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小說《靈與肉》的接受與傳播

      2020-12-12 17:58:20渤海大學文學院當代文學制度研究中心遼寧錦州121013
      關鍵詞:張賢亮牧馬人批評家

      張 欣(渤海大學文學院當代文學制度研究中心,遼寧錦州121013)

      《靈與肉》在張賢亮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這部作品獲得了1980年的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根據(jù)小說改編的電影《牧馬人》上映時曾引起轟動,創(chuàng)造了1.3 億人次的觀影記錄,成為一部反映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患難真情的時代經(jīng)典,由此確立了張賢亮在20 世紀80年代文學中的位置?!鹅`與肉》發(fā)表后在讀者中曾引起過極大爭論,1981年,以《朔方》為主要平臺,形成了一場關于小說《靈與肉》的文藝論爭,但這場論爭不僅沒有削弱小說的經(jīng)典地位,反而大幅地提升了張賢亮的文壇知名度和作品的社會影響力,使張賢亮成為引領寧夏新時期文學的標志性作家。

      “傷痕文學”曾是風靡新時期之初的創(chuàng)作思潮,但隨著它日益顯示出模式化的創(chuàng)作傾向,讀者對于“傷痕文學”里浮夸和泛濫的情感宣泄已經(jīng)司空見慣,并產(chǎn)生了不滿。在這種情況下,張賢亮創(chuàng)作的小說《靈與肉》能夠獲獎,并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這部作品中真實的人道主義情感打動了讀者。從文學創(chuàng)新的意義上講,《靈與肉》超越并發(fā)展了新時期的“傷痕文學”理念,開啟了新時期文學對人生價值與人格尊嚴的追尋。作品對人的存在價值進行哲理性的反思,具有鮮見的思想深度。今天,我們探討小說《靈與肉》的接受和傳播過程,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80年代初期文學的關注焦點和美學趣味。

      一、《靈與肉》引發(fā)的爭鳴

      1980年,張賢亮的短篇小說《靈與肉》發(fā)表于《朔方》第9 期上。不久,作品即獲得了該年的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這引起了文壇的矚目,讀者和批評家紛紛撰文發(fā)表對于這部作品的看法和評論文章,從而引發(fā)了一場關于小說創(chuàng)作,尤其是主人公許靈均藝術形象的爭鳴。

      嗅覺敏銳的《文藝報》率先刊發(fā)署名沐陽的文章《在嚴峻的生活面前——讀張賢亮的小說之后》,論者認為《靈與肉》中的許靈均是當代文學藝術畫廊里一個成功的愛國者的典型,“是一個默默地從人民生活中汲取力量,腳踏實地的建設者和愛國者的形象”,[1]對許靈均熱愛祖國、熱愛鄉(xiāng)土、熱愛人民的深情予以歌頌。1981年,著名批評家閻綱在《朔方》上發(fā)表了《〈靈與肉〉和張賢亮》一文,他肯定了《靈與肉》的思想主旨,高度評價張賢亮在小說中流露出來的與人民同甘共苦的真情實感。閻綱認為,張賢亮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了“傷痕文學”,深化了現(xiàn)實主義。他說,“張賢亮的小說是和讀者交心的”,“他也暴露,也控訴,也寫‘傷痕’,但它不同于一般流行的‘傷痕文學’。他的思想更深沉,技法更圓熟,描摹更真切,境界更加憂憤深廣?!薄皬堎t亮的小說,沒有一篇象《靈與肉》這樣開闊”,“也沒有一篇象《靈與肉》這樣踏實”。“在創(chuàng)作的追求上,作者和他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追求者許靈均一樣,正拾級而上、登上更高的境界?!盵2]閻綱對張賢亮和《靈與肉》的評價,擴大了作家和作品的影響。在《朔方》同期開設的“讀者評刊”欄目中,編輯部還刊登了一篇署名李懷塤的江蘇讀者來信,來信肯定了張賢亮對許靈均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認為《靈與肉》跳出了寫“右派”題材的作品的悲劇化窠臼,讀后讓人覺得“別開生面、耳目一新”[3]。大多數(shù)批評家對《靈與肉》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作品真實地反映了青年外流這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出色地謳歌了“勞動者的愛國深情”,“寫得很美,很感人,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熱愛祖國、熱愛鄉(xiāng)土的深情”。[4]丁玲在讀過作品后,也稱贊《靈與肉》是“一首愛國主義的贊歌”,她說:“對于作者,我不認識。但通過這一篇,我以為我和他已經(jīng)很熟了??吹贸鲎髡叽蠹s是一個胸襟開闊而又很能體味人情和人生苦樂的人吧?!盵5]一些大專院校甚至將這篇小說作為對青少年進行世界觀教育的形象教材。

