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民生新聞在進行采訪與創(chuàng)作時應有效遵循真實性、時效性、生活化與創(chuàng)新性原則?!耙匀藶楸尽笔请娨暶裆侣劜稍L與創(chuàng)作中的“情”,需要通過樹立人文關懷意識,充分體現(xiàn)民意;強化創(chuàng)新精神,深化民生新聞獨特性與深刻性來體現(xiàn)這一主體思想。“客觀性”是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中的“理”,需要通過堅持客觀公正的基本原則、深入群眾獲得第一手資料,全方位了解事件真相來體現(xiàn)這一主體思想。
【關鍵詞】電視民生新聞;采訪;創(chuàng)作;“以人為本”;客觀性
電視民生新聞,已經(jīng)逐漸成為廣受民眾喜愛的新聞類型,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的內容素材主要圍繞時事政治、文化教育、醫(yī)療住房等基層群眾切實關心的實際問題,在對這些新聞素材進行采訪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既要堅持“以人為本”的主體思想,體現(xiàn)出“情”,拉近電視媒體與基層群眾之間的距離,同時又要堅持“客觀性”的主體思想,最大程度地還原新聞的真實性。
一、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應遵循的原則
首先,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應該遵循真實性原則。要想報道出高質量的民生新聞事件,需要記者深入普通民眾之中,采訪相關新聞事件的真實發(fā)生過程,采訪民眾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這樣才能提升民生新聞在百姓之中的認可度和信任度。
其次,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需要遵循時效性原則。凡是新聞類節(jié)目,都講究時效性。民生類新聞多與普通民眾切身利益相關,在相關新聞事件發(fā)生以后必須要搶在第一時間進行采訪、創(chuàng)作和報道,如此一來才能吸引民眾對新聞報道進行關注。
最后,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需要遵循創(chuàng)新性原則。倘若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內容素材全部是一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瑣事,便無法體現(xiàn)出新聞的價值所在。為了強化創(chuàng)新性原則,記者可以將目光鎖定在當?shù)氐娘L土人情,并善于從不同平常的角度進行切入,進而深入挖掘背后的新聞價值[1]。
二、以人為本: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中的“情”
(一)“以人為本”主體思想下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問題
1.題材選取不夠深入,未能充分反映民意
電視民生新聞的素材來源是民眾的日常生活,然而大多數(shù)記者在進行素材選取時,如上文所言,僅把目光停留在表面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并沒有真正深入到基層民眾的生活中去,題材選取不夠深入,無法真正反映出基層民眾的實際生活狀態(tài),傳達出基層群眾的真實聲音,解決基層民眾生活的真正問題,充分反映出民眾的需求。這樣自然也無法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主體思想,展現(xiàn)電視民生新聞在采訪與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情”。
2.觀察視角片面,采訪資料缺乏客觀真實性
民生新聞的素材需要新聞采編人員深入民眾之中,以全面的視角去了解事件的始末,真實反映出民眾生活狀態(tài)。但是,部分新聞采編人員在實際采訪與創(chuàng)作過程中,為圖方便,在獲取到部分采訪資料以后就停止深入采訪,而是依靠自己以往的采編經(jīng)驗和固有的創(chuàng)作模式對其進行自主加工,既缺乏新聞工作人員應有的全面的觀察視角,也使得新聞報道缺乏客觀的真實性,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沒有真正站到民眾的角度上反映民眾意愿。
3.采訪方式不當,缺乏對采訪對象的同理心
電視民生新聞的采訪對象大多為基層的普通百姓,他們在語言、文化素養(yǎng)以及對事物的理解能力等方面和記者會體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此時就需要采編人員站在普通民眾的立場上,以他們熟悉的語言和方式進行采訪工作。然而,大部分采編人員都缺乏這種同理心,仍然按照以往固定的采訪方式,導致采編人員和采訪對象之間存在一定的錯位和偏差,影響采訪效果,也無法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主體思想[2]。
(二)“以人為本”主體思想下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方法
1.樹立人文關懷意識,充分體現(xiàn)民意
為了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主體思想,展現(xiàn)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中的“情”,首先,采編人員需要建立平民視角,在采訪過程中充分貼近基層群眾,在進行選題時避開無價值的家長里短事件,深入群眾生活中挖掘真正有價值、能夠體現(xiàn)出民意的素材和選題:其次,從素材中提煉并挖掘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從而加以組織和創(chuàng)作,最終升華主題,切實反映出民眾的真實生活狀況,體現(xiàn)出民意。最后,在對基層群眾進行采訪時,要根據(jù)采訪對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采訪方式,通過語言、態(tài)度、語氣等方面有效拉近與受訪者之間的距離,從而了解到具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確保最后創(chuàng)作、報道的民生新聞充分體現(xiàn)民意[3]。
