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琰群 趙慧 萬芷含 王康妮 盛沁雪 (三亞學院)
三千多年以前,黎錦就開始出現在中國傳統紡染織繡工藝的舞臺上,是我國最早的棉紡織品,被稱為是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史書上就有明確記載,稱黎錦為“吉貝布”,這意味著黎族傳統的紡染織繡技藝領先于中原一千多年,海南島也因黎錦而成為中國棉紡織業(yè)的發(fā)祥地。宋元時期,黃道婆通過學習黎族傳統的紡染織繡工藝,并對其加以改進推廣, 推進了當時江南地區(qū)棉紡織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到清代, 黎族的棉紡織業(yè)進入了空前鼎盛時期。進入20 世紀以后,海南傳統紡染織繡工藝開始受到沖擊,雖然得到了國家和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但依然存在面臨失傳的窘境。
在20 世紀中期,現代紡織業(yè)受到沖擊以后,海南黎錦的發(fā)展也開始走下坡路,但那時的人們并未意識到保護這一傳統技藝的重要性。尤其是在21 世紀之后,隨著網絡科技的普及和發(fā)展,年輕人追求時尚,能在網絡上搜到成千上萬不同花色不同款式的衣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黎族傳統文化中徹底剝離,因此,已經沒有年輕人愿意去穿黎族的傳統服飾。雖然政府部門也做了大量的相關保護工作,但公眾的參與熱情不高。研究期間,筆者團隊走訪了海南的一個傳統村落——什寒村,失望地發(fā)現連年逾七十的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經基本改穿簡便的現代服飾, 僅有少數人會在“三月三”黎苗族的傳統節(jié)日穿上傳統的黎族服飾,某種程度上也不難看出黎族服飾已經失去了其在現實社會的實用功能。
長期以來,海南傳統紡染織繡工藝是靠一代一代傳承的,多是以母親教給女兒的方式,一個黎族女孩在五六歲就開始學習這門技藝,在十一二歲就可以熟練掌握,再加上自己的摸索和創(chuàng)造,黎錦就變得五彩繽紛了。反觀現代,很多黎族女孩從小就離開家鄉(xiāng),受到現代便利生活的影響不愿回到家鄉(xiāng),甚至越走越遠。筆者室友就是一個黎族姑娘,她沒有穿過傳統的黎族服飾,更不會講黎族話,這不是偶然情況,而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例子。在三亞千古情景區(qū)里,有位老奶奶還保留有精湛的織錦手藝,聽她說現在掌握黎錦技藝的人已經不足千人,很多織法也都已經失傳,而且掌握黎錦織法的人大多數都和她一樣,已是年逾七十的老人,這不禁讓人唏噓。
黎族是一個沒有自己文字的少數民族,在這種情況下,海南傳統的紡染織繡技藝只能依靠樣布、口口相傳和代代相傳的傳統方式進行教授。黎錦的傳統制作工藝較為繁瑣,從軋棉到一絲一線的紡成染色,每個步驟都必須手工操作,勞動強度極高并且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年輕人很難有耐心去完成這些復雜工藝,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傳統紡染織繡技術的提高和傳播。
特別是在1950 年以后,黎族的服飾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地的年輕人普遍都接受了漢族服裝,加上現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和大眾審美的變化,黎族服飾這種手工生產服飾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遭受了嚴重打擊,也漸漸地不符合人們的審美標準。很少有人會穿著黎族服飾,當地的年輕女子也都不再那么熱衷于用工藝復雜的黎錦來做衣服了。
其次,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的第一要義。黎錦文化屬于傳統技藝,主要使用于傳統黎族婦女服飾、被單被套等,產品類型較為單一,因此受眾層面不廣。且按部就班的創(chuàng)作也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在百花爭艷的現代,顯然無法滿足人民大眾的需求。
黎族織錦的主要原料是海島棉、麻、木棉、樹皮纖維和蠶絲,利用這些原料縫合而成。然而海南省大量的野生植物被現代種植業(yè)擠走了生存空間,大大地減少了野生的棉、麻、姜黃等植物的產量,因此,采集這些原材料變得極為困難。不利于黎錦在紡染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中保持原始的黎族韻味。
雖然每年國家和海南省政府都會撥款,全力搶救和保護黎錦技藝,但是部分市縣還存在資金短缺的情況,無法順利地開展黎錦技藝的普查、宣傳、研究、傳承與保護等工作。
在市場競爭中,首先,黎錦傳承人的知識結構單一,對于黎錦的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新能力較為薄弱,不能與時俱進,使得黎錦工藝制品與現代生活脫節(jié),偏離消費者的情感需求,無法走進尋常百姓家。其次,黎錦的市場發(fā)展不穩(wěn)定。有時候有市場卻做不出產品,而有的是有產品無銷售渠道,又或者是有銷售渠道沒有銷量,黎族人民觀念保守,無法很好地去適應和開拓市場。另外,黎錦的生產規(guī)模小,織錦工藝制作成本高,銷售價格也高,產品附加值低,品牌競爭力弱,推銷起來非常艱難,因此,經濟效益不太明顯。