      但是,很快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1981年,《朔方》第4 期爭鳴欄目“編者按”說:“張賢亮的《靈與肉》發(fā)表之后,在區(qū)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意見也不盡相同。本刊今年第一期發(fā)表了閻綱的文章《〈靈與肉〉 與張賢亮》,為了貫徹‘雙百’方針,活躍文藝評論,探討當前文藝創(chuàng)作的有關問題,現(xiàn)將湯本的《一個渾渾噩噩的人》介紹給讀者。本刊歡迎廣大文藝評論工作者和讀者踴躍參加這個討論。”[6]湯本在文章中徹底否定了許靈均這一人物形象,認為“作者抽象地談論勞動,不加分析地頌揚這種勞動”,“把一個青年右派分子在農(nóng)場承受繁重的體力勞動詩意化,對原始狀態(tài)的勞動不是進行客觀的描述和分析,乃至提出破舊立新的愿望,而是一味地歌頌,這是對生活的嚴重的歪曲。”論者認為,“作者肯定這一對于許靈均來說是不合理的人為的安排下的勞動,實質上也是間接地肯定了血統(tǒng)論對許靈均的摧殘,肯定了宿命的力量?!彼€批評許靈均與秀芝的奇特結合方式,“是一次在非人性的狀況下的野蠻行為,是一種不正常的社會狀態(tài)下必然出現(xiàn)的婚配現(xiàn)象,結婚的雙方事先沒有任何了解,全憑一面而定。產(chǎn)生這種剝奪盡人類美好品質、把人不當人,單純解決動物性欲要求的行為的社會根源本應得到批判。作者卻未能深掘不合理現(xiàn)象的社會根源。”張賢亮將“一個新時代的渾渾噩噩的人”“當作正面人物加以歌頌、贊美。意圖把那種在災難厄運中放棄抗爭、自我滿足的感情傳染給讀者。這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倒退現(xiàn)象,應該引起文學評論界足夠的重視”[7]。這篇文章一經(jīng)發(fā)表,立即引起了讀者的激烈爭論,爭論圍繞許靈均這一人物形象是否成功,各地讀者紛紛來信來稿參與討論,從1981年第5 期開始,《朔方》接連刊發(fā)了一批評論文章,其中多數(shù)批評家表達了與湯本不同的觀點。例如,胡德培的《“最美的最高尚的靈魂”——關于〈靈與肉〉的主人公許靈均的形象剖析》認為,許靈均“在作品中的表現(xiàn)是生動、真實的,飽含深情的,是寫得充分的,有說服力的”,“這種勞動者的情感,構成這個人物形象的靈魂,就可以稱得上是‘最美的最高尚的靈魂’,這是今天一代新人的性格,特別是中年一代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是可供我們仿效和學習,可以作為我們榜樣的一種典型,因此,作家熱情地贊美它,歌頌它,這是我們應當給予充分肯定,而不應當忽視以至加以貶低或否定的。”[8]李鏡如、田美琳在《也評〈靈與肉〉——兼與湯本同志商榷》一文中指出:“評論文學作品,要從它反映的生活現(xiàn)實,它構思、創(chuàng)作的實際,以及客觀的社會效果出發(fā),而不能脫離作品的實際,只從評論者的主觀臆想考慮問題?!闭撜唏g斥了湯本的觀點,認為許靈均是清醒、自覺的愛國者,不是“渾渾噩噩的人”。文章認為,湯本的看法在社會上具有相當?shù)拇硇?,長期以來,極“左”政治統(tǒng)治下的文藝作品以表現(xiàn)英雄人物和階級斗爭為主要內容,這種審美思維使一些人誤以為“文學作品只有表現(xiàn)同厄運抗爭的‘斗爭美’,展現(xiàn)堅強的英雄人物的心靈美,才是美”,“一些同志責難‘傷痕文學’,貶抑像《靈與肉》《邢老漢和狗的故事》那樣的作品,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之一,還是因為受了這種審美見解的影響。”“這種偏窄的審美標準,狹隘的美感見解,使我們一些同志不能正確、全面、恰當?shù)胤治觥⒃u價某些文藝作品。因而,也妨礙了豐富、擴大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發(fā)展題材、風格、樣式的多樣化?!盵9]應該說,這篇文章已經(jīng)抓住了產(chǎn)生分歧的關鍵問題,即文藝審美標準在新時期正在發(fā)生變化,而有些人的審美水平和認識能力仍停留于極“左”政治年代,這就造成了批評家對作家和作品的誤讀、誤判。

