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時集鎮(zhèn)踢球山小學 劉蘇成
新課標提出了“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新教育理念。德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立德樹人”理念下,學科教學應與德育有機融合,實現道德品質的發(fā)展,驅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挖掘德育元素,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營建德育氛圍,讓學生在掌握了基礎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下面,筆者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策略問題,談幾點實踐性的體會。
合理的情境能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以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目的。為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首先立足教材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置身于情境中,通過表演、體驗等方式,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利于德育的全面滲透。同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也可以讓兒童對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感到真實,拉近學生與學科知識的距離,讓學生在情境中形成“學習共同體”的思想,激發(fā)學生產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意識,促使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奠定快樂學習的基礎,讓德育滲透“潤物無聲”。
創(chuàng)設情境應注重趣味性,如游戲、故事、競賽等的融入,都可以營建愉悅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以《不做小馬虎》的教學為例,課堂伊始,教師首先為學生講述“小馬虎”的故事,故事的融入為課堂增加了趣味性,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提高了學生的關注度,以此活躍了課堂氛圍。然后,教師在學生聽故事的基礎上,提出討論性的問題:你認為小馬虎是個怎樣的小朋友?小伙伴為什么給他起個“小馬虎”的名字?通過這個情境問題的探討和交流,學生明確了“小馬虎”主要有回答馬虎、做事不認真、粗心大意、不把心思放在重要的事情上等缺點,從而明白“馬虎”的危害,認識到做事應有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初步養(yǎng)成認真的好習慣。
生活本身是個大課堂,是德育教育的大熔爐。道德與法治學科以生活為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應以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來輔助教學,走進課堂,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實例、生活實踐中得到啟發(fā)和感悟,提升德育素養(yǎng)。
如《愛心的傳遞者》的教學,教師可借助于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幾幅樂于助人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圖中的人物是如何幫助他人、傳遞愛心的,再引導學生從圖片中回憶哪類人幫助過自己,說說得到別人的幫助時,心里有怎樣的感受,再讓學生演一演自己幫助他人的經過,如客車上給老人讓座、過馬路時攙扶老人……這樣的教學契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引發(fā)他們的體驗,讓學生深刻理解幫助他人、收獲快樂的道理,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奉獻的道德情懷,將德育落到實處。
以生活實例進行教學,教師應注重生活實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感到熟悉,才能激發(fā)興趣,調動積極性,實現教學目標。如在進行《干點家務活》的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匯報在家中幫助家人做了哪些家務活,或者布置課外作業(yè):根據實際情況,幫助爸爸、媽媽做點家務活,并在下節(jié)課上,一一匯報。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體驗勞動的快樂,明白做家務是孝敬父母的表現,也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勞動的習慣,促進了學生道德品質的提高。
小學生喜歡動、喜歡玩。鑒于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巧妙設計多樣化的活動,以活動的開展激活課堂,也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fā),從而實現德育教學的目標,實現“立德樹人”。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的構建。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性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能力,也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受到教育。如《不做小馬虎》的教學,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聯(lián)系自身——捉馬虎”的活動,這個活動的開展,首先讓學生小組內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小馬虎的實例,說說在家中做什么事馬虎過、交流后來是怎么不馬虎的等。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認真、負責的好習慣。
開展活動時,融入趣味性,更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實現“寓教于樂”。如在《不做小馬虎》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游戲的形式開展體驗式的活動,讓活動更富含趣味性。如以“練認真”為主題開展體驗活動:小學生排成隊,傳遞第一個小朋友說的悄悄話,讓最后一個小朋友說出第一個小朋友的悄悄話,然后,比一比哪個小組游戲成功,哪個失敗,引導他們分析、總結成功、失敗的原因,讓獲勝的小組介紹游戲成功的秘訣,說說怎樣才能做好這個游戲;讓失敗的小組找到失敗的原因……游戲的融入讓學生找到克服馬虎的方法——做事認真、專心,活動中德育得到自然滲透。
德育滲透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核心任務。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從情境中滲透、結合生活滲透、開展活動滲透之外,還應采用多樣手段,建立德育課堂,如角色表演、課外活動開展等,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體驗中啟發(fā)、活動中踐行道德行為。
首先,借助于名人故事打動學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運用名人故事進行德育滲透是德育滲透的秘密武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捕捉學生的心理訴求,穿插名人故事,既增加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趣味性,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想道德品質。如《家人的愛》的教學,為了讓學生明白對于家人的無私的愛的理解,教師運用《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讓學生從中明白是孟母的小心呵護,才使得孟子成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明白“嚴格也是一種愛”的道理。
其次,模擬體驗活動,讓學生“做中學”。如教學《家人的愛》時,為了讓學生深刻體驗家人的愛,教師可以模擬一個情境:扶布娃娃走路,讓學生扮演家長彎腰扶著布娃娃走路3分鐘,讓學生彎腰背著布娃娃走路幾分鐘,表演后,讓學生說說表演后的感受和體會……通過體驗式活動,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家人的愛,體會到家長照顧自己成長是辛苦的事,從而明白自己應該熱愛家人、感謝家人的啟發(fā)和教育。
再者,運用歌曲也是滲透德育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有效手段。如《家人的愛》的教學時,在課堂即將接近尾聲之際,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課堂小結:家人的愛像大海、像草原、像一棵大樹,有了家人的愛,我們健康成長,快樂生活。我們在享受家人對我們的愛的同時,也應愛家人,讓愛常住我們的家。然后,教師為學生播放歌曲《讓愛住我家》,歌曲的欣賞和演唱,再次滌蕩學生幼小的心靈,德育滲透潤物也有聲。運用多樣化手段滲透德育教育,開展有效的課外活動,也不失為有效性的手段之一。如《我愛我家》的教學,教師可讓學生開展小調查活動,詢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的生日,為他們制作感恩“孝心卡”表達自己對長輩的愛……讓活動成為課內外聯(lián)系的橋梁。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是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是提升學生道德素質的重要舉措。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注重德育滲透,將德育目標落到實處,以此為社會培養(yǎng)德育素養(yǎng)高、法律意識強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