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預(yù)科教育學院,北京100081)
“詠物”一詞首見于《國語·楚語》:“若是而不從,動而不悛,則文詠物以行之。”[1]這里的“詠物”泛指以文辭托物以諷,表達意旨,并不專指詩歌?!对娊?jīng)》中已出現(xiàn)詠物詩,即主要篇幅都是在吟詠事物的詩歌,《詩經(jīng)·檜風·隰有萇楚》對萇楚(即羊桃)的枝、花、實分別歌詠,分屬三章,描寫得生機盎然?!对娊?jīng)》之后,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的發(fā)展,到了唐宋時期,這種詩體逐漸走向了繁榮,出現(xiàn)了大量的詠物詩。而“詠物詩”一詞最早見于南宋魏慶之的《詩人玉屑》,其文曰:“作詠物詩不待分明說盡,只仿佛形容便見妙處?!保?]《詩人玉屑》是南宋重要的詩歌理論著作,“詠物詩”作為一個詩歌術(shù)語在南宋的詩歌理論書籍中出現(xiàn),由此可以推斷,這種詩體至少在北宋時期就已經(jīng)被時人所重視了。王安石是北宋詩文大家,現(xiàn)存詩歌1600多首,其中詠物詩有150多首(不包含題畫詩),占了將近十分之一。王安石在北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詩歌造詣可與蘇軾和黃庭堅并駕齊驅(qū)。王安石的政治詩、詠物詩、詠史詩、閑適詩、集句詩、禪詩都很有特點,值得深入研究。學術(shù)界對王安石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但對其詠物詩的研究卻相對薄弱。劉成國的《論王安石的詠物詩》主要分析了王安石人生不同階段的詠物詩創(chuàng)作,認為其熙寧以前的詠物詩主要是借物議政、托物詠志,熙寧年間創(chuàng)作的詠物詩政治寓意明顯,晚年風格則轉(zhuǎn)向含蓄蘊藉[3]。李唐的《論王安石議政詠物詩》則拈出王安石的議政詠物詩,分析其借物議政的兩種手法,由詠物引申到議政和暗喻[4]。呂青云的《王安石詠物詩研究》將王安石的詠物詩按有無寄托分為兩類,結(jié)合具體作品對王安石詠物詩中體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特色進行了分析和論述[5]。對于王安石這樣一位北宋詩壇名家,學術(shù)界對他的詠物詩研究卻僅有上舉這三篇,與其詩壇地位很不相稱,因此,本文擬對王安石的詠物詩進行更加深入細致地研究和探討。
王安石的詠物詩涉及歌詠的事物比較廣泛,既有雪、月、風、云等自然景觀,也有松、柏、梅、竹等草木之屬,還有驢、雞、雁、鷗等走獸飛禽,更有農(nóng)具、棋子、玉器等一些雜物。如果從內(nèi)容題材上來進行劃分的話,王安石的詠物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且各有特點:第一類為純粹詠物之作,摹寫形狀,體物逼真;第二類為借詠物以自況,自寫襟懷,自抒抱負;第三類為借詠物以寄意,表達自己對某一事物或某一社會問題的看法和思想,蘊含哲理。下面,筆者將按照這一分類,對王安石的詠物詩進行一番研討。
以客觀事物作為主體對象進行細致的描繪,摹寫形狀,是這類詩的一大特點。在王安石的詠物詩中,純粹詠物之作有70多首,占到大致一半。王安石的這類詠物詩可以做到傳神寫貌,體物逼真,惟妙惟肖。如《石竹花》:
退公詩酒樂華年,欲取幽芳近綺筵。種玉亂抽青節(jié)瘦,刻繒輕染絳花圓。
風霜不放飄零早,雨露應(yīng)從愛惜偏。已向美人衣上繡,更留佳客賦嬋娟[6]。
石竹花因其莖有節(jié),膨大似竹,故得此名,是我國傳統(tǒng)名花之一。石竹花種類較多,花色鮮艷,盛開時五顏六色,絢麗多彩。此詩首聯(lián)寫因佐酒而賞花。頷聯(lián)二句直接描寫石竹花,尤為傳神,“種玉亂抽”形容“青翠而分節(jié)”的石竹花枝,“刻繒輕染”則形容柔嫩勻薄的石竹花瓣?!笆荨弊謱懗隽嘶ㄖΦ睦w細,“圓”字寫出了花瓣的飽滿,體物逼真,生動形象。第三聯(lián)從花期太短、不耐風霜雨露,側(cè)面烘托了此花的嬌嫩。第四聯(lián)寫美人將此花繡于衣裳,成為文人歌詠的對象,更表達了詩人對石竹花的鐘愛。又如《海棠花》:
綠嬌隱約眉輕掃,紅嫩妖饒臉薄妝。巧筆寫傳功未盡,清才吟詠興何長。
李壁引《南部煙花記》云:“殿腳女吳絳仙善畫長蛾,帝憐之,由是爭為長蛾。司宮吏日供螺子黛五斛,號‘蛾綠螺’?!保?]此詩用“綠嬌”“眉清掃”寫出了海棠花枝的嬌弱和纖細,用“紅嫩”描摹了海棠花瓣的妖嬈之態(tài),還隱含了“蛾眉”的典故,可謂窮形盡相,曲盡其妙。
