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2212)
近代中國海關外籍稅務司制度是列強侵華的產(chǎn)物,最初試行于上海,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推廣到各通商口岸。第一任海關總稅務司是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在職時間是1859—1863年。第二任海關總稅務司是赫德(Robert Hart),在職時間是1863—1911年。赫德接任李泰國時非常簡單,清政府直接將李泰國免職,然后任命赫德為總稅務司。但是赫德的繼任者問題就沒有這么簡單了,其中有赫德的推薦,英國的干涉,還有赫德與清政府的抗爭。有關赫德繼任者問題的討論,學界已有相關成果(1)主要包括: Stanley F.Wright,Hart and the Chinese Customs,Belfast:Wm.Mullan & Son LTD,1950,p.698;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0頁;苑琛:《接班人之困:赫德繼任人選交涉與中英海關控制權的爭奪》,《暨南史學》2018年第3期。,主要研究了甲午戰(zhàn)爭之后赫德繼任者的相關問題,而且都沒有利用赫德日記,所以筆者不揣淺陋,利用赫德日記以及英國外交檔案對該問題重新做一系統(tǒng)的梳理與探討,還請方家指教。
外籍稅務司制度雖然是列強侵華的產(chǎn)物,但是列強對于總稅務司的人選原則上是不能干預的。1858年的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海關稅則》第10款規(guī)定:“通商各口收稅如何嚴防偷漏,自應由中國設法辦理,條約業(yè)已載明;然現(xiàn)已議明,各口畫一辦理,是由總理外國通商事宜大臣或隨時親詣巡歷,或委員代辦。任憑總理大臣邀請英(法、美)人幫辦稅務并嚴查漏稅,判定口界,派人指泊船只及分設浮樁、號船、塔表、望樓等事,毋庸英(美)官指薦干預。”(2)《(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海關稅則》(咸豐八年十月初三日)、《(中法)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海關稅則》(咸豐八年十月十九日)、《(中美)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海關稅則》(咸豐八年十月初三日),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匯編》第1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2年版,第118、135、139—140頁。所以無論是李泰國的任命和免職,還是赫德的任命,都是由清政府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進行的,沒有受到列強的干擾。
其實總理衙門很早就開始考慮赫德的繼任者問題,以防赫德死去或離開,或是被撤職。1865年7月30日,赫德給出的人選包括稅務司狄妥瑪(Thomas Dick,英國人)、稅務司日意格(Prosper Marie Giquel,法國人)和稅務司馬福臣(A.MacPherson,英國人),赫德認為他們“是最好的人——他們?nèi)加袃?yōu)秀的品格”。(3)[美]布魯納等編、陳絳譯:《赫德與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赫德日記(1863—1866)》,1865年7月30日,中國海關出版社2005年版,第388頁。1875年6月26日,赫德向總理衙門提出的繼任者候選人包括稅務司柏卓安(John McLeavy Brown,英國人)、稅務司德璀琳(Gustav von Detring,德國人)、稅務司吉羅福(George B.Glover,美國人)與稅務司日意格。赫德認為,綜合考慮,柏卓安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是他很難得到別人認可。吉羅福最易得到別人認可,但他的漢語卻太差。而德國人會反對任命一位法國人做總稅務司,法國人則會反對一個德國人做總稅務司。所以赫德認為指定自己的繼任者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但是他和總理衙門之間對這個問題應該有某些共識。(4)Hart’s Journals,Vol.21,Kept in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赫德日記》藏地相同,下不一一注出。),June 26,1875.
這一時期,赫德所推薦的人選既包括英國人,也包括法國人、德國人與美國人,可以說赫德在推薦總稅務司繼任者時所秉持的原則是才能與人品。但是隨著赫德的弟弟赫政(James Henry Hart, 1867年進入中國海關)與其妻弟裴式楷(Robert Edward Bredon,1872年進入中國海關)先后進入中國海關,赫德在考慮其繼任者時就開始有所偏向了。1877年3月21日,赫德向總理衙門建議任命裴式楷與德璀琳在自己遇到不測時聯(lián)合代理總稅務司。(5)Hart’s Journals,Vol.24,March 21,1877.同時赫德開始著手培養(yǎng)赫政。他在1879年6月23日的日記中寫道:“裴式楷即將歸國結婚,11月份才能回來,第一個念頭是任命德益(Ivar Munthe Daae)為代理總理文案稅務司。但是我現(xiàn)在要改變主意,我想應該讓赫政做4個月的代理總理文案稅務司,一方面是萬一我生病,可以有兩個人在身邊;一方面是確保赫政、總理衙門、中國海關和全世界習慣于這一職位上是他的名字;還有一方面是讓他準備在裴式楷兩三年后休長假時接替這一職位?!?6)Hart’s Journals,Vol.25,June 23,1879.