      1981年,《朔方》第5 期刊登孫敘倫、陳同方聲援湯本的文章《一個畸形的靈魂——評〈靈與肉〉的主人公許靈均》,再次將論爭引向激烈。論者認為,“許靈均的靈魂不是高尚的,而是被冷酷現(xiàn)實踐踏的可憐的畸形靈魂;許靈均的形象是非正常歷史時期造就的悲劇形象,更不是廣大青年效法的榜樣”;許靈均的“愛”,不是愛國,而是“他消沉意志、悲愴命運、委屈情緒、孤獨心理的一種變形”,“這種愛就其實質來說是重返自然,向‘人之初’邁步,是一種倒退的心理狀態(tài)?!彼翱床坏綍r代的變遷、歷史的演變”,他對北京的“不適應”,“正是豐富奔騰的社會生活和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對于他那狹小的內心世界和狹隘偏僻小天地生活的一個猛烈沖擊”。[10]論者與湯本的觀點如出一轍,但批判的語氣顯得更為嚴厲。同年,《朔方》第8 期刊登稅海模的文章《〈靈與肉〉的成敗及其緣由試析》,作者認為張賢亮把“一場不折不扣的冤案”描寫成“值得留戀與慶幸的‘艱苦的道路’”,認為這場冤案“把幸福賜給許靈均”,這場冤案把許靈均“由‘鐘鳴鼎食之家的長房子孫’,‘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勞動者’”,“成為他愛國思想的物質基礎”,這就“肯定與贊美了一些不該肯定與贊美的東西”。因為實際上,情況正相反,正是這場冤案,造成了主人公“認識上的狹隘性、閉塞性和保守性”,“把一個無產(chǎn)階級親自培養(yǎng)的我國第一代知識分子‘改造’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小生產(chǎn)者。許靈均的自我意識的消失,就其實質而言,乃是‘左’的錯誤所導致的一種普及愚味的大倒退!”[11]在編輯部收到的讀者來信中,一些青年讀者也明確表示他們不喜歡許靈均這樣的人物。一位青年在來信中說:“說實在的,我們并不喜愛主人公許靈均。這樣一個卑躬屈膝、毫無抗爭、渾渾噩噩的典型人物,根本不是我們新時代青年的楷模和榜樣?!盵12]這些文章加劇了爭論的激烈程度,越來越多的批評家加入到討論中來。

