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15%~29%的結直腸癌在就診時合并腸梗阻,其中70%的腸梗阻發(fā)生在左半結腸,給臨床治療帶來挑戰(zhàn)[1]。1994年Tejero等[2]報道使用自膨脹的金屬支架(self-expanding metallic stents,SEMS)治療左半結腸腫瘤梗阻,將急診手術轉變?yōu)閾衿诨蛳奁谑中g,改善了病人營養(yǎng)和腸道梗阻狀況。后續(xù)研究發(fā)現(xiàn)SEMS有可能降低手術并發(fā)癥、提高根治性、降低造口率。包括2017美國結直腸外科醫(yī)師協(xié)會治療指南、NCCN指南和美國東部創(chuàng)傷外科協(xié)會指南等均推薦,SEMS可以作為梗阻性結腸癌的初始治療選擇。
雖然大部分研究認為,與急診手術相比,SEMS能夠改善梗阻性結直腸癌病人的短期預后,包括提高一期吻合率、降低造口率、降低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等,但越來越多的研究提出SEMS有可能促進腫瘤細胞播散,增加復發(fā)率和轉移率,降低生存率。因此需要重新審視SEMS的地位,并提出新的治療策略。
1.SEMS降低術后生存:SEMS在擴張狹窄過程中,可能對腫瘤產(chǎn)生機械性擠壓,有可能導致腫瘤細胞的播散,那么就有可能對病人的復發(fā)率和生存率產(chǎn)生不利影響。
多項研究提示,SEMS可能與術后預后較差相關。一項前瞻性研究比較了SEMS與急診手術的預后,結果在年齡≤75y病人中,SEMS組的復發(fā)率顯著升高(32% vs 8%)[3];Sabbagh等[4]的研究也指出,與急診手術相比,SEMS的5年腫瘤相關死亡率顯著升高(48% vs 21%),5年OS顯著降低(P=0.0003),在無轉移和穿孔病人中,SEMS的5年OS也顯著降低(30% vs 67%)。Avlund等[5]研究發(fā)現(xiàn),SEMS后穿孔病例的5年OS顯著降低(37% vs 61%),5年復發(fā)率顯著升高(45% vs 33%),穿孔是影響SEMS后生存的獨立危險因素。SEMS對生存的不利影響同樣見于梗阻性右半結腸癌的研究,與腸梗阻導管相比,SMES的4年DFS和OS均顯著降低,多因素分析證實,SMES是生存較差的獨立危險因素[6]。Meta分析也指出,與急診手術相比,SEMS能夠降低總體并發(fā)癥,但術后局部復發(fā)率和轉移率顯著增加[7]。因此,SEMS應用于梗阻性結直腸癌有增加術后復發(fā)和降低生存的顧慮,而支架導致的穿孔可能與預后較差密切相關。這也是2014年歐洲和法國的胃腸內(nèi)鏡學會指南均不推薦SEMS作為梗阻性結腸癌的初始治療手段的重要依據(jù)[8-9]。
2.SEMS降低生存的基礎研究:SEMS在臨床上發(fā)現(xiàn)與復發(fā)和生存預后不佳有關,那么原因何在,在理論上SEMS的機械性擴張可能導致腫瘤破潰、腫瘤細胞播散、PNI增加,因此可能增加腫瘤復發(fā)和轉移,進一步影響病人的生存,因此眾多研究進行了相關研究探索。
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SEMS治療的梗阻性結腸癌鼠模型生存時間明顯縮短(15 d vs 20 d)、腹膜轉移率增加(75% vs 50%)、肝轉移率增加(19% vs 4.5%),SEMS是影響生存的獨立危險因素[10]。接受SEMS梗阻性結腸癌病人的外周血循環(huán)腫瘤細胞(CTC)水平升高[11];循環(huán)游離細胞DNA和循環(huán)腫瘤DNA水平也顯著升高[12];循環(huán)CK20 mRNA表達顯著升高,而CK20 mRNA被認為與結直腸癌密切相關[13]。此外,內(nèi)鏡操作過程中的吹氣、腸管擴張和病人體位變化可能與腫瘤細胞播散有關。上述研究提供了SEMS促進腫瘤細胞播散入血的直接或間接證據(jù)。
神經(jīng)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PNI)與結直腸癌術后復發(fā)、遠處轉移和生存率降低密切相關。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梗阻性結直腸癌的PNI率顯著升高。研究還發(fā)現(xiàn),SEMS增加了梗阻性結直腸癌的PNI。Kim等[14]通過回顧性研究認為,在梗阻性結直腸癌中,SEMS組的PNI顯著高于急診手術組(76% vs 51.4%,P=0.033)。其他研究也發(fā)現(xiàn),SEMS組的PNI和淋巴結陽性率均顯著高于直接手術組[15-16]。因此,SEMS有可能增加腫瘤PNI,進一步增加術后復發(fā)和轉移,降低生存率。
上述研究從基礎和臨床的不同角度均提示,SMES可能增加腫瘤細胞的播散,促進與腫瘤預后不良相關的因素,與術后腫瘤復發(fā)和遠處轉移可能有一定相關性。
