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高琴
中學生作文,表面上是在檢測其寫作水平和能力,其實質是在考查其對事物或現象的認知和理解,以及其能否準確、靈活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下面,筆者借助實例談談如何指導中學生寫出有高度、有深度的作文。
一、從寫作立意上突出高度和深度
要寫出有高度和深度的文章,必須首先從立意入手,立意不高不深,是很難寫出有高度、有深度的文章的。在教學中,筆者特別強調立意高遠,以高遠的立意突出文章的高度和深度。
在指導學生寫作前,筆者首先出示作文材料:
春秋時期,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助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即位成為齊桓公。鮑叔向桓公推薦了管仲,并甘居其下,桓公重用管仲,終成一代霸業(yè)。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彼抉R遷說:“天下不多(稱贊)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p>
接著,筆者指導學生對這個材料立意。中學生對這個材料比較熟悉,在立意上沒有什么障礙。閱讀材料后,很多學生已經寫出了自己對材料立意的理解,比如唯才是舉、寬容等。這些立意很普通,沒有深度,也沒有高度。于是,筆者要求學生從不同人物特點的角度重新立意,經過分組討論,甲小組從齊桓公的角度這樣立意:成大事者不記仇;唯賢是用;寬容是對人才的最大信任;胸懷、格局決定成敗。乙小組從管仲的角度立意:千里馬既需伯樂舉,也要伯樂用;信任是不負所托的基礎。丙小組從鮑叔的角度立意:無綠葉則沒有紅花;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心底無私才能甘居人下。這樣的立意顯然有了高度和深度,但仍然有缺憾。
為了讓學生寫出立意更深的文章,筆者這樣提示:“材料只有三個人物嗎?”學生稍稍回顧材料,立即回答:“不止三個人物,還有孔子和司馬遷?!惫P者再次暗示:“孔子和司馬遷雖然不是材料中的主人公,但他們的評價與本次作文沒有關系嗎?”全班學生齊聲回答:“有關系!”筆者第三次引導:“既然有關系,為什么大家在立意時就忽視了他們的評價呢?其實,這兩個評價可以讓你的作文立意高遠,觀點新穎,個性突出。請同學們仔細揣摩這兩個評價?!睂W生聽了筆者的引導,立即交頭接耳起來,不一會兒,學生開始了激烈的討論。最后,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從孔子評價的角度,挖掘出“最好的治理是文治”“霸以王道,仁者無敵”等觀點;從司馬遷的評價角度,挖掘出“知人甚于賢能”“讓伯樂成為主角”的觀點。這些立意既新穎獨到,也有了深度和高度。
二、從選材上突出高度和深度
在具體寫作中,立意即使很普通,也不能說明由此立意寫出的文章就一定很普通。特別是在考場上,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很難挖掘出高遠的立意,但這并不能意味著文章就不能在其他方面體現高度和深度。
在寫作教學中,筆者根據學生寫作實際,引導學生在立意普通的情況下,如何使自己的文章顯出高度和深度。在指導學生寫作前述材料作文時,有學生立意為“心胸寬廣天地闊”,這個立意很普通,也很大眾化,而且所用的正面論據是藺相如心胸寬廣,不計前嫌;反面論據是《水滸傳》中的白衣秀士王倫因心胸狹窄而身首異處。不可否認,這兩個論據都能佐證這名學生的觀點。但是,這兩個論據都顯得俗濫,沒有高度,也缺少深度?;诖?,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除了這些眾所周知的普通素材,你還能想到哪些更典型、更權威、更有高度和深度的素材?”經過思考,有學生答“李世民不計前嫌重用魏征”,也有學生答“宋文帝劉義隆心胸狹窄,罔顧國家利益,殺害了‘塞上長城檀道濟,最終導致北伐失敗”,等等。這些論據明顯比藺相如、白衣秀士王倫的事例更有高度。但是,筆者認為,寫作高度和深度不僅僅是拿古人說事,而是要立足現實,要高站位,結合時事,與時俱進,用現實中的重大事件來佐證觀點,如此,文章才能顯出時代的高度。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從當前的國內、國際時事中尋找素材,經過小組討論,學生從中美關系史中搜尋到“中美1972年乒乓外交”的事例,用以佐證“胸懷寬廣,不計前嫌”;也有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搜尋到“中國在抗疫中不計前嫌贏得世界尊重”的例子。這樣的論據不但具有典型性和權威性,更重要的是,它們讓普通的立意顯得有高度、有深度。比如,學生李昱的習作片段:
新冠疫情暴發(fā)之初,世界上一些戴有色眼鏡的國家大肆攻擊中國的抗疫措施;而當疫情在這些國家肆虐時,中國人民以世界抗疫大局為重,不但不計前嫌,而且還伸出援助之手,派出醫(yī)療隊逆行而上,給疫情嚴重的國家和地區(qū)捐助大量的防疫物資,為這些國家的抗疫斗爭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就是心胸寬廣、不計前嫌。
片段緊扣“心胸寬廣天地闊”這個普通的立意,但因為論據本身高、大、上,因而使普通的立意顯得有高度,有深度了。
三、從說理上突出高度和深度
文章的高度和深度不僅表現在立意的高遠和材料的高、大、上等方面,而且還表現在說理或語言的表達上。一篇文章立意普通、選材大眾化,如果能在說理或語言表達上精心打磨,也可以讓平凡、普通的文章顯得有高度、有深度。
說理是議論文的主要內容,站位高的說理能夠彌補立意和選材的不足,也能突出文章的高度和深度。在指導學生寫作前述材料作文時,筆者發(fā)現有學生這樣寫道:
心胸寬廣、不計前嫌是一個人的優(yōu)秀品質,只有那些心胸寬廣的人才能容得下不同的意見,只有那些不計前嫌的人才能贏得對方的尊重。
片段強調了“心胸寬廣天地闊”的立意,應該說沒有什么問題;但從論述角度看,這樣的說理很普通,也很大眾化。如何讓說理變得高、大、上呢?筆者這樣引導學生:“請同學們反復咀嚼‘天地闊,其中的‘天地指什么?”學生紛紛發(fā)言,有學生說“‘天地可指人生”,有學生說“‘天地可指社會發(fā)展”,有學生說“‘天地可指國家進步”,等等。在此基礎上,筆者又加以引導:“既然‘天地能夠高、大、上,‘闊又何嘗不能呢?請大家思考,‘闊除了本意外,還可指什么?”學生有了對“天地”的理解,很快就找出與之對應的“闊”的意義了,大多數學生都能答出“‘闊可指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也有學生答“‘闊可指社會發(fā)展的措施”,還有學生答“‘闊可指提高綜合國力、促進國家強大的方針、路線等”。在學生弄懂了這些之后,筆者讓學生按照說理也要有高度、有深度的要求重寫片段,于是,就有了這樣的優(yōu)秀片段:
心胸寬廣、不計前嫌不僅是人的優(yōu)秀品質,更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軟實力。只有那些心胸寬廣的民族或國家,才能夠敞開懷抱,兼容并蓄。在民族與民族之間、國與國之間,由于歷史原因,存在某些矛盾是正常的,但如何對待這些矛盾卻是檢驗一個國家和民族胸懷是否寬廣的標準,我認為,“不計前嫌”是基礎,立足現實是務實,面向未來是眼界。沒有基礎,何來務實?又何來眼界?
這樣的論述明顯超出了一般的說理,將“心胸寬廣、不計前嫌”置于民族、國家層面,文章的高度和深度也就凸顯出來了。
(作者單位:棗陽市太平鎮(zhèn)第二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