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艷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人民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011)
腦卒中是臨床上的常見和多發(fā)疾病,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腦卒中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遞增的發(fā)展趨勢,現(xiàn)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臨床醫(yī)學不斷發(fā)展,雖然可以降低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但卻難以降低該病的殘疾率,多數(shù)存活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1]。對于腦卒中患者而言,康復鍛煉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患者尚未意識到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導致其依從性較差,因此,需要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本次研究將我院收治的6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主要對象,旨在評價動機性訪談健康教育的應用價值。
以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治療的6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主要對象,采用數(shù)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從42歲到78歲不等,平均年齡(58.63±2.45)歲。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從43歲到77歲不等,平均年齡(58.54±2.48)歲。兩組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
常規(guī)健康教育(對照組):每周進行一次健康教育,每次半小時,向患者介紹飲食、運動康復、疾病和治療方法的相關知識,全面評估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指導患者正確的鍛煉方法。
動機性訪談健康教育(觀察組):采用一對一面對面的訪談教育形式,每周1次,每次訪談時間為30分鐘,訪談前設定干預主題。第一周對患者目前的身體狀態(tài)、康復鍛煉情況和心理狀況進行評估;第二周權(quán)衡利弊,向患者介紹康復鍛煉的重要性,以及缺乏鍛煉的缺陷;第三周確定計劃,與患者共同制定鍛煉目標和鍛煉方案;第4周到6周堅持鍛煉,多鼓勵患者;第7到8周鞏固鍛煉,給予患者肯定。前意向階段:對腦卒中患者的狀況進行評估,讓患者意識到康復鍛煉是與患者是息息相關的,增進與患者的好感和信任。意向階段:與患者積極溝通,向患者介紹鍛煉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及時指導,消除患者的擔憂。準備階段:護理人員與患者共同商討康復鍛煉方案,共同解決問題。行動階段:鼓勵患者參與鍛煉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并讓患者持之以恒。維持階段:肯定患者的健康行為,并對康復鍛煉計劃的實施情況和情況進行評價。
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對兩組患者的康復鍛煉認知度和依從性進行評估,問卷總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康復鍛煉認知度和依從性越高[2]。
采用NIHSS對兩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估,評估時間為干預前、干預后,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改善越好[3]。
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運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指標表示為例數(shù)/百分率,檢驗方法為卡方;計量指標表示為均數(shù)±標準差,檢驗方法為t。P<0.05表示有顯著差異。
①康復鍛煉認知度評分比較:觀察組為(93.63±2.45)分,對照組為(84.57±2.46)分,t=14.293,P=0.000<0.05,存在顯著差異。
②鍛煉依從性評分比較:觀察組為(94.58±2.85)分,對照組為(85.74±2.66)分,t=12.419,P=0.000<0.05,存在顯著差異。
干預前,觀察組的NIHSS評分為(17.52±2.36)分,對照組為(17.54±2.48)分,t=0.032,P=0.975>0.05;干預后,觀察組的NIHSS評分為(8.52±1.46)分,對照組為(13.21±1.47)分,t=12.398,P=0.000<0.05,存在顯著差異。
觀察組干預前后對比,t=17.763,P=0.000<0.05,存在顯著差異。
對照組干預前后對比,t=8.226,P=0.000<0.05,存在顯著差異。
本研究旨在評價動機性訪談健康教育在腦卒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過程中與常規(guī)健康教育進行對照,結(jié)果顯示,運用動機性訪談健康教育的腦卒中患者康復鍛煉認知度及鍛煉依從性更高,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明顯改善,充分體現(xiàn)了此種健康教育的應用價值。動機性訪談健康教育在腦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中融合了動機性訪談,以增強患者的健康信念,讓腦卒中患者從鍛煉意向、準備階段,逐漸進入到行動和維持階段,讓患者意識到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從而使患者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康復鍛煉中,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實現(xiàn)自我效能。
綜上,在腦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實施動機性訪談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康復鍛煉認知度與依從性,有利于患者身體的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