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青春
隨著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發(fā)布,我國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拉開了帷幕。本輪高考綜合改革堪稱統(tǒng)一高考制度的一場“革命”,實現了不少突破性變革,諸如增加學生的選擇性、促進高中辦學多樣化、分散學生考試壓力、倒逼高校優(yōu)化專業(yè)等[1]。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科學科目地位弱化、等級賦分制弊端凸顯、綜合素質評價難以落地等[2]。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通過權重設置實現考試與招生進一步耦合、分值重構實現考試與招生進一步分離、一檔多投實現考試與招生進一步協(xié)同等建議[3]。有學者指出“實證研究是教育學走向科學的必要途徑”[4],對高考綜合改革這種事關全局的教育研究更是需要大量實證研究做支持。本研究針對新高考改革中的熱點問題,從不同的學生樣本切入研究視角,通過實際調研,以期為進一步完善高考綜合改革提供參考。
本次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含兩方面信息,一方面是學生個人基本信息,包括所在學校、專業(yè)、性別、城鄉(xiāng),另一方面是學生對新高考改革的認識,包括:最喜歡的3門科目、成績最好的3門科目、選考科目的影響因素、對綜合素質評價的認識、對“一檔多投”的認識等。調查對象為2017級和2018級江蘇省在校大學生,分別來自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工業(yè)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林業(yè)大學8所高校。基于學生在大學低年級的時候對調研參與度較高,較能反映學生真實意愿,故問卷調查分別于2017年9月對2017級大學生和2018年9月對2018級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使用SPSS 22.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采用在線問卷調查的方式,共回收問卷6008份,其中有效問卷5812份,有效率為96.7%。有效問卷中,男生3404人(58.6%),女生2408人(41.4%);城鎮(zhèn)2910人(50.1%),農村2902人(49.9%);部屬高校542人(9.3%),普通高校5270人(90.7%)。
《實施意見》指出,學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興趣,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3門學業(yè)水平考試科目計入高考總成績。選擇性是新高考改革的特點之一,因此,本研究首先對學生科目選擇情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科目選擇及其占比
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3門選考科目形成的科目組合選考比例,見圖1。選擇最多的5個科目組合及其占比分別是:物理、化學、生物組合為22.4%,歷史、化學、生物組合為8.4%,地理、化學、生物組合為7.1%,歷史、物理、化學組合為6.7%,政治、歷史、地理組合為6.7%。調研的學生為文理分科考生,通過和學生原來的考試科目對比發(fā)現,選擇堅持原理科組合(物理、化學、生物)和文科組合(政治、歷史、地理)的學生比例均大大下降,說明更多的學生希望跨科類選擇,高考綜合改革較好地實現了文理交叉。但同時我們也發(fā)現,對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較為重要的物理、化學等科學科目,尤其是物理科目,由于其學習難度大,和改革前相比棄選學生較多。
圖1 學生科目組合選考比例
對單個科目的選考比例見圖2。單個科目的選考比例分別為:生物科為64.5%,化學科為60.8%,物理科為58.3%,歷史科為49.9%,地理科為43.8%,政治科為21.3%,技術科為1.3%??茖W科目總體比例在60%左右,和改革之前相似。尤其物理科選考比例為58.3%,高于浙江2014級高中生的整體選考比例。這一現象可用“局中人和局外人”理論解釋,該理論認為:不同的個體在不確定決策上存在系統(tǒng)差異,局中人比局外人更加傾向高報償的方案,局外人比局中人更愿意體驗更大的選擇沖突[5]。因此,在選科問題上,浙江省、上海市實際經歷高考綜合改革的“局中考生”和本研究所調查的沒有經歷高考綜合改革的“局外考生”不一樣,兩者在決策上存在系統(tǒng)差異?!熬种锌忌备嚓P注自身利益,選考科目傾向報償最大化,在決策時,更加側重客觀信息,大部分考生放棄了自身興趣,根據多方因素進行“田忌賽馬”博弈選科的結果。而“局外考生”由于高考綜合改革不涉及自身利益,故在選擇時更多地傾向自身興趣,也就是和實際情況相比會體驗更大的選擇沖突。
圖2 學生科目選考比例
此外,對學生所學專業(yè)與其喜歡的科目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機械控制、數理信息、土木交通等專業(yè)的學生傾向于選擇物理,化學化工、材料科學、健康科技等專業(yè)的學生傾向于選擇化學,健康科技、生物制造、化學化工等專業(yè)的學生傾向于選擇生物,而人文社科、經濟管理、建筑藝術等專業(yè)的學生則傾向于選擇政治、歷史、地理等科目,說明大學所學專業(yè)和高中選考科目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
2.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學生選考某些科目的因素眾多,具體占比如下:“有沒有興趣”為35.1%、“成績好不好”為25.7%、“高校是否有要求”為20.4%、“志愿填報時選擇面廣不廣”為17.2%、“報考學生多不多”為1.6%。在“有沒有興趣”和“成績好不好”兩個選項之間,性別和影響因素存在顯著性差異,男生選擇“有沒有興趣”的比例39.5%高于“成績好不好”的比例21.1%,女生選擇“成績好不好”的比例32.1%高于“有沒有興趣”的比例29.0%。此外,雖然58.5%的考生認為高??颇吭O置會影響自己的科目選擇,但在“有沒有興趣”和“成績好不好”2個選項中,選擇“高校是否有要求”選項的僅為20.4%,說明興趣和成績才是影響考生選擇的主要因素。