2.強化創(chuàng)新精神,深化民生新聞獨特性與深刻性
如前文所言,電視民生新聞存在的非常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同質化現(xiàn)象嚴重,所報道的新聞素材大同小異,都是圍繞基層群眾的日常生活瑣事。為了體現(xiàn)出民生新聞的“以人為本”的主體思想,體現(xiàn)出其采訪與創(chuàng)作的“情”,必須要強化創(chuàng)新精神,在采集新聞素材過程中,挖掘出其中獨特的切入點,進而逐漸深入下去,將其與民眾關注的方面、民眾切身的利益相連接,緊扣普通民眾的心理需求,以獨辟蹊徑的方式進行思路和角度方面的創(chuàng)新,進而深化新聞內容方面的獨特性和深刻性,充分體現(xiàn)出電視民生新聞中“以人為本”的思想。
三、客觀性: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中的“理”
(一)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中客觀性存在的問題
1.采訪理念不夠客觀
對于民生新聞而言,采訪理念是其行動的指導,只有具備了客觀的采訪理念,才能使得整個采訪過程具備客觀性。許多電視民生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選題的過程中,并沒有對相關的民生政策進行深入研究,缺乏科學、合理的采訪理念設計,缺乏對民生問題的普遍性認識,其理解的民生問題大多是自己主觀臆想的問題,難以與百姓的實際生活相關聯(lián)。這種采訪理念指導下的采訪與創(chuàng)作自然難以體現(xiàn)出客觀性,突出“理”。
2.采訪內容不夠客觀
電視新聞記者的任務是挖掘到新聞素材以后,針對相關的基層群眾進行采訪,挖掘整個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和真相。然而,有部分記者在對基層群眾進行采訪的過程中,往往會人為地將采訪思路帶偏,導致新聞素材中本質性、深層次性的內容沒有被挖掘出來,影響采訪內容的客觀性。
3.采訪對象不夠客觀
對于民生問題而言,基層民眾只是其中涉及的一個方面,與之相關的還有當?shù)氐恼推渌嚓P部門。因此,在進行采訪時,不僅要采訪基層的民眾,還要對涉及的政府相關人員進行采訪,確保全方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保證采訪對象的客觀化。然而,部分記者在對相關事件進行采訪時,僅僅將采訪的重點放在老百姓身上,而忽略了其他的采訪對象,導致采訪對象不夠客觀,無法充分體現(xiàn)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中的“理”。
(二)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中強化客觀性的策略
1.堅持客觀、公正的基本原則,強化民生新聞采訪理念的客觀性
為確保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中的“理”,凸顯其客觀性的原則,在進行采訪工作時,電視民生新聞的相關記者必須要強化其采訪理念的客觀性。為此,記者必須要堅持客觀、公正的基本原則,針對相關素材提前設計科學、合理并能夠反映出普遍問題的選題,確保民生新聞素材定位上的客觀性。
2.深入群眾獲得第一手資料,強化民生新聞采訪內容的客觀性
要強化民生新聞采訪內容的客觀性,就要深入到基層群眾中間獲得第一手資料。在選題客觀性基礎上,記者一定要提升自己的采訪技巧,確保所有的問題都圍繞新聞事件本身出發(fā),意在挖掘深入的本質,圍繞基層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去提問,深入挖掘事件本身的真相,并加以記錄,體現(xiàn)出民生新聞的客觀性。
3.全方位了解事情真相,強化民生新聞采訪對象的客觀性
如前文所言,與民生相關的事件往往不僅涉及基層的群眾,也涉及政府相關部門。許多民生政策都經(jīng)由這些相關部門的人進行上傳下達,因此,記者在開展采訪過程中不僅要對基層群眾進行采訪,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而且要對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采訪,全方位了解事件的狀況,避免一家之言的主觀臆斷,促進問題的真正解決[4]。
結語
對于民生新聞而言,普通民眾的支持和關注是其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所以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中的“情”與“理”是其核心。許多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正是因為堅持“以人為本”的“情”和“客觀性”的“理”,真實地反映民心、民情和民意,同時堅持新聞本身的客觀性,才促進了自身的發(fā)展和生存。本文針對當前電視民生新聞采訪與創(chuàng)作時在“情”與“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對應措施,以期促進電視民生新聞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季凱,新聞采訪中如何把握客觀性——以電視民生新聞采訪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12(24):174-175.
[2]葉平.新聞采訪中如何把握客觀性——以電視民生新聞采訪為例[J].新聞世界,2010(8):108-109.
[3]衛(wèi)穎.基于“民本取向”主體思想下電視民生新聞采訪策劃研究[J].新聞傳播,2017(11)81-82.
[4]段晶.基于人文關懷下的電視新聞采訪探析[J].記者搖籃,2018(7):53-54.
【作者簡介】馬玉梅,碩士,新疆廣播電視臺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