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莊榮琴
我園地處農村,坐落于美麗的長江中下游。本土民間游戲為我園開展特色的游戲化課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保障。我園以《3 ~ 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為引領,以幼兒發(fā)展為本,以拓展基礎課程方案為基礎,從硬件設施、課程游戲化內容、課程游戲化評價體系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地傳承民間藝術,建構了具有農村特色的“拾趣鄉(xiāng)間,玩轉童年”課程游戲方案。
我園多名教師先后前往外地參加各類培訓,與專家面對面,明晰課程游戲化理念。回園后對全園教師再進行培訓,讓每一位教師明晰理念,提升教學能力。
針對課程游戲化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園組織教師進行了觀摩與研討,讓每一位教師有改變,每一個班級有調整,由點及面地推動游戲化教學順利開展。
結合《指南》精神,我園為幼兒打造種植園、沙地、戲水池、攀爬長廊……每一處都可以成為幼兒探秘的樂園。此外,我園以民間藝術為抓手,深化園本課程的研究模式,深挖特色資源,開展民間游戲比賽。例如,在游戲活動“嘿轉童年”中,教師引導幼兒創(chuàng)編踩高蹺、舞獅子和舞龍表演。在游戲時間,幼兒或三五結伴挑竹簽,或兩兩席地翻花繩,或跨班掀紙帕……
根據(jù)《指南》精神,教師結合園內空間及幼兒的游戲特點,對班級內區(qū)域進行了合理劃分。例如,大(一)班的“蟈蟈家”是以竹子為主要原材料的民間藝術手工角;皮影戲館則是大(三)班幼兒在集體面前展示自我的又一平臺。大(二)班的扎染角讓幼兒學會了平面紙張扎染、油紙傘扎染、風箏扎染等技藝。
區(qū)域之間的聯(lián)動是教師基于幼兒的興趣點和游戲場景發(fā)展起來的。這種聯(lián)動既充分利用了活動室的空間,豐富了游戲內容,也增進了幼兒間的交往與互動。
我園從幼兒的視角出發(fā),結合幼兒的興趣,讓幼兒用自己的符號和語言記錄游戲過程,并適當留白,以呈現(xiàn)幼兒不斷發(fā)展的活動軌跡。
游戲時,我園鼓勵教師關注幼兒經(jīng)驗的形成以及現(xiàn)實的需要,收集整理了低結構材料,引導幼兒“一物多玩”。教師從樹立一個模范班級開始,讓整個幼兒園在比學趕超的氛圍中共同提高。
我園充分利用周邊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趣味游戲活動。如市民廣場戶外親子活動、軍事演練活動、走進敬老院、“六一”跳蚤市場活動、幼兒晨間操比賽等,為幼兒創(chuàng)造了一個寓學于樂的快樂環(huán)境。
為了更好地拓展教育渠道,我園充分挖掘家長資源,邀請家長走進課堂,擔任助教。
每個年級開辟一塊區(qū)域作為資源庫,方便教師和幼兒能隨用隨拿,共享資源。
我園以提升教師專業(yè)技能為抓手,先后多次開展班級區(qū)域設置評比活動、自主用餐觀摩活動、青年教師賽課活動、年級自制體育器械評比活動、走進東關街采風活動,全方位地發(fā)掘每個教師的優(yōu)勢特長。
我園在揚州市廣陵區(qū)幼兒園年度效能考核中多次獲得規(guī)范管理先進獎,先后多次接待姐妹園的教師來園參觀學習。在省、市區(qū)專家來園指導工作時,我園的活動性主題墻和民間游戲獲得專家的一致好評。我園利用農村資源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也得到了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認可。
我園將一如既往,繼續(xù)深入整合民間文化資源,用游戲理念和游戲精神不斷豐富園本文化課程,讓童年成為幼兒最美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