同樣,影響學生不選考某些科目的因素也多種多樣,具體占比如下:“成績好不好”為38.7%、“有沒有興趣”為32.4%、“高校是否有要求”為20.8%、“報考學生多不多”為8.0%。性別和不選考因素同樣存在顯著性差異,男生依然傾向“有沒有興趣”的比例36.5%高于“成績好不好”的比例32.8%,女生依然傾向“成績好不好”的比例47.2%高于“有沒有興趣”的比例26.6%。以上結果表明,學生選考科目影響因素中“有沒有興趣”高于“成績好不好”的比例,而不選考科目影響因素中“有沒有興趣”卻低于“成績好不好”的比例。結合男、女生在這兩個選項上的差異來看,說明有更多的男生選擇發(fā)生了轉變,他們更多地選擇“成績好不好”,其選擇更加趨于理性、更加注重實際成績。但成績處于上等的學生和其他水平的學生在“成績好不好”和“有沒有興趣”選項上存在差異,前者仍然注重自身的興趣,把“有沒有興趣”選項放在首位,因為他們有足夠的信心任意選擇喜歡的科目。
3.科目權重分析
高考總分模式通過精致的制度設計,把考試中兩個重要的計分模式(標準參照模式和常模參照模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過各科將分數相加形成的總分作為評價的方式,由于簡單易懂,深受社會廣泛認可[6]。但這種模式有個潛在的前提條件,就是考生群體所考的科目是一致的。然而,在新高考科目自主選擇的背景下,不同科目的分數如何組成科學的總分成了一個難題。等級賦分制的提出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卻導致了考生選科間的博弈。那么,基于高校不同專業(yè)與高考科目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由高校提出不同專業(yè)對選考科目的權重是否可行?本研究對這種做法的認可度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假如增加學生喜歡的科目在總分中的權重,即使學生該門科目成績暫不理想,仍然會有87.6%的學生會基于興趣選擇此科目。另外,對增加權重后形成多樣化的總分,認為此種模式“合理”和“基本合理”的學生占比高達85.7%。
綜合素質評價是新高考改革“兩依據一參考”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yè)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內容。通過綜合素質評價,全面客觀記錄學生成長的過程,高校在錄取時可以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有利于破除“唯分數論”[7]。但“兩依據一參考”中“兩依據”,即依據“高考成績”和“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為剛性標準,“一參考”即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為彈性標準。既然是彈性指標,那么當綜合素質評價在高校招生中處于高利害位置時,其真實性就有待商榷了。如果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其公平性就會受到質疑。公平性是高考取得社會高度認可的核心要義,也是綜合素質評價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點。本研究表明,在綜合素質評價公平性得到保證的前提下,認為綜合素質評價可以作為重要參考,選擇“合理”和“基本合理”的學生比例高達93.0%。另外,雖然數據表明大部分部屬高校和普通高校學生均認可綜合素質評價,但兩者在認可度上存在差異:部屬高校學生認為“基本合理”的比例高于 “合理”的比例,而普通高校學生認為“合理”的比例高于認為“基本合理”的比例。原因可能在于部屬高校和普通高校學生相比,是目前分數優(yōu)先規(guī)則下的既得利益者。在改革的過程中,雖然明白綜合評價有利于更加全面評價學生,但作為個體往往會更加關注當前自身利益。
《實施意見》提出要改進招生錄取模式,推進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檔模式,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在浙江省和上海市的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中,浙江省實施“專業(yè)+學校”平行投檔,填報志愿與投檔按考生成績分段進行。上海市實施“院校專業(yè)組”平行投檔和錄取。為了探索學生多次選擇、被多所高校錄取的可行性,增加高校與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福建省藝術類招生、浙江省高職提前招生和浙江省“三位一體”招生中探索了“一檔多投”錄取模式。雖然兩個省份在具體操作上存在一定差異,但總體而言具有許多共同的優(yōu)勢[8]。針對“一檔多投”模式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認可“一檔多投”方式,選擇“贊成”和“基本贊成”的學生比例高達91.7%。從性別上看,男女生總體贊成比例相當,但在認可程度上存在差異,男生選擇“贊成”的比例高于“基本贊成”的比例,而女生選擇“基本贊成”的比例高于“贊成”的比例,說明男生在改革中更加進取,女生則相對保守。
高考綜合改革是一項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系統(tǒng)工程。在做好高考制度頂層設計的同時,還要明確政府、高校、中學等多方主體的各自職責,協(xié)同推進高考改革各項任務?;谝陨险{研結果,針對高考綜合改革遇到的具體實際問題,本文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高考綜合改革一個重要的價值就是增加學生對科目的選擇性,也就是更加聚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從而更好地選擇自己的專業(yè)。然而在實際過程中,學生博弈選科的結果導致了物理、化學等科學科目的弱化。本研究調查表明,在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考試科目的前提下,科學科目選考比例達到了60%左右。這說明,可以從多個角度加強學生專業(yè)興趣引導力度,如此,提高科學科目選考比例是可期的。
