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蕾 敖 煉
周敦頤在文學研究上的意義
李花蕾1敖 煉2
(1.湖南科技學院 圖書館;2.湖南科技學院 國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周敦頤在儒學史上有極高的地位,但早在宋代亦有文名,有一定數(shù)量的文學作品傳世。周敦頤的文學作品傳達出他文以載道的創(chuàng)作理念、簡淡沖和的審美風格、隨性自然的理趣特征。在周敦頤去世之后,歷代都有紀詠他的詩文刻印傳世,尤其是其故里較為興盛,代代積累,形成了數(shù)量可觀、主題類似的文學創(chuàng)作現(xiàn)象,為周敦頤的文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獻材料。
周敦頤;濂溪故里;濂溪集;濂溪志;歷代紀詠
周敦頤(1017-1073),原名敦實,避英宗藩邸舊諱,改敦頤。字茂叔,謚號元公,世稱濂溪先生。北宋道州營道人(今湖南永州市道縣)人。周敦頤是北宋五子之一,在儒學史的地位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歷來受到史家學界和文人的普遍贊譽推崇?!端问贰穼A小兜缹W傳》,論理學源流,指出周敦頤為續(xù)接孔孟之道的圣賢之人,論曰:“孔子沒,曾子獨得其傳,傳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沒而無傳。兩漢而下,儒者之論大道,察焉而弗精,語焉而弗詳,異端邪說起而乘之,幾至大壞。千有余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秉S庭堅稱其“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于取名而銳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煢婺,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呂陶《送周茂叔殿丞并序》曰:“舂陵周茂叔,志清而材醇,行敏而學博。讀《易》《春秋》,探其原,其文簡潔有制,其政撫而不柔。”
周敦頤被譽為“理學鼻祖”“道學宗主”,在儒學發(fā)展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學著作《太極圖說》《通書》歷來備受推重。在他少之又少的作品中,亦有一定數(shù)量的詩文傳世,潘興嗣《濂溪先生墓志銘》說周敦頤有“詩十卷”,但大部分已佚,現(xiàn)存詩歌僅三十余首。這些作品短小精湛,理趣兼?zhèn)洌茉炝酥芏仡U的人格形象,傳達了周敦頤的理學思想。度正在《周敦頤年譜》中說:“少時得明道、伊川之書讀之,始知推尊先生。而先生仕吾鄉(xiāng)時,已以文學聞于當世?!倍日侵祆涞茏?,南宋學者,可知周敦頤在宋代已有文名,文學成就在當時獲得認可。
宋元之際金履祥輯《濂洛風雅》六卷,梳理了理學詩的傳承,收錄四十八位理學家的詩歌,卷首有《濂洛風雅世系圖》,此圖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所有作者,將周敦頤排在第一位,張伯行的《濂洛風雅》九卷,卷一為《周濂溪集》,二者皆推尊周敦頤在理學詩中的起源地位。周敦頤的詩被列入理學詩,但胡云翼卻品評道:“毫無理學的酸腐氣,自有一種幽趣,絕不是理學派的詩可比”??梢娭芏仡U的詩既有理學風范,又有文學色彩。周敦頤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吳文治主編的《宋詩話全編》收錄了周敦頤的《彭推官詩序》,但實際上此篇并未提及其文學理論,周敦頤的文學理論主要在其《通書》和詩文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中國古代文論中,文道關系一直是重要的命題,尤其是“文以載道”這一概念?!