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孫雪芹,馬 杰
心理健康是一種幸福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個人能夠認識自己的能力,能夠應對正常的生活壓力,有效地從事工作,并能夠?qū)ζ渖鐓^(qū)做出貢獻[1]。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zhì)、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fā)展,近年越來越多的學者[2-7]開始關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研究與應用。孟莉[8]研究指出,對大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干預,能夠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護生作為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面臨繁重的學習任務、人際困擾、就業(yè)壓力等,由于其以后將面臨復雜的護患關系及社會偏見,更易導致負性情緒的滋生[9-14]。因此,是否具備健康的心理,關系到護生的自身成長及在以后工作中的發(fā)展。本研究對在校本科護生進行6周的積極心理干預,探討促進護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
1.1 對象 樣本量估計:參考公式,其中為對照組均數(shù),為干預組的均數(shù),為合并標準差。參考統(tǒng)計標準,本研究按雙側(cè)取0.05,取0.08,參考文獻[15]得,依據(jù)公式,查表n=32人??紤]到存在研究對象流失情況,將樣本數(shù)擴大10%,最后確定2組人數(shù)n1=n2=35人。
選取在蚌埠醫(yī)學院就讀的在校本科護生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通過招募報名的志愿者;(2)近期未參加過其它心理治療或心理咨詢者;(3)理解能力正常,無精神障礙。排除標準:(1)中途退出研究者;(2)因各種原因失訪者。經(jīng)過篩選,最終納入符合標準的護生66名,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其分為干預組(n=32)和對照組(n=34)。其中,干預組年齡18~23歲;男生5名,女生27名;大一14名,大二11名,大三7名;城市6名,城鎮(zhèn)3名,鄉(xiāng)村23名。對照組年齡17~23歲;男生3名,女生31名;大一19名,大二9名,大三6名;城市7名,城鎮(zhèn)9名,鄉(xiāng)村18名,2組一般人口學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工具 (1)抑郁自評量表(SDS):共20個項目,采用1~4級評分,反向計分包括10個條目。其中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77。(2)焦慮自評量表(SAS):共有20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其中有5個條目為反向評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大于69分則為重度焦慮。SAS有較高的信效度,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75。(3)生活滿意度量表:共5個條目,采用1~7級分,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生活滿意度水平越高,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76。(4)幸福感指數(shù)量表:包含總體情感指數(shù)量表和生活滿意度問卷,主要用于測查人們當前所體驗到的幸福程度。其中前者包含8個項目,而后者僅1項,兩部分均采用1~7分評分制,得分范圍2.1~14.7分,表示由最幸福到最不幸福,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849[16]。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9。
1.3 常規(guī)心理活動 包括學校開設的大學生心理課程、開展的“心理健康活動月”活動、大學生心理健康專題講座等。干預組與對照組均參加常規(guī)心理活動。
1.4 干預方法
1.4.1 干預形式 干預組采取團體積極心理療法,對照組僅參加常規(guī)心理活動。將干預組分為2組,每組16例。干預時間為2016年9月初至2016年10月下旬。共6次,每周1次,每次90 min,定于不影響護生學習的下午放學后,活動地點定于護理系活動室。
1.4.2 干預方案及實施 本次干預活動命名為:心靈幸福之旅;干預小組命名為“心動力”成長小組。團隊指導老師1名,具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長期從事護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與治療,具有豐富的經(jīng)驗。協(xié)助者1名,具備一定的積極心理學理論及心理干預實踐知識。本次干預方案的設計主要是在積極心理學理論框架下,參考“6周集體積極心理治療”方案[15]及陽志平主編的《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課操作指南(第2版)》,在導師指導及咨詢相關心理學專家后,進行不斷修改完善,確定最后干預方案(見表1)。
表1 干預方案
1.4.3 具體實施過程 每次活動分為3個部分:(1)對上一次的活動進行回顧與總結,分享在上一周的時間里表現(xiàn)與收獲;(2)對本周的主題進行介紹,并對本周課后練習進行說明與講解;(3)對下一周的內(nèi)容進行展望。
1.4.4 干預效果評估 設定2名調(diào)查員,由2名護理心理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擔任,負責研究過程中的問卷收集,分別在基線、6周干預結束后、干預后第1個月、干預后第3個月對研究對象統(tǒng)一發(fā)放問卷,評估干預效果。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和q檢驗。
2.1 2組護生生活滿意度得分比較 結果顯示,2組護生在T0時間點生活滿意度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T1、T2、T3時間點干預組生活滿意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各時點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T1、T2、T3得分均高于T0(P<0.05~P<0.01),而對照組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護生生活滿意度得分比較
