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宇
摘要: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與后真相時代的到來使傳統(tǒng)新聞的客觀性原則面臨挑戰(zhàn),在黑格爾真理觀的理論視角下,如何看待思維與存在、客觀報道與事實真相之間的矛盾成為理解與重建新聞客觀性的關鍵。而建立在理性自我批判基礎上的“實體即主體”“絕對即精神”“存在即思維”等思想觀念不僅具有啟示意義,還為傳統(tǒng)新聞堅守客觀性原則、回歸理性主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證與理論支持。因此,后真相時代下的新聞客觀性不僅是新聞的本質屬性,還是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
關鍵詞:后真相 黑格爾 新聞客觀性 真理觀
“后真相”的概念最早源于政治領域,隨著社交媒體的發(fā)展逐漸進入公眾視野,“今天的人們不再追求事實與真相,而是容易被各種情緒、情感所煽動”。新聞反轉、輿論操控等社會現(xiàn)實情況的發(fā)生,使人們不僅對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客觀主義原則提出質疑,甚至還對事實真相的整體傳播過程都持懷疑的態(tài)度。而由此引發(fā)的對事實真相的再討論,表面看似將會直接動搖新聞客觀性的根基,但究其本質而言,卻是傳統(tǒng)符合論思想下的客觀性理念開始喪失其合理性的過程。
對客觀性的質疑指向關于認識論的三個基本問題。首先,主體是否有能力了解事實真相;其次,認識是否與對象事實相符;最后,如果二者不統(tǒng)一或真相不可知,人們能否將對真相的探求寄托信仰。一方面,從客觀性認識的主體出發(fā),王建峰對認識本身進行了反思,認為客觀性理念存在缺陷,主觀性因素在根本無法避免的情況下被過分強調的客觀所刻意回避,這種情況不利于“找到一條更好的發(fā)現(xiàn)和展現(xiàn)真相的路徑”。另一方面,如果從對象出發(fā),屈會超則認為后真相時代新聞內容生產環(huán)節(jié)存在問題,社交媒體的新聞生產破壞了原有的生產秩序又無法創(chuàng)造出新的機制,由此帶來的“真相就此成為了一種懸置,而個體對事實的理解便趨于多樣化和情感化”。綜上所述,可以發(fā)現(xiàn)此類關于客觀性主客二元式的討論并不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也無法從理論的根基上真正解決客觀性所面臨的問題。近年來,在關于新聞客觀性的研究中,從現(xiàn)象學、解釋學視角出發(fā)的研究較多,而對古典哲學的關注尤其是與黑格爾哲學相關的文章相對較少。事實上,利用黑格爾真理觀和辯證法的視野來討論和解決一個與近代哲學緊密相關的真理認識論問題,不僅可以增補不足,更可為理解后真相時代下“新聞客觀性何以可能”的問題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參考。
真理觀的啟示
理性的任務。黑格爾(Hegel)對康德的理性批判進行了批判,認為它并不能成為理性可靠的先決條件,其合法性仍有待考證。近代哲學自笛卡爾(Descartes)開始就陷入了思維與存在的二元論困境,康德批判黑格爾“不得不懸置知識,以便為信仰騰出位置”,將理性徹底地限制在主觀性范圍之內來討論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而對于物自體卻不得不承認它的存在,還給出了自在之物不可知的結論。這似乎從某種程度上展示了人類理性的缺陷,黑格爾在評價這種認識時批評它表現(xiàn)出一種“怯懦的理性”;此外,康德(Kant)還認為在認識開始之前就應對其先行考察,以便明確其前提與邊界。黑格爾雖也贊同對理性活動所進行的考察,但他反對在認識活動開始之前就進行這一系列的考察行為,他認為:“考察所謂認識的工具,與對認識加以認識,乃是一回事。但是想要認識于人們進行認識之前,其可笑實無異于某學究的聰明辦法,在沒有學會游泳以前,切勿冒險下水。”
黑格爾實際上要完成一個宏偉的目標,康德的批判哲學將“那種被叫做形而上學的東西,可以說已經被連根拔掉,從科學的行列里消失了”,黑格爾的任務自然就變成了對精神現(xiàn)象的繼續(xù)考察,繼而重建形而上學。對剩下的問題最直接的解決便是“把康德分離開的現(xiàn)象和本體兩個方面統(tǒng)一起來:作為意識的精神其目的就是要使它的現(xiàn)象和它的本質同一,把它的自我確定性提髙為真理”。新聞的客觀性顯然也直接面臨同樣的問題,如何擺脫獨斷性使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必須思考和無法逾越的難題,這不僅是形而上學認識論的發(fā)展,同樣是理性客觀所面臨的任務。
