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禹治水名揚中華,其出生地和治水區(qū)域地點存在爭議。歷史證實,大禹故里在河南登封篙山腳下?!坝砩~”是“禹生于石”神話敘事的置換變形。黃河三角洲是大禹治水的主戰(zhàn)場。
關(guān)鍵詞:大禹治水;大禹故里;黃河三角洲
除害興利,始終是人類治水的不懈追求。早在遠古時代,我國歷史上就有女媧、共工和鯀治水的記載,但直到大禹時代才開創(chuàng)了治水成功的新紀元。大禹成功治水的壯舉和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源頭。大禹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治水精神代代相傳,不斷發(fā)揚光大,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和文化,成為華夏兒女的立業(yè)根基。
在中華大地,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眾口皆碑。但大禹的出生地以及治水的流域和地點卻有很大爭議?!睹献印贰ⅰ妒酚洝贰ⅰ妒癖居洝返任墨I中都有“禹興于西羌”或“出于西羌”的記載,出生在汶山廣柔縣石紐鄉(xiāng)。民國時期汶川《大禹志》,也支持這一觀點。近年來又有人提出,禹的故鄉(xiāng)為現(xiàn)在的四川省綿陽市附近。還有的學者根據(jù)古代治水的技術(shù)和交通條件,認為大禹故里應該在黃河下游區(qū)域。
鑒于對大禹出生地的爭議和遠古時期交通條件的限制,故而對大禹治水的地域和地點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爭議。古代關(guān)于大禹治水的記載,多數(shù)認為是黃河水流域,地點是現(xiàn)在陜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的龍門山。如,先秦《禹貢》中有“導河積石,至于龍門”的記載;曹魏《魏土地記》中也有“龍門為禹所鑿,廣八十步,巖際鐫跡尚存”的記載。當時,河水泛濫成災,龍門山擋住了河水去路。大禹到了現(xiàn)場,觀察好地形,帶領(lǐng)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個大口子,河水便暢通無阻,史稱禹門口。事實上,這里兩岸峭壁夾峙,形如門闕,水勢洶洶,聲震山野,十分險要。按夏代當時的施工條件和技術(shù)水平,很難想象能夠完成這樣巨大的工程。
大禹作為勞動人民心目中的治水英雄,為世人歷代相傳。人們?yōu)榧o念他的豐功偉績,激勵后人開拓進取,奮發(fā)圖強,許多名山大川都被說成是受大禹治理過的,所以,在各地相繼留下了紀念大禹的遺跡。如,山西河津有禹門口;湖北武漢有禹功磯;湖南岳麓山巔有禹王碑;安徽懷遠有禹王宮;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山東禹城有禹跡亭、禹堤。這些遺跡,記刻著人們對大禹精神的褒獎和思念。
傳說故事,不必究其真?zhèn)?。但作為學術(shù)的探討,必須以事歷史實為依據(jù)。由于現(xiàn)今還沒有發(fā)現(xiàn)夏朝時期存留下的文字記載,所以,通過考古發(fā)現(xiàn)和文獻梳理,探討大禹出生地確定其治水流域和地點,顯得尤為重要。
一、大禹其人其事的考證
(一)歷史上確有大禹其人,并非傳說
關(guān)于大禹其人其事,總是伴隨著某些傳說與神話色彩。長期以來,有很多學者認為,大禹是一種傳說,歷史上并無其人。如,中國古史辨學派創(chuàng)始人顧頡剛先生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一文中,就對史書上大禹的記載進行了質(zhì)疑和否定,提出“禹是上帝派下來的神,不是人”,禹是由開天辟地的神逐漸人格化為人。并根據(jù)《說文解字》“禹,蟲也”的解釋,疑為大禹是“神話里的動物”。
也有學者根據(jù)神話學原理加以推論,認為大禹既非神,又不是具體“個人”,而是代表著一個以“蟲”為圖騰的部落。
但據(jù)筆者搜集到的文獻證實,歷史上確有大禹其人。
