處門口的起券面。壁面抹泥皮,涂有一層白灰,無繪畫痕跡。

      F10:土坯壘砌。穹隆頂房間,平面呈正方形,邊長3.1 米,門朝南開,門墻厚0.9 米,門東側(cè)墻長0.95米,殘高1.95米。門西側(cè)墻長1、殘高1.95米。上有積土,未坍塌。四角邊存貝殼狀拱腹。室內(nèi)有很厚的堆積,四壁和穹隆頂上抹泥皮,涂有一層白灰,無繪畫痕跡。在房間四豎壁上壘有凸出高0.15 米的一圈墻圍,每個壁面處起穹隆頂券面時形成凹進0.18 米(最深處)的長1.5 米的弓形小平臺,弓形小平臺各距兩側(cè)墻0.8米。穹隆頂殘高2.35米,穹隆頂以上土層厚0.3米。墻圍上升1米處穹隆頂縮進0.05米形成一折線圈,直徑2.3米。門口及穹隆頂口殘,但可見頂部。北墻處距東墻1.5米開有一拱形龕,寬0.45、深0.35、殘高0.3米。西墻靠南墻處開有一拱形龕,寬0.65、深0.5、殘高0.3米。西墻距北墻1.6 米處開有一拱形龕,寬0.4、深0.2、殘高0.3 米。房間東北角處有一煙道,寬0.15、深0.15米,沿穹隆頂券面上至頂部。

      F11:土坯壘砌。穹隆頂房間,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8米,門朝南居中開,距兩側(cè)墻長各1米,殘高1.5米。四角邊存貝殼狀拱腹。室內(nèi)有很厚的堆積,四壁和穹隆頂上抹泥皮,涂有一層白灰,無繪畫痕跡。在房間四豎壁上壘有凸出高0.1米的一圈墻圍,每個壁面處起穹隆頂券面時形成凹進0.15米(最深處)的長1.4 米的弓形小平臺,弓形小平臺各距兩側(cè)墻0.7 米。四豎壁殘高0.45 米。穹隆頂殘高1.5米,穹隆頂以上土層厚0.8米。北墻上距東墻0.65米處開有一拱形龕,寬0.45、深0.45、殘高0.3 米。東墻上距南墻0.1 米處開有一拱形龕,寬0.55、深0.5、殘高0.25 米。房間西北角有一寬0.2、深0.2 米的煙道,沿穹隆頂券面上至頂部,但在外側(cè)不可見煙道孔。該煙道與F10 東北角的煙道并非同一煙道,獨自上升。

      主殿背后(東側(cè))有F13、F14兩間房(圖版捌,6)。F12位于F11東側(cè),但與F13、F14共用寺院東外墻,同為南北向縱券頂房間。目前該三間房均坍塌,F(xiàn)13、F14東西兩側(cè)可見起券痕跡。勒柯克將三間房的西墻繪在同一水平線上,斯米爾諾夫?qū)12的西墻向東作了移動,與F13、F14形成明顯區(qū)別。經(jīng)我們現(xiàn)場調(diào)查,F(xiàn)12 現(xiàn)被坍塌土堆積成一斜坡,整個房間內(nèi)部被填滿,無法測量,其西墻、北墻、南墻皆不可見,東墻在寺院東墻的位置上向西起券厚度為0.4 米。F13 長4.8、寬2 米。F14 長8、寬2米。