再如《池上看金沙花數(shù)枝過荼蘼架盛開二首》:
午陰寬占一方苔,映水前年坐看栽。紅蕊似嫌塵染污,青條飛上別枝開。
荼蘼一架最先來,夾水金沙次第栽。濃綠扶疏云對起,醉紅撩亂雪爭開。
李壁注曰:“紅亦可言雪,謂花可比雪之輕盈,非專指其色也?!保?]荼蘼花枝梢茂密,花繁香濃。此詩末二句尤為人們所稱道,“濃綠扶疏云對起,醉紅撩亂雪爭開”,描寫荼蘼濃綠如云,金沙醉紅如雪?!白怼弊钟葹楦呙睿瑢懗隽思t的深酣,花的媚態(tài)。
再如《木芙蓉》:
水邊無數(shù)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濃。正似美人初醉著,強抬青鏡欲妝慵[9]。
水邊木芙蓉開著淺紅色的花,露浸花房,沉甸甸地垂向水面,其情狀正如美人微醉,攬鏡梳妝,活色生香。
王安石這樣的詩作還有很多,如《集禧觀池上詠野鵝》、《次韻王勝之詠雪》、《和吳沖卿雪》等詩,皆能摹寫形狀,體物傳神。
古人多有關(guān)于詠物詩的探討和議論,如楊載《詩法家數(shù)》:“詠物之詩,要托物以伸意。要二句詠狀寫生,忌極雕巧?!保?0]又如陳僅《竹林答問》:“詠物詩以何道為貴?詠物詩寓興為上,傳神次之。寓興者,取照在流連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興也;傳神者,相賞在牝牡驪黃之外,三百篇之賦也?!保?1]再如薛雪《一瓢詩話》:“詠史以不著議論為工,詠物以托物寄興為上。”[12]可見,古人認為:傳神寫貌的詠物詩固然不錯,但能夠托物寄興的詠物詩才是上品。王安石托物寄興的詠物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借詠物以自況,一類是借詠物以寄意,下面分而述之。
王安石少有大志,曾經(jīng)以龍自喻,他的《龍泉寺石井二首》其一,就體現(xiàn)出這一點:
山腰石有千年潤,海眼泉無一日干。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13]。
這首詩前兩句寫石井。傳說此井為海眼所在,上古之寶“息壤”化為石頭宮室鎮(zhèn)之,所以此井永不枯竭。后兩句就“龍泉”起意,既然井水不枯,寺廟又名“龍泉”,井中必然有龍,而天下蒼生正祈盼霖雨,不知神龍就蟄伏于此。王安石早年積極進取,志向遠大,以經(jīng)世濟民為己任,這首詩借詠石井而以龍自喻,體現(xiàn)了他非凡的抱負和理想,可惜此時的龍還處于“盤龍”的狀態(tài),未見大用。王安石還有《龍賦》一篇:
龍之為物,能合能散,能潛能見,能弱能強,能微能章。惟不可見,所以莫知其向;惟不可畜,所以異于牛羊。變而不可測,動而不可馴,則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為仁。為仁無止,則常至乎喪己;而未始至乎喪己,夫此所以為智。止則身安,曰惟知幾;動則物利,曰惟知時。然則龍終不可見乎?曰:與為類者常見之[14]。
這篇小賦借龍喻人,托物言志,通過描述龍能顯能隱、不能馴服的特點和為仁為智、知幾知時的能力,將其喻為一個知時利物、識見超卓的非凡人物,寄托了作者宏大的胸懷。此文通篇用隱喻手法,如果和上舉《龍泉寺石井》這首詩聯(lián)系起來理解,王安石以龍自喻是很明顯的。王安石還有《神物》一詩:
神物登天擾可騎,如何孔甲但能羈。當時若更無劉累,龍意茫然豈得知。
李壁注本引《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秋,龍見于絳郊。魏獻子問于蔡墨曰:‘吾聞之,蟲莫知于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知,信乎?’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知。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后?!I子曰:‘今何故無之?’對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職,則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業(yè),其物乃至。若泯棄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15]王安石此詩用《左傳》中之典故,寫龍初時不為孔甲所用,直到遇到劉累,才能發(fā)揮大用。