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王 博
(咸陽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我國蘋果種植面積大,分布廣,環(huán)境條件差異大,但蘋果霉心病已成為各蘋果產區(qū)的主要病害,特別是環(huán)渤海灣、黃河故道、西北黃土高坡發(fā)生普遍,危害嚴重,已成為這些產區(qū)果農經濟增長的主要制約因素。據閔顯寧、趙秀萍、龐錄霞(2016)報道,該病在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qū)發(fā)病較輕時的病果率多在10%~16%,發(fā)病嚴重地塊高達30%以上[1],另據段乖利,武愛玲,賈浩(2011)報道,岐山縣多地病果率均為16.0%,嚴重發(fā)病果園發(fā)病率高達45%[2]。發(fā)生霉心病的蘋果果實外觀一般難以分辨出是否發(fā)病[3],但果實的心室已發(fā)生霉變,甚至形成腐爛,嚴重降低了果品的商品價值,影響果品的貯存效果,大大降低果品銷售價格,給果農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應引起廣大果農朋友高度重視。筆者在生產中經常遇到果農朋友咨詢該病的發(fā)生危害及有效防治技術,應廣大果農的要求均給予詳細的解答。為了使果農朋友、基層果業(yè)工作者、廣大果業(yè)技術人員準確掌握蘋果霉心病的發(fā)生危害規(guī)律及有效的防治技術,特撰寫此文以期對其具有拋磚引玉作用。
蘋果感染霉心病后從果面外觀上無明顯特征,發(fā)病果實在蘋果樹上多表現為果面發(fā)黃、失綠,果實形狀大多表現呈不同程度畸形狀,果面著色較健康果實著色早,病果比重較正常果實比重降低,用手掂其感覺比正常果實較輕。個別果實果面有不同程度的斑點狀,也被認為是黑點病[4]。發(fā)病果實在幼果期常表現不同程度的落果現象,故對蘋果產量影響較大。
蘋果霉心病因侵染并菌不同、危害程度不同,常表現為3種不同類型,一是褐斑型,二是霉心型,三是腐爛型。在三種類型中褐斑型發(fā)生最多,占41%~45%,其次是腐爛型,占31%~33%,霉心型發(fā)病率則較少為22%~28%。該病在發(fā)病初期,果實心室出現明顯病變,形成不同的褐色、斷續(xù)的點狀、斑狀病點(或病斑),后期病狀加重,多數病點、病斑相連,形成病斑塊,病斑塊多為褐色。病菌在心室內不斷增殖,出現橘紅、墨綠、黑灰和白色霉狀物等病征。到后期,特別是貯藏期病果內的病菌突破心室擴展到心室外,引起果肉腐爛。
褐斑型:該類型病斑又可分為心室小斑型,病斑直徑小于2 mm;二是心室大斑型,病斑直徑大于2 mm,而且病組織濕潤,水分含量較大;霉心型:果實心室產生霉變,常產生綠色、灰白色、灰褐色、粉紅色霉狀物,該霉層僅限于果實的心室,病變組織一般不突破心室,基本不影響果實的食用;腐爛型:是蘋果霉心病發(fā)病程度最重,對果實銷售制約最大的一種類型。該類型主要表現為果肉從心室部位逐漸開始腐爛,并且視環(huán)境不同、特變是在貯藏期冷庫溫度控制不當,經常處于較高溫度下,腐爛部位不斷向果肉擴展,嚴重者可達果面表皮,腐爛果實果肉苦味嚴重,失去食用價值[5]。
據資料報道,蘋果霉心病是由多種寄生菌復合侵染所引起的一種寄生性病害。這些真菌主要有鏈格孢菌(Alternariaalyernata sp.),發(fā)病果實霉層呈黑色;粉紅聚端孢菌(Trichotheciumroseum (Pers) Link),發(fā)病果實呈紅色或粉紅色霉層;鐮刀菌(Fusariumpp.),發(fā)病果實霉層多為白色或桃紅色;棒盤孢菌(Corynemsp.), 發(fā)病果實呈灰白色稀疏霉狀物;頭孢霉菌(Cephalosporiumsp.), 發(fā)病果實呈灰色霉狀物;另外還有擬莖點霉菌(Phomopsissp.)、青霉(Penicilliumsp.)、交鐮孢菌(Alternaria)等。其中鏈格孢菌為優(yōu)勢種群,約占70%以上,其次是粉紅聚端孢菌,引起果實腐爛。鏈格孢菌分生孢子卵形,多胞。黑褐色,串生,大小25~51 μm×36 μm;粉紅聚端孢菌分生孢子梗直立,無色,細長,分生孢子洋梨形,聚生,無色,大小14~24 μm×7~14 μm。