高校作為招生錄取的主體,要嚴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yè)選考科目指引的有關要求,遵循人才選拔和培養(yǎng)規(guī)律,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要做到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有利于高校與高中對接、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高校要研究各專業(yè)招錄學生所需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科學合理設置招生專業(yè)選考科目要求,不斷優(yōu)化人才選拔機制。在試點成熟的時候,可以適當賦予高校設置科目權重的權利,進一步強化高校專業(yè)對科目的需求,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目。
中學作為學生培養(yǎng)的主體,要積極開展素質教育,建立高考選科評估和指導機制。做好新高考方案的政策宣傳和培訓,利用多種途徑開展學生生涯規(guī)劃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清自我,正確處理興趣愛好、發(fā)展?jié)撃?、職業(yè)傾向與國家需要、社會需求、高校要求的關系。中學要加強學生發(fā)展指導,提供充足的選科組合,充分尊重學生的選科意愿,引導學生理性選擇適合個人未來發(fā)展的科目,切實扭轉應試化、功利性的選科傾向。
《實施意見》指出綜合素質評價主要體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情況,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制度。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狀況的觀察、記錄、分析,有利于促進評價方式改革。建立多元評價指標體系的人才選拔機制,對破除“唯分數論”具有積極意義。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提供了理論基礎[9],該理論認為每個人具有不同的優(yōu)勢智能,只有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智能,每個人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讓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智能高低的指標“一枝獨秀”,就會掩蓋其他智能的優(yōu)勢。因此,尊重考生的個體差異,積極探索使用綜合素質評價,發(fā)掘每個考生的特長,是高校人才選拔的一種有益嘗試。
高校使用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是否真實客觀,二是能否科學評價學生。前者需要技術的驅動,單純依靠傳統(tǒng)的方法很難客觀準確地對其進行界定,需要運用信息技術輔助高考綜合改革,正如光電閱讀器的采用推動了標準化考試的發(fā)展、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實現了遠程錄取模式、掃描技術的發(fā)展使主觀題網上評閱成為可能[10]。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大數據、區(qū)塊鏈、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能夠很好地為高校招生提供技術支持。大數據可以全面記錄學生的成長軌跡,區(qū)塊鏈能夠確保學生數據的真實有效,人工智能能夠快速生成學生的成長報告,從而精確地勾畫出每個學生高中學習生涯“肖像”,為高校人才選拔提供強有力的參考。至于后者則要交給高校去處理,秉承“誰使用、誰評價”的原則,高校采用一系列測評環(huán)節(jié),評判該生是否符合學校人才選拔標準,判斷該生是否與所報考專業(yè)具有較高的匹配度,從而實現精準選拔。
高考綜合改革包含考試科目改革和招生錄取改革兩部分,在增加學生考試科目選擇性的同時,并沒有適合的招生錄取機制與之配套,從而導致改革陷入困境。為扭轉這種局面、達到更好的改革效果,就要從招生錄取改革入手,積極嘗試“一檔多投”錄取模式。具體做法如下:各高校在指定網站公布專業(yè)招生具體招生簡章,學生根據各自專業(yè)特長和高校專業(yè)匹配度填報志愿,省級考試院將所有考生填報的志愿一檔多投給高校,高校根據各自專業(yè)公布的錄取規(guī)則,對所有考生按照權重設置合成總分從高到低確定排序,生成并提交擬錄取名單。最后,省級考試院按照各高校公布的招生計劃以及學生志愿順序優(yōu)先級按照1∶1投檔,并由高校完成錄取。具體流程見圖3。
圖3 新型生源遴選路徑
從圖3可知,“一檔多投”可以增加高校和考生的雙向選擇權,有助于解決高校閱檔權限小的問題,也能解決考生僅有一次投檔的弊端和選考科目設置權重帶來的投檔難題。此外,“一檔多投”有助于解決高校招生自主性與公平性的矛盾,高校公開透明地自主制定專業(yè)錄取規(guī)則,考生按照這些規(guī)則公平排序錄取,省級考試院和社會各界對高校錄取進行有效監(jiān)督,從而真正實現陽光招生。更為重要的是,此模式可以有效打破“唯分數論”,通過參考綜合素質評價以及采用多樣化的錄取標準,推動高中教育進行深刻的變革?!耙粰n多投”錄取模式,可以引導中學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從而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這種新型生源遴選路徑,能有效落實“兩依據一參考”,是高考綜合改革的有益嘗試。
概而言之,本研究通過調研,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改革建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由于部屬高校和重點高校數據樣本偏少、調研高校具有理工科傾向,使得本研究的推廣性受到一定局限。由于“一檔多投”模式成本大、效率低,加上高校自主招生權限、監(jiān)督管理體制機制等現實因素的制約,目前在高校大規(guī)模招生中的占比相對較小,需要不斷試點并探索經驗,才能在后續(xù)高考綜合改革工作中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