在傳統黎錦紡染織繡技術“后繼無人”的窘境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新媒體新環(huán)境去宣傳,去保護,去傳承。
在互聯網如空氣一樣重要和普遍的年代,就應該以新的方式去保護這些傳統技藝?;蛟S大家并不了解黎錦,但沒有人不了解網絡,那么網絡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和廣闊的平臺,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從黎錦的生產、銷售、服務等方面入手,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從而拓寬市場,改變現有的供需結構。另外,就是在各種社交APP 進行宣傳,例如微博、抖音短視頻等,現代社會快速的發(fā)展和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這些軟件更加符合年輕人的口味,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平臺的宣傳會引起年輕人的重視,從而讓傳統的紡染織繡工藝得到保護和傳承。
這里提及的記錄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相機、手機等攝錄設備。海南傳統紡染織繡工藝復雜,它能傳承下去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通過一系列新媒體,數字化記錄黎錦的制作過程。可以將制作過程共享至網絡,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了解黎錦,感興趣的人甚至會仿照黎錦的制作過程進行編制,這也就打破了黎錦制作的地域局限,讓更多的人去傳承和保護黎錦紡染織繡的傳統編織。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新途徑、新方法,高精度的虛擬數字化能讓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如果能在像檳榔谷那樣人流量較大的具有黎族文化特色的景區(qū),將3D 和VR技術與海南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結合,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多感知性、交互性、沉浸性的特點,從視覺、觸覺、運動知覺等方面,為游客提供一個交互式可沉浸的猶如身臨其境的虛擬三維空間。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3D 技術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游客只需配戴相關的3D 眼鏡就可以獲得唯美精致的三維立體影像畫面,同樣還可以體驗到黎錦傳統技藝的震撼之美。
目前,海南正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深受全國各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在網絡上大力宣傳海南旅游的同時,將黎錦技藝作為海南本土文化的代表,融入到旅游宣傳與海南文化建設當中,將其展現在大眾面前,讓黎錦傳統技藝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了解。
網絡游戲是當今年輕人接觸得最多最廣泛的一種娛樂形式。從這個方面下手,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黎族服飾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從單機小游戲到大型的網絡游戲,都會有給游戲中的角色換裝這個功能。我們可以把黎族服飾和這些游戲結合起來,融入更多的創(chuàng)新元素,更好地將傳統紡染織繡工藝展現給大眾,獲得更多人的喜愛,使其得以保護與傳承。
眾所周知,海南省是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因此,在第三產業(yè)的帶動下第二產業(yè)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如果能借助海南其他商品的力量,便能起到對黎錦文化的推動作用??缃纭奥撁笔乾F代年輕人較為感興趣的一種方式,將兩種東西合體,往往能得到意料之外的、“1+1>2”的效果??梢岳眠@一點,實現“黎錦文化×某某商品”,那么商品在銷售的同時,黎錦文化也可以被更多人所接觸和了解。
海南紡染織繡技藝是傳統的手工技藝,在黎族歷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為織在布上的民族史詩、活化石。它不僅展現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智慧,更記錄了黎族發(fā)展的歷史,是黎族文明的象征。海南傳統的紡染織繡工藝歷經千年,不應該被時代埋沒,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更應該運用我們的智慧,采用新方式新平臺新思維去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