隨著赫德在中國影響力的增強,各國都對赫德的繼任者有著自己的想法。1879年7月2日赫德接到德璀琳來信稱,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私下拜訪李鴻章,表示如果赫德病了,柏卓安應該繼任海關總稅務司。(7)Hart’s Journals,Vol.25,July 2,1879.美國駐華公使西華(George Frederick Sward)也曾覬覦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職位。(8)Hart’s Journals,Vol.25,December 7,1879.1880年1月2日威妥瑪告訴赫德,德國與其他列強都希望自己國家的人或者一位中國人成為赫德的繼任者。對此赫德表示理解,因為如果他們自己國家的人成為總稅務司,他們就可以推行自己的政策,并避免赫德的反對,而且他們也看到中國希望利用中國人。(9)Hart’s Journals,Vol.25,January 2,1880.
以上無論是赫德所提名的繼任者名單,還是各國公使對于赫德繼任者所持各自的想法,因為赫德的在職,都沒有機會成為現(xiàn)實。赫德繼任者第一次從提名到幾乎真正成為現(xiàn)實,是出現(xiàn)在1885年赫德被任命為英國駐華公使之時。1885年春,英國駐華公使巴夏禮(Harry Smith Parkes)突然因病去世,英國外交部任命赫德為新任英國駐華公使。這一突如其來的任命讓赫德感到措手不及,在公使與總稅務司之間難以抉擇,其中最讓其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總稅務司的繼任者問題。伴隨著駐華公使任命到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赫德就任英國駐華公使,那么誰將會接任其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職務,赫德第一時間想到的當然是他的弟弟赫政。而總理衙門大臣許庚身建議由赫德推薦兩名候選人,然后再由總理衙門來挑選任命。(10)Hart’s Journals,Vol.30,April 28,1885.
起初總理衙門支持赫德接受英國駐華公使的任命,所以表示赫德的繼任者可以由其推薦,然后他們來任命。但是隨著慈禧太后表示希望赫德留任總稅務司,總理衙門對于赫德繼任者的產(chǎn)生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8月3日總理衙門告訴赫德他們準備任命一位中國官員與赫德的提名者一起擔任總稅務司一職。對此赫德只能接受,他推薦了赫政。慶親王奕劻表示贊同,但是他讓赫德給出三四個名字,這樣看上去好像是他們自己從這些人中選出了赫政。(11)Hart’s Journals,Vol.30,August 3,1885.《赫致金第Z/227函》(1885年8月8日),《中國海關密檔》第4冊,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45頁。赫德給總理衙門的推薦名單包括:漢南(Charles Hannen)、裴式凱、 赫政、 吳得祿(F.E.Woodruff )與德益。(12)Hart’s Journals,Vol.30,August 12,August 14,1885.雖然總理衙門已經(jīng)答應會從赫德給的名單中選擇赫政,但是赫德對于給赫政安排一個中國同事感到非常不安,認為自己的離開使海關處于危險境地,而如果他留在海關,將能夠保護它(13)《赫致金第286號電》(1885年9月1日),《中國海關密檔》第8冊,第498頁。,所以赫德最終決定放棄英國駐華公使的職位而繼續(xù)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14)Hart’s Journals,Vol.30,August 22-24,1885.
經(jīng)過此番駐華公使與總稅務司之間的艱難抉擇,赫德感覺到此次自己最終忍痛放棄駐華公使的職位,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沒有提前安排好總稅務司繼任者的事務,所以他在決定選擇留任總稅務司時就向總理衙門提出了一個計劃:總理衙門任命一位大臣專門管理海關事務,并為總稅務司指派一名副總稅務司。這一計劃得到慶郡王奕劻的贊同。(15)Hart’s Journals,Vol.30,August 22,1885.但是這一計劃并沒有馬上實施。此后赫德為了讓赫政繼續(xù)積累成為總稅務司的政治資本而先是派其赴中越邊境幫助中法勘界,后又派其往西藏幫助中英藏印交涉。
公使風波后,赫德一直感到很疲憊,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但是為了能夠使赫政成為自己的繼任者,他一直堅持著。赫德在1889年4月14日的日記中寫道:“如果赫政從西藏出來,我就要回家了。”(16)Hart’s Journals,Vol.35,April 14,1889.他在1890年8月3日的日記中又寫道:“我一直在這兒堅持有三個原因:1.保證赫政成為總稅務司;2.為赫承先(Bruce Hart,赫德之子)掙得某些好處;3.盡力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17)Hart’s Journals,Vol.37,August 3,1890.但是不知是因為等的時間太久,還是因為家庭原因,當1896年赫德讓正在歐洲休假的赫政來北京代理總稅務司,自己好休一個長假時,赫政不僅沒回來,而且還辭去了中國海關的職務。(18)Stanley F.Wright,Hart and the Chinese Customs,p.698.赫政的辭職使赫德希望赫政繼任總稅務司的愿望徹底破滅。
這一時期,盡管英國駐華公使與其他國家的公使都對赫德繼任者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無論是赫德向總理衙門提出自己的推薦名單,還是想方設法使赫政成為自己的繼任者,都沒有受到英國或其他國家的干涉。