      1981年,《朔方》第6 期刊登批評家何光漢的文章,指出湯本等人對小說的評價,“脫離了作品的實際情況,無視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從作品中,我們怎么也得不出許靈均是‘一個渾渾噩噩的人’和‘一個畸形的靈魂’的看法,怎么也引不出懷疑作品真實性的結論”。[13]著名批評家曾鎮(zhèn)南也撰文表達了他的觀點,他認為《靈與肉》“是一曲以勞動為主題的雄渾的交響樂”,“是從作家?guī)资甑挠H身經(jīng)驗和嚴肅思考中迸發(fā)出來的對勞動人民的贊歌”,“這贊歌以最有力的音調,對極‘左’路線和反動的‘血統(tǒng)論’作了獨特的控訴。”針對一些讀者對許靈均、李秀芝的婚姻提出的質疑與批評,他認為“許靈均和秀芝的奇特而又純樸自然的愛情,是我們當代文學近幾年來出現(xiàn)的最動人最有意味的愛情故事之一。這是一曲對勞動婦女的深情贊歌”[14]。

      面對爭論不休的兩方面意見,1981年,《朔方》第9 期以“本刊評論組”的名義發(fā)表了《對于〈靈與肉〉的不同意見——來稿來信綜述》,從《靈與肉》這篇小說不同于一般“傷痕文學”的獨特之處;許靈均這一人物形象是否真實、典型;許靈均和秀芝的婚姻是否真實、是否具有美學價值;創(chuàng)作中的不足之處四個方面,對讀者來信來稿中的主要觀點進行了綜述,文章強調《靈與肉》雖然不是一部十全十美的作品,但這篇小說在思想和藝術上的健康向上的真摯感情尤其應該值得肯定,論爭就此被畫上了一個句號。從編輯部刊登的文章來看,多數(shù)讀者對《靈與肉》持肯定態(tài)度,參與爭鳴的評論家普遍認為《靈與肉》是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小說的主人公許靈均是我國廣大知識分子中的一類典型人物形象,張賢亮是新時期文壇上的一位具有藝術才華和思想深度的作家。

      張賢亮對批評意見進行了委婉的反批評,他在一篇創(chuàng)作談中說:“《靈與肉》發(fā)表后,得到一些同志的好評,但也受到一些同志的批評。能得到讀者的欣賞,是在我意料之外的;而受到的批評,也使我感到委屈?!薄啊鹅`與肉》本來準備寫成五萬多字的中篇,而我為了適應月刊的容量把它砍成了一個不足兩萬字的短篇。”“被我砍掉的那些實際上是很重要的東西”?!斑@樣一來,反而使許靈均這個人物單薄了,從而引起了一番爭鳴。這種削足適履的做法,我將引為教訓。”[15]在《靈與肉》的評價問題上,雖然張賢亮與某些批評家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分歧,但是,這一時期作家與批評家總體上仍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系,作家很重視批評家的意見,文學批評直接作用于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對于剛重返文壇不久的張賢亮而言,某些批評家的言論即使讓他覺得難以接受,他仍然表現(xiàn)出積極接受批評的謙遜姿態(tài);可是從80年代末開始,張賢亮與批評家之間的關系則變得日趨緊張,文學批評逐漸失去了對作家的創(chuàng)作指導作用,批評家的權威地位也越來越受到作家的質疑與挑戰(zhàn)。

      《靈與肉》的爭鳴中有很多值得讀者今天仔細回味的東西。首先,《靈與肉》是一部短篇小說,卻在80年代初引發(fā)了如此強烈的反響,這說明在那個撥亂反正的特殊年代,短篇小說在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曾發(fā)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其次,80年代初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評論是與政治和道德因素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參與這場討論的人并不都是純粹的文學批評家,爭論的內容既有道德層面上的是否“出國就意味著不愛國”的愛國主義討論,也有政治層面上的如何看待過去的極左政治苦難。再次,即便是那些從文學層面對作品進行評論的文章,也僅僅停留在分析人物塑造是否成功的淺層次上,沒有向縱深處挖掘。批評的方法也比較單一,大多是用社會歷史的階級分析方法剖析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新時期之初的文學批評尚未完全擺脫“左”的羈絆和因襲,一些批評家還沒有從“政治批判”的理論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新人、什么是現(xiàn)實主義、寫真實等問題存在著認識上的混亂,其中,既有幫助作家提高創(chuàng)作水準的真知灼見,也存在一些帶有極“左”色彩的政治批評和道德判斷。一些批評家以50年代中期那種社會生活狀態(tài)為理想的評價標準,顯然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對于文學批評提出的要求。