2.2 2組護生幸福感指數(shù)得分比較 結果顯示,2組護生在T0時間點幸福感指數(shù)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T1、T2、T3干預組幸福感指數(shù)得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P<0.01)。干預組各時點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T1、T2、T3得分均低于T0(P<0.05~P<0.01),而對照組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護生幸福感指數(shù)得分比較
2.3 2組護生抑郁得分比較 結果顯示,2組護生在T0時間點抑郁、焦慮得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T1、T2、T3干預組抑郁、焦慮得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干預組各時點抑郁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T1、T2、T3得分均明顯低于T0(P<0.01),而對照組抑郁及2組焦慮各時點得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護生抑郁、焦慮得分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積極心理干預能夠有效地改善護生的生活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與以往研究結果相似[6,17]。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發(fā)掘并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積極自我認知)。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是“幸?!比蛩乩碚撝械闹匾M成部分,實現(xiàn)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主要通過幫助個體發(fā)現(xiàn)自身才能與優(yōu)勢,并指導幫助他們?nèi)绾芜\用這些優(yōu)勢,這有利于幸福感的產(chǎn)生[18]。本次干預中幫助護生發(fā)現(xiàn)及識別自身優(yōu)勢,并指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運用自身優(yōu)勢,可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有利于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可顯著提高其對幸福感的體驗。(2)積極情緒。積極的情感,即快樂的生活,是 “幸?!比蛩乩碚撝械挠忠恢匾糠?,感恩日記、“三件好事”等練習,通過對今天積極事件和積極情緒進行回顧可以增加積極的記憶,培養(yǎng)積極情緒[5,15],以往的研究[19]顯示,積極情緒對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促進作用。(3)積極人際。在積極心理學之中,認為積極的人際關系能夠幫助人們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提升人們的主觀幸福感。通過本次活動,使護生明白認真待人、真誠接納他人的重要,學會愛別人,更要懂得愛自己,回饋別人的快樂同樣可以增加自己的快樂,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4)積極應對。研究[20-21]顯示,歸因方式、應對方式都會對護生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影響。積極心理學的一個中心前提是關注個體優(yōu)勢或抗逆力,借助這種積極、向上的自我力量來對抗心理困擾。此次活動幫助護生學會正確歸因以及積極應對,增強其抗逆能力,從而提高其生活滿意度,增加幸福感。(5)感恩。積極心理學實驗證明,記錄感恩日記能夠有效地提高主觀幸福感。干預方案中的感恩日記的練習,可以促使護生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身邊的人和事。護生通過記錄感恩日記,更懂得以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更容易體會到生活中的點滴幸福。(6)探索生命的意義。有意義的生活才會讓人有持久的幸福感。本次活動中,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護生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回顧,看到自身的成長與進步,同時對未來進行規(guī)劃,明確以及堅持自己的道路,體會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的含義。
根據(jù)本次研究,采用積極心理干預對緩解本科護生的焦慮、抑郁情緒有良好的效果,并且有一定的維持作用,與以往的研究[22-23]結果一致。分析原因,與積極心理療法的作用機制有關。不同于傳統(tǒng)心理學,積極心理干預的目標是降低個體的消極情緒,而不是消除它。積極情緒作為 “幸?!比蛩乩碚撝械闹匾M成部分,對提高人們幸福感、減緩消極情緒有著重要作用。積極情緒可以抵消或緩沖負性情緒對生理、注意力、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24]。
雖然人類更傾向于關注生活中的消極方面,但干預方案中的一些練習旨在使護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期望遠離消極和災難化而朝著積極和充滿希望的方向。例如“三件好事”練習,護生每晚回憶并記錄今天發(fā)生的積極的或是完成的事件,而不是今天遇到的麻煩或是問題,或是未完成的作業(yè)及任務。記錄這些愉快的正能量的事件,并回味這種愉悅的感受,不斷用積極的情感體驗去置換那些消極情感體驗,有助于積極情感的培養(yǎng),減輕或緩解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同樣,感恩日記的練習,使護生可以發(fā)現(xiàn)生活中瞬間或是永恒的美好,去關注和發(fā)現(xiàn)別人的閃光點而不是一味的苛責別人,這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回憶過去的幸福,構建今天的快樂,減少消極情緒,使護生更容易體驗到幸福感。
采用積極心理療法有助于提升護生的生活滿意度,增加幸福感,同時能夠減緩或是抵消抑郁、焦慮情緒,有利于護生的心理健康。
本次研究在參考 “6周集體積極心理療法”的基礎上,設計并制定了干預方案,研究對象為在校本科護生,隨訪時間至干預結束后第3個月。因此,后續(xù)的相關研究可以進一步擴大研究對象,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觀察長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