由于《天津條約》中已經(jīng)規(guī)定了各國不得干涉總稅務司的挑選與任命,所以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前,各國并沒有干預過赫德繼任者的人選問題。但是,隨著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國的失敗,三國干涉還遼的成功,以及隨之而來的俄法借款、英德借款、英德續(xù)借款和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開始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而對于赫德的繼任者,各國也都開始覬覦。(19)參見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分)》,第388頁。赫德繼任者不再單純是赫德與總理衙門之間的事。許多學者認為,在讓赫政成為其繼任者的愿望破滅后,赫德開始轉(zhuǎn)而支持他的妻弟裴式楷成為自己的繼任者。(20)參見Stanley F.Wright,Hart and the Chinese Customs,p.698;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分)》,第390頁。這一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在赫政之后,赫德所中意的繼任者是總理文案稅務司賀璧理(Alfred Edwar Hippisley)。1896年4月30日,赫德在日記中寫道:“與賀璧理進行了交談,我說很可能他會繼任我為總稅務司……我說我一直在等待赫政或裴式楷,但是兩者都遲遲不來,或許根本不會來了,即使來,也不想久呆。我一直希望赫政成為我的繼任者,但是因為他們兩個的行蹤都不確定,很可能這一任命會落到他的頭上。而且總稅務司必須是英國人,英國人是唯一不受自己政府干擾而為中國政府服務的民族。”(21)Hart’s Journals,Vol.47,April 30,1896.
如果按照之前的推薦模式,賀璧理或許會順利地成為赫德的繼任者,但是此時英國外交部與英國駐華公使開始插手赫德繼任者問題。英國外交部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Claude Maxwell MacDonald)不同意賀璧理成為赫德的繼任者。1897年5月28日,竇納樂告訴赫德,他已接到英國外交部兩封關于赫德繼任者問題的電報,英國外交部對該問題非常關心,詢問赫德是否已經(jīng)有合適的人選。赫德與竇納樂最后商定將裴式楷報告給英國外交部。(22)Hart’s Journals,Vol.50,May 28,1897.很快英國外交部同意裴式楷作為赫德的繼任者。6月1日竇納樂告訴赫德,英國外交部要求赫德安排裴式楷作為他的繼任者。(23)Hart’s Journals,Vol.50,June 1,1897.7月赫德致函裴式楷稱,自己打算在明年3月休假,要求他12月份回北京,并補充說可能自己不會再回到中國。但是裴式楷對此表示懷疑。為了打消裴式楷的疑慮,竇納樂表示,赫德已經(jīng)承諾明年3月份休假,總稅務司的職位隨時都可能會成為空缺。這樣裴式楷才最終決定回到北京。(24)Memorandum by Mr.Somers Cocks(January 12,1903),F.O.17/1768,Kept in the British National Archives,p.108.9月7日英國外交部大臣沙里士伯(Salisbury)與英國外交部官員博迪(F.Bertie)向裴式楷做出保證,當赫德退休后將會支持他成為其繼任者。(25)Letter from Bredon to Townley(February 7,1903),F.O.17/1768,pp.171-172.
本來裴式楷就在赫德繼任者的考慮之中,只不過之前因為赫政的緣故,赫德不可能優(yōu)先考慮他。1897年12月裴式楷從英國回到北京,根據(jù)1885年已經(jīng)為總理衙門所贊同的計劃,赫德任命他為副總稅務司,并被總理衙門批準。(26)Hart’s Journals,Vol.51,December 10,December 30,1897,January 4,1898.雖然按照英國外交部的意思,裴式楷已經(jīng)被安排為赫德的繼任者,并被任命為副總稅務司,但是面對列強對總稅務司一職的虎視眈眈,英國外交部還是感覺不夠保險,于是便趁與清政府商談英德續(xù)借款之機,強迫總理衙門以照會形式允諾“嗣后仍照以前辦法,聘用英人為總稅務司”,但是總理衙門加了一個限定:“將來他國各口貿(mào)易較多于英國,則屆時自不必聘用英人矣?!?27)《總理衙門致英國公使照會》(光緒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三日),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匯編》第1冊,第733頁。
假如此時赫德退休回國,裴式楷自然會順理成章地成為總稅務司,有關赫德繼任者問題的討論也就結束了,但是赫德卻遲遲沒有退休,甚至連休假都沒有,從而使其繼任者問題更加復雜化。裴式楷興沖沖地從英國回到北京,本指望赫德很快就會退休,但是他不久就發(fā)現(xiàn)這一愿望不知何時才能實現(xiàn)。1900年1月9日,眼看赫德又在積極參與中外修約的事情,退休之日遙遙無期,裴式楷實在等不下去了,他直截了當?shù)貑柡盏陆酉聛淼膭酉蚴鞘裁?,因為英國外交部與竇納樂告訴他,赫德已經(jīng)許諾1898年春天就會離去。對此,赫德極力否認,他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這樣的事情,可能談到過“第二年春天”休假,但是從來沒有談到過離去或留下的問題,更沒有承諾過離去。(28)Hart’s Journals,Vol.56,January 9,1900.