從詩意來看,此詩可能是受到韓愈《馬說》中之“伯樂相馬”故事的影響而作。王安石以龍自喻,渴望遇到像劉累這樣的主人,使自己可以一展才能。此詩和上舉“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一詩用意相同,“蒼生待霖雨”“龍亦待霖雨”“龍亦待明主”,如果再與《龍賦》中的“神龍相時而動”相聯(lián)系,詩意更明,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除了以龍自喻之外,王安石還常以“桐”“松”“竹”“菊”“梅”等高雅的植物來自喻、自況。如《孤桐》:
天質(zhì)自森森,孤高幾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
李壁補注:“凌霄而不屈,言桐身之條直。公似自況云?!保?6]這首詩明寫孤桐,實際是自喻。前三聯(lián)寫桐樹的資質(zhì)、品性。尾聯(lián)寫桐樹愿被砍下制成五弦之琴,比況自己有獻身于世、救民富民的心意。
如《古松》:
森森直干百余尋,高入青冥不附林。萬壑風生成夜響,千山月照掛秋陰。
豈因糞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廊廟乏材應(yīng)見取,世無良匠勿相侵[17]。
今人劉乃昌注解此詩:“這首詩借詠蔥郁挺拔、高大參天、占盡風光的古松,贊頌國家棟梁之材,表達出要重用、珍惜賢才的思想,寄托了詩人等待知遇,方可出山的抱負?!保?8]劉先生的注解還是很到位的。此詩首句“森森直干”和上一首“天質(zhì)自森森”顯然都是夫子自道,暗喻王安石的品性高潔,正直不茍。
如《華藏院此君亭》:
一逕森然四座涼,殘陰馀韻興何長。人憐直節(jié)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煩君惜此根株在,乞與伶?zhèn)悓W鳳凰。
李壁注引《建康志》:“(華藏院)在斗門橋西街北,偽吳武義二年建。初為報先寺,南唐改為報恩禪院,國朝改今額。晉王子猷愛竹,嘗曰:‘不可一日無此君?!庖嗳〈??!崩钭⒂忠稘h·律歷志》:“黃帝使伶?zhèn)愖源笙闹?、昆侖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jié)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保?9]這首詩頷聯(lián)兩句為王安石自況,以竹節(jié)比喻自己的節(jié)操,直節(jié)性剛。尾聯(lián)更是用黃帝命伶?zhèn)惾≈裰坡砂涤髯约嘿碛械镁械?、造福蒼生之志。元代韋居安曾說過:“植物中惟竹挺高節(jié),抱貞心,故君子比德于竹焉,古今賦詠者不一,半山老人一聯(lián)云‘人憐直節(jié)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自負甚高?!保?0]
如《黃菊有至性》:
團團城上日,秋至少光輝。積陰欲滔天,況乃草木微。黃菊有至性,孤芳犯群威。采采霜露間,亦足慰朝饑。
李壁注:“積陰至于滔天,草木之微,安能自保?《月令》:‘季秋,天氣總至,草木黃落?!试品e陰。東坡言:‘菊性介烈,不與百卉并盛衰,須霜露乃降。嶺南也暖,百卉送作無時,獨菊冬至霜后始開。余嘗以十一月望與客泛菊,以此知其天性高潔如此,宜其通仙靈也。”[21]此詩中王安石以菊花自喻,菊花耐寒,有不畏風霜的高潔品質(zhì),在百花凋零的秋天,可抵住種種威脅和壓力,傲然挺立,孤芳自賞。
如《獨山梅花》:
獨山梅花何所似?半開半謝荊棘中。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亭亭孤艷帶寒日,漠漠遠香隨野風。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顏色空[22]。
這首詩描寫梅花在荊棘中半開半謝,像美人零落于草木之野,又像志士憔悴于蒿蓬之間。很顯然,梅花、美人、志士都是王安石自喻。
王安石以“松”“竹”“菊”“梅”等植物自喻,是和他自身高潔的人品相一致的。北宋是個重視文人的時代,文官的地位很高,薪水豐厚;北宋又是個講究享受的時代,文官的生活普遍很奢侈。而就在這個偃武修文的時代,王安石雖貴為宰相,且執(zhí)掌天下八九年,可他終身廉儉,不貪財,不愛官,終身一妻,不納妾,從宋代至今,都是頗為人們所稱道的。關(guān)于王安石的人品及事跡很多史料中都有所記載:
