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寶,李 超,王曉峰
(1.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吉林吉林 132101;2.韓國全北國立大學農業(yè)生命科學大學,韓國全羅北道全州 54896)
2018年11月24日,在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提出,“兩性一度”的“金課”建設標準,即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1-2]。所謂“高階性”,就是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是要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所謂“創(chuàng)新性”,是指課程內容要反映的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呈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所謂“挑戰(zhàn)度”,是指課程有一定難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得著,對教師備課和學生課下均有較高要求。
“面點工藝學”是集面點制作理論和實踐于一體的一門課程,是烹飪與營養(yǎng)教育專業(yè)的主干課程,教學中既要求學生扎實的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及內在原理,又要求學生通過實踐,能夠熟練掌握操作技能[3]。同時,該課程又是后續(xù)面點品種綜合實習課程、中式面點師職業(yè)資格鑒定考核的重要內容[4]。第三產業(yè)是我國的朝陽產業(yè),而餐飲行業(yè)是第三產業(yè)中的一個重點行業(yè),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對從事烹調及面點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學校教育決定著學生未來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能力和水平,而學校教育中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課程[5-7]。因此,以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為例,對“面點工藝學”課程改革提出合理的設計,逐漸把該課程打造成具有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的“金課”,為培養(yǎng)高素質烹飪人才提供保證,為其他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為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根據學生特點,“面點工藝學”教學學時和授課形式也在不斷調整。2014級為124學時,其中理論課40學時、課程實驗24學時、教學實習60學時;2015級和2016級,分別為140學時,其中理論課40學時、獨立實驗40學時、教學實習60學時;2017級合計為148學時,其中理論課48學時、獨立實驗40學時、教學實習60學時。根據教學改革的需要,獨立實驗逐漸成為實驗課的主要呈現形式。
“面點工藝學”學時調整分布情況圖見圖1。
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對教學效果的評價能真實地反映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否正確,所以針對教學現狀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共發(fā)放60份問卷,回收51份問卷,回收問卷全部有效。
課程教學現狀及學生學習情況調查見表1。
調查對象中男生16名,女生35名,分別來自相同專業(yè)的2個不同年級。第一,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課程開設前86.5%的學生都有過親自動手制作的經歷,并且41.2%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基礎。通過實驗課程后60.8%的學生基本能夠完成產品的制作,其中33.3%的學生能夠較好地完成產品制作,說明目前實驗課教學內容和方法能夠適應學生的需要,親手制作的經歷對學習有較大的幫助。但是,從2019年面點師職業(yè)技能鑒定的過程看,學生只是掌握了簡單的操作技法,熟練程度不高。從學生的學習成績上看,70分以下的學生只占5.9%,從此數據可以反映出,目前整體教學效果較好,學生基礎知識學習比較扎實,同時也可以反映學生能夠主動去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第二,學生對課程教學現狀的評價。大多數學生對教學內容和安排是滿意的,但也有31.3%的學生存在質疑,49.0%的學生認為理論和實踐教學存在脫節(jié)現象,31.4%的學生對目前的教學方法存在質疑,47.1%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的難易度適中,54.9%的學生希望教學中融入競賽式教學。第三,調查中發(fā)現72.5%的學生對未來職業(yè)方向的選擇并不明確。
思政教育融入教學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第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個人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讓教師從主觀上實現自我提高,能夠主動進行教學改革嘗試,找到適合不同年級學生的教學方法,做到“因班而異”;第二,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通過思政與專業(yè)課的結合,讓學生明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敢于去制定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通過思想層面的進步,激發(fā)學生對更多知識的渴望,刺激學生主動學習。
為提高教學質量,結合學時分布情況,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使教學內容始終緊跟前沿科學,注重教學內容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增加實踐教學的數量和質量,同時教學中也要突破單純的課堂講授教學,應該將“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和“互聯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形成教學作品能夠直接參加各項競賽,同時教學競賽收獲要反補教學,全面調動學生探索的積極性。
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該課程適合選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此模式,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模式改革,實現教學主體的轉變。
目前的教學評價中,考試成績仍然占有較大比例,在未來教學更應該注重過程評價和質量評價,通過過程性評價,提高學生對教學任務的完成質量,從中收獲更多的實踐知識。教學中可以將課程與相關競賽,以及職業(yè)資格證書掛鉤,共同作為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這樣會直接反映教學質量的好壞。
“面點工藝學”課程原有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基本能夠符合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但是與“金課”的標準還存在一定差距,要想實現教學的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就需要進行課程改革,主要從4個方面著手:第一,將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師素質提高和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的過程中;第二,進行教學內容整合,合理開展教學設計,一切圍繞學生;第三,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第四,把過程評價和質量評價納入教學評價中,全面提升對學生的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