赫德的堅持使他經(jīng)歷了義和團運動的風暴,而由于使館被圍,赫德與裴式楷生死未卜,赫德繼任者問題又開始發(fā)生新的變化。1900年7月11日英國外交部邀請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稅務司金登干(James Duncan Campbell)與中國協(xié)會名譽秘書卦德瑞(Guadry)商討萬一赫德與裴式楷被殺赫德的繼任者問題。最終賀璧理被選中,因為他有能力,工作努力,精通中文與法文,更重要的是他只有51歲。(29)Memorandum by F.Bertie (July 11,1900),F.O.17/1768,pp.35-37.但是隨著使館解圍,赫德與裴式楷安然無恙,賀璧理繼任赫德為總稅務司的計劃也就胎死腹中了。
使館解圍后,赫德派裴式楷去上海幫助進行中英馬凱條約的談判,而自己卻投身于中外議和以及其他善后工作,絲毫沒有退休的打算,這令裴式楷感到焦急萬分,并開始向英國駐華公使薩道義(Ernest Mason Satow)進行抱怨。但是此時裴式楷已經(jīng)不再是英國外交部中意的赫德繼任者的候選人,英國外交部開始重新認真考慮赫德繼任者的問題。赫德的健康問題令人擔憂,而一旦赫德倒下那么其他列強可能會試圖組織一個國際委員會來管理海關,而且如果不提前安排好英國籍的繼任者候選人,那么其他列強就會有時間來設法反對一名英國籍繼任者。所以必須立即對赫德繼任者問題做出決定??傮w上來說,英國外交部主要考慮從中國海關英籍稅務司里面進行選擇。而在中國海關中,英國外交部認為裴式楷與賀璧理是最佳人選。綜合考慮后,英國外交部認為,雖然賀璧理不是一個理想的人選,但他是能夠得到的最好人選了,所以應該將其作為赫德退休后的繼任者。而對于裴式楷,英國外交部認為,1897年讓他作為赫德繼任者的承諾是建立在赫德當時立即退休的前提之下的。(30)Memorandum by Mr.Somers Cocks(January 12,1903),F.O.17/1768,pp.107-127.
英國外交部就赫德繼任者問題做出決定后,于1903年1月25日電令英國駐華代辦燾訥里(R.G.Townley)告訴裴式楷,他們已經(jīng)決定支持賀璧理作為赫德的繼任者,而他們在1897年對其所做承諾只適用于當時的環(huán)境,而不是永久有效。(31)F.O.to Mr.Townley (January 25,1903),F.O.17/1768,p.141.而燾訥里不僅將英國外交部有關赫德繼任者的最新決定函告裴式楷,也于1月30日面告赫德。赫德對于英國外交部的決定,內(nèi)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是同情裴式楷的。他在1月30日的日記中寫道,英國外交部的決定“對裴式楷來說,將會是一個沉重的打擊”。(32)Hart’s Journals,Vol.63,January 30,1903.但是另一方面,他也不想違背英國外交部的意愿提名裴式楷繼任總稅務司,同時他也不想提名賀璧理,因為作為英國外交部的提名者,賀璧理將會遭到其他國家使館的反對。(33)Hart’s Journals,Vol.63,January 31,1903.很快赫德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由裴式楷擔任一段時間總稅務司,退休后再提名賀璧理。但燾訥里拒絕接受赫德的方案。(34)Mr.Townley to F.O. (February 26,1903),F.O.17/1768,p.167.