段男牡颀垺ぴ赖谝弧分赋觥暗姥厥ヒ源刮?,圣因文而明道”。韓愈的《爭臣論》說:“思修其辭以明其道”,均未明確提出“文以載道”,到周敦頤才首次明確,這是周敦頤在文學理念的重要貢獻。其《通書·文辭第二十八》有詳細的表述:“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故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然不賢者,雖父母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強之,不從也。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噫!弊也久矣?!庇衷凇锻〞ぢ谌摹分姓撜f:“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yè),彼以文辭而巳者,陋矣!”周敦頤認為不應偏溺于文詞,而應以文辭載道,知道德之重,孔子曾說“辭達而已矣”,不必過多追求文辭的美飾,但周敦頤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美則愛,愛則傳焉”,以辭美來追求道傳久遠,其實并不輕視文辭的作用。
這種“文以載道”的觀念也體現(xiàn)在其文學創(chuàng)作中,周敦頤的散文極少傳世,但幾乎都以精湛的文辭寄托了他的道德情懷和理想追求,如《養(yǎng)心亭說》表達以“無欲”來“養(yǎng)心”的道德;《愛蓮說》表達有為的價值觀;《拙賦》表達高遠的政治理想。度正《周敦頤年譜》中記載周敦頤在為官之任上,已有歸隱之志:“通判虔州,道出江州,愛廬山之勝,有卜居之志。因筑書堂于其麓,堂前有溪,發(fā)源蓮花峰下,潔清紺寒,下合于湓江,先生濯纓而樂之,遂寓名以濂溪?!逼洹督浌潘隆吩妱t直接道出這種志向:“琳宮金剎接林巒,一徑通幽竹徑寒。是處塵埃皆可息,時清終未忍辭官。”
周敦頤的禮樂思想中已有“簡淡沖和”的論述,《通書·樂上第十七》曰:“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嫌心釋?!边@點也統(tǒng)一于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周敦頤的詩文均是簡短的篇幅,呈現(xiàn)出淡雅沖和的審美。他的《養(yǎng)心亭說》一百三十八言,《愛蓮說》一百十九言,《拙賦》更是僅僅六十五言,皆可謂“言約而道大,文質而義精”的極佳文學經典?!蹲举x》中有:“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彼恼卫硐胧菢闼氐摹吧习蚕马槪L清弊絕”,也呈現(xiàn)出簡單沖和的風格。他的詩如:
《題寇順之道院壁》:“一日復一日,一杯復一杯。青山無限好,俗客不曾來。寄語地上客,歷亂竟誰催。”《同石守游》:“野鳥不驚如得伴,白云無語似相隨?!薄吨纹揭宜饶捍菏娜胀螐凸庞紊綆p至大林寺書四十字》:“水色云含白,禽聲谷應清?!薄度f安香城寺別虔守趙公》:“精舍泉聲清隨滁,高林云色淡悠悠?!薄稙徬獣谩罚骸疤镩g有流水,清泚出山心。山心無塵土,白石磷磷沈。潺湲來數(shù)里,到此始澄深。有龍不可測,岸木寒森森。”《題惠州羅浮山》:“紅塵白日無閑人,況有魚緋擊此身。關上羅浮間送目,浩然心意復吾真?!薄额}春晚》:“花落柴門掩夕輝,昏鴉數(shù)點傍林飛。吟余小立闌干外,遙見樵漁一路歸?!睕]有奇特詭譎的想象虛構,沒有濃墨重彩的顏色著力,沒有波瀾起伏的故事敘述,沒有節(jié)奏動感的聲音模擬,而是多以狀景平淡,意象簡潔,意境深遠取勝,給人以平和舒適安靜之感,可謂“發(fā)纖濃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
