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萍萍
日本幼兒園保持和傳承了許多傳統(tǒng)的教育形式和游戲活動,倡導教師對兒童及兒童文化的理解、研究。游戲活動形式和內容上都體現出對傳統(tǒng)的尊重,也體現出對兒童生活、行為方式的尊重。
我赴日研修所在的鹿兒島大學教育學部附屬幼兒園(以下簡稱鹿大附幼),提倡用大量的游戲、運動和創(chuàng)作,豐富幼兒的感官體驗,使其獲得滿足感。幼兒在充分探索中嘗試錯誤,在不斷修正中,靠自己的力量成長,獲得自信。依據游戲場地及主要操作材料,可將日本幼兒園的游戲活動分為戶外游戲活動及室內游戲活動兩大類型。
(一)玩沙游戲
玩沙是日本傳統(tǒng)的戶外游戲之一。日本幼兒園認為,沙坑比任何一種游戲設施都適合幼兒,通過玩沙可以最大程度激發(fā)幼兒的探究和挑戰(zhàn)行為,最大限度發(fā)揮游戲“促進幼兒身心發(fā)育的作用”。鹿大附幼戶外鋪設大量細沙,并設有多個沙坑,不同濕度的沙子提供了多種游戲可能。簡單卻有質量的玩沙游戲,值得我們借鑒。
水源取用方便,沙水混合豐富游戲體驗。沙坑附近設有寬大的盥洗池,戶外場地中也設置了多個方便使用的水龍頭,孩子在玩沙游戲中大量使用水源,沙水混合之后,游戲體驗更加豐富。他們搓泥團,用沙子和各種模具制作“美食”,再配上一碗沙水混合的“味增湯”,來一場美食聚會;或是堆出“樓房和高山”,挖出“河道”,注入清水,體驗水流隨著“河道”改變的特性;或是光著腳和沙水親密接觸,感受獨特的觸覺。
可移動的材料和工具,擴展了游戲的場地。玩沙游戲絕不限于沙坑,庭院里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是游戲場地。孩子們用小推車裝滿沙子,帶上幾件工具,找一個喜歡的地方,就可以玩沙。石子、落葉、樹枝、果實、種子、花朵都可以成為玩沙材料;并且室內外、不同年齡班的所有工具,都可以自由帶到戶外游戲場地。常??吹胶⒆觽兺现渌淌依镎业降牟牧希蚴谴┲巧螒蛑小芭L”帶著“皇冠”,或者是帶著粘貼好的大大小小的盒子,到沙地里盡興游戲。
(二)身體運動游戲
日本的戶外運動器械設置和國內相似,但是更加簡單質樸。區(qū)別明顯的是,日本幼兒園提供給運動中孩子的自由限度更大。起初,作為旁觀者的我常常為之捏一把汗,但是細思之下,很佩服日本同行的教育智慧。
鼓勵冒險和挑戰(zhàn)。日本戶外游戲規(guī)則不多,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教師鼓勵幼兒嘗試冒險和挑戰(zhàn)。幼兒園的滑滑梯上,孩子們有趴著滑、躺著滑、頭朝下滑、光腳往上爬的。園內有一個水泥滑滑梯很陡,所有孩子都是手扒著墻壁從滑梯最下面往上走,常會磕到碰到。老師很淡定地“袖手旁觀”,讓孩子從小傷痛中學習自我保護。
細膩的觀察與支持。戶外活動表面看著粗放,實則這種粗放背后,教師的觀察和支持不僅細致,而且細膩。記得深秋園內一棵銀杏樹落葉,每天會有幾名孩子自發(fā)去清掃。老師們發(fā)現場地上的秋千會擋住孩子清掃路線,就拆掉了最靠近樹下的一小組。拆卸大型器械,只為了在為時不長的銀杏落葉期,呵護和珍視幾個孩子喜歡的事情。這件小事上,我看到了對個體兒童的尊重,這種細致的支持讓我感動和欽佩。
多變的場地和簡便材料。如果說大型器械開放的玩法和挑戰(zhàn),源于設置之初對不同材質、不同難度的精心考量,那么小型器械開放的玩法就得益于場地利用和材料取放的便利。不同類型的場地,為小型器械游戲提供了不同難度,在沙地、土地和高低不平的草地上踩高蹺、跑步、跳繩、玩游戲體驗肯定不同。而簡單、數量有限的材料,既方便孩子取用,又可以疊加、組合游戲。
(三)自然探索游戲
幼兒園里自然資源豐富,孩子們的探索活動也很豐富。這種自發(fā)的探索活動更像是一場尋寶游戲,因為找到的所有東西,甚至泥土、沙子和水,都可以作為大自然的禮物帶回家。孩子們拾落葉、摘果子、撿種子,還可以摘花、到樹上“敲”種子。