在通知賀璧理英國外交部有關赫德繼任者的最新決定后(35)Mr.Townley to Mr.Hippisley (March 11,1903),F.O.17/1768,p.182.,燾訥里于1903年4月21日告訴赫德,英國外交部希望他能夠?qū)①R璧理調(diào)到北京,以防他生病或發(fā)生其他事情時可以及時接管海關。赫德答稱現(xiàn)在不行,因為目前賀璧理還需要在上海幫助進行中外商約談判。但是,南京海關稅務司安格聯(lián)(Francis Arthur Anglen)馬上就要到北京擔任總稅務司署總理文案稅務司。赫德強調(diào)說,安格聯(lián)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如果不是因為有裴式楷與賀璧理,他將會提名安格聯(lián)做他的繼任者。(36)Mr.Townley to F.O. (April 21,1903),F.O.17/1768,pp.186-187.英國外交部對于赫德給出的理由也無法反駁,而且赫德安排一名英國籍稅務司在身邊也使英國外交部對于海關大權旁落的焦慮舒緩了許多,所以將賀璧理調(diào)京之議也就暫時擱置下來。而隨著賀璧理調(diào)京之議的擱置,赫德繼任者的問題也隨之暫時擱置下來。
赫德雖然表面上尊重英國外交部有關其繼任者的決定,但他其實另有打算。1904年底,赫德打算請假回國休假,外務部沒有同意。赫德表示,只要身體允許,他很愿意繼續(xù)留下來,但是他最終總是要離開的,應該為此而提前準備。對于其繼任者,赫德說英國人不想要裴式楷,而裴式楷卻是他要推薦的人,任何英國支持的人選都會遭到其他列強的反對,而要阻止列強成立一個全新的委員會,則最好由他自己成立一個由稅務司組成的委員會與其一起管理海關。這樣當赫德離開或發(fā)生什么事情時,就不會有什么麻煩或僵局了。(37)Hart’s Journals,Vol.67,December 6,1904.
只要赫德不退休,其繼任者問題就沒那么緊急,所以自1903年春英國外交部就赫德繼任者問題忙碌了一陣之后就漸漸歸于寂靜。1906年5月,稅務處成立,海關由原來隸屬于外務部,改吏稅務處。隨著稅務處的成立,身體日漸衰弱的赫德開始考慮退休問題,有關其即將退休的謠傳也使英國外交部再次將確定赫德繼任者作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此時賀璧理由于自己的健康問題而已不再是英國外交部的確定人選,稅務司白萊喜(James Brazier)也成為英國外交部的考察對象。在赫德繼任者人選不明的情況下,英國外交部于8月17日電令英國駐華代辦康乃吉(Lacelot Douglas Carnegie)轉(zhuǎn)告赫德,英國政府希望他不要退休,并希望知道他退休前對未來海關管理所做安排。緊接著英國外交部又于8月20日電令康乃吉向赫德轉(zhuǎn)達英國政府對他的支持與信任,并希望他能夠在總稅務司職務上盡可能堅持久一點。(38)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Appointment of Sir R.Hart’s Successor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F.O.881/8818,Kept in the British National Archives,p.9,pp.1-13,pp.13-14.赫德答允盡可能繼續(xù)堅持下去,最早也不會在來年復活節(jié)前退休。(39)Hart’s Journals,Vol.71,August 31,1906.
雖然赫德已經(jīng)答應英國外交部盡可能堅持,但是自己的身體狀況已經(jīng)不允許他堅持太長時間,所以他的繼任者問題依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赫德依然支持裴式楷作為自己的繼任者,因為是他讓裴式楷又回到中國,自己不能再推薦其他人了。但是英國外交部拒絕接受裴式楷,認為他不受海關的歡迎,希望赫德推薦其他人選。赫德認為賀璧理可以,但是身體不好。年輕人中安格聯(lián)最優(yōu)秀,但是非要讓他推薦的話他會推薦稅務司好博遜(Herbert Edgar Hobson)。眼見英國外交部依然不接受裴式楷,赫德建議目前最好不要變動,他將請長假回國,不提退休的事,這樣就可以有助于渡過這一難關了。(40)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Appointment of Sir R.Hart’s Successor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F.O.881/8818,Kept in the British National Archives,p.9,pp.1-13,pp.13-14.其實赫德是想將這件事繼續(xù)拖下去,然后再找機會實現(xiàn)自己心中對于繼任者的安排。
雖然赫德想將其繼任者的問題繼續(xù)拖延下去,但是英國外交部可不想再拖下去了。再三權衡之后,英國外交部最終決定還是繼續(xù)支持賀璧理,并于12月20日將此電告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John Newell Jordan)。朱爾典認為應將此通知赫德與中國政府,幫助賀璧理得到認可。(41)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Appointment of Sir R.Hart’s Successor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F.O.881/8818,Kept in the British National Archives,p.9,pp.1-13,pp.13-14.1907年1月2日朱爾典告訴赫德,英國外交部不接受裴式楷,但好像支持賀璧理,由赫德決定是賀璧理還是除裴式楷之外的另一個人。此外,朱爾典還告訴赫德,稅務大臣唐紹儀告訴他,中國政府也不接受裴式楷。(42)Hart’s Journals,Vol.72,January 2,1907.赫德支持裴式楷,但英國外交部與中國政府又都不接受裴式楷,而赫德又不想接受英國外交部所支持的賀璧理。為了解決這一困境,赫德向朱爾典提出一個計劃:他只是請假,然后提名3或4個繼任者候選人名單(裴式楷、好博遜、賀璧理與安格聯(lián))(43)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Appointment of Sir R.Hart’s Successor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F.O.881/9083,Kept in the British National Archives,p.2,pp.3-4,p.4.,他不在期間由裴式楷代理,之后再由中國政府從中選擇一位做總稅務司。但是他這一計劃被朱爾典否定了,因為英國外交部希望這個問題馬上解決,而賀璧理就是最佳人選。(44)Hart’s Journals,Vol.72,January 3,1907.隨后朱爾典將英國外交部的決定告訴了唐紹儀,唐紹儀又告訴了慶親王奕劻。唐紹儀和奕劻的意見是赫德堅持越久越好,他們不會任命一位英國反對的人選,但是在與其一起工作之前,也不能接受賀璧理。(45)Hart’s Journals,Vol.72,January 26,1907.在稅務處的催促下,赫德決定將賀璧理調(diào)到北京總稅務司署擔任郵政稅務司。(46)Hart’s Journals,Vol.73,February 23,March 4-5,1907.