第一,周初所傳文獻及近代諸多學者研究證實,大禹不是天神,而是人王。王國維研究證實,成于周初的《皋陶謨》作為記錄君臣謀議國事的重要文獻,所記載的大禹和皋陶的以德治國對話、大舜和大禹的治國安民對話、丹朱罪過及大禹功績等內(nèi)容是可信的。《秦公簋》《齊侯鐘》等青銅器銘文中有關(guān)“禹跡”的記載,均可證明“齊國和秦國無不信禹為古之帝王且先湯而有天下也”。郭沫若研究上述文獻后也指出,“禹為夏之先祖”。[1]
上古所傳文獻,墨家《墨子·簡愛》中的引文《禹誓》和儒家《尚書·夏書》中的引文《甘誓》,內(nèi)容均是大禹征伐三苗的誓詞,文字大同小異,這表明歷史上確有大禹之人和《禹誓》之文,并非后人偽作。
第二,西周青銅器銘文證實了大禹及夏朝的存在?!妒詹亟纭?002(12)載文指出,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在海外文物市場上發(fā)現(xiàn)一件2900年前的西周遂公盨青銅器,上有十行九十八字長篇銘文,記述了“大禹治水”與“為政以德”等內(nèi)容。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學勤教授認為,該銘文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也最為詳實的關(guān)于大禹的可靠的文字記錄,這也證實了大禹及夏朝的確存在。
第三,司馬遷根據(jù)先秦古籍的記載,在《史記﹒夏本紀》記錄了夏王朝的存在?!跋暮蟮蹎⒈?,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大禹創(chuàng)立夏朝,兒子是啟,孫子是太康。太康當王以后管理不善,被東方來的后羿趕跑了。此后七八十年,到少康時又恢復夏朝王統(tǒng),到夏桀被商湯滅掉。夏王朝從大禹開始有十四代十七王。
第四,安徽發(fā)現(xiàn)“禹會遺址”。據(jù)史書記載,大禹治水成功后,通過征伐三苗、建立陽城、禹會諸侯三個重要舉動,最終實現(xiàn)天下歸心,建立夏朝。大禹在涂山召開諸侯大會,論功行賞,凝聚人心,史稱“涂山之會”,《左傳》、《后漢書》均有記載。2008年中國社科院考古隊,在安徽蚌埠市禹會村發(fā)現(xiàn)了遺址。“禹會村”名,就取于“禹會諸侯”之意。該遺址為一長方形土堆,上面北側(cè)有一燒祭面,中央有35個大小、距離相近的柱坑。北京大學李伯謙教授認為,這個遺址是可靠的,大禹其人,并非傳說,確為信史。[2]
據(jù)此,筆者認為歷史上確有大禹其人,并非傳說。
(二)“禹生石紐”謂之神話傳說
關(guān)于大禹故里的研究,史學界長期流行“禹生石紐”說。最早見于戰(zhàn)國《竹書紀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于石紐”;西漢揚雄《蜀王本禹生石紐紀》:“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于石紐,其地名刳兒坪”;晉人皇甫謐在注解《史記·六國年表》時,也沿用了漢人楊雄的觀點。此后“禹生石紐”之說多為歷代史籍所沿襲。1999年6月8日《人民政協(xié)報》第四版刊出的《大禹故里在川北》一文,其觀點也是沿用了漢人楊雄之說。
應該是,《尚書·禹貢》和《爾雅》的可信度較大。大禹在其出生地黃河下游治水取得成功,成為華夏民族的治水英雄,人人敬仰,各地爭相傳頌,視為崇拜偶像,移植為本地治水英雄,傳為佳話,成為歷代史書記載的對象。這也反映了廣大百姓對大禹精神的崇敬和向往。
(二)古代黃河三角洲洪澇頻發(fā),是大禹治水的主戰(zhàn)場
大量歷史史料證明,大禹治水主戰(zhàn)場在黃河三角洲。眾所周知,我國史前文明主要發(fā)源于古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大夏王朝也建都在河南嵩山地區(qū)。大禹治理洪水理應治理人口眾多的區(qū)域或者周邊地區(qū)。從地形來看,大洪水只能發(fā)生在鄭州東北的黃河下游,不可能產(chǎn)生在黃河中上游一帶。中上游有充分的回旋余地,可在山坡上避水。而古兗州地處黃河下游大平原,大致范圍位于今天的豫東、魯西南地區(qū)。這里地勢低洼平坦,夏秋季節(jié)降雨集中易積水。雨水攜帶大量泥沙涌向下游河道,逐漸沉積淤塞河道,極易發(fā)生洪澇災害。治水求生是頭等大事。