      湯本等人對《靈與肉》的批評意見在80年代的文學語境中雖然被基本否定,但時隔30 余年之后,當我們重新閱讀這些評論文章,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某些批評意見切中張賢亮小說創(chuàng)作的盲點,許靈均并沒有真正認識導致他苦難的人性根源,對于改變自身命運也缺乏足夠的熱情。他把自己的不幸歸于血緣和階級屬性,歸于一種不自覺和不由自主。許靈均的勞動改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對苦難和創(chuàng)傷的展示,并不能實現(xiàn)對苦難的超越。這種不徹底的反省和自審,使小說《靈與肉》難以達到一定的人性高度。這一傾向在后來的《綠化樹》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綠化樹》中的章永璘是中國知識分子在苦難歷程中自我救贖的一個典型,但他自我救贖的起點則值得商榷:他出身資本家家庭,因此認為自己生而有罪,章永璘堅信他出身的資產(chǎn)階級注定是要毀滅的,他本身并沒有錯,但他身負著幾代人的罪孽,他要為他前輩人的罪過備受磨難,這就是他的命運。章永璘把他的現(xiàn)實處境歸于命運的安排,表明他并沒有真正理解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在對無辜的血統(tǒng)進行懺悔之后,章永璘要在勞動中將自己塑造為體格強壯的“筋肉勞動者”,但當他得到“筋肉勞動者”馬纓花的愛慕時,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又使他覺得“她和我兩人是不相配的”,他感到“勞動者和我有差距,我在精神境界上要比他(她)們優(yōu)越,屬于一個較高的層次”。[16]因此,他在頭腦中總是有一種想要恢復他的知識分子身份意識的沖動。應該看到,《綠化樹》對于“舊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這一主題的呈現(xiàn)是矛盾、痛苦而復雜的,一方面,章永璘表現(xiàn)出他對于自己過去所受教育的積極認同和對實現(xiàn)自我思想改造前景的樂觀心態(tài);而另一方面,他對于新政權對舊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手段,從內心深處又是持反感和批判態(tài)度的,他認為在極“左”路線統(tǒng)治下的中國大地,一切事物都呈現(xiàn)出荒謬和可笑的面孔。最終他是在那種壓迫人的精神和肉體的長期體力勞動中,在與馬纓花、謝隊長、海喜喜等勞動人民的長期接觸中,在對《資本論》和列寧的《哲學筆記》等馬列經(jīng)典原著的閱讀中,來變形地實現(xiàn)了他對于自我思想的艱難改造的??梢哉f,這種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矛盾感和復雜性也是造成張賢亮及其小說在80、90 代不斷引起爭議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靈與肉》的影視改編

      20 世紀80年代,文學的影視改編力度遠遠領先于文學改革實踐的進程,影視于是成為文學改革的試驗場。很多小說經(jīng)由文學的影視改編而擴大了文學作品自身的社會影響,從而成為大眾心目中的時代經(jīng)典。例如,古華的《芙蓉鎮(zhèn)》、魯彥周的《天云山傳奇》、路遙的《人生》等小說就是通過電影改編而被人們所熟知。影視改編對于張賢亮的小說傳播與讀者接受同樣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很多讀者對于張賢亮的文學閱讀首先是從觀看電影開始的。同時,張賢亮多次參與電影劇本的改編,成為80年代與影視關系最密切的當代作家之一,這種經(jīng)歷為他在90年代“下?!眲?chuàng)辦鎮(zhèn)北堡西部影城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成為他日后在商業(yè)上獲得成功的砝碼。

