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秉禹 沈陽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
當今世界,音樂教育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就是多元化的音樂教育。對此,奧爾夫早有認識,并在他的音樂教育實踐中貫徹了廣泛吸收、借鑒各種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先進理念。奧爾夫將教學內容建立在全人類音樂文化之上的這一預見性的舉措,使其教學方法在發(fā)展過程中不局限于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音樂文化,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也因此而呈現出開放的態(tài)勢與兼容并蓄的特質[1]。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在進入我國音樂教育領域后,與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產生了互生互利的緊密聯系。一方面,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的民族性、本土化踐行宗旨是其在世界各國各地區(qū)生根和繼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這就意味著奧爾夫音樂教育作為一種外來體系,只有通過吸收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進一步豐富自身課堂教學內容與形式,才能與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相契合。另一方面,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傳統音樂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展現出無限的生命力,能夠為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發(fā)展注入新鮮的活力,成為延續(xù)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先進性的重要教學素材。
我國擁有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資源,但當前傳統民間音樂的傳承卻出現了斷層,甚至有的傳統音樂形式已經瀕臨滅絕,這是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不得不面對的一大問題。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我國傳統音樂受眾老齡化,同時面向年輕群體的傳統音樂教學方式又較為陳舊的現狀有關。因此,為了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繼續(xù)發(fā)展,我們必須解決長久以來的傳統教學方式與當今音樂教育的不相適應問題。當前,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在我國的音樂教育實踐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并被廣泛應用于學前音樂教育,這充分說明了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在我國音樂教育中的適用性與良好作用。將奧爾夫音樂教學方法與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相結合,有助于打破枯燥的傳統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傳統音樂知識的效率,讓學生走進音樂世界、親近傳統音樂,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一般來說,奧爾夫樂器包括有音高的音條樂器和無音高的打擊樂器兩大類。其中,打擊樂器適合初學音樂的兒童。從中國器樂的發(fā)展史中可以看出,鐘、磬、鼓等制作和使用相對于簡單的打擊類樂器來說,出現的時間比管樂器和弦樂器要早,這也說明了器樂的發(fā)展同樣遵循這一規(guī)律[2]。按照現代樂器的分類方法,我國的傳統樂器可以分為體鳴樂器、氣鳴樂器和膜鳴樂器。其中,體鳴樂器的擊奏類如木鼓、木魚等;拍奏類如鈸、碰鈴等;搖奏類的搖鈴,氣鳴樂器的角、螺等。膜鳴樂器的擊奏類鼓、搖奏類貨郎鼓等作為無音高打擊樂器與奧爾夫教學法中的鼓類、木質類、金屬類、散響類等器樂造型相對應,在無音高打擊樂器的教學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至于我國其他的傳統樂器,因為其對學前兒童有一定的難度,本文對此不予探討。
樂器在兒童音樂啟蒙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獨特的作用,因此樂器也是傳統文化融入奧爾夫音樂教育的重要切入點。教師將傳統樂器融入奧爾夫音樂教學課堂,能通過歡快鮮明的鼓點節(jié)奏帶動學生的舞蹈步調和節(jié)奏,同時將傳統音樂與舞蹈有機結合,展現民族的集體性和融合性,從而帶動學生學習傳統樂器、傳承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節(jié)奏感,增強學生自身的樂感,進而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教育目的。
中國傳統音樂與歐洲古典音樂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歐洲古典音樂認為音與音之間的關系是音程,他們通常不研究單個的音,因為單個的音是一個比較簡單、穩(wěn)定的狀態(tài),而且單音與單音之間基本是直線連接。但對于東方民族來說,單音是可以游走的,它是一個流動的、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正如中國的語言,咬字、吐字、歸韻時,嘴唇、口腔、音色、共鳴都會發(fā)生變化,因此每一個字都是一個“過程”。中國傳統音樂的美不僅僅蘊含在每個音里,更在音與音之間的連接過程中。這種連接是曲線的,百轉千回,有無數種可能性。單音的千變萬化加上音與音之間的百轉千回,形成了不同的音腔,而這也正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靈魂所在。
通過對人類成長過程的研究,奧爾夫發(fā)現音樂是人類的本能反應,音樂、動作和舞蹈這三者是可以合為一體的,只不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逐漸喪失了這種音樂本能,因此音樂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喚醒人們的音樂本能[3]。這一理念體現在教育實踐中,就是奧爾夫提出的音樂的原本性,即在教育行為上將音樂、語言和動作融為一體。而能夠將這三者融為一體最基本也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節(jié)奏,所以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就是音樂、語言、動作三位一體,并以節(jié)奏將三者連接、貫穿其中。而中國古典詩詞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性,而且還特別講究韻律,與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中的節(jié)奏要求是一致的。加之當前音樂教材中古詩詞歌曲的比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明顯增加,在奧爾夫音樂教學中融入古典詩詞,以促進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已是一大趨勢。對此,教師有必要充分了解古典詩詞歌詞的歷史脈絡與分類、音樂特征、演唱風格,明確其誦讀規(guī)律、吟誦方法等,并主動收集相關音樂素材,如當地吟誦調、民謠等,以便將古典詩詞正確運用到奧爾夫教學法中。
奧爾夫教學法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不但對我國的音樂教育發(fā)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與我國的本土文化也相互適應、相融合,能夠促進中國優(yōu)秀傳統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4]。傳統民間音樂是我國傳統音樂的基礎,在我國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中占據著絕對優(yōu)勢的比例和重要的地位。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各民族均有著自己難以磨滅的文化傳統,音樂元素更是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充分體現出了我國的民族語言特點、思想感情和歷史文化。像戲曲、民歌、舞蹈等都是很好的音樂教學素材,因此,在確定奧爾夫音樂教學的內容時,教師一定要考慮將當地的音樂元素和民族特點。
為了增添生活樂趣、改善生活環(huán)境,廣大人民群眾自創(chuàng)了各種通俗易懂、易于傳頌的歌曲形式。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其已經成為一種地方特有的音樂文化。民族歌曲具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表達了人們對生活、對未來的一種美好憧憬。奧爾夫教學法十分重視生活中的音樂體驗,重視民族傳統音樂,因此將地方民歌引入課堂教學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可以使音樂課堂的氣氛煥然一新。不論是哪一種教學方法都是為了在音樂中陶冶學生情懷,使其能夠感受音樂、欣賞音樂和創(chuàng)造音樂,所以不論是奧爾夫教學法還是國內音樂教育方法,都要以本民族文化為基石,開展音樂教學活動[5]。
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們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的地方戲曲常被音樂家們戲稱為“戲曲活化石”,如湘西花燈、辰河高腔、黃梅戲等優(yōu)秀的地方戲曲。地方戲曲或慷慨激昂,或如泣如訴、易唱易和,講述著那許許多多美麗的傳說和風土人情,表達了當地人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教師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戲曲作為教學內容,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我國傳統民間音樂的了解和傳承。
綜上所述,傳統民間音樂中的民間歌曲、說唱音樂、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戲曲音樂與奧爾夫教育體系中的嗓音造型、動作造型、器樂造型和綜合訓練四部分訓練課程呈現出較為清晰的對應關系[6]。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所提倡的將兒童自然引入學習狀態(tài)及其即興性、原本性的教育特點與傳統民間音樂由勞動人民自發(fā)進行口頭創(chuàng)作并口耳相傳、口傳心授的發(fā)展特征具有一致性,這將使得傳統民間音樂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發(fā)揮出獨特的作用。因此,將傳統民間音樂融入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切實可行的,也是符合奧爾夫教學內容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