周敦頤的好友蒲宗孟曾寄詩周敦頤“山水平生好,嘗來說退居”,又他寫墓志銘中說:“雅好山水,復喜吟詠?!倍日凇吨芏仡U年譜》中也說:“先生性好山水。”周敦頤曾指點二程尋“孔顏樂處”,《河南程氏遺書》載:“昔受學于周茂叔,每令尋顏子、仲尼樂處,所樂何事?”《二程遺書》載程顥曰:“詩可以興。某自再見茂叔后,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呂陶《送周茂叔殿丞序并詩》:“舂陵周茂叔……然而常自誦曰:‘俯仰不怍,用舍惟道,行將遁去山林,以全吾志。’”周敦頤在《通書·顏子第二十三》稱贊顏子:“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圣?!辈⑶覍Α八鶚泛问隆弊鞒觥暗赖掠杏谏怼钡幕卮稹V芏仡U推崇的“孔顏樂處”在乎指向內在的道德境界,在乎指向外在的山水自然,這種以山水為寄托、為價值標準的取向取代了“富貴”,是“心泰”的外在表現(xiàn),正如清代越南使者阮熽所寫“樂處尋孔顏,靜趣觀月風”。所以在周敦頤的詩中,大多是內心流露,體現(xiàn)了淡泊自適、無欲而靜、自得其樂、隨性自然的理趣,諸如:
《任所寄鄉(xiāng)關故舊》:“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故人欲問吾何況,為道舂陵也一般?!?/p>
《題門扉》:“有風還自掩,無事晝常關。開合從方便,乾坤在此間?!?/p>
《夜雨書窗》:“秋風掃盡熱,半夜雨淋漓。繞屋是芭蕉,一枕萬響圍。恰似釣魚船,蓬底睡覺時?!?/p>
《題春晚》:“花落柴門掩夕輝,昏鴉數(shù)點傍林飛。吟余小立闌干外,遙見樵漁一路歸?!?/p>
《喜同費君長官游》:“尋山尋水侶尤難,愛利愛名心少閑。此亦有君吾茂樂,不辭高遠共躋攀?!?/p>
《瀼溪書堂》:“元子溪曰瀼,詩傳到于今。此俗良易化,不欺顧相欽。廬山廬久愛,買田山之陰。田間有流水,清泚出山心。山心無塵上,白石磷磷沈。潺湲來數(shù)里,到此澄澄深。有龍不可測,岸竹寒森森。書堂構其上,隱幾看云岑。倚梧或欹枕,風月盈中襟?;蛞骰蜈つ?,或酒或鳴琴。數(shù)十黃卷軸,圣賢談無音。窗前即疇囿,圃外桑麻林。千蔬可卒歲,絹布足衣衾。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名溪朝暮侵。元子與周子,相邀風月尋?!?/p>
《贈虞部員外郎譚公昉致仕》:“清時望郎貴,白首故鄉(xiāng)歸。有子紆藍綬,將孫著彩衣。松喬新道院,鶴老舊漁磯。知止自高德,寧為遁者肥。”
周敦頤留有“窗前草不除”“庭草交翠”的典故,均體現(xiàn)了他的自然理趣,周敦頤言行統(tǒng)一,內外統(tǒng)一,其文學創(chuàng)作與思想都是統(tǒng)一的,他生性幽趣,崇尚自然,故而他是詩中也多是這種自然理趣。
濂溪故里指周敦頤出生地,廣義指當今湖南永州市,具體指湖南永州道縣樓田堡。濂溪故里在宋代為道州營道縣營樂里,又稱“濂溪保”,道光《永州府志》卷二《名勝志》載:“宋時名濂溪保,保分上下,周子所居,則下保也。”
周敦頤世居寧遠,生于道縣。度正《周敦頤年譜》載:“周氏自漢封周后于汝南,世為著望。先生遠祖崇昌,唐永泰中為廉、白二州太守,解組居道之寧遠縣大陽村。裔孫虞賓之中子從遠,始徙營道,生子智強,智強生子五。長識,天圣五年,王堯臣榜二甲及第,汀州上杭令。次鐸、次正皆不仕。次輔成,大中祥符八年蔡齊榜六舉以上,特奏名賜進士,賀州桂嶺令。次輅,舉進士,特奏名迪功郎。輔成,則先生父也,以先生貴,贈諫議大夫,先娶唐氏,生礪,礪生仲章。唐卒,繼娶左侍禁成都鄭燦女,是生先生。宅邊有水縈紆如青羅帶,曰濂溪,先生濯纓而樂之。晚寓廬阜,構書堂,前臨溪水,亦名以濂溪。學者宗之,稱為濂溪先生云。”
歷代關于濂溪或濂溪故里的記載頗多。