      在80年代,張賢亮先后有八部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搬上銀幕,分別是:《靈與肉》(1982年被改編為電影《牧馬人》,謝晉導演,李準編?。ⅰ洱埛N》(1982年被改編為電影《龍種》,羅泰導演,張賢亮、羅泰編?。?、《肖爾布拉克》(1984年被改編為電影《肖爾布拉克》,包起成導演,楊仁山編?。?、《男人的風格》(1985年被改編為電視劇《男人的風格》,寧夏電視臺錄制播出)、《浪漫的黑炮》(1985年被改編為電影《黑炮事件》,黃建新導演,李維編?。ⅰ杜R街的窗》(1986年被改編為電影《異想天開》,王為一導演,張賢亮編劇)、《我們是世界》(這是張賢亮1988年臨時受命為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30 周年獻禮寫的一個劇本,1988年被改編為電影《我們是世界》,方方、何平導演,張賢亮編?。?、《河的子孫》(80年代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播出),張賢亮早期的短篇小說《邢老漢和狗的故事》也于1993年被改編為電影《老人與狗》(謝晉導演,李準編?。?。在這些根據(jù)張賢亮的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中,他格外看重的是電影《牧馬人》,這不僅因為《牧馬人》是張賢亮首次“觸電”的嘗試,更是因為《牧馬人》中的許靈均身上有張賢亮自己的影子。

      1981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準備將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改編成電影,導演謝晉邀請著名作家李準擔任編劇。5月11日,攝制組一行十八人來到寧夏銀川,與張賢亮商討電影劇本改編之事,并到銀川城郊等地訪問,了解寧夏的風土人情,尋找外景拍攝場地。這令張賢亮喜出望外,他盡可能地為電影劇組提供各種幫助,不但詳細介紹小說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陪同攝制組訪問那些當年逃荒出來、如今已成為當?shù)匦腋5募彝ブ鲖D的“四川姑娘”,還從劇組提供的備選女演員照片中,挑選出中央戲劇學院的1980 級學生叢珊飾演李秀芝,并且把銀川市郊的鎮(zhèn)北堡介紹給謝晉。在張賢亮的極力推薦下,后來電影《牧馬人》的大部分拍攝場景就選在寧夏鎮(zhèn)北堡。夜晚,張賢亮和謝晉、李準圍坐在一起,探討即將開拍的《牧馬人》,張賢亮說:“我想通過許靈均,談勞動對人的影響。許靈均在自己勞動的土地上,認識了自己的價值。如果他離開了這個地方,他以后的生命就沒有了依據(jù)。秀芝是勞動人民毅力的表現(xiàn),像蒲公英,落到地上就生根。”李準補充道:“許靈均的地位在下降,而人格在升華。”謝晉接著說:“除了勞動,這兩個人生命的毅力可以挖掘。中國人民經(jīng)過那么多波折,要生活下去,要生活得更美好,百折不撓,真不容易……”[17]謝晉原本想讓張賢亮自己動手編寫劇本,但張賢亮卻顯得有些為難。他在《牧馬人的靈與肉》一文中寫道:“《靈與肉》本來準備寫成五萬多字的中篇,而我為了適應月刊的容量把它砍成了一個不足兩萬字的短篇??橙サ牟糠?,多半是心理分析和理念的變化過程?!薄氨晃铱车舻哪切嶋H上是很重要的東西,我卻以為是電影無法表現(xiàn)的。那些東西是什么呢?就是勞動和學習在許靈均心理上和思想上給予的影響?!盵15](203-205)謝晉沒有辦法,只得請李準擔任編劇。富有影視改編經(jīng)驗的李準很好地把握住了小說的精神內核,影片圍繞主人公許靈均的命運,展示出普通人身上真善美的光輝,并用深沉的筆觸挖掘出深刻的生活哲理,歌頌了勞動者的質樸、純真,抒發(fā)了對祖國對民族的深情。電影在人物和情節(jié)上基本遵循小說《靈與肉》的藝術構造,但李準在改編時也增加了一些小說原來沒有的東西,例如在許靈均的小屋內,清清在看媽媽吃力地數(shù)著鈔票,又用小手摸摸媽媽手中的錢,天真地問道:“媽媽,爸爸怎么弄來這么多錢呀?”秀芝看著清清感嘆地說:“當了二十年‘老右’補的”。清清認真地對媽媽說:“媽媽,長大我也要當‘老右’。掙好多好多錢?!闭f著就摟抱著媽媽:“給你買一雙皮鞋!”李準通過一個天真的孩子的嘴,將許靈均二十年“右派”生涯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劇氣氛推向頂點,強化了對荒謬的歷史現(xiàn)實的諷刺力量,引起觀眾控訴極“左”政治的共鳴。在謝晉執(zhí)導下,《牧馬人》被拍成了一部引人思索、富有哲理性的正劇。整部影片笑中含淚、樂中有悲,抒情而又冷峻,具有質樸美和人性美的特色,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新時期我國知識分子政策的變化,給人以昂揚向上的啟發(fā)和感受。