雖然赫德表面上尊重英國外交部與中國政府的決定,但是實際上他仍然與裴式楷站在一邊,因為他感覺裴式楷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他在2月5日告訴朱爾典,雖然知道裴式楷不會被接受,但也要設法將其列入其繼任者的提名中。(47)Hart’s Journals,Vol.73,February 5,1907.并于2月9日和2月27日寫信給英國外交部大臣格雷(E.Grey),為裴式楷說好話,希望在裴式楷成為其繼任者問題上能有所轉(zhuǎn)寰。(48)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Appointment of Sir R.Hart’s Successor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F.O.881/9083,Kept in the British National Archives,p.2,pp.3-4,p.4.但是英國外交部的態(tài)度非常堅決,他們所中意的是賀璧理而不是裴式楷。(49)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Appointment of Sir R.Hart’s Successor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F.O.881/9083,Kept in the British National Archives,p.2,pp.3-4,p.4.
清政府與英國政府都希望赫德能夠繼續(xù)堅持下去,這樣就可以暫時不用處理其繼任者的問題了,但是赫德的身體已經(jīng)不允許他繼續(xù)呆在中國,而隨著他回國日近,其繼任者問題又被提上日程。1907年9月初,赫德向稅務處報告了來年春自己回國的打算,但是為了避免繼任者問題,他只是休假。(50)Hart’s Journals,Vol.75,September 1,September 3,1907.9月14日朱爾典告訴赫德,英國外交部對裴式楷的態(tài)度沒有改變,而赫德也告訴了朱爾典自己休假的動向。朱爾典隨即將此電告英國外交部。(51)Hart’s Journals,Vol.75,September 14,1907.英國外交部通過朱爾典以及中國駐英公使李經(jīng)方的努力,取得中國政府口頭承諾不會任命裴式楷為總稅務司。(52)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Appointment of Sir R.Hart’s Successor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F.O.881/9083,pp.6-8.但是實際上裴式楷受到許多中國官員的支持,再加上赫德個人的影響力,所以在1908年1月21日赫德向稅務處請假,并推薦裴式楷做代理總稅務司后(53)Hart’s Journals,Vol.76,January 21,1908.,很快得到了清政府的批準。(54)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Appointment of Sir R.Hart’s Successor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F.O.881/9350,Kept in the British National Archives,p.2,p.2,p.3.赫德認為清政府任命裴式楷為代理總稅務司為其日后成為總稅務司鋪平了道路,他在1月31日的日記中寫道,自己五十年耕耘使海關在中國取得顯赫地位,善于交際的裴式楷將會進行收獲。(55)Hart’s Journals,Vol.76,January 31,1908.但是2月3日朱爾典告訴赫德,英國政府不會接受裴式楷被實際任命為總稅務司,并認為也不會接受其代理總稅務司的任命。(56)Hart’s Journals,Vol.76,February 3,1908.面對英國政府的反對,赫德的策略是保持沉默,一年后英國外交部可能會悄悄撤回反對,允許裴式楷被任命為總稅務司。但是裴式楷堅決要求赫德致電格雷,繼續(xù)為其說項。(57)Hart’s Journals,Vol.76,February 8,1908.2月9日赫德讓朱爾典電告格雷,在其請假期間,裴式楷已經(jīng)被任命為代理總稅務司,接受這一任命不會對英國利益造成傷害,而反對諭令將會傷害中國人的感情,甚或引來外交干涉,為海關帶來麻煩。希望英國外交部重新考慮,并建議允許裴式楷代理總稅務司一年的實驗期。(58)Hart’s Journals,Vol.76,February 9,1908.格雷的回復是,英國政府的觀點已充分表達,沒有什么可以補充的了。(59)Hart’s Journals,Vol.76,February 12,1908.言外之意是英國外交部不同意裴式楷代理總稅務司的任命。(60)Hart’s Journals,Vol.76,February 29,1908.但是諭旨已下,也不能輕易更改,所以經(jīng)過朱爾典與外務部的反復交涉,最終雙方達成妥協(xié):中國政府無意實際任命裴式楷為總稅務司,一年后,如果赫德不能回華,中國政府將任命赫德的繼任者,但不能是裴式楷。