朱熹《濂溪說》:“后又得張敬夫所刻先生墨帖后記,先生家譜載,濂溪隱居在營道縣營樂鄉(xiāng)石塘橋西。而舂陵胡良輔為敬夫言濂實溪之舊名,父老相傳。先生晚居廬阜,因名其溪,以示不忘其本之意。近邵武鄒旉官舂陵,歸為熹言,嘗親訪先生之舊廬,所見聞與何、張之記皆合。但云其地在州西南十五里許。蓋濂溪之源委,自為上下保,而先生居其地,又別自號為樓田。至字之為字,疑其出于唐刺史元結七泉之遺俗也?!?/p>
龔維蕃《重建先生祠記》:“其鄉(xiāng)曰‘營樂’,其保曰‘濂溪’?!?/p>
鄒旉《游濂溪辭并序》:“道州城西十五里,有村曰濂溪保,蓋周茂叔先生之居也?!?/p>
何棄仲《營道齋詩并序》:“營道三十里而近,有村落曰‘濂溪’,周氏家焉,族眾而業(yè)儒。”
魏了翁《道州濂溪書院記》:“營道西十八里為濂之源,又東二十里為濂溪保?!薄叭R數(shù)百步,有巖石林立,其中數(shù)十丈平,濂山峙其西,濂水徑其南,列巘滎環(huán),九疑隱約,若夫作地藏而有待焉者?!?/p>
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十八“濂溪”條:“在州城西三十里,周茂叔故居也。”又“舂陵濂溪九江濂溪”條:“《(濂溪)年表》云:濂溪在道州營道縣之西,距縣二十余里。先生既不能返其故鄉(xiāng),卜居廬山之下,筑室溪上,名曰濂溪書堂。南軒《道州祠堂記》云:先生舂陵之人,言曰:濂溪者,吾鄉(xiāng)之里名也。先生世家其間,及寓于他郡,而不忘其所自生,故亦以是名溪?;尬獭督輹糜洝吩疲菏兰音┝?,而老于廬山之下,因取故里之號以名其川曰濂溪?!?/p>
魯承恩《濂溪志序》:“濂溪在道州西南三十里,昔為營道縣,今為濂溪保,宋道國周元公先生實生其地,故世皆稱曰濂溪先生。”
《徐霞客游記·楚游日記九》載有對濂溪故里的描述:“又一里而濂溪祠在焉。祠北向,左為龍山,右為象山,皆后山,象形,從祠后小山分支而環(huán)突于前者也。其龍山即前轉嘴而出者,象山則月巖之道所由渡濂溪者也。祠環(huán)于山間而不臨水,其前擴然,可容萬馬,乃元公所生之地,今止一二后人守其間,而旁無人焉?!?/p>
周子恭《游濂溪故里記》記敘了濂溪故里的幾處標志景觀:“七泉子游濂溪故里,自月巖而下,至于安心寨,歷圣脈泉、風月亭、濯纓亭。月巖,得濂溪悟太極之因;圣脈,得山下出泉靜而清之旨;風月亭,得光風霽月之趣;濯纓亭,得濂溪濯纓之處。始自濯纓亭,謁其家廟。自家廟而下,巡至于大富橋,家廟得濂溪肖像,大富橋得濂溪誕生之地。世傳濂溪誕生,左龍山,右豸嶺。天垂象,五星聚奎;地獻靈,五星繞宅。”還闡發(fā)這幾處景觀的義理:“月巖渾然太極,太極象吾之心也,圣脈泉象吾心之有本也,風月亭象吾心之樂也,濯纓亭象吾心之潔也,肖像象吾之像也。左龍右豸象兩儀,五星象五行,五行象吾之動靜五常也?!?/p>
濂溪故里山川拱抱,瀟湘環(huán)碧,峰巒列翠,濂溪縈紆,可謂天地儲精,風氣攸萃。故里因周敦頤有月巖、圣脈泉、道山、元山、濂溪書院、濂溪祠、交翠亭、愛蓮亭、有本亭等自然人文景觀。古舂陵十二景,古道州八景有“濂溪光風”“元峰鐘英”“月巖仙蹤”“含暉石屋”景觀,均與周敦頤相關。后人景仰和追慕周敦頤,歷代都有賦詩撰文,贊美紀述濂溪故里的景觀,以此來紀念周敦頤,形成了數(shù)量眾多的文學創(chuàng)作。濂溪故里的山水芳馨因周敦頤而名于世,故而后世又稱此地為濂邦、道國。
周敦頤去世后,南宋嘉定十三年,宋寧宗賜謚“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從祀孔子廟庭。其流風遺澤,令后人感慨懷慕,濂溪故里后人思其遺愛,立祠祀之,吟詠不絕,歷代皆有《濂溪集》《濂溪志》(以下簡稱《集》《志》)的編纂刻印傳世。這些著作的編纂體例,大部分都是先載周敦頤的作品,次載后人對周敦頤吟詠紀念篇章,文體上包括記、序、跋、說、頌、賦、辭、詩、祝文、祭文等等,表達后世對周敦頤的景仰緬懷之情,也寄寓古代士人的道德文章之心?!都贰吨尽反嘁?,構成了研究周敦頤及濂溪學的龐大文獻系統(tǒng),而編纂刻印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周敦頤為官之地、晚年寓居之地、后裔聚居之地以及濂溪故里。其中,尤其以濂溪故里,即湖南永州的編纂刻印最為繁榮。