      1982年,《牧馬人》在國內上映,獲得巨大成功。電影上映后在觀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其火爆程度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該片先后獲得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文化部優(yōu)秀故事片獎等多個獎項,創(chuàng)造了1.3 億人次的觀影記錄,成為一部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經(jīng)典影片。飾演許靈均的青年演員朱時茂更是因此片而一舉成名。張賢亮為《牧馬人》的拍攝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熱情,當影片上映后,他動情地說:“我對《牧馬人》有著偏愛……銀幕上《牧馬人》的一幅幅畫面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時,我不禁激動得肌肉都顫抖起來,潸然淚下。……在演員中,我特別欣賞叢珊。她簡直活現(xiàn)了我在二十二年的孤獨生活的幻影。她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許靈均在理念那條線上的不足”[15](202)。

      《牧馬人》的熱播進一步擴大了小說《靈與肉》在讀者中的影響,尤其是對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農(nóng)村觀眾而言,觀看電影無疑是一種變相的閱讀。電影《牧馬人》的上映也引發(fā)了讀者對電影與原著之間差異的討論,一些文學評論者專門從小說與電影改編的得失角度對小說與電影進行了比較分析,如,周斌的《這里有我生命的根——讀〈牧馬人〉隨感》[18]、邊善基的《深入開掘 刻意求工——評影片〈牧馬人〉的改編和藝術特色》[19]、聞啟鳴、洪鳳桐的《影片〈牧馬人〉文學審美特征》[20]、王忠全的《為什么感人不深?——談影片〈牧馬人〉的不足》[21]、加華的《許靈均的原型是誰》[22]、趙紅妹的《從〈靈與肉〉到〈牧馬人〉》[23]、岳小戰(zhàn)的《論從小說〈靈與肉〉到電影〈牧馬人〉的改編藝術》[24]等。小說的影視改編及其評價構成了張賢亮文學創(chuàng)作評價史中的一個獨特內容。

      2018年6月17日,作為慶祝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60 周年的獻禮劇,根據(jù)小說《靈與肉》改編的42 集同名電視連續(xù)劇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黃金檔播出。在主流媒體的一片贊譽聲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關注這部電視劇的觀眾多是那些經(jīng)歷過“反右”“文革”等極“左”政治運動的“40 后”“50 后”觀眾,其中鮮見有中青年觀眾關注與追捧此劇,電視劇《靈與肉》在寧夏觀眾中引發(fā)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其他省市觀眾。今天中青年讀者的閱讀審美趣味和評價標準與80年代相比已經(jīng)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作為“傷痕文學”的《靈與肉》顯然無法吸引那些沒有“文革”傷痛經(jīng)歷的讀者的注意力,同時,由于電視劇在劇情上展現(xiàn)的多是寧夏本土文化風情,易于被當?shù)赜^眾所熟知和接受,所以寧夏觀眾對該劇關注度自然更高,這些都是不難理解的。另外,電視劇《靈與肉》在世界杯期間播出,面臨收視率的巨大壓力,但根據(jù)中央電視臺收視率調查結果顯示,該劇收視率位列2018年全國電視劇收視率排行榜第一名,最高點時超過2.5%,這說明當下喜愛張賢亮那種質樸文字風格的讀者仍然大有人在,張賢亮的小說已經(jīng)成為喚起那個時代讀者歷史記憶和支邊知識分子真實情感的文字載體。張賢亮的小說揭示出人們在極“左”政治環(huán)境下面臨的一些共性社會問題,如怎樣看待知識分子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什么是愛國主義、出國是不是就意味著不愛國,等等。這可以說是張賢亮對新時期文學的獨特貢獻。