      根據(jù)勒柯克和斯米爾諾夫所繪平面圖,在主殿北側(cè)尚有F26、F27 兩間房。勒柯克將F26 畫為南北向長方形,其三面墻體以空心實線繪出,顯示了具體位置;斯米爾諾夫?qū)26 整個范圍以密集黑點表示成一個正方形。二者所表示房間位置相同。我們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該房間現(xiàn)已不存,該位置似乎被發(fā)掘或盜掘過,形成一個低于周圍平面0.6、直徑約2 米的坑,周圍布滿坍塌土坯塊。勒柯克所繪F27 在主殿西北角外,三面墻體同樣以空心實線繪出,北墻向西延伸,為實體墻,與F24的南墻在一條線上。而斯米爾諾夫?qū)27繪成一個非常明顯的東西向縱長方形,其北墻及西墻均為實體墻,北墻向西延伸部分與F24 的南墻連接,使得該墻體以北、即F18~F21 房間的南側(cè)似乎也形成一個房間,其以密集黑點表示。經(jīng)過調(diào)查,我們測量得F27 確實為東西縱長方形,斯米爾諾夫所繪較為準確。北墻存,可見,可測量,長6.55、厚1.2、殘高0.7 米;北墻上靠東1.3 米處開有一寬0.7 米的門。西墻與主殿所在平臺在同一條線上,現(xiàn)幾乎坍塌殆盡,僅存與北墻連接的拐角處一段土坯,厚0.6米。東墻在坍塌堆積土坯塊中,但可見痕跡,可測量,測得長2.8、寬約0.7、殘高0.6米。斯米爾諾夫所繪F27 南墻與主殿北墻不在一條線上,向北偏移?,F(xiàn)在因為坍塌不可見,但是推測其為起券墻體,實際依舊依主殿北墻起券。F27南墻在主殿外“回”字西北角外再向西伸出2米與西墻連接。

      (四)寺院北側(cè)遺跡

      最北側(cè)以外墻為所有建筑的北墻有一排房址建筑,建筑類型有方形建筑、券頂建筑和穹窿頂建筑,按照自東向西的順序介紹。

      F16為一穹窿頂建筑遺址,直徑6.2米,大部坍塌,僅存東北角部分及頂部(圖版捌,8)。北墻長6.2、高4.15米;南墻靠西段長2、高1.7、厚1.35米,門寬1.8米;東墻長6.2、高4、厚1米;西墻殘長2.4、高2.45、厚1.2米。西墻殘存一弧形痕跡,寬1、深0.3米。東北角處殘存一拱帆,半徑1.6、寬2.25、高1.05米、深1.45、厚0.05米,拱帆距地面0.8米處有一道墻裙,高0.16、上厚0.02、下厚0.05米。根據(jù)該寺院其他穹窿頂建筑結(jié)構(gòu),可以推測該建筑四個角應該都有一處拱帆。在距東墻1.7 米的北墻上,有一道與墻同高的通風口,寬0.13、深0.2 米。北墻上月牙形平臺長2.9、高0.2 米,向內(nèi)伸入0.15 米(最寬處),距兩側(cè)各約1.6米。東墻上月牙形平臺被后期加固維修,但維修比例失調(diào)。

      F17 為一長方形建筑遺址,南北長7.1、東西寬2.8 米。北墻長2.8、高1.9 米;東墻殘長2.4、厚1.2米;西墻長4.15、高1.7、厚1.4 米。北墻距地面虛土0.7 米、距西墻1.26 米處有一方孔,方孔寬0.15、高0.2、深1.45米。

      F18 為一方形建筑遺址,房間內(nèi)部南北長6.7 米。北墻長5.2、高1.4 米;南墻長1.8、高3.5、厚1.25米;東墻長4.1、高1、厚0.9米;西墻已全部坍塌。

      F19為一穹隆頂建筑,直徑4米,已經(jīng)全部坍塌,可見南側(cè)殘墻,殘長1.5、殘高1.3、厚0.4米。東西兩側(cè)僅殘存部分墻體,高0.2~0.3米,北墻可見穹隆墻體的弧度,墻厚0.4~0.7米。南墻上可見穹隆頂痕跡,南墻居中開一寬0.9 米的門。該穹隆頂房間東北角為坍塌土所掩埋,西墻中部可見穹隆頂起券痕跡。

      F20為一長方形房址,起券痕跡不可見。北墻長1.6、高1.6米;南墻已完全坍塌;東西墻已坍塌,東墻遺跡殘長1.5、殘高0.4米。

      F21為一南北縱券頂房址。北墻長3.1、高2米;南墻長1.4、高0.8、厚1.2米;東墻已完全坍塌,可見墻體痕跡長1.2、寬0.7、殘高0.3 米;西墻長5.1、高1.85、厚0.7 米;北墻面有起券痕跡,券長1.9、高0.8米。