濂溪故里自宋代就有《濂溪集》的編纂,如南宋淳熙十六年道州州學葉重開的《濂溪集》,其序中所言:“是書集于先生之鄉(xiāng),凡片言只字知所尊信者,猶恐或失之,取之不得不廣。又況先生之道,愈講愈明,學者仁智之見雖有淺深,然自遠而即近,由粗以至精,月異而歲不同,今而畢錄于此,觀之者宜知所適從矣?!?/p>
明代理學思潮的發(fā)展,朝廷崇儒重道,使得濂溪故里在明代興起編纂刻印《集》《志》的盛舉,《集》《志》的幾個重要版本系統(tǒng)在明代得以完成。尋霖《周敦頤著述及版本著錄》指出:“明代周敦頤著述刊刻仍以周氏籍貫地湖南永州、道州及周氏后裔聚居地如江蘇蘇州為多?!边@些《集》《志》的序中有重要的參考信息,如弘治四年(1491)道州知州方瓊刻《濂溪遺芳集》,序中載編纂之時代背景:“及其既往,上而追封有制,下而奉祀有祠,或序或記,不一其文,是皆散在群書,或傳錄于家者,人未之悉究。他如世之文人才子,經舂陵睹遺跡,而慕濂溪者,稱贊有佳句。士大夫親見我朝崇儒重道,為我祖而賜冕以博士之官;其垂愛及冕者,亦贈有佳什。是皆我祖之芳,默寓于山川,發(fā)越于吾儒,崇重于圣朝,垂裕于吾身,而圖書所載之未盡者也?!辈⒄f明取名“濂溪遺芳集”之含義:“及古今人之贊詠而贈及其后裔者,乃其芳中之余芳,是猶孔經之外復有所謂《家語》,實又“六經”大芳中之余芳也,集以‘遺芳’名,宜矣。雖然,博士是集,源流始末,井井有條,初非自多其一家之芳也。原其意,蓋欲發(fā)明周子之所以生于舂陵,而明其道以著其芳者,實本諸天;舂陵山水之芳馨,所以顯揚于天下者,實本諸元公。元公之芳,廣遠益著,而世承博士之寵芳,又本諸山水之勝?!奔尉甘拍辏?540)永州府同知魯承恩輯《濂溪志》,胥從化《濂溪志》載魯承恩自序一篇,詳述其體例:“首之圖像,以正其始。次之序例、目錄,以明其義。次之御制,以致其尊。次之遺書,以昭其則。次之著述、踐履,以紀其跡。次之事狀、事證,以詳其實。次之譜系、譜傳、譜稽,以衍其裔。次之奏疏、公移,以取其征。次之表、說、辨、賦、詩、記、序、跋,以備其考。次之祭文、附錄,以稽其終。”嘉靖二十三年(1544)道州知州王會的《濂溪集》,序中交待了編纂緣由及體例:“癸卯歲,拜道州之命,意故里家塾當必有之,幸當獲睹其全。既抵任,拜先生祠下。退而訪其嗣孫翰博繡麟,求家傳遺書,出《濂溪遺芳集》一冊相示?;碾s不倫,并《年譜》及先生述作,亦復闕遺。因嘆文獻凋落,當圖改刻。乃復出《年譜》抄本及搜錄詩文凡若干。會受歸而讀之,其間又多訛脫。乃謬以己意,略加考定而編次焉。曰遺書,曰事狀,曰年譜,曰歷代褒崇,而賢士大夫先后表彰著在紀述者,亦附錄之,使后之人有考,并圖其山川、書院于卷首?!比f歷三年(1575)永州知府王俸、署道州府推官崔惟植刻《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在體例和書名的處理有新的創(chuàng)舉,郡人蔣春生作序,曰:“志則博而泛,其失也雜;集則簡而樸,其失也疏。皆弗稱。乃參取江州集,薈萃詮次類分焉。”天啟四年(1624)道州知州李嵊慈輯刻《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陳述編纂之由,序曰:“予小子慈,蒞先生之故都,宦況未濃,儒酸不改,雖洗冤澤物,遑遑未能,而文獻凋殘,則予滋懼焉。敢愛編摩之力,而不為此邦存此掌故,故于舊本之藏于先生后裔者,刪其蘩蕪,如淘金植木,惟沙礫荒穢之是務去,毋使冗雜而令人煩倦,于黃本所掛漏者稍為增益?!?/p>