      從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到40 多集的電視劇,播出媒介變了,故事結構和篇幅自然也要隨之調整。電視劇《靈與肉》將原小說中主人公許靈均與父親在幾天之內情感和靈魂的痛苦糾葛,改編為從60年代至90年代30年中,以許靈均為代表的一代支邊知識分子面臨的現(xiàn)實與抉擇以及由此引發(fā)的跌宕起伏的故事。電視劇編劇對小說精神內核進行了重大改編,小說從一個展現(xiàn)和歌頌勞動美的作品變?yōu)橹v述知識分子對于文化的堅持與夢想的電視劇本,通過塑造主人公許靈均的文化人格,詮釋出“文化有情、荒涼有價”的文化內涵,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寧夏半個世紀的滄桑巨變和輝煌成就。這與當前主旋律故事片的要求高度吻合。

      文學作品的接受和傳播是實現(xiàn)文學活動獨特人文價值不可或缺的過程,由于所處背景環(huán)境的不同,作品的接受與傳播因素具有共性和差異性特征。許靈均從一個“右派”牧馬人演變成為新時代的創(chuàng)業(yè)者。這種對于原小說的影視改編實際上可以看作不同時代讀者對于作品接受與傳播過程中的又一次改寫和再創(chuàng)作,只是由于這次改寫的主體是影視編劇,而非普通讀者,因而使得這種改寫和再創(chuàng)作的接受和傳播的影響更為廣泛。

      《靈與肉》的論爭和影視改編在小說的接受和傳播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論爭和早期電影改編提升了張賢亮在新時期文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他迅速躋身全國優(yōu)秀小說家行列。新時代,由于電視編劇的改寫和再加工,小說的面貌和精神內核被賦予了新的時代質素,從而實現(xiàn)了舊小說的新價值。

      猜你喜歡
      張賢亮牧馬人批評家
      新銳批評家
      文藝論壇(2020年3期)2020-12-24 09:53:50
      我沒有和張賢亮合過影
      博覽群書(2020年9期)2020-09-27 23:22:04
      今日批評家
      詩林(2019年6期)2019-11-08 01:51:34
      牧馬人的心愿
      民族音樂(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4
      探險隊長 DAKOTA CUSTOMS定制版牧馬人改裝
      越玩越野(2015年2期)2015-08-29 01:05:08
      固特異牧馬人將成為塔科馬原配胎
      不聽課的尊重
      著名作家張賢亮病逝
      “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授獎辭
      美文(2009年1期)2009-03-09 04:05:32
      畫家和批評家
      宿松县| 民勤县| 清原| 阳信县| 蓬安县| 大埔区| 峡江县| 师宗县| 屯昌县| 西城区| 宿松县| 敦化市| 同德县| 乾安县| 石楼县| 永清县| 万宁市| 汪清县| 寿光市| 河东区| 新平| 高台县| 安国市| 宁南县| 普兰店市| 化隆| 都江堰市| 稻城县| 胶州市| 公主岭市| 吉隆县| 德化县| 临清市| 永仁县| 金门县| 大竹县| 淮阳县| 潜山县| 长丰县| 鄯善县| 鄂伦春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