      F22為一東西縱券頂房址。北墻長7.7、殘高1.75米。南墻長7.7、殘高0.2~1、厚0.6米;上有起券痕跡,券長2.2、殘高0.6米。東墻長5.1、高1.85、厚0.7米,上有券頂痕跡,長1.2、殘高0.6米。西墻長5.4、厚0.45米,殘高不可測。

      F23 為一南北向長方形房址。北墻長2.5 米,殘高堆積不可見,與寺院西北角角樓坍塌堆積土在一個平面上;厚度因與角樓重合在一起,坍塌故,不可測。南墻因坍塌嚴重,數(shù)據(jù)不可測,但可見拐角處;東墻殘長2.3、厚0.45米,殘高不可測;西墻長4.1、厚0.5米,殘高不可測。

      距北門墻7.9 米有一東西向的長方形房址,編為F24。北墻長9.5、殘高2.15、厚0.9 米;南墻長14.8、高2、厚1.1 米;東墻長4.7、高2.75、厚1.1 米;房門開在東墻上,門寬1.7 米。北墻為起券壘砌雙層墻,厚1.6米,內(nèi)墻厚0.7米,外墻厚0.9米,外墻可見券頂弧度。

      (五)寺院南側(cè)遺跡

      F1: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長8.3、寬6.8 米,現(xiàn)坍塌嚴重,起券痕跡不明。在1904年,勒柯克繪出該房間中間部位靠后及南墻靠東存一折尺形墻體,北墻靠西開門,靠東墻體實存;1909年,斯米爾諾夫所繪該房間折尺性墻體已不存,但在房間中部南北向繪出一墻體遺跡;且北墻靠東墻體實存。我們在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該房間整體地面較低,該墻寬0.9米,距F2房間2.1米。該房間整個北墻均不存,無法判明開門情形。

      F2:勒柯克對該遺址的描述為:“院子南側(cè)、一進門靠右邊那所大房子,看來是佛殿。這些房子樣式很奇特,很少遇到,據(jù)我所知,只有楚萬克爾湖西岸的一個寺廟與此相同。佛殿為桶形拱頂,并有一個前廳,前廳有一個大門,兩邊側(cè)壁上又各有兩個小門。這兩個房間的東、北、西三邊,有一個很窄的回廊,但南側(cè)后邊沒有這種回廊,而是一個很高的圍墻。房子里壁畫保存下來的不多,尋寶的人挖掉了南墻很大的一段,只在東南角上還有幾塊壁畫殘部尚可辨認?!雹佟陡卟和卖敺糯囆g(shù)珍品》,第27頁。勒柯克在1904年繪出該房間東、北、西三邊的窄回廊,且三邊回廊一樣寬度;1909年,斯米爾諾夫所繪圖上該房間北邊沒有回廊,但東、西兩邊的回廊各有收縮,即并不是由直線構(gòu)成。我們在實地調(diào)查的時候,看到F2 北邊的墻體坍塌基本消失(僅存東側(cè)甬道部位),但因為有勒柯克的文字記錄,所以我們將這個房間認定為前后雙室、三側(cè)帶窄回廊、前室左右兩側(cè)各開兩門的樣式。在平面圖的繪制上則繪制現(xiàn)存遺跡。

