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巧麗
(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神經外科三病區(qū),陜西 西安 710038)
顱腦外傷為臨床治療中一種多發(fā)神經外科疾病,間接或直接遭受外界暴力作用均可導致該病發(fā)生。顱腦外傷患者病情兇險,損傷發(fā)生后出現(xiàn)的腦細胞水腫、顱內出血等均可導致患者顱內壓升高,病情嚴重者可發(fā)生腦疝,具有較高致殘率、死亡率[1]。盡早行有效救治是顱腦外傷功能改善的關鍵。既往研究顯示,患者救治期間加強科學康復干預對患者康復效果提高及預后改善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主要探討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應用于顱腦外傷患者的效果及價值,現(xiàn)做如下報告。
選取本院在2018年4月-2019年5月期間收治的顱腦外傷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選者均符合顱腦損傷診斷標準[2],且經頭顱CT檢查獲得確診;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存在顱腦手術、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常規(guī)組41例,患者性別:男、女分別為27例、14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70歲,均值(48±9)歲;受傷原因:21例為交通事故,14例為重物打擊,3例為高處墜落,3例為其他。干預組41例,患者性別:男、女分別為26例、15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72歲,均值(47±8)歲;受傷原因:22例為交通事故,12例為重物打擊,5例為高處墜落,2例為其他。入選者年齡、性別等相關一般資料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接受相同治療基礎上給予常規(guī)組常規(guī)護理,內容為對癥處理、顱內降壓、營養(yǎng)支持等。在次基礎上再給予干預組患者綜合康復護理,內容如下:①體位護理: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指導并協(xié)助其保持適當體位,使患者逐漸適應各個體位動態(tài)變化。②心理護理: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康復訓練實施的意義及價值、康復干預相關措施及基本步驟,幫助患者緩解負性情緒。③康復訓練:患者病情相對穩(wěn)定為后行良肢位擺放、關節(jié)被動活動、床上訓練、翻身起坐及坐位平衡訓練、步行訓練等。同時行相關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④認知行為干預:通過定期與住院患者溝通、出院患者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康復訓練實施情況、存在問題等,及時給予專業(yè)解答,并糾正患者存在的錯誤認知、不良行為習慣等。
①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選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FD)、 Fugl- Meyer 運動功能積分法(FMA)評估患者功能恢復情況。②觀察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數據憑借SPSS 19.0軟件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比差異有顯著性使用P<0.05表示。計量數據使用“±s”形式描述,對比行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行x2檢驗。
干預前,干預組患者NFD 、FMA 評分分別為(27.62±4.52)分、(34.52±8.52)分,相比常規(guī)組的(27.54±4.60)分、(34.58±8.21)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 5)。干預后3 個月,干預組的N F D 評分為(16.41±8.52)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的(26.58±6.90)分,F(xiàn)MA評分(67.95±8.83)分,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45.25±7.42)分(P<0.05)。
干預組患者干預后應激性潰瘍、肺部感染、壓瘡等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7.32%(3/41),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的21.95%(9/41)(P<0.05)。
顱腦外傷患者救治期間臥床時間相對較長,血管反應性、心肌收縮力均會受到明顯抑制,同時救治期間相關藥物的使用均使壓力感受能力明顯降低。荊麗杰[3]文獻指出,治療期間配合科學、全面的康復干預,有助于患者功能改善、并發(fā)癥減少,促進總體康復效果提高。
綜合康復護理內容具體包含體位護理、心理干預、康復訓練、行為干預等。體位擺放直接關系到患者安全及康復。實施有效體位護理,可使患者機體痙攣有效改善,使患者肢體、神經功能獲得更好恢復。心理狀況對病情控制及恢復極為重要,同時行針對性心理干預,可及時幫助患者緩解負性情緒,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提高其治療及護理配合度和遵醫(yī)行為。通知加強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促進患者神經、機體功能獲得更好改善,加快患者康復速度。通過實施行為干預護理,可及時了解并幫助患者糾正錯誤認知及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習慣,同時可幫助患者提高軀體運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給予干預組綜合康復護理后,該組患者功能恢復效果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患者常見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更低。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護理的實施可有效提高顱腦外傷功能恢復效果,減少并發(fā)癥,有助于總體康復效果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