王荊公天資孝友,俸祿入門,諸弟輒取以盡,不問……王荊公知制誥,吳夫人為買一妾,荊公見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執(zhí)事左右?!卑彩唬骸叭暾l氏?”曰:“妾之夫為軍大將,督運糧而失舟,家資盡沒猶不足,又賣妾以償。”公愀然曰:“夫人用錢幾何得汝?”曰:“九十萬?!惫羝浞颍顬榉驄D如初,盡以錢賜之[23]。
半山寺,即公故宅也。公再罷政,以使相判金陵,到任即納節(jié),固辭同平章事,改左仆射。未幾,又懇求宮觀。累表得會靈觀使,筑第于白下門外,去城七里,去蔣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驢,從數(shù)僮,游諸寺。欲入城,則乘小舫泛潮溝以行,蓋未嘗乘馬與肩輿。所居之地,四無人家,其宅僅蔽風雨。又不設(shè)垣墻,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勸筑垣,輒不答。元豐之末,公被疾,奏舍此宅為寺,有旨賜名報寧。既而疾愈,稅城中屋以居,不復造宅。父老曰:今江寧縣治后廢惠民藥局,其地即公城中所稅之宅也[24]。
梁啟超先生在他的《王安石傳》中寫道:“蓋公生平進退大節(jié),其所以自處者,皆定之于夙。彼其稟德高尚,軒軒若云間鶴,人世富貴,視若浮云,曾不足以芥其胸,而又夙持知命不憂之義,雖以道之興廢,猶信為不可強致,故當受事之始,即已懷歸耕之志,而后此乃一一踐言,所謂皭然泥而不滓者非耶!黃山谷題公畫像云:‘予嘗觀其風度,真視富貴如浮云,不溺于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25]在梁啟超的筆下,王安石視富貴如浮云,清正廉潔,品德高尚,甚至引用黃庭堅的話稱之為“一世之偉人”,可以說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王安石的另一類詠物詩,借詠物表達自己對某一事物或某一社會問題的看法或思想,往往蘊含哲理。如他的《和農(nóng)具詩十五首》通過歌詠農(nóng)具農(nóng)物,表達了他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視和對農(nóng)民生活的關(guān)注。茲選數(shù)例:
《耰鋤》
鍛金以為曲,揉木以為直。直曲相后先,心手始兩得。秦人望屋食,以此當金革。君勿易耰鋤,耰鋤勝鋒鏑[26]。
《耘鼓》
逢逢戲場聲,壤壤戰(zhàn)時伍。日落未云休,田家亦良苦。問兒今隴上,聽此何莽鹵。昨日應(yīng)官繇,州前看歌舞[27]。
《耕?!?/p>
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滴滴。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
身無一毛利,主有千箱實。皖彼天上星,空名豈余匹[28]?
《田漏》
占星曉昏中,寒暑已不疑。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
汗與水俱滴,身隨陰屢移。誰當哀此勞?往往奪其時[29]。
這幾首詩借歌詠耰鋤、耘鼓、耕牛、田漏,或表達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重于征戰(zhàn)興兵的思想,或譴責一些為官之人濫興徭役、有違農(nóng)時、不懂得體恤民情,或慨嘆農(nóng)民生活艱辛,體現(xiàn)出濃厚的“憫農(nóng)”思想。
王安石還有借詠物以表達自己觀點的詩歌,類似于寓言,如《山雞》:
山雞照淥水,自愛一何愚。文釆為世用,適足累形軀。
李壁注引《博物志》:“山雞有美毛,自愛其色,終日映水,目眩則溺死。信乎其愚也?!保?0]這首詩借山雞自愛文采、溺水而死的故事,暗喻愿為世用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卻不知人世險惡,到最后徒然自累而已。此詩暗含“無用才可終其天年”的老莊遁世思想。
又如《同昌叔賦雁奴》:
鴻雁無定棲,隨陽以南北。嗟哉此為奴,至性能懇惻。人將伺其殆,奴輒告之亟。舉群寤而飛,機巧無所得。夜或以火取,奴鳴火因匿。頻驚莫我捕,顧謂奴不直。嗷嗷身百憂,泯泯眾一息。相隨入繒繳,豈不聽者惑?偷安與受紿,自古有亡國。君看《雁奴》篇,禍福甚明白。
