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持人:王 莉
西北工業(yè)大學幼兒園一直致力于幼兒親自然的研究與探索,并逐步發(fā)展成為園所特色課程。2011年幼兒園立項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3~6歲幼兒親自然情感培養(yǎng)策略的實踐研究”,該成果獲得2015年陜西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18年研究成果“3~6歲幼兒親自然情感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榮獲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幼兒園始終堅持兒童本位,關注幼兒在自然中的玩與學,從親自然情感培養(yǎng)到親自然課程構建,研究內容不斷縱深,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
前面我們從親自然情感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內容的選擇等方面進行了交流,那么,親自然活動到底怎么開展?如何開展更有效?下面我將和大家分享親自然活動實施的策略。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低結構”策略。
“低結構”策略一是指活動組織的低結構,就是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充分體驗和感受自然,教師可依據(jù)幼兒興趣點,隨機生成活動;二是指活動材料的低結構,讓幼兒更多使用自然材料,輔助適量工具來進行活動。
為什么要在親自然活動的組織上采用低結構化的組織方式呢?
首先,這是由活動場地所決定的。在大自然中,環(huán)境開放、物種豐富,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但是這些點可能各不相同,我們不能強迫孩子都關注同一個問題;其次,是由孩子的狀態(tài)決定的。在大自然中,孩子們都會在自己的興趣點上十分投入地觀察和游戲,注意力集中且不易分散,這種主動的獲取才是真正學習的發(fā)生。因此,我們要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其充分體驗和感受自然,在自由中充分釋放天性,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那么,具體應該怎么做呢?以下是“低結構”親自然活動組織的幾點建議:
第一,預設活動內容的環(huán)節(jié)不宜過多,處理好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關系。如果活動中隨幼兒的興趣點生成了其他活動,則可以減少甚至取消預設的活動。
第二,對活動將出現(xiàn)的問題或注意事項,在出發(fā)前或在活動開始前進行討論,不要在活動過程中做集中討論,因為,自然環(huán)境是開放的,很難組織集體討論且效果也不好?;顒佣嘁孕〗M活動或自由活動的組織形式開展。
第三,教師與幼兒的互動交流以參與和啟發(fā)的方式為主,不宜用指令的方式;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行為,只要不涉及安全隱患,教師不宜做過多干涉。
這里,我們分享一個“泥土樂園”活動,看看這位老師是如何支持幼兒自主游戲的?
①挖坑做飯
②收集食材
③手撕“蘑菇”
④包“餃子”
⑤制作“三明治”
⑥品嘗美味
一次親自然活動中,楊老師本來預設的活動是“挖洞”,鼓勵孩子們使用石頭、鏟子、樹枝等不同的工具在泥土中挖洞,體驗和對比工具的特點?;顒又校⒆觽冇眯挠昧Φ赝诔隽嘶蛏罨驕\的坑洞。
“這些洞能用來做什么呢?”土坑就是鍋碗瓢盆,身邊的樹葉變成了美味食材,同伴變成了家人,一場“搭鍋做飯”的游戲開始啦!許多女孩子開始收集“樹葉”,手撕“蘑菇”、包餃子、制作三明治……大家圍在一起,拿起樹枝當作筷子,開心地品嘗舌尖上的自然美味。旁邊的男孩子們則發(fā)現(xiàn)了新的樂趣——他們把樹枝卡在坑壁上形成支架,在支架上鋪滿葉子和草做成了“陷阱”。第一次挖的坑有點淺,男孩子們想要再深一點。他們一邊挖,一邊用腳測量陷阱的深度,陷阱更深更寬了,當支架搭好,再鋪上滿滿的樹葉、雜草——咦?陷阱在哪里呢?這時,一個小朋友走過來,一腳踩進去了,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
架設陷阱活動
在這個案例中,一開始教師預設的活動“挖洞”,最后變成了女孩子的“搭鍋做飯”和男孩子的“架設陷阱”?;顒拥姆諊浅捤?、自由——教師在觀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捕捉到孩子的興趣點,給予他們更多自由選擇、自主探索的機會。因此,教師表現(xiàn)的越“低控”,孩子的自由度和創(chuàng)造力程度越高。但這種“低控”并非無所作為,實則需要更多的教育智慧,以及對幼兒更加充分的觀察和了解。
親自然活動中材料的“低結構”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引導幼兒接觸各種各樣的自然材料,如樹葉、花瓣、沙、水、石、泥等等。
第二,鼓勵幼兒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自然材料解決問題。
第三,投放適量、適當?shù)墓ぞ?,便于幼兒探究觀察和同伴合作。
我們繼續(xù)用一些生動的小案例來做進一步說明:眾所周知,大自然中蘊藏著豐富的自然材料,花草樹木、沙水石泥,不僅是大自然樂園的獨特風景,也是備受孩子青睞的游戲材料。例如,撿拾掉落的花、葉,將小草作為頭飾、將花草創(chuàng)意拼擺、挑樹棍兒、搓沙球、細土作畫、花瓣漂流等等妙趣橫生、童意盎然!
同樣是泥,同一種材料也能玩得與眾不同,可以來一次霸氣的摔泥碗、也可以變身為小樹怪、還能進行藝術插花,變化多樣、其樂無窮!
低結構的自然材料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例如,挖土時土太硬挖不動,怎么辦?孩子們觀察到雨后的泥土明顯好挖,發(fā)現(xiàn)了“水和土混合容易讓泥土變松軟”的現(xiàn)象。因此,再遇上干燥的泥土時,孩子就遷移已有經(jīng)驗,提出了用水澆濕泥土的辦法,問題就得到了解決。游戲中的智慧會拓寬孩子的思維廣度和深度,也許有一天在生活中,他們會遷移這樣的經(jīng)驗去解決更多的問題。
此外,活動材料的“低結構”還體現(xiàn)在投放適量、適當?shù)墓ぞ摺T诠ぞ咄斗胚^程中,并不是種類越多越好,因為種類過多會帶來不必要的干擾,只要圍繞著活動主題提供有針對性的工具就可以;同時,工具的數(shù)量也不宜過多,可以讓有的孩子拿鏟子,有的孩子拿手電筒,還有的拿放大鏡,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孩子們之間的合作。因為工具發(fā)揮的作用不同,孩子們就要利用工具的不同特性,相互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一項任務,這個過程中同伴之間的合作交流也就自然而然的發(fā)生了。例如,有一次我們的孩子去探究螞蟻洞,有的孩子負責用鏟子挖土尋找螞蟻洞,有的負責打手電筒、幫忙提供光源,還有的拿放大鏡湊在洞口仔細觀察——這就是分工合作,工具的分類提供將孩子們彼此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發(fā)揮各自工具的優(yōu)勢中展開了合作。
“低結構”策略的核心就是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更充分地與自然物親密接觸和互動,更自主、自由、自發(fā)地進行活動,獲得滿足,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