這些真菌不僅能引起蘋果霉心病,還能侵染蘋果葉片、果實引起多種病害。例如鏈格孢菌侵染蘋果樹葉片可引起蘋果斑點落葉病[6];粉紅聚端孢菌侵染蘋果果面引起蘋果黑點病[7]等。
病原菌以菌絲體的形式在病果、僵果、落葉、落果、果樹芽體、枝條上越冬,也可混在果園土壤中、有機肥中、果園雜草中越冬,也可以孢子的形式藏匿于果樹的芽體鱗片上越冬。
翌年春季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樹體萌動進入生長期,花芽膨大,花蕾開放進入花期,此時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借風雨、氣流、昆蟲傳播,從開裂的花瓣、雌雄蕊、花萼侵入花體,先定殖柱頭,蘋果落花后定殖與柱頭的病菌陸續(xù)向萼心擴展轉移,然后進入心室。進入心室的病菌孢子體發(fā)芽萌發(fā)長出菌絲體,菌絲體不斷生長繁殖引起蘋果心室發(fā)病,形成霉菌層,直到果實采收,采收后的蘋果進入市場、銷售到消費者手里或進入貯藏庫均可再次擴展加重危害,這主要確定儲存、保管環(huán)境的氣溫,氣溫高于4℃既可以造成危害。
從3.2可以看出,蘋果霉心病主要是花期侵染而致,但發(fā)生輕重又決定于蘋果萼筒開張程度,據韓立新、王紅艷、瞿振芳(2014)報道,金冠蘋果在無袋栽培下,萼筒處于閉合狀態(tài),套袋后萼筒開張率高達34.1%,其霉心病發(fā)病率也明顯提高,較無袋栽培發(fā)病率高出11.4倍[9]。病菌侵染時間在5月上中旬,花柱感染病菌可從5月上中旬持續(xù)到9月。
蘋果園管理粗放,園內枯枝落葉多,樹上僵果樹下落果、病果多,園內地面雜草多,這些不良管理習慣導致園內越冬菌源基數大,大量的菌源為蘋果霉心病發(fā)生奠定了基礎,加重了該病的發(fā)生程度。
蘋果花露紅期、花期降雨次數多,雨量大,持續(xù)時間長,引起蘋果園小氣候濕度大,有利于病原菌快速繁殖、大量傳播,降低了果園溫度,延長了開花時間和病原菌的侵染時間,延緩了花器萼筒的封閉時間,使病原菌侵染期拉長,加重了該病的發(fā)生程度[10]。
不少果農科技素質較差,技術水平低,重產量輕質量,留果量、留枝量過大,樹體枝條過密,引起樹體通風透光不良,特別是一些老果園,沒有進行必要的間伐,果園密度過大,整個果園呈現嚴重郁閉狀態(tài),在這種管理情況下,不僅加重了蘋果霉心病的危害,也同樣會導致其他病蟲危害加重[11]。
這一問題需要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論述,一是防治時機掌握不當,許多果農認為在蘋果花期不能進行藥劑防治,特別是進行噴霧防治,在潛意識下以為會影響授粉,降低座果率,降低蘋果產量,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這時防治雖對座果率有一定影響,但不至于對產量造成影響。二是對該病認識不詳,該病是由多種病菌侵染而致,用單一農藥進行防治效果不佳,因此應選擇兩種或兩種以上農藥進行防治。三是多數果農在防治時噴液量過大,從不考慮藥液的粘著性,不僅浪費了大量農藥,而且降低了防治效果。
果實套袋是提高果面光潔度、促進果實著色、提高果實外在品質的有效措施,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果實套袋前病原菌清理不徹底,加之套袋后袋內溫度高、濕度大,有利于病菌通過殘腐花器侵入果心,可加重蘋果霉心病發(fā)生。另外,袋內高溫高濕環(huán)境可促使萼筒開張度,不利于萼筒閉合,也有利于霉心病的發(fā)生。