(61)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Appointment of Sir R.Hart’s Successor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F.O.881/9350,Kept in the British National Archives,p.2,p.2,p.3.赫德于4月22日離開北京,并于5月2日從上海乘船回英國。(62)Memorandum respecting the Appointment of Sir R.Hart’s Successor as Inspector General of Chinese Customs,F.O.881/9350,Kept in the British National Archives,p.2,p.2,p.3.至此,赫德繼任者問題的爭論又暫告一段落。
1909年春,赫德一年的假期將盡,赫德能否歸華與其繼任者問題再次受到英國外交部的關注。4月22日赫德拜訪了格雷,表示不再推薦裴式楷為其繼任者,回華后將安排他休假與退休。赫德認為,在稅務司中,最優(yōu)秀者當屬歐禮斐(Charles Henry Oliver)與安格聯(lián)。(63)“Sir Edward Grey to Sir J.Jordan ”(April 27,1909),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Part 64,F.O.405/190,Kept in the British National Archives,pp.344-345.但是不久,赫德就因為健康原因而再次向清政府請假一年,并向格雷表示,如果被清政府問及繼任者問題,將推薦歐禮斐。(64)“Sir Edward Grey to Sir J.Jordan” (June 26,1909),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Part 64,F.O.405/190,p.385.此時清政府不斷催促赫德回華,而赫德由于健康原因,行止未定。但到1910年1月份,赫德已不可能再回中國了,他因中風而偏癱。(65)“Sir R.Hart to Sir Edward Grey” (January 29,1910),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Part 66,F.O.405/199,Kept in the British National Archives,p.65.所以英國外交部決定向清政府施壓,實現(xiàn)其所做承諾,即任命裴式楷之外的人為赫德繼任者。(66)“Sir Edward Grey to Sir J.Jordan” (February 2,1910),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Part 66,F.O.405/199,p.65.2月4日英國駐華代辦麻穆勒(M.W.G.Max Müller)告訴外務部尚書梁敦彥,英國政府希望中國政府兌現(xiàn)1908年2月份所做承諾。梁敦彥答稱中國政府一直準備兌現(xiàn)自己的承諾,只是在等待赫德回華,還沒有收到有關赫德病情的信息,將會電詢中國駐英使館相關情況。同時表示,由于赫德本人的反對,中國政府不會任命英國政府所中意的賀璧理為總稅務司。(67)“Mr.Max Müller to Sir Edward Grey ”(February 4,1910),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Part 66,F.O.405/199,pp.65-66.此時英國政府也已放棄只支持賀璧理成為總稅務司。3月4日麻穆勒在給格雷的電報中猜測歐禮斐將會被中國政府任命為赫德的繼任者,對此不應反對。(68)“Mr.Max Müller to Sir Edward Grey ”(March 4,1910),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Part 66,F.O.405/199,p.86.格雷在回電中表示同意。(69)“Sir Edward Grey to Mr.Max Müller” (March 5,1910),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Part 66,F.O.405/199,p.87.但是實際上中國政府選擇的并不是歐禮斐,而是安格聯(lián),而且是按照赫德所預先設計的辦法選擇的,即赫德給出了5個候選人名單,依次是:安格聯(lián)、柏卓安、賀璧理、好博遜和歐禮斐,中國政府從中選擇一位作為赫德的繼任者。(70)Stanley F.Wright,Hart and the Chinese Customs,p.850.3月25日麻穆勒電告格雷,3月22日的諭旨已經(jīng)任命安格聯(lián)為代理總稅務司。(71)“Mr.Max Müller to Sir Edward Grey” (March 25,1910),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Part 66,F.O.405/199,p.98.對此,格雷表示滿意。(72)“Sir Edward Grey to Mr.Max Müller” (March 30,1910),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Part 66,F.O.405/199,p.104.至此,對于赫德繼任者問題的爭論終于落下帷幕。
