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在光谷一小深入開展“真人教育”理念下的課堂研究中,語文組以“讓教學變成一種探究”為研究方向,以“學生及學生的學”為教學中心,從學習者的角度厘清學什么、怎么學、教什么、怎么教之間的關系,積極構建小學語文“五學”課堂。
“五學”即憶學、自學、互學、練學、展學?!拔鍖W課堂”是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經(jīng)過教師集體研究確定的課堂教學形式,它緊扣課堂教學目標,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憶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預習收獲,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回憶舊知并從舊知自然過渡到新知。通過預習分享、微課反饋、資料共享、舊知監(jiān)測等形式,讓學生由易入難、由淺入深、產生對新知的求知欲。在教學《草原》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分享預習成果,回憶文章內容及自己所遇到的問題。筆者再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視頻,讓學生了解有關草原的資料,將學生帶入草原環(huán)境,這樣就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他們對草原充滿了無限向往,這樣的“憶學”環(huán)節(jié)為課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調。
“自學”是在“憶學”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自主發(fā)現(xiàn),讓學生獲得新知,并主動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嘗試操作(練習)。通過這些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明確了學習目標,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筆者又留給學生獨立閱讀與思考的時間,并要求學生主動分享自己學習的收獲與成果。筆者在執(zhí)教《竹節(jié)人》時,在自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大體了解了竹節(jié)人的制作過程。于是,筆者設計了如右表所示的閱讀任務卡,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解決任務。這樣,學生就能圍繞任務卡有目的地閱讀文章,快速提取有效信息,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梳理文章脈絡的能力也得以提升。
“互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對自學中出現(xiàn)的重點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討論、辯論、驗證、交流中解決問題,加深印象。個別難點問題則通過師生互動解決,讓所有的問題都能在互動中得以突破。筆者在執(zhí)教《記金華的雙龍洞》時,為了引導學生“了解游覽順序”,筆者設計了“互學”環(huán)節(jié)——學生找出文中表示“地點”的詞語后,在小組內合作完成“金華雙龍洞的游覽圖”。經(jīng)過生生互動,學生梳理出了作者的游覽順序:金華城→羅店→雙龍洞口→外洞→空隙→內洞。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借助游覽圖“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如此引導,學生不僅掌握了游記知識和文本的主要內容,而且明確了作者的寫作順序,真正彰顯了“互學”的作用。
“練學”是對學習效果的鞏固,語文教學要給學生留足練習時間,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畫一畫、寫一寫、試一試,通過訓練內化課堂所學,并逐步形成學習能力。筆者在執(zhí)教《開國大典》時,引導學生通過閱兵場面領悟點面結合的描寫方法后,又要求學生自己挑選開國大典中的某一個場面,以記者的身份給觀眾做現(xiàn)場報道。學生學以致用,用自己的語言將文章內容表達出來,提升了口語表達能力。
“展學”的“展”是學習的延續(xù),“展”在教學中有兩層含義:一是展示,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與收獲,享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二是拓展,通過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給學生深入學習提供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廣闊的空間。筆者執(zhí)教《丁香結》時,引導學生讀懂意象“丁香結”文化內涵后,又鏈接了原文的結尾(課文節(jié)選刪除了這一部分):“小文成后一直擱置,轉眼春光已逝。要看滿城丁香,需待來年了。來年又有新的結待人去解——誰知道是否解得開呢?”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此時你心中有什么想說的嗎?”學生結合課文紛紛發(fā)言,這樣就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憶學”“自學”“互學”“練學”“展學”五個環(huán)節(jié)都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和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都緊密聯(lián)系了學生的生活,都以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討論交流、動手操練為主,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體現(xiàn)了“讓教學變成一種探究”的教育理念,真正激活了學生思維。
在“五學課堂”的研究中,我們通過課堂觀察和課后檢測發(fā)現(xiàn):有了“五學課堂”的驅動,教師講得少了,學生學得多了;支離破碎的分析、理解少了,個性張揚的思想碰撞多了。學生從“幕后”走向“臺前”,從被動學習變?yōu)榱酥鲃訉W習,不僅能在課堂中迅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有了更多的表達機會。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大大提高,學習的信心也逐漸增強。
(作者單位:武漢市光谷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