幼兒園專門設置了一個小花園,定期種植和移栽各種鮮花,老師和孩子約定好只有這里是“自由采摘區(qū)”。孩子們摘下鮮花可以裝在袋子里欣賞,或者用木質臼和杵搗碎制作花水。日本老師的解釋是“孩子們喜歡鮮花,用鮮花可以玩很多游戲,只要不全部摘完就可以”。關于去樹上“敲”種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這是孩子們探索和喜歡的事情。幼兒園通過這些“特殊自留地”,尊重孩子的體驗,幫助孩子在自由和約束中建構社會規(guī)則。
(四)栽培活動
日本幼兒園重視“食育”,園內規(guī)劃了專門的種植場地,有豐富的種植活動。此外每個孩子都有固定的種植小花盆,且隨處可見晾曬的水稻、山芋藤等,也會有一系列圍繞收獲和品嘗的活動。讓我感觸頗深的是,日本栽培理念與種植實踐和國內差異明顯。
真實自然、不刻意。日本的種植場地顯得十分隨意,沒有標牌、沒有圍欄、沒有觀察記錄,樸素地待在幼兒園一角。日本很多東西都迷你,但幼兒的材料卻是“大手筆”,大花盆、大場地、大把種子,展示生活中種植活動原本的樣子。孩子們自由地打開水龍頭,拿著水管澆水,常常踩得滿腳泥,感覺就像走進了農家的后院。
呈現生命全過程。栽培活動除了播種、收獲、制作、品嘗之外,幼兒園還保留了收割之后土地的原貌。水稻收獲之后,幼兒園就閑置了種植場地,未做任何處理,任由秸稈枯萎和腐敗,任由土地發(fā)酵和泥濘。場地自然地裸露在室外,成為孩子游戲場地的一部分,教師不言不語,任由環(huán)境自己去說話。
日本幼兒園大多不劃分室內區(qū)域游戲,桌面游戲較少。我研修所在的幼兒園,將室內游戲分為制作游戲、積木游戲、角色游戲和音樂表現游戲四類。
(一)制作游戲
鼓勵想象與體驗,注重探索學習。折紙、繪畫、油泥是最主要的制作游戲。此外孩子也喜歡用紙盒粘粘貼貼。這些由家長收集來的廢舊盒子和材料放在教室和資源室,教師并沒有刻意分類。幼兒根據想象和游戲需要,把這些盒子拼在一起,用膠帶粘貼固定,邊制作邊想象邊調整,各種材料都可以利用和疊加。游戲中以體驗為主,關于制作的材料、方法很少引導,更注重孩子自己的探索和學習。
因需要而制作,是作品更是游戲材料。還有一些制作游戲,隨著幼兒游戲興趣的推動,自然生發(fā)出相關的“產業(yè)游戲”。比如最近孩子喜歡撿橡子,和老師一起用橡子做“點心”,點心多了以后,自然就在“商店”里邊制作邊出售;用毛線編辮子、制作蓬蓬毛球,可愛的編織成品吸引了很多同伴,自然而然就有了“飾品店”。制作本身就是樂趣,制作的作品也可以在各種游戲中使用。孩子們帶著紙盒“機器臂”參加表演,用折紙“照相機”給同伴拍照,帶上吸管“耳麥”打電話,帶上絲巾“翅膀”去跳舞。
(二)積木游戲
成比例的建構積木,支持孩子不同形式的組合游戲。鹿大附幼的積木主要分為小型清水積木和大型建構積木兩種。大型積木以木質實心為主,有正方體、長方體、三角形。有的形狀會有兩到三種尺寸,呈等比例縮放關系。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積木之間,可以通過數量疊加、拼擺進行轉換。這些積木可以建構,還可以和蹦蹦床、爬行墊、鞍馬等室內運動器械組合起來,豐富擴展了游戲玩法,也增加了挑戰(zhàn)。小積木以規(guī)格統(tǒng)一的正方、長方形為主,孩子一般用來玩多米諾骨牌、疊高和平衡游戲。
低結構的積木材料,支持孩子想象和替代。因為空間開闊,室內場地連通,積木通過想象和替代,可以成為孩子們在各個游戲中材料:表演節(jié)目時可以搭成舞臺,“武士”探險時可以搭成高山,想安靜時可以圍成休息室。在角色游戲中,小積木也大量使用,比如想開商店時可以拼成“收銀機”,也可以代替“商品”;玩娃娃家時當作“飯菜”,或是各種“廚具”。
(三)角色游戲