關于“實體即主體”“絕對即精神”“存在即思維”。黑格爾將精神透過其“規(guī)定了的否定”的辯證運動達到對絕對認識的過程看成是解決問題的核心與關鍵。他還認為“這乃是思維形式考察思維形式自身,故必須由其自身去規(guī)定自身的限度,并揭示其自身的缺陷。這種思想活動便叫做思想的‘矛盾發(fā)展”。換句話說,過程中差別與矛盾的普遍性導致認識活動不斷向前,知識與對象都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不僅要改變知識以符合對象,還要改變對象以適應知識的變化,對象的改變導致“自在的對象不復是自在”。而且,此時對理性的批判并不是站在理性之外的,而是理性的自我批判,因此達到對真理的認識顯然是一個辯證發(fā)展的運動過程。將新聞客觀看作是新聞自身矛盾發(fā)展的結果,將全部過程都納入到認識與自我認識的范圍,重新將原本孤立靜止的客觀視角變?yōu)槁?lián)系發(fā)展的過程是認識客觀性何以可能的關鍵一步。
黑格爾還以獨特的方式將認識論和本體論統(tǒng)一起來。如果將認識上升到本體論的高度,則會發(fā)現(xiàn)“知識與對象之間的矛盾并不是發(fā)生在實體之外的主體性自身的問題,它意味著實體自身亦與其自身處于矛盾之中”,而認識活動同時也是本體的認識活動,它在人類精神下達到統(tǒng)一。此時,認識活動便超出了主體的范圍而擁有了普遍性和本體論的意義。新聞活動本來就是社會的交流交往活動,社會的交流交往活動自然也要通過人的認識活動達到自覺,差別和矛盾既是社會的差別矛盾,同樣也是自身發(fā)展的必要元素;《邏輯學上卷》序言中,黑格爾還認為“不僅把真實的東西或真理的理解和表述為實體,而且同樣理解和表述為主體”,真理具有能動性,自身之中包含著純粹的否定性和差別,可以自己展開成為現(xiàn)實,是所謂“活的實體”。新聞客觀并不排斥認識的差別,矛盾是普遍的,如此看來差別與片面恰恰是事物本身能動的展現(xiàn),而并非認知和理性的絆腳石。
在實體外化為現(xiàn)實的過程中,人類精神便成為絕對精神的代言人,人類認識絕對的過程就是絕對達到絕對精神獲得自我意識的過程,即所謂的“絕對即精神”。能動的實體由于其自身否定性的推動在認識活動中自覺,從潛在的可能性一直發(fā)展成真正的現(xiàn)實,過程中人類精神和理性思維不可或缺,是獲得真理性認識的必要條件。
黑格爾認為“客觀性是指思想所把握的事物自身”,而認識事物的本質唯有通過思想和概念。他在《小邏輯》中指出:“我們以為構成我們表象內容的那些對象首先存在,然后我們主觀的活動方隨之而起,這種想法是顛倒了的。反之,寧可說概念才是真正的在先的,事物之所以是事物,全憑內在于事物并顯示它自身于事物內的概念活動?!币虼?,對本質的認識實際上就是對概念的把握,唯有思想可以把握概念,恰也證明了黑格爾存在即思維的觀點。
對新聞客觀性的反思
首先,新聞活動以報道事實說明真相為目的,要求新聞活動必然要基于理性主義的基礎之上。后真相時代,作為認識對象的本質概念如果沒有完全顯現(xiàn)為真正的現(xiàn)實與真相,那人們要做的便是在新聞報道中將理性思維發(fā)揮到極致,并將其看作是一個否定揚棄的過程,直至最后把握事物的概念及其客觀思想。而對于認識的差別和矛盾不僅要認識到其否定性,還要看到其所包含的強大動力。當然,認識的對象也并非孤立靜止,其過程“既是精神的伊利亞特,也是精神的奧德賽”,一切最終都會回到原點,回歸理性。
其次,對客觀性和認識能力作二元式的考察,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許多問題。無論是從胡塞爾(Husserl)絕對的被給予性現(xiàn)象學出發(fā),還是回溯黑格爾哲學辯證統(tǒng)一的真理觀,理性和真相的客觀性只有不被限制在主體認識的范圍之內,才能徹底改變思維與存在、報道與真相的二元思考,進而從根本上解決認識論的問題。從本體論角度出發(fā),新聞的本源是事實,報道的認識活動與事實密不可分,事實也只有借助認識活動才能達到所謂的現(xiàn)實。
結語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后真相時代對客觀性原則的堅守,不僅是新聞活動自身的要求,甚至還是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如果僅僅訴諸感性,拋棄事實不問真相或僅將報道與真相寄托在對新聞客觀性和專業(yè)主義的信仰之上,將一切否定性的認識都排除在真理之外,甚至開始對理性、輿論、民主和法律皆心存疑慮的話,那么普遍的懷疑論調必將會深入人心,最終也會擊潰自身的信仰。
(作者單位:三亞學院)欄目責編:楊剛
參考文獻:
[1]彭蘭.人人皆媒時代的困境與突圍可能[J].新聞與寫作,2017,(11):64-68.
[2]王建峰.“后真相”語境下對客觀性新聞理念的反思[J].青年記者,2019,(09):38-39.
[3]屈會超.后真相時代新聞內容生產的危機與出路[J].青年記者,2020,(02):27-28.
[4]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5]黑格爾.邏輯學上卷[M].楊一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
[6]張志偉.西方哲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638-641.