晚清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zhì)使赫德繼任者問題由一個內(nèi)政問題變成了外交問題,而且變得非常復雜。首先,赫德繼任者問題不僅僅是牽涉到英國。列強環(huán)伺,都想爭奪這塊肥肉,但是由于英國對華貿(mào)易的優(yōu)勢而最終由英國拔得頭籌,使清政府承諾赫德之后總稅務司還繼續(xù)任用英國人。雖然清政府無法與其抗衡,但是也給這一承諾增加了一個條件,就是英國對華貿(mào)易不再占優(yōu)勢時這一承諾就失效,以示抗爭。其次,赫德繼任者問題是一個內(nèi)政與外交相互糾纏的復雜問題。因為赫德為中國與海關所做的巨大貢獻,使赫德在中國的地位非常特殊,清政府非常尊重赫德在其繼任者問題上的意見,所以即使清政府對英國政府所支持的赫德繼任者沒有意見,如果赫德反對,英國政府的意愿也會無法輕易實現(xiàn)。赫德繼任者問題的這種特殊性使赫德與清政府能夠相互支持,不斷與英國外交部及其在華外交人員虛與委蛇,不斷拖延抗爭,最終使英國政府在赫德繼任者問題上精疲力竭,不得不同意按照赫德的方式由中國政府任命其繼任者。再次,赫德繼任者問題的復雜性還在于其裙帶關系。在最有可能成為赫德繼任者的人選中,赫政是赫德的弟弟,也是赫德最中意的人選,因為自己放棄而出局。賀璧理與赫德沒有裙帶關系,裴式楷是赫德的妻弟,所以裴式楷出來競爭時賀璧理就自然出局了,而且日后賀璧理即使有英國政府的支持也沒能翻盤。而赫德為了使裴式楷能夠成為自己的繼任者實際上已經(jīng)公然與英國外交部抗爭了。試想如果裴式楷不是赫德的妻弟,老誠持重的赫德很難想象會與英國外交部抗爭。而在裴式楷之外,赫德還有一步暗棋——安格聯(lián)。安格聯(lián)是赫德同學的兒子,并且赫德還是安格聯(lián)兒子的教父。赫德繼任者之爭,最終以赫德與清政府共同支持的安格聯(lián)的勝出落下了帷幕。
在赫德繼任者問題上,前期主要有兩股力量,即清政府與赫德來決定該問題的走向。而在前期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是由赫德提出其繼任者名單,再由清政府來選擇一位作為赫德的繼任者??梢哉f這一階段赫德的繼任者是由赫德與清政府共同選出的。而在第二個階段,赫德力挺其弟赫政作為其繼任者,而清政府對赫德則言聽計從,所以在第二個階段赫德是其繼任者的決定力量。在后期,則有三股力量影響、決定著赫德繼任者問題的走向,即英國、清政府與赫德。這一時期也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英國與赫德的意見一致,都支持裴式楷作為赫德的繼任者,而清政府只能接受。而在后一階段,英國與赫德的意見發(fā)生分歧,英國支持賀璧理,而赫德則繼續(xù)支持裴式楷,此時清政府的意見則成為赫德繼任者問題如何解決的關鍵力量。按照條約規(guī)定,只要赫德的繼任者是英國人,英國是無權干涉清政府對總稅務司的最終任命的,但是中英兩國間的外交,并不是完全根據(jù)條約規(guī)定來進行的,更多是由兩國的國力來決定的,所以清政府只能與英國虛與委蛇,表面贊成英國的選擇,但是暗地里又與赫德相聯(lián)合,最終共同促成了赫德繼任者問題的解決。其他國家雖然也覬覦總稅務司一職,但是由于英國在華貿(mào)易的優(yōu)勢,只能望洋興嘆。
在赫德繼任者問題上,在涉及到是否由英國人擔任赫德的繼任者時,關系到了不同國家的利益,而在確定了是由英國人擔任赫德的繼任者之后,赫德與英國政府又在具體由誰來擔任其繼任者問題上產(chǎn)生分歧,這就不僅僅是利益問題了。在赫德的繼任者問題上,除了利益,還有情感,這包括赫德與赫政的兄弟之情,赫德與裴式楷的親戚之情,赫德與安格聯(lián)的友情。而當英國政府與赫德在其繼任者問題上發(fā)生矛盾后,清政府選擇了支持赫德,這里面除了共同對抗英國的壓迫之外,是否還有一種多年的主仆之情呢?筆者認為是有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赫德在中國海關工作近半個世紀,有功有過,但是與晚清政府一路走來,可謂風雨同舟,成為晚清政府的高級顧問,死后被清政府追封為太子太保,足證清政府對他的信任與倚重。在赫德繼任者問題上,除了利益與情感,還有信義。本來赫德對自己的另一個主人英國政府是忠心耿耿的,但是為了自己對裴式楷的承諾,赫德不惜與英國外交部抗爭,力挺裴式楷,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赫德已經(jīng)竭盡自己所能對裴式楷進行支持。可見,歷史問題往往是復雜的,并不是由單一力量來決定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逐漸揭開歷史的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