1.SEMS+新輔助化療的提出:從目前研究來看,SEMS后直接手術有可能導致腫瘤細胞播散,增加術后局部復發(fā)率和遠處轉移率,降低術后生存率。而且在SEMS后2周內(nèi)手術,梗阻近端腸壁水腫依然存在,手術難度較大,吻合后造口率較高。這也是Meta分析SEMS后造口率仍高達34%的原因。
研究發(fā)現(xiàn),SEMS后手術間隔時間越短,吻合口漏的發(fā)生率越高,手術間隔時間過短是術后并發(f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17],而且手術間隔時間>16天并不增加吻合口漏和手術難度。目前一般不建議SEMS后7天內(nèi)手術,而>15天的間隔時間可能有助于降低術后并發(fā)癥[18]。對于過長的手術時間間隔也有顧慮,主要在于腫瘤進展、炎癥和粘連加重、支架相關并發(fā)癥增加等。
基于上述原因,我們提出在SEMS有效緩解梗阻后,適當延長手術等待時間2個月左右,達到腸壁水腫消退的目的;在等待期間,接受XELOX或mFOLFOX6方案化療2~3個療程,期望有效控制原發(fā)腫瘤和遠處轉移灶,消滅循環(huán)腫瘤細胞。將急診手術轉變?yōu)閾衿谑中g,同時有效控制腫瘤,達到提高一期吻合和手術切除率,降低造口率,降低局部復發(fā)率和遠處轉移率,提高術后生存率的目的。
該研究為前瞻性、多中心開放研究(NACSOC研究),比較SEMS聯(lián)合新輔助化療對比SEMS后直接手術治療梗阻性左半結腸癌的臨床療效(NCT02972541;2016-科-161-1)。研究納入年齡18~75歲、腫瘤距離肛門>15 cm、術前病理證實為腺癌的梗阻性左半結腸癌患者[19-20]。
2.SEMS+新輔助化療的療效[19]: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初步結果分析,納入新輔助化療組21例,直接手術組41例。兩組病例支架置入后腸梗阻均緩解,無支架脫落。直接手術組3例腸穿孔(7.3%),新輔助化療組1例腸穿孔(4.8%)。兩組在等待手術期間均無梗阻發(fā)生;新輔助化療組1例病人在術前接受腸道準備時發(fā)生急性腸梗阻,接受開放手術,術中一期吻合。新輔助化療組無嚴重化療不良反應,不良反應以1度和2度為主,僅有1例發(fā)生腹瀉3度不良反應,經(jīng)保守治療緩解。
我們研究了SEMS前、新輔助化療前和手術前病人的營養(yǎng)狀況和腸壁厚度。結果發(fā)現(xiàn),與SEMS前水平相比,新輔助化療前的BMI、血紅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無顯著變化,白蛋白水平則有下降趨勢,但未達到顯著差異(P=0.091);而接受新輔助化療后,在手術前病人的BMI、血紅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均顯著提高。我們通過CT檢測了病人的腸壁厚度,發(fā)現(xiàn)與SEMS前水平相比,新輔助化療前(SEMS后7天)的腸壁顯著增厚,而手術前腸壁厚度則恢復正常。這表明SEMS后7天,既往報道SEMS后通常接受手術的時間,腸壁厚度顯著增加,提示腸壁水腫嚴重,此時接受手術,腸吻合的危險性可能會大大增加;通過2個月的等待時間,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顯著提高,腸壁厚度也恢復正常,從而保證了圍手術期和腸吻合的安全[20]。
新輔助化療組接受腹腔鏡手術比例(71.4%)明顯高于直接手術組(36.6%)(P=0.009),手術時間顯著縮短(P=0.002),術中失血量顯著減少(P<0.001),術后住院時間顯著縮短(P=0.028);通過視覺模擬評分評估手術難易程度,新輔助化療組的手術難度明顯較低(P<0.001);新輔助化療組造口率明顯低于直接手術組(4.8% vs 34.1%,P=0.011)。上述研究結果在接受XELOX和mFOLFOX6新輔助化療方案的病人中均得到了體現(xiàn)。兩組的傷口感染率和吻合口漏率無顯著差別。
我們的研究認為,對完全梗阻性左半結腸癌病人,SEMS后接受新輔助化療、適當延長手術等待時間,不增加SEMS相關并發(fā)癥,化療不良反應可控,而且可以有效降低造口率,提高微創(chuàng)手術率,增加手術安全性、加速病人康復。該方案將成為完全梗阻性左半結腸癌的治療新策略。
從目前研究來看,SEMS已經(jīng)成為梗阻性左半結腸癌初始治療的選擇,各種SEMS相關并發(fā)癥可控,可以顯著降低造口率、提高一期吻合率,但目前的爭論焦點在于SMES是否可能增加術后復發(fā)率和降低生存率。SEMS聯(lián)合新輔助化療理念的提出,結合我們的初步研究結果提示,該方案具有顯著的低造口率和提高微創(chuàng)手術率的優(yōu)勢,有可能成為梗阻性左半結腸癌的治療新策略,我們也期待獲得長期的生存結果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