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玲,孫玉今(通訊作者)
(延邊大學附屬醫(yī)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乳腺癌是全世界50 歲以下婦女與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1]。大多數新診斷乳腺癌患者均可常規(guī)進行X 線、超聲、CT、MRI 檢查。X 線及超聲對于深部微小病灶的漏診率較高,然而MRI 既能準確診斷乳腺癌,又能利用多種細微影像學特征預測腫瘤預后。有文獻報道,一些影像學特征,包括腫瘤邊緣強化樣式[2]、T2 加權像上瘤周水腫[3]、更高程度的背景實質強化和腫瘤周圍血管增多,提示乳腺癌預后不良[2-4]。除了腫瘤的形態(tài)特征,由先進的MR 技術獲得的定量MRI 參數最近已被開發(fā)用于預測乳腺癌的預后。例如,由動態(tài)對比增強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DCEMRI)導出的灌注參數和基于紋理分析的腫瘤異質性可以預測癌癥預后[5]。同時,多種免疫組化指ER、PR、Ki-67、HER-2、P53 基因常常與MRI 特征相聯系,為乳腺癌患者更好的診斷和治療提供足夠的信息[6]?,F將DCE-MRI 在乳腺癌診斷及與預后因子相關性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如下。
1.1 DCE-MRI 概述
DCE-MRI 是另一種檢測、診斷和治療乳腺癌的前瞻性方法。通過比較造影劑的時間和空間攝取,并在檢測乳腺腫塊邊緣時估計惡性程度,從而獲得和分析與惡性生長有關的形態(tài)學特征和功能方面。臨床上乳腺癌患者行DECMRI 檢查后可以更好地顯示病灶的形態(tài)學、強化方式及血流動力學特征,從而來綜合判斷病變的良惡性。
1.2 乳腺癌的影像表現
乳腺癌常見影像表現有分葉狀、毛刺征、不均勻強化、環(huán)形強化。
毛刺征對乳腺癌良惡性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其敏感性為80%[7]。有學者[8]研究表明,浸潤性導管癌(IDC)病灶中毛刺征的比例(70.46%)遠大于浸潤性小葉癌(ILC)和導管原位癌(DCIS)病灶中毛刺征的比例(30.00%和33.34%)。50%病灶以不均勻強化為主,與癌組織類型無關。
有研究[9]表明,乳腺癌病灶在DCE-MRI 顯示環(huán)形強化提示惡性可能性大。Kuhl 等[10]研究指出惡性病灶中約67%呈環(huán)形強化,但部分良性病灶在DCE-MRI 也會表現環(huán)形強化。但是許蕾等[11]通過多模型MRI 研究DCE-MRI 顯示環(huán)形強化的乳腺病變,指出環(huán)形強化的良、惡性病變在整體形態(tài)學特征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3 乳腺癌的血流動力學及灌注參數
在DCE-MRI 中,動態(tài)曲線(TIC)類型的評估是使用一種半定量的方法進行的[12],它反映了乳腺癌病灶的血流動力學變化特征。根據病變在中晚期的信號強度變化,Kuhl 等[13]將TIC 分為3 種類型(I 持續(xù)上升型、II 平臺型和III 快進快出型),以5%為臨界值。信號強度百分比變化>5%被歸類為I 型,而5%以內的變化被視為II 型,小于5%的變化歸為III 型。有文獻[14]報道,乳腺惡性病變TIC 中I 型曲線占2.08%,II 型曲線29.17%,III 型曲線68.75%;良性病變TIC 中I 型曲線占83%,II 型曲線11.5%,III 型曲線5.5%??梢?,良性病變多為I 型曲線,惡性病變多呈II、III 型曲線,以III 型為主。
在動態(tài)成像中,侵襲性癌(IDC 和ILC)主要表現為III 型曲線,而持續(xù)增強、平臺期和下降期在DCIS 中分布均勻。此外,隨著TNM 分期的增加,病灶更多表現為毛刺征(TNM I:36.36%,TNM II:67.74%,TNM III:60.00%), 非 均 勻 強 化(TNM I:54.54%;TNM II:48.39%,TNM III:66.67%)??爝M快出型影像學特征(TNM I:40.91%,TNM II:61.29%,TNM III:73.33%)[8]。
有研究[5,15]報道了乳腺DCE-MRI 的藥代動力學參數與預后因素之間的相關性,提示定量參數容量轉移常數(Ktrans)和間質向血漿轉移速率常數(kep)值較高或單位組織體積的血管外/細胞外體積(Ve)值較低的腫瘤預后較差。
2.1 不同分析方法獲得的DCE-MRI 灌注參數與血管生成標記物有不同的相關性[16]。血管生成在腫瘤的增殖和轉移中起重要作用[17]。理論上,如果HER2與血管生成有關,將會影響DCE-MRI 的灌注參數。但Lee 等[18]認為灌注參數與her2 陽性腫瘤無顯著相關性,其他研究也報道過同樣的結果[5,18]。
DCE-MRI 常用灌注參數有:Ktrans、Kep。有研究[19]表明:ER 陰性腫瘤Ktrans 高于ER 陽性腫瘤。PR 陰性腫瘤Kep 高于PR 陽性腫瘤。Ki-67 高表達的腫瘤Ktrans 高于Ki-67 低表達的腫瘤。p53 陽性腫瘤的Ktrans、Kep 均高于p53 陰性腫瘤。組織學分級較高的腫瘤(II 級/III 級)Ktrans、Kep 高于I 級腫瘤。Ktrans、Kep 較高的乳腺癌DCE-MRI 與預后不良的組織病理學因素有關。
2.2 乳腺癌DCE-MRI 表現與預后因子相關性的研究進展
Shao[8]等通過研究得出PR 受體與動態(tài)成像呈顯著負相關,PR 表達較強的惡性病變更有可能呈現I 型曲線。Leong 等[20]也報道MRI 動態(tài)增強曲線的類型與PR 表達相關。有文獻[8]報道ER 陽性病灶在平滑邊緣、均勻強化和持續(xù)強化影像比例高于ER 陰性病灶,不規(guī)則的腫瘤形態(tài)可以預測ER 的陰性表達。Lee 等[21]研究發(fā)現毛刺征是乳腺癌中ki-67 低表達的重要獨立預測因子。但有研究表明[8]Ki-67 狀態(tài)與病灶強化呈顯著正相關。Ki-67 陽性更可能出現在毛刺征、邊緣強化和III 型曲線的病灶中。
DCE-MRI 是一種新型、無創(chuàng)的前瞻性檢測方法,對乳腺癌的檢測、診斷和治療起著重要的作用。免疫組化指標越來越成為臨床乳腺癌預后的重要指標。通過研究DCEMRI 的表現及灌注參數與乳腺癌預后因子的相關性,為乳腺癌的治療、預后評估等方面提供更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