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市秉烈鄉(xiāng)舍小學,云南 文山 663006)
通過對新課標的深入解讀我們可以了解到,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入多樣性和趣味性的教學手段,以此來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常常采用填充式或說教式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只能被動和機械地接受理論知識灌輸,極大程度地消減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阻礙了教學效果的提升。對此,語文教師應當應將學生的實際以及發(fā)展需求當作教學切入點,不斷延伸和探索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學習和探究語文新知的自主性得以充分良好地調動,為其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奠基。
眾所周知,興趣是小學生的良師益友,他們只有在濃厚興趣的趨勢下才會更加熱情地進行自主學習。對此,教師可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進行聯(lián)系融合,發(fā)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與優(yōu)勢,以圖片、音頻、影像等方式,將抽象性的知識加以具象化展現(xiàn),促使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得到極強地刺激,從而在激起他們學習熱情的同時,讓課堂更具趣味性和現(xiàn)代性特征。例如,在講授《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展示廬山瀑布的影像片段,并提問“詩歌運用了那種修辭手法?”、“抒發(fā)了作者何種心情?”等問題,然后,指引學生結合影像片段展開自主性的閱讀與思考。如此一來,不但能為課堂注入更多趣味性和活躍性元素,同時還能讓學生更加直觀以及深刻地體悟到古詩詞的內涵精髓。又如,教師在敘事文教學中,可依據網絡技術之便,展示一些信息素材或優(yōu)秀文章,讓學生以此為借鑒,結合自身的經歷,進行敘事文寫作,這不但能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致,同時也能夠擴展他們的素材積累,促使其寫作水平得到有序化地提升。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處于懵懂的發(fā)展狀態(tài),有著極強的具象化和形象化特點,這使得他們在參透文章主旨時常常較為吃力,無法感悟到語文知識的妙味所在,進而極容易產生厭惡或為難情緒,影響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可將生活因子滲入于課堂之中,讓學生能夠以生活事例或事物為參照來感悟新知,強化他們的學以致用意識的同時,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提升。例如,在講授《秋天的雨》時,教師可與學生聊一聊關于秋雨的話題,如“下雨天大家喜歡干什么?”、“秋天的雨有什么特點?”、“假如將秋雨比作一種東西的話,你認為什么事物比較貼切?”等,進而在開發(fā)學生思維的同時,深化他們的課文認知。又如,在講授《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可指引學生對附近的環(huán)境情況加以調查,并嘗試書寫環(huán)保倡議書或者制作環(huán)保手抄報等,進而讓他們能夠深刻地領略到文章中的環(huán)保主旨,促使其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均得以充分有效地培養(yǎng)。
小組合作作為當前較為時興的教學方法,是推動語文教學有效性提高的良好途徑,將其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聯(lián)系融合,不但能創(chuàng)設和諧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也能提高課堂的互動性,在真正意義上將學生推至教學主位。所以,語文教師應當加強小組合作的教學滲透。例如,在講授《將相和》時,教師可內組建多個語文小組,組內既要有優(yōu)秀生,更要有潛力生以及中等生,以此來構建相互學習、相互分享和共同提升的課堂環(huán)境。然后,教師可指引學生以合作的形式對課文進行閱讀與探究。同時,教師應當在期間做好巡視工作,對有疑問的小組進行及時性地點撥與指引,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然后,教師可開展合作式的角色扮演活動,指引各組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演繹文中的事件情節(jié)。這樣既能讓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有力地調動,同時也能強化學生的自我提升、自主學習以及寫作意識,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教師若想實現(xiàn)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單純依靠課堂知識教育是不夠的,還應重視情感教育的融入,不但要相信學生,更要尊重學生,在教學時刻掌握生本觀念,以民主、平等的思想與他們進行交流與互動,從而讓學生能夠寓學于樂。與此同時,教師應當重視自身學生潛能的激發(fā),積極開展諸如朗誦大賽、主題作文創(chuàng)作等多樣化的競賽活動,并引入良好地獎勵機制,如對于課堂活動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教師與其他學生一同為其鼓掌,或者給予其一定的物質獎勵,還可為該生設置優(yōu)秀稱號等,從而構建自由、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引領積極與正向的學習風氣。
總之,語文教師應當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革新自身的教學觀念與方法,以豐富的教學形式,創(chuàng)設趣味性、實效性兼?zhèn)涞恼n堂環(huán)境,從而在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同時,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得以充分良好地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