鯀、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鯀采用“堵”的辦法筑堤治水,九年不成,最后被放逐羽山(今江蘇東??h與山東臨沭縣交界)而死。舜帝繼位之后,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jié)父親治水經(jīng)驗,改“圍堵筑障”為“疏順導滯”,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和湖泊,然后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
從經(jīng)濟地理的角度看,大禹治水的地域正是今天廣義的黃河三角洲地區(qū)。即北至天津市、南至廢黃河口、西起河南省鞏義市以東黃河沖積泛濫地區(qū)。這正是龍山文化的主要發(fā)源地,既是大禹的故里所在,自然成為大禹治水的主戰(zhàn)場。
從《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和《禹貢》“浮于濟漯”中可以看出,古代黃河三角洲是古兗州之域,境內(nèi)有黃河、濟水、漯川等眾多河道,是洪水暴發(fā)的重災區(qū)。至今,黃河三角洲地區(qū)仍有徒駭河、馬頰河之名稱,這是僅小于黃河主流的兩條河流。這兩條河,流經(jīng)四千多年來,部分河道雖數(shù)度改變,但河流名稱仍沿用古名,當是部分九河名稱的遺留。[9] 大禹治水在濱州無棣縣留下許多遺跡,舊時碣石山上修建有“禹王廟”和“禹王亭”等建筑,印證了黃河三角洲人民緬懷大禹治水的無限情懷。
大禹因治水成功造福于民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于后世。作為治水先祖,大禹不僅以治水功績、治水經(jīng)驗千古傳誦,而且以不畏艱險、奮力拼搏的治水精神光耀萬代,為中華民族積淀了特別的精神財富,孕育出獨特的民族氣質(zhì)。
三、結(jié)語
黃河下游作為夏文化的發(fā)祥地,既是大禹父母生活的區(qū)域,更是大禹故里和治水征戰(zhàn)的中心。古代黃河三角洲洪澇頻發(fā),是大禹治水的主戰(zhàn)場?!坝砩~”和大禹治水黃河上游,不符合歷史的真實,而是大石傳說和大禹崇拜的文化傳說。
參考文獻:
[1]段喻,大禹的傳說與史實[N],華西都市報,2019.7.29第9版.
[2]李伯謙,考古發(fā)現(xiàn)中尋找大禹[N],光明日報,2018.08.05第06版.
[3]張洪澤,岷江上游羌人的大禹崇拜[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4)91-96.
[4] 楊棟:“禹生石紐”傳說的文化闡釋[J],中原文化研究,2015(5):122-127.
[5]王禹時,大禹故里初考[N],人民政協(xié)報,1999年6月8日第四版.
[6]田繼周,先秦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156.
[7]周原孫,禹生石紐辨析[J],中國大禹文化,2012(12).
[8]常松木,大禹故里考論[J],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3(3):37-40.
[9]姚政,禹城與大禹文化文集:大禹治水及有關(guān)問題[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7,48-63.
作者簡介:
李玲,女(1971-),泰安人,泰山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齊魯文化與思想教育的教學與研究。
課題名稱:
高職院校雙師型隊伍建設(shè)研究(課題編號ZJXH2020Y51);日期:2020年4月22日;山東省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學會學術(shù)委員會;課題主持人李玲(泰山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