李壁注引《玉堂閑話》:“雁宿于江湖之岸,沙渚之中,動計千百。大者居其中,令雁奴圍而警察。南人有采捕者,俟其天色陰暗或無月時,于瓦罐中藏燭,持棒者數(shù)人,屏氣潛行。將欲及之,則略舉燭便藏之,雁奴驚叫,大者亦驚,頃之復定。又如前舉燭,雁奴又驚,如是數(shù)四,大者怒,啄雁奴。秉燭者徐徐逼之,更舉燭,則雁奴懼啄,不復動矣。乃高舉其燭,持棒者齊入群中亂擊之,所獲甚多。昔有淮南人張凝評事話之。此人親曾采捕?!保?1]又,李壁自注:“此猶忠臣為國家計,繩昏警惰。眾既不喜,又共嫉之?!保?2]這就是一首寓言詩。詩作借雁奴的故事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諄諄告誡當政者不可茍且偷安,更不可被敵人蠱惑,排斥憂國忠心的下屬,否則的話必遭大禍。全詩頗有“警世”的作用和意蘊。
王安石還有一些詠物詩寄意深邃,蘊含哲理,而且,他歸隱金陵之后的一些詠物詩,更是蘊含禪理、禪意,閑淡超脫。
如《嘲白發(fā)》和《代白發(fā)答》:
久應(yīng)飄轉(zhuǎn)作蓬飛,眷惜冠巾未忍違。種種春風吹不長,星星明月照還稀。
從衰得白自天機,未怪長青與愿違。看取春條隨日長,會須秋葉向人稀[33]。
第一首《嘲白發(fā)》一詩描寫人逐漸衰老,頭發(fā)變白,而且隨著歲月的推移,白發(fā)也開始漸漸稀少。第二首《代白發(fā)答》一詩訴說了一個人生哲理,頭發(fā)從衰變白,春生秋消是自然之理,人既然無法改變自然規(guī)律,那么就應(yīng)泰然處之,體現(xiàn)了作者淡然超脫的思想。
《染云》:染云為柳葉,剪水在梨花。不是春風巧,何緣有歲華[34]?
《蒲葉》:蒲葉清淺水,杏花和暖風。地偏緣底綠,人老為誰紅[35]?
《陂麥》:陂麥連云慘淡黃,綠陰門巷不多涼。更無一片桃花在,借問春歸有底忙[36]?
上舉三首小詩作于王安石歸隱金陵的晚年時期,名為詠物,實借詠物表達對宇宙、自然、人生的態(tài)度,淡然超脫,蘊含哲理、禪理、禪意。詩人在對無目的性的自然界的事物觀賞中,領(lǐng)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無目的性。讀這些詩作,會給人一種靈魂的洗禮,會給人一種心靈的享受,隨意而適,唯心任運,心境開悟,超然無累。在這樣的自然美景中,詩人放下了爭逐之心、功利之念、貪欲之情,而達到了一種與自然純?nèi)缓弦坏拈e散悠然的境界。人從自然中體會到宇宙的禪意和哲理,又以禪意和哲理中去體味自然和人生。自然與詩人物我合一、渾然一體了。這或許就是詩歌的最高境界吧。黃山谷有云:“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覺沆瀣生牙頰間。”[37]
王安石的詠物詩和他相伴一生,與他的人生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王安石的人生以熙寧九年(1076)十月第二次罷相并歸隱金陵為界,大致可以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他銳意進取,積極有為,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努力拼搏,詩歌風格偏于直露。后期將近十年,他歸隱金陵,徜徉于青山綠水間,注解佛經(jīng),尋求超越與解脫,詩歌風格轉(zhuǎn)向含蓄蘊藉。作為北宋文壇的代表人物,王安石的詩歌是相當復雜的,甚至他的詠物詩也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夠分析清楚的,因此,本文只是選取了內(nèi)容題材這一角度,對他的詠物詩進行研討。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的詠物詩包含的題材非常廣泛,既有一些“常見入詩”的事物,如山川草木、鳥獸竹石,還有一些“罕見入詩”的事物,如車載板、吐綬雞、車螯、虱子等。這種“無物不可入詩”的嘗試,正體現(xiàn)了宋人在唐人的基礎(chǔ)上追求突破、“以才學為詩”[38]的特點。另外,王安石許多的詠物詩好發(fā)議論,蘊含哲理,這也體現(xiàn)了宋人“以議論為詩”[39]的特征。王安石上承梅堯臣和歐陽修,下啟蘇東坡和黃庭堅,対“以筋骨思理見勝”[40]的宋詩主體風格的形成作出了卓越貢獻,在宋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