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婉鈺
【摘要】教育環(huán)島,指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教育模式的有效實現(xiàn),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保駕護航。其中,家庭教育最原始,學校教育最規(guī)范。家校共育,是現(xiàn)代教育的剛性需求。但目前家校共育存在不少問題,成了實現(xiàn)教育環(huán)島的絆腳石。共情,讓家校雙方感同身受,有助于家校和諧共享育人的經(jīng)驗與喜悅,集思廣益合力解決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實現(xiàn)真正家校共育,共建教育環(huán)島。
【關(guān)鍵詞】共情;家校共育;溝通
一、家校共育現(xiàn)狀
1.涉及面窄
由于固化認知,當班主任聯(lián)系家長時,家長總會第一時間就發(fā)出這樣的提問,我的孩子是不是又違紀了?或者我的孩子這次考試是不是考得很差呀?漸漸地,就形成了一種相等關(guān)系:家校溝通等于出現(xiàn)問題。這不僅出現(xiàn)在線上溝通平臺,而且家委會和家長會也漸漸變成了告狀會。家校共育局限于關(guān)于學生成績和紀律問題的溝通,涉及面非常狹窄,使得家校共育成了老師和家長的恐懼。
2.責任缺位
在鄉(xiāng)鎮(zhèn),父母基本都忙于生計,自己也有一定的難處,也由于父母的知識水平較低,因此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教育就是學校的責任,總是會發(fā)出“老師,你幫我教好他”的請求,這是家長教育責任缺位的表現(xiàn)。而家長也會認為,讓家長去監(jiān)督或者輔助孩子完成作業(yè),是老師責任缺失的表現(xiàn)。
3.責任越位
通常,當學生家長的身份同樣是教育工作者的時候,班主任會被指導教育。這一類家長部分會干涉班級事務,為自己的孩子謀私利,導致家長教育責任的越位。而當學生出現(xiàn)違紀的行為,班主任很容易會將問題根源指向家長,指責家教不好或者不到位,家校平等的關(guān)系就變成了從屬關(guān)系,導致了教師教育責任的越位。
二、共情和共育
1.共情的含義
共情是心理咨詢工作的一個概念,是心理咨詢中最主要的因素。1961年,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大師羅杰斯在他的《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一書中指出,共情是能體驗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樣的能力。
共情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咨詢師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對方內(nèi)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第二,咨詢師借助于知識和經(jīng)驗,把握求助者的體驗與他的經(jīng)歷和人格之間的聯(lián)系,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zhì);第三,咨詢師運用咨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傳達給對方,以影響對方并取得反饋。
2.共情與共育
其實,家校共育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相互不理解。家長不理解班主任工作的繁瑣,不理解班主任的不完美。班主任不理解家長知識水平的高低差異。
而共情恰恰能夠?qū)ΠY下藥。從共情的含義看,其實它有很多近義詞,比如移情、同感、同理心、換位思考或者感同身受。如果將共情應用到家校溝通、溝通和共育上,那么班主任將會常常做這樣的假設:“假如是我的孩子…”家長將會常常做這樣的假設:“假如是我面對這么多的孩子……”
家校溝通中,如果首先有這樣的換位思考,共情運用,那么溝通將會變得很和諧。和諧的溝通將會自然而言地成為日常。那么,家校共育的涉及面將不再僅僅是問題投訴,還有分享育人的經(jīng)驗與喜悅。
并且,和諧的溝通是有效溝通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溝通才能在雙方表達自己的看法以后,在某些問題上達成共識,找到讓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法。
綜上所述,共情是家校共育的潤滑劑,共情能夠推動家校共育的有效實現(xiàn)。
三、共情在家校共育中運用的有效策略
1.共享成長,共同見證
教育專家指出,孩子12歲之前,父母主動進行的親子活動至關(guān)重要,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不利于孩子人格的行程與完善。但其實,沒有一個家長會不希望陪伴自己孩子的成長,都逼于無奈。于是班主任就起到很大的作用,是大部分學生成長的見證者。在記錄并分享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其實就是班主任運用共情,通過行動讓家長看到班主任在的工作能力、努力與盡心盡力,感受班主任對學生如父母般的愛。因此,共享學生的成長,用愛育人,這就是共情在家校共育起推動作用的第一步。