清代濂溪故里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道州知州吳大镕刻《道國元公濂溪周夫子志》十五卷,道光十九年(1839)道州周誥輯《濂溪志》七卷,《濂溪遺芳集》一卷。清末至近現(xiàn)代以來,濂溪故里編志、集之事業(yè)愈少。
濂溪故里紀詠詩文見于傳世的古籍文獻刻本,如歷代《濂溪集》《濂溪志》,地方志,也有通過考察發(fā)現(xiàn)的石刻遺跡。據(jù)初步統(tǒng)計,濂溪故里紀詠文章約150篇左右,詩歌約300篇左右。
據(jù)粟品孝《歷代周敦頤文集序跋目錄匯編》,已知《濂溪集》《濂溪志》共有:
宋代7部:
1淳熙十六年《濂溪集》七卷葉重開刻本 2嘉定十四年《周濂溪集》度正刻本 3嘉定末至寶慶初《濂溪先生大成集》七卷蕭一致刻本 4紹定元年《濂溪先生大全集》七卷易統(tǒng)刻本 5淳祐初年《濂溪先生大成集》七卷周梅叟刻本 6寶祐四年至景定五年《濂溪先生集》 7咸淳末年《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十二卷
明代19部:
1弘治四年(1491)《濂溪遺芳集》周冕刻本 2弘治五年(1492)《濂溪周元公全集》十三卷周木輯刻本 3嘉靖五年(1526)《周子抄釋》二卷呂柟刻本 4嘉靖十一年(1532)《周子書》宋圭刻本 5嘉靖十四年(1535)《濂溪志》十卷魯承恩刻本 6嘉靖十九年(1540)《濂溪集》六卷黃敏才刻本 7嘉靖二十三年(1544)《濂溪集》三卷王會刻本 8嘉靖三十七年(1558)《濂溪集》六卷丁永成刻本 9萬歷三年(1575)《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卷王俸、崔惟植刻本 10萬歷二十一年(1593)《濂溪志》十卷胥從化輯刻本 11萬歷二十四年(1596)《周子全書》六卷張國璽刻本 12萬歷二十七年(1599)《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卷劉汝章輯刻本 13萬歷三十四年(1606)《周子全書》七卷徐必達刻本 14萬歷三十七年(1609)《濂溪志》四卷林學閔刻本 15萬歷四十年(1612)《周子全書》七卷顧造刻本 16萬歷四十二年(1614)《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卷,《世系遺芳集》五卷周與爵刻本 17萬歷末《濂溪志》四卷李楨編刻本 18天啟三年(1623)《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卷黃克儉輯刻本 19天啟四年(1624)《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三卷李嵊慈輯刻本
清代9部:
1康熙二十四年(1685)《道國元公濂溪周夫子志》十五卷吳大镕刻本 2康熙三十年(1691)《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卷,《世系遺芳集》五卷周沈珂重輯本 3康熙四十七年(1708)《周濂溪先生全集》十三卷張伯行刻本 4雍正六年(1728)《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卷周有士刻本 5乾隆二十一年(1756)《周子全書》二十二卷董榕刻本 6乾隆四十五年(1780)《周元公集》八卷《四庫全書》本 7道光十九年(1839)《濂溪志》七卷,《濂溪遺芳集》一卷周誥輯刻本 8道光二十七年(1847)《周子全書》九卷鄧顯鶴刻本 9光緒十三年(1887)《周子全書》四卷賀瑞麟輯刻本
歷代地方志則包括洪武《永州府志》、弘治《永州府志》、康熙《永州府志》、康熙《零陵縣志》、光緒《道州志》。
濂溪故里的石刻遺跡,包括月巖摩崖石刻、含暉巖摩崖石刻、澹巖摩崖石刻、九龍巖摩崖石刻、朝陽巖摩崖石刻以及一些零散碑刻留存,與濂溪先生有極為密切的關系,且在歷代古籍中少有記載著錄,具有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
