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政治行為、經(jīng)濟行為與文化行為三位一體的脈絡形成了整個社會群體行為的方方面面。這樣的社會行為背后有各種各樣的無形推手引導著人們作出思維上的抉擇,并呈現(xiàn)于外在,體現(xiàn)到社會生活中?!对娊?jīng)》中曾有這樣一句話:“獻酬交錯,禮儀卒度?!币簿褪钦f,早在周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有關“禮儀”的說法。由此可知,在這些無形的推手里,“禮儀”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存在之一。因此,“禮儀”在古代是有其極重要的作用及獨特的思想內涵的,不僅如此,它對當今社會也存有反思和繼承的價值。
在中國古代詞典《說文解字》中,禮即“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币簿褪钦f,禮一開始的含義就包含有禮節(jié)、儀式的意思。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如下記載:“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边@其中的“五禮”即是古代禮節(jié)、儀式的最簡化也是最精煉的概括版本。五禮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和嘉禮五種。吉為五禮之冠,主祭祀;兇為哀憫吊唁憂患之禮;軍為師旅操演、征伐之禮;賓為接待賓客之禮;嘉為和合人際關系、溝通、聯(lián)絡感情之禮。
除禮節(jié)、儀式的意思之外,禮還可以指禮制,即因封建等級制度等因素而演化成的一套規(guī)范人們日常行為的制度。在《儀禮》十七篇以外的古文《禮經(jīng)》的《王度記》中曾記載:“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边@樣等級分明的駕車制度無疑是禮制存在的最佳佐證之一。
此外,禮還可以指封建道德。其主要思想有記載于《儀禮》和《周禮》中以“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和“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為內容的三從四德;也有以“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及“仁、義、禮、智、信”為內容的三綱五常??偠灾?,禮的內涵是十分深邃且龐雜的,它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從里而外、從上至下的規(guī)范并監(jiān)督著人們的一舉一動,形成了一股廣闊而強有力的力量。
“禮”與“儀”自初始就表達著不同又互相有所覆蓋的含義。
《說文解字》中曾言:“儀,度也。”,“度,法制也?!庇纱丝芍?,儀的第一重內涵就是法度、準則。《墨子》中說:“置此以為法,立此以為儀,將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譬之猶分黑白也。”也就是將法與儀放在同一高度,以這二者對天下所有人的所做、所為作出衡量。分黑白,定是非。
此外,儀的第二重內涵當為典范、表率?!盾髯印返摹墩摗菲性岬剑骸吧险撸轮畠x也?!边@里就表達了上位者,應當成為下位者的典范與表率的意思。結合荀子“貴賤有等,長幼有差”的思想,推而廣之,就可以明白儀其實是在表達所有的下位者、幼者、弱者、賤者都應以上位者、長者、強者、貴者為學習的對象,效仿的典范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
此外,儀還有諸如儀式、規(guī)范,容貌、風度,禮物、禮品等內涵,意蘊深刻,筆者在此就不一一展開詳述了。
古人所求皆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簡單的幾句話卻闡釋了中國古人對自己的要求和實現(xiàn)這樣高尚要求的途徑,對于當代人而言,這樣的要求與途徑是同樣適用的。如“修身”的外在表現(xiàn),即對自我容貌的要求與修飾,在《弟子規(guī)》中便有詳細的敘述:“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倍诋斀裆鐣餐瑯右笤诤线m的場合穿著合適的服裝,做到不高聲喧嘩,不驚擾他人,不做怪異舉動,不擾亂公共場合的秩序,這就是古代禮儀文明在當代的體現(xiàn)之一。同樣是“修身”,更深一層的對內要求則是“擇善而從,博學于文,并約之以禮”,這里同樣強調了禮儀的重要性。所謂約之以禮,便是要以禮儀為范本,為規(guī)范,這樣的要求是更多體現(xiàn)在一個人的思想中的。當我們揚棄、創(chuàng)新、吸收了中國古代禮儀文明時,我們便在思想中用禮儀樹立起了一個標桿,一個思想的底線。它是與法制和道德一樣作用于每個人身上,并修整、完善個人的精神品質和卓群氣質的獨特力量。不僅如此,禮儀同樣作用于每個人的內心,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在富足的物質中不至于扭曲、變質。
禮儀的作用不僅在于規(guī)范人的行為,規(guī)范小家的行為,其更重要的作用體現(xiàn)在對一個國家甚至是整個社會的層面上。《管子·牧民》中曾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在當今中國沖刺全面小康的重要時機,禮儀獲得了源源不斷的重視,也同時作為一種積極的社會意識反作用于我國社會存在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力量。
在政治上,當今社會隨著物質資料的進一步充盈,思想變得更加活躍,但是階層思想固化,以“貴賤”論英雄甚至以“錢多錢少”論英雄的現(xiàn)象仍然層出不窮。在我們拋棄掉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的糟粕后,諸如“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等的禮儀思想實際上是對我們進一步發(fā)展社會思想,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公民,提高公民素質有極大意義的。
在思想中,禮儀規(guī)范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序的關系。當禮儀的標桿豎起,當“天人相分”的思想深入人心,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自然可以更上一層臺階。當禮儀與道德相結合,無疑是在底線之上又樹立了一桿秤,這桿秤是可以不斷衡量人內心的善惡與是非,推進整個社會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和發(fā)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