1.1共享的平臺
家校溝通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電話、家訪、短信、QQ群、微信、家長會、學校開放日等。在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家長微信群。微信的好處在于隨時聯(lián)系,圖文并茂,經(jīng)濟實惠。但家校溝通的很多問題也來自那信息紛擾的微信群。因此對于微信群管理,需要特別說明:
(1)實現(xiàn)微信群的實名制。讓進群的家長備注為“學生姓名+爸爸/媽媽”。
(2)定好微信群的規(guī)矩。明確教師工作時間,提醒家長有急事請電聯(lián),有問題請私聊,有通知請回復,有表揚請點贊。
(3)禁止家長推銷產(chǎn)品、表情刷屏、轉(zhuǎn)發(fā)不良信息或者引導不實輿論。
1.2共享的內(nèi)容
有笑也有淚,有鳥語花香也有荊棘密布才是成長。所以成長記錄分享要有:
(1)班級榮譽。將班集體所獲榮譽拍照發(fā)到家長群,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的集體是一個團結(jié)有愛、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集體。這個過程不僅讓家長對班集體有一定的認識,也能讓家長知道班主任在管理班級所付出的愛心、耐心與細心。
(2)個人榮譽。目的在于分享喜悅,樹立榜樣。
(3)集體活動。分享青春活力,讓家長也認識和自己孩子共同成長的朋友。
(4)學生問題。無論家校都要懂得學會用放大鏡來看學生的優(yōu)點,用顯微鏡看學生的缺點。因此班主任在向家長反映問題時,非常忌諱將學生問題大肆宣揚,矯枉過正。當然,也不能坐視不理。應該遵循“普遍問題群上說,個人問題要私聊”的原則。
(5)學生日常。早讀的郎朗讀書聲,晚修的專心做作業(yè),課間的小組微討論,經(jīng)驗的主題分享會,做操跑操的個人剪影,班干部的主題發(fā)言,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等,都可以成為成長記錄剪影分享給家長。
通過上述措施,就大大地拓寬了家校溝通的面,讓家校溝通不再只是問題的回收站。分享可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班主任的班級建設理念,學生在校的日常表現(xiàn)。家長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做好相關(guān)地教育工作,與學校教育互補。
2.耐心傾聽,體諒難處
【案例】A剛來到我班,選擇了教室后面的角落坐下。據(jù)軍訓期觀察,A性格內(nèi)向。軍訓后我重新編排座位,把她安排到中間。A卻告訴我,她想坐最后面,座位后面有人,很壓抑。我還發(fā)現(xiàn)她喜歡用頭發(fā)擋臉,有時會很暴躁。不舒服時,我讓A聯(lián)系媽媽,A卻說媽媽不會理我的。我出面聯(lián)系卻得到不耐煩的一句“哎!怎么又不舒服了”。A在周記中跟我說很討厭父母吵架,小學自殘過,媽媽問起,就說是被貓抓傷的。于是媽媽就不再多問了。根據(jù)同桌反映,有幾天會頻繁地到圖書館搜索“張國榮跳樓自殺”的案件過程。聯(lián)系父母雙方到校溝通,媽媽以照顧妹妹為由只讓A的爸爸到校了??梢夾的家長并不接受自己的女兒可能心理抑郁的現(xiàn)實,自動屏蔽所有可能出現(xiàn)的“麻煩”。
我并沒有馬上質(zhì)疑A家長作為父母的失責。而是先過問了A媽媽的情況,A媽媽慢慢向我敞開心扉,說出了在A成長的過程中,家里的種種不和,也向我傾訴了自己的心酸。后來我耐心假設“如果我是A的媽媽”,丈夫有前妻,自己剛生了二胎三個月,A有可能心理抑郁。我發(fā)現(xiàn)作為媽媽也是很大壓力。但我作為班主任,必須讓家長正視事情。于是,我開始收集更多的材料。向同學私下了解更多關(guān)于A的言行表現(xiàn),并給她做了“在A4紙上畫一棵樹”的心理測試。最后聯(lián)系專業(yè)的心理老師和A談心。我通過微信將一系列的材料發(fā)給A的媽媽。并在心理老師的介紹下,向A的媽媽推薦了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此時才愿意帶A去看心理醫(yī)生,結(jié)果診斷為重度抑郁。
在診斷結(jié)果出來后,我給A的父母提供了很多關(guān)心子女的建議,也經(jīng)常和他們溝通A在學校和在家里的表現(xiàn)。經(jīng)過一個學年,現(xiàn)在A的家庭關(guān)系大大緩和了,A也漸漸開朗,喜歡跟我說妹妹的事情,還定了學習目標并為之努力。
【啟示】解鈴還須系鈴人。如果沒有A家長的配合,那么A將仍舊活在陰影里。但在和A家長溝通的過程中,并非順利。所以我設身處地地站在A家長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體諒他們的難處,然后才能有針對性又順利地進行后續(xù)的收集材料和溝通合作工作,從而實現(xiàn)家校共育的最終目的。
3.互相討論,引導發(fā)言