周敦頤的著作極少,留存的真跡也極少。周敦頤去世后,其地位日益凸顯,后人到濂溪故里紀詠創(chuàng)作,積代相傳。濂溪故里紀詠詩文,在文章大類中,記文、祭文、序跋、辯說是較多的文體,這些文體,有對濂溪故里名義景觀的解讀,有對濂溪祠堂、書院、故居的記敘,有對濂溪思想的闡發(fā),有對《濂溪志》《濂溪集》編纂過程的記載。詩歌的紀詠極為豐富了理學詩的內容,后世對周敦頤的詩歌題詠,或是以瞻仰濂溪遺跡為題材,如月巖、濂溪等,或是拜謁故里建筑為題材,如濂溪祠堂、濂溪書院等。對周敦頤的贊仰,多數(shù)提及其繼承之德、開辟之功。如張栻《先生像贊》:“於惟先生,絕學是繼。窮原太極。示我來世?!眲⒖吨]濂溪先生祠》:“孔孟以來推此老,程朱之上更何人?!表n陽《謁元公》:“道學源流宗孔孟,師儒傳授賴程朱?!毖V《謁元公》:“吾人得寓儒流者,敢忘開先覺后功。”馮錤《謁元公》:“孔孟寥寥世竊名,蒼天特意起先生。開來繼往承當重,極本窮源演畫明?!贝送膺€有不少詩是對他哲學思想的解讀,對他人格魅力的崇敬。詩的體裁主要有古詩、律詩、排律、絕句,詩的作者以地方官員和文人為主。詩文內容繁富,浩浩湯湯,足見濂溪故里文學德興之盛業(yè)。
濂溪故里的詩文傳承,先后持續(xù)一千年的歷史,體現(xiàn)后人對周敦頤的重視?!都贰吨尽返木幾?,歷代相沿,傳承不絕,內容逐步豐富,體例逐漸完善,給后人帶來豐富的研究材料,對于研究周敦頤及濂溪學,有極其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集》《志》已然成為堂廡特大的“濂溪學”之關鍵。后人在濂溪故里的詩文紀述題詠之作,相對《集》《志》的龐雜而言,更側重“故里”的地域特性和“紀詠”的文學特性。所以,周敦頤在文學研究上的意義,一是由其本人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體現(xiàn),一是由后人對其紀詠,所創(chuàng)作一定體量的文學作品體現(xiàn)。
[1]周敦頤.元公周先生濂溪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6.
[2]王晚霞.濂溪志(八種匯編)[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3.
[3]王晚霞.濂溪志新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4]粟品孝.歷代周敦頤文集序跋目錄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5]潘雁飛.周敦頤詩校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3).
[6]尋霖.周敦頤著述及版本述錄[J].圖書館,2017,(9).
[7]粟品孝.歷代周敦頤文集的版本源流與文獻價值[J].河北大學學報,2020,(1).
I222
A
1673-2219(2020)04-0013-05
2020-03-03
湖南省社科基金基地委托項目“濂溪故里詩文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17JD35)。
李花蕾(1979-),女,河南魯山人,湖南科技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館文獻學。敖煉(1989-),男,湖南岳陽人,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湖南石刻文獻。
(責任編校:張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