      該房間東西寬3.8、南北長8.3 米。后室為長寬均3.8 米的正方形,東、西、南三邊墻厚0.9 米,北邊與前室共用的墻厚0.7米。目前坍塌嚴重,中間存大量坍塌土坯塊,四周可見土坯塊形成的四角,各自殘高0.5、0.7、0.9、1米。根據(jù)該正方形后室西北角的起券弧度,我們推測為穹隆頂建筑,與勒柯克記述的“桶形拱頂”并不一致。前室東墻處兩門各寬1.4、0.9 米,靠近后室的一段墻體殘長1.7、寬1.2、高1.7 米,靠近北邊門口的一段墻體殘長1.1、高0.45 米,墻厚因F7 坍塌堆土無法測量。前室西墻處兩門各寬0.6、0.9 米,靠近后室的一段墻體殘長1.4、寬1.1、高1.5 米,靠近北邊門口的一段墻體殘長0.9、殘高0.25米,墻厚因坍塌嚴重無法測量。西側(cè)甬道為縱券頂,可見前后不同位置的起券痕跡,呈現(xiàn)出北邊甬道稍寬(長3.2、寬1.25、殘高0.3 米)、至南邊稍微收縮(長5.1、寬1.05、殘高0.6 米)的樣式。東側(cè)甬道亦為縱券頂,可見前后不同位置的起券痕跡,呈現(xiàn)出南邊甬道稍寬(長3.4、寬1.25、殘高0.5米)、至北邊兩側(cè)各收縮0.1米形成較窄甬道(長4.9、寬0.95、殘高0.5米)。此處所測均為坍塌面上可見起券痕跡處數(shù)據(jù),因為起券弧度緣故,兩側(cè)甬道的實際寬度應該稍大于目前所測數(shù)據(jù)。

      F3:勒柯克所繪圖上該房間平面呈長方形,門在東墻中部;斯米爾諾夫所繪圖顯示為南、北兩個縱券頂小房間,但是也畫出了因為坍塌無法確定而推測的虛線部分。在調(diào)查中,我們看到該房間北邊部分因為坍塌嚴重堆積土無法確定形制,南邊部分可測量。此處從時間較早的勒柯克圖,將其確定為一個房間,測繪圖上只畫現(xiàn)存部分。該房間寬0.85 米,東西兩側(cè)墻殘長4.2 米,西墻與F2 房間東甬道的外墻共用,但F3東西兩側(cè)各有0.5米的起券厚度,墻寬0.7米。

      F4、F5:勒柯克和斯米爾諾夫均繪出了這兩個房間的平面形狀,F(xiàn)4 為正方形,F(xiàn)5 為長方形。勒柯克將F4繪出了三面墻體,對于南邊門口處的一段墻并未畫出,而斯米爾諾夫所繪圖上標出來,且畫有推測線。對于F5 房間,勒柯克畫出了南邊的門的兩側(cè),而斯米爾諾夫全部畫為虛線。我們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F(xiàn)3、F4、F5房間所在區(qū)域現(xiàn)在坍塌嚴重,F(xiàn)3北邊部分已經(jīng)坍塌,無法看出形制;F4與F5之間的墻體僅存靠南部分,與F4 南邊一段墻體形成“L”形,現(xiàn)在可判明,由此可見斯米爾諾夫所繪圖上這一段是正確的。F5 房間南墻現(xiàn)僅存轉(zhuǎn)角處,說明勒柯克所繪是正確的。F5 東墻南北長4.4米,兩外墻寬2.5米,現(xiàn)殘高0.65米。

      F6、F7:勒柯克所繪圖上將這兩個房間合并為一個具有前后室的房間,平面均呈東西向縱長方形。斯米爾諾夫?qū)⑵浞珠_,繪出一個南北向縱券頂和一個東西向縱券頂?shù)姆块g,開門均朝北。F6南北長4.2、東西寬3.2 米,兩側(cè)各有0.5 米的起券面可見,殘高0.8~1.0 米;北墻靠東殘存一段墻體,長約1、寬0.7、高0.5米。F7東西長7、南北寬2.5米,兩側(cè)可見起券痕跡,各寬0.2米。兩側(cè)券面之間寬2.1 米。南側(cè)券面長7、殘高0.45 米,背靠寺院外墻,殘高1 米;北側(cè)券面長1.8、寬0.6、殘高0.55米。北墻靠西開門,門寬1.2 米,門所在北墻向東殘存一段長1.65 米的墻體,寬0.6、殘高1.8 米。北墻中間部位有2.6米坍塌。