【案例】B是一名體育生。B的媽媽總跟我說“老師,你幫我教好她”。顯然B家長將育人責任全部推給了學校。在我給出建議后,還推托說“我們水平低,不懂怎么教”。于是,我每個周末給B家長發(fā)一些關(guān)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文章,用更專業(yè)知識告訴她,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該相輔相成。我也時常跟她分享B學習的困惑,體育方面的榮譽。終于有一天,B家長不再說“老師,你幫我教好她”,而是對B的學習提出了看法“B基礎比較差,為了減少壓力,我建議給她減低難度和減少量,讓她體會學習的成就,再逐步提高她的學習積極性,你看如何”。
【啟示】有的家長也許是第一次學當家長,不能與時俱進,對教育的看法仍停留在“學生自學成才”“學校包辦一切”的地步。面對這樣的家庭教育缺失,作為班主任應該充分理解,想家長之所想,不能用壓制性的言論去讓家長變得手無足措。應該和家長平等溝通,讓家長感受自己孩子的榮譽與成長困擾,然后通過引導,讓家長自己提出教育看法,這樣才能在家校共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4.實事求是,以理服人
【案例】宿舍午休時,C和D小聲聊天影響到E睡覺,E多次提醒無效,和C、D發(fā)生了肢體沖突,其他舍友也陸續(xù)加入到這場“鬧劇”中。B在打鬧的過程中,用拳頭打了一下E的頭部。周末回家,C向家長投訴了這件事情,C家長教育C向E道歉。E的媽媽得知了此時后,將全部責任歸咎到C的身上,鬧著要帶E去照CT,檢查是否有腦震蕩,要C、D負責醫(yī)藥費,并責怪我沒有及時處理這件事情。
我首先安撫家長的情緒,然后先向全宿舍一個一個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并聯(lián)系了C、D的家長談了E家長的需求。繼而約談E的媽媽,并讓E自己重新陳述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得知整件事情是C、D午睡違紀說話引起,但先動手的是E,并且C、D的家長也同意負責E身體檢查的費用。隨后,我耐心解釋了作為班主任在解決整件事情過程中的態(tài)度。最后解除了家長心中的誤會,E的媽媽也因為自己的無理道了歉。最后我也向E的媽媽建議,要客觀看待事物,正確教育自己的孩子,重視安全教育,重視自己孩子與同學的和諧相處。
【啟示】面對家長的質(zhì)問,作為班主任要有共情的意識,首先要理解家長最關(guān)心的是孩子身心健康,會對自己的孩子有絕對的信任。也要知道孩子由于擔心父母的責備,在向父母說事的時候會適當刪減或者修飾,導致產(chǎn)生誤會。所以當面對學生矛盾、家長質(zhì)問時,班主任應該著重全面了解事情原委,然后再有順序地去溝通與解決問題,實事求是,以德服人。并借此機會,與家長普及教育理念,給家長提出教育建議,家校合力,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培養(yǎng)學生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
5.先揚后抑,肯定孩子
【案例】F經(jīng)常不完成作業(yè),沉迷電子產(chǎn)品,缺乏學習的動力與目標。和家長如實反映問題,家長卻說提出反問,不可能。并確定地說每周上學前都有過問他的作業(yè)情況。面對家長的不信任,我先避開作業(yè)問題,肯定F在校遵守紀律的優(yōu)秀表現(xiàn)。此時,家長的態(tài)度緩和了很多。然后跟家長客觀分析問題:孩子可能是缺乏學習動力,擔心你的責備所以說了謊。然后再將學習委員的作業(yè)情況記錄本、F的作業(yè)本和練習冊部分拍給家長看,并建議對F適用鼓勵教育。通過圖片,家長了解到F的不自覺,反思自己作為家長的監(jiān)督不到位。然后向我承諾說,會和F達成協(xié)議,先有效學習后允許玩耍,后續(xù)還向我提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家校合作教育的方法。
【啟發(fā)】班主任換位思考,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yōu)秀,所以當我肯定F的時候,家長意識到班主任對自己孩子全面的關(guān)注,并非一味地挑刺,于是態(tài)度從不配合轉(zhuǎn)到配合,并且耐心接受班主任提出的教育建議,積極配合,盡好家長教育的責任。
綜述,共情不僅是心理咨詢的概念。對于班主任,共情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態(tài)度。對于教育,共情是一種技術(shù),是一門藝術(shù),對實現(xiàn)家校相長、家校共育,實現(xiàn)教育環(huán)島,過上幸福教育生活有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1]朱娟.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運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08):34-35.
[2]樂國安.咨詢心理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