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財經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我國的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好課堂這個陣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親和度和針對性,確保思政理論課程和其他科目協同開展,在教育育人的整個過程中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和踐行。但是就現階段的情況來說,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師往往都是孤軍奮斗,思想政治課程往往被孤立。高等院校需要挖掘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采取有效措施將思想政治課程和其他專業(yè)課程進行有機結合實現協同效應,構建新型教育體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yè)課程同步發(fā)展。真正使高校課程發(fā)育教育育人的功能,將思政充分融入教育中,實現潛移默化教育育人的效果。
(一)我國的教育家曾說過,教師的任務和使命是在教授知識和答疑解惑之前教會學生怎樣做人。這就表明,教師的職責絕不僅是傳授知識、解答疑惑,最重要的是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能夠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格,怎樣才能做一個具有良好道德的人[1]。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健康成長,才能在自己學有所成后,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和人民。
(二)近些年,高校不斷擴招,高校的學科專業(yè)逐漸細化,這對于學科的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在建設學科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急于求成、過度追求短期效果,使得專業(yè)學科和人文文化之間的差距逐漸增大,各學科的教師之間沒有進行交流,甚至還存在相互排擠的情況。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塑造學生人格,因此不僅僅在思想政治教學中體現,應該滲透到高校所有的教學活動中。同時要重視挖掘各專業(yè)課程的人文價值,從而在學習專業(yè)課程時也同時進行人文教育,既能學到專業(yè)知識,還能提升自身素養(yǎng)和政治覺悟。
(三)高校的課程體系會全面、多維度的將所有課程進行組合,將思政課程轉化為課程思政,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推行過程也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教育育人是整體性工程,及要求各部門相互協調共同做好學科建設,同時還要建立高校的黨組織、學工部門、分支院校以及思想政治教師之間的聯動機制,使高校專業(yè)課程體系能夠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協同發(fā)展,完成全面育人的目的[2]。同時這個過程中還要拓寬課程思政,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以及網絡課堂中融入思想政治課程,實現全方位的課程思政,實現全面育人的目的。
(一)高校的領導和黨委要積極引導將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推進,提供優(yōu)質資源保障課程的配備,校長和黨委書記可以親自講授相關主題的特色課程,跟進時代的步伐,對大學生之關切進行回應。實踐證明,特色鮮明的高校如果黨委能夠積極領導,那么就能確保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穩(wěn)定推進,如果領導不重視,工作就會流于形式。因此高校要將黨委書記作為最高責任人,助力學校的課程思政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還要強化教學研討、監(jiān)督和檢查工作,形成統(tǒng)一共進的工作格局。
(二)高校想要確保推進課程思政工作,必須要確保落實各項工作,同時需要建立完善的體制機制建設。確保建立統(tǒng)一的領導機制,由高校黨委帶頭,各相關部門作為有效的聯動及時,推進課程思政工作。建立合理的獎勵機制,在推進過程中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教師的教學活動,因此需要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將思政教育和專業(yè)學習結合起來。為了提升教師的工作力度,要利用一定的獎勵措施激勵其工作積極性,例如評定職稱、評選先進等,同時還需要制定懲罰標準,避免教師不作為。完善監(jiān)督保障機制,課程思政的推進以及確保溝通渠道的通暢,都需要監(jiān)督保障機制為基礎。
(三)高校有效開展課程思政的關鍵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理念[3]。鑒于一直以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教師獨立完成,形成了現在的無教育教學。因此想要在教學的全過程中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全面提升教師的認識。各專業(yè)教師應該明確認識到,并不是在專業(yè)課程完成后再進行課程思政、開展思政教育,而是要在教育的全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的理念、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技巧,潛移默化的完成課程思政。目前高校的專業(yè)教育極為重視實踐教育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的開展課程思政工作,充分利用實踐課題,講解學科現在的發(fā)展情況,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危機感。教師還需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思政教育工作,積極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新型的、適合時代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和各學科實現無縫連接,能夠對不同時代、階段和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進行全面的掌握,確保建立長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以現代為基礎,展望未來發(fā)展,促進課程思政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從思政課程發(fā)展為課程思政已經發(fā)展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高校積極改革,在整體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很多高校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模式,但是我們也應該深入探究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交流分享,更好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