      三、結(jié) 語

      勒柯克在《高昌:吐魯番古代藝術(shù)珍品》的序言部分提到:“3月份在森尼木峽谷進行的發(fā)掘中,收獲還比較大,我們按照格倫威德爾的編號,對這里的寺廟進行了發(fā)掘。我們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些有意義的古物,幸運的是,還發(fā)現(xiàn)兩處寺院藏書室遺址。大部分這類寺院,常常被附近高山上融化的雪水所淹沒,所以那里的大部分寶藏一定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就遭到了毀壞?!雹佟陡卟和卖敺糯囆g(shù)珍品》,第2頁。在這段中,作者提到了兩處寺院藏書室遺址,雖未具體指出是哪兩座寺院,但前文已經(jīng)提到,勒柯克所發(fā)掘的寺院為7號和9號。故7號寺院中某一間房址當用于藏佛經(jīng)。

      對比百年前外國探險家所拍攝照片,可以發(fā)現(xiàn)7 號寺院的損壞很嚴重(圖版捌,4、7)。如正門以南部分的圍墻較德國探險隊所拍攝照片中墻體高度大為降低,且在維修加固時將該段墻體上的一券頂門修補填實,失去原來樣式;正門南墻體現(xiàn)已坍塌;主殿墻體原來非常高,但現(xiàn)在有所降低甚至坍塌,主殿券頂門也已坍塌。

      勝金口石窟7 號寺院正門朝西,與同區(qū)域的6 號、9 號、10 號遺址的南北寺院正門相同,均背靠山體,朝西面河流開門。

      7 號寺院四角有塔樓式建筑,前部中央有一庭院,后部居中為方形雙回廊主殿,南、北、東側(cè)均有建筑遺址??傮w結(jié)構(gòu)與同區(qū)域的1 號、2 號、5 號、6 號、9 號寺院相似之處甚多,均屬院落式,主建筑整體布局呈中軸對稱。

      將百年前數(shù)支外國探險隊所拍攝的7號寺院遺址照片、考察報告中記錄的壁畫內(nèi)容,與交河故城地面寺院及柏孜克里克石窟相關(guān)洞窟壁畫、佛塔型制相聯(lián)系對比分析,我們初步推定該寺院的興建年代在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

      附記:參與此次調(diào)查的有陳愛峰、高春蓮、王小雄、路瑩、蔣金國、祖白旦古麗·艾尼瓦爾、尤麗吐孜·阿不力米提、崔瓊、田利萍,繪圖舍秀紅,攝影張永兵,航拍張海龍。

      猜你喜歡
      金口柯克穹隆
      湘中盆地穹隆構(gòu)造對金礦的控制作用
      盆地深部穹隆構(gòu)造發(fā)育特征、成因機制及石油地質(zhì)意義
      ——以塔里木盆地順北地區(qū)為例
      歐亞大陸東部白堊紀兩期伸展穹隆構(gòu)造及其動力學機制探討*
      巖石學報(2021年8期)2021-09-24 05:41:06
      柯克代爾洞穴之謎
      青島古鎮(zhèn)系列之三——金口鎮(zhèn),因港而興
      青島畫報(2018年5期)2018-07-13 08:13:18
      撬開學生的“金口”
      陰道穹隆吊帶懸吊術(shù)(P-IVS)治療子宮脫垂及陰道穹隆脫垂的臨床有效性
      金口
      喜劇世界(2016年13期)2016-12-06 11:38:54
      “柯克艦長”的煩惱
      東方電影(2016年8期)2016-11-22 05:18:08
      《星際迷航》確定將拍第四部
      綜藝報(2016年15期)2016-10-15 03:22:18
      桦川县| 手游| 宁乡县| 赣州市| 广水市| 泉州市| 新泰市| 金昌市| 渭源县| 高陵县| 南平市| 潮安县| 夏邑县| 宁乡县| 景洪市| 尤溪县| 镇坪县| 哈密市| 遂溪县| 万宁市| 修武县| 准格尔旗| 南平市| 岳西县| 靖州| 双鸭山市| 浦县| 马边| 比如县| 松江区| 密云县| 田林县| 留坝县| 承德县| 宁河县| 平度市| 梁河县| 文登市| 庄河市| 收藏| 年辖:市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