角色游戲中教師預設少,游戲的主題和角色都由幼兒決定的。角色游戲中娃娃家最受歡迎,通常也會設置商店類情景;結合一些行事活動和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會臨時發(fā)展出夏日祭、花火大會、交通警察等游戲。角色游戲呈現幾個特點:
幼兒是主體,不依賴情境創(chuàng)設。室內固定的角色區(qū)角只有娃娃家,會提供簡單的櫥柜、桌子、餐具等。其他游戲沒有固定的空間和硬件,材料基本都是收納起來。角色游戲中有少量自制材料:如小班師生一起用牛奶盒搭建的家,中班用紙盒制作的微波爐、烤箱等,大班自制的、具象的游戲材料則比較少見。除娃娃家之外,其他游戲的主題常常臨時發(fā)起,比如商店、加油站、理發(fā)店、消防員等,幼兒興味索然后,游戲也隨時終止。
重視準備和制作,交往適度自然。日本幼兒園角色游戲很“自然”。幼兒各自忙碌,有交往的場景和機會,但是如何交往,怎么模擬社會生活,并不是最在意的。比如飾品店開業(yè)前,幼兒一起制作蓬蓬毛球、項鏈戒指,為此忙碌好幾天。開業(yè)后,幼兒享受買賣的過程,但怎樣和顧客交往,收錢、找錢,這些卻比較淡化。即使沒有客人,店員也可以饒有興趣地制作首飾、打扮自己,自娛自樂。
(四)表現性游戲
表現性游戲主要包括歌唱表現和樂器表現、身體律動表現等,有集體活動和自發(fā)游戲兩種形式。
充裕固定的時間保證。幼兒園很重視歌唱活動和音樂游戲,每天都會在離園前集體進行。教師常常組織孩子演唱歌曲,玩音樂游戲。這些歌曲和游戲,常常結合季節(jié)和節(jié)日,秋天唱“橡子”,冬天唱“雪花”,新年唱“正月”,畢業(yè)唱“長大”。簡單的歌曲和游戲常玩常新,不同幼兒的示范、不同指令的加入,就能玩出新的創(chuàng)意。
敞開的環(huán)境和材料。鋼琴都是打開的,可以自由彈奏;提供充電式錄音機和經常更新的磁帶,操作簡單,不用向教師求助;樂器簡單、結實,自由組合;場地開放,任何地方都是舞臺。孩子們在充滿暗示和支持的環(huán)境中,自由表現和展示。
(一)極致簡單的材料,孕育游戲無限可能
日本幼兒園的游戲材料很傳統(tǒng)也很簡單。沙、水、花、葉等自然資源,紙、盒、繩、線等生活材料,錄音機、磁帶、鋼琴等“現代”設備,水桶、鏟子、小推車等沙水工具……既不昂貴也不豐富,但最質樸的材料卻孕育著無限的游戲可能。幼兒不會被材料束縛,是游戲的主人,身體與感官被充分利用。大量的鍛煉和體驗,造就了日本孩子結實健壯的體魄。真情境、真問題的解決,培養(yǎng)了日本孩子思考、動手、合作的習慣。
(二)重視幼兒和環(huán)境材料的互動,強調“指向內部”的感受
日本《幼稚園教育要領》中強調,日本幼兒園重視利用環(huán)境實施生存教育,培養(yǎng)孩子在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而與環(huán)境互動是獲得生存能力最重要的途徑,這種互動對象包括環(huán)境、材料、同伴、教師。的確,在幼兒園中只看到孩子們從早到晚地忙碌,忙著不停奔跑、不停游戲、不停粘粘貼貼、唱唱跳跳,在集體面前的經驗分享和交流比較少見。簡言之,日本的孩子“做”得多,“說”得少,重視自身體驗、直接經驗和內在感受。
(三)合理“收納”游戲環(huán)境與材料,凸顯幼兒主體
“折疊”的游戲場地,暫時不使用的材料和工具都可以收起來。靠邊擺放的柜子、可折疊的桌子、架起來的椅子、藏起來的各種玩具、材料,把最大的空間釋放給正在進行和感興趣的活動。但所有收納的場地都有醒目的提示,取用也十分方便。
“隱藏”的游戲內容,孩子在游戲中享有絕對的選擇和主導權。除固定設備和區(qū)角外,其他游戲不以實體、外顯的形式呈現,沒有游戲牌,沒有固定場地,沒有具象的材料暗示。孩子根據需要,把材料找出來,想辦法做出來。在這里,只有孩子選擇并在進行的才是“游戲”,否則只能稱作環(huán)境或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