蘋果樹勢強弱對蘋果霉心病發(fā)病率影響明顯,樹勢強的霉心病發(fā)病率低,樹勢弱的則發(fā)病率相對較高。原因是樹體生理活性和抗性高,萼心間組織發(fā)育好(花絲、花柱),萼筒開張度小,不利于病菌侵染。生產經驗是, 在適度干旱的條件下, 幼果生長緩慢,果實生長素含量低,萼筒開張度小,霉心病發(fā)生概率低。
現在大多數蘋果果實在冷庫中貯藏,大多數蘋果品種的貯藏溫度為-0.5~1℃,蘋果在氣調庫貯藏應較冷藏溫度高出0.5~1℃,故為0~2℃,如果貯藏庫溫度設置過高,如高于2℃就會不同程度加重霉心病的危害,溫度越高,危害程度越重。
防止皮革霉心病要從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化做起,利用一切有效的防控技術,包括農業(yè)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化學防治技術等,從防御開始到殺滅有害病菌一系列綜合技術,做到根本控制該病的發(fā)生危害。
在日常管理蘋果樹中,要做到精細管理,不少果農管理粗放,導致樹體紊亂、樹體郁閉、清園不徹底、施肥不科學等均可造成蘋果霉心病加重危害,應引起高度重視。一是要增加有機肥的使用量,避免偏施氮肥,培養(yǎng)一個強壯樹體群體,提高樹體抗病能力,促使萼筒盡早閉合,縮短病原菌的侵染時間從而減輕霉心病的發(fā)生;二是做好清園工作,在蘋果樹休眠期,徹底清除樹上的僵果,刮除樹枝、樹干上的粗皮、翹皮、剪凈樹上的枯枝,徹底清掃干凈樹下的落葉、落果、地面的雜草;三是進行果園地面翻耕,確保土壤透氣性良好,優(yōu)化樹體根系的生存環(huán)境;四是科學進行樹體修剪,進行樹體落頭,降低樹體高度,進行樹體生長期修剪,保證枝條分布合理、枝條密度多少科學,休眠期整形要做到提干落頭,必要時進行合理的剪伐,建立良好的通風透光果園群體;五是在萌芽前利用含有殺菌劑的石硫合劑進行干枝噴淋,鏟除芽體上的病菌,也可在蘋果樹發(fā)芽期,全樹噴 43%戊唑醇 3 000 倍液或 5 波美度石硫合劑;六是選擇透氣性強,排水性好的紙袋,不要貪圖便宜選擇劣質紙袋,適當推遲套袋時間,從根本上逐年降低霉心病的發(fā)病率[12]。
進行蘋果貯藏應嚴格剔除病果、殘次果、碰傷果、枝磨果,貯藏期間應適當降低貯藏庫溫度,貯藏庫溫度應控制在1~2 ℃,控制病菌擴展蔓延,形成心腐乃果腐。
防治蘋果霉心病主要是在蘋果生長期進行藥劑噴霧防治,防治時期應在盛花期(花開80%)、謝花后7~10 d進行?;ㄆ谥粱ê?0 d正是蘋果芽體、新稍、花期幼嫩期,對外界刺激抵抗能力低,是一年中最敏感期,所以進行噴霧防治應特別注意。此期用藥噴霧應注意,一是盡量選用生物農藥;二是進行二次稀釋,藥液一定要混合均勻,謹防藥害產生;三是噴藥器械要求霧化性能好,提高藥液粘著性,盡量不用噴槍,減輕對花器的損傷,減輕對座果率和果形的影響。
5.3.1 盛花期(花開80%)防治 因蘋果霉心病是由多種真菌侵染危害所致,使用單一農藥防治效果有限,建議以生物農藥為主,混以化學殺菌劑進行復配防治。實踐中可選擇3%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5%噻霉酮水乳劑800倍液、4%農抗120水劑300倍液進行復配,防治效果好。
5.3.2 謝花后7~10 d 可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80%大生或噴克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 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600倍液,謝花后每10 d用藥1